螺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8175发布日期:2018-12-22 08:0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螺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压缩机,螺旋压缩机包括:压缩机壳体,压缩机壳体具有布置在其中的螺旋动子空间;两个布置在螺旋动子空间中且在压缩机壳体上分别围绕螺旋动子轴线能转动地支承的螺旋动子,螺旋动子以其螺旋轮廓彼此嵌接地且分别与邻接于螺旋轮廓的并部分包围螺旋轮廓的压缩壁面共同作用,以便容纳经由布置在压缩机壳体中的低压空间输送的气态介质并且在布置于压缩机壳体中的高压空间的区域中排出,其中,气态介质在低压情况下以具有吸入体积的方式包含在形成于螺旋轮廓与邻接于所述螺旋轮廓的压缩壁面之间的压缩室中并且在高压情况下被压缩到最终体积;以及两个在压缩机壳体的滑阀通道中沿着平行于螺旋动子轴线延伸的移动方向相继地布置的且以滑阀压缩壁面邻接于两个螺旋动子的控制滑阀,控制滑阀能够沿着移动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控制滑阀以影响最终体积的方式布置而第二控制滑阀以影响初始体积的方式布置,其中,第一控制滑阀和第二控制滑阀在连接位置中以朝向彼此的端侧彼此间密封封闭的方式且共同地能够沿着移动方向运动,而在分开位置中能够在形成中间空间的情况下以彼此间有间距的方式定位。

背景技术

这种螺旋压缩机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在该螺旋压缩机中存在如下问题,能够尽可能可靠地实现控制滑阀沿着滑阀通道从不同的连接位置出发的从连接位置到分开位置的过渡。



技术实现要素:

该任务在开头所描述的类型的螺旋压缩机方面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来解决,控制滑阀至少在处于连接位置与分开位置之间的过渡位置中形成流入空间,要压缩的介质通过如下方式从其中一个压缩室流入到流入空间中,即,介质在控制滑阀的朝向彼此的端侧之间穿过并且控制滑阀中的一个控制滑阀设有邻接于流入空间的至少一个流出出口,介质通过流出出口从流入空间进入到在滑阀通道处的在过渡位置中与流出出口重叠的流出开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优点尤其是在于,由此提出了如下可能性,针对在过渡位置中从流入空间中流出的介质保持限定的流动比,流动比另一方面又引起在控制滑阀的朝向彼此的端部区域中限定的压力比并且因此允许可靠地从控制滑阀的连接位置过渡到其分开位置中。

在流入空间的构造方面目前不作详细说明。

这样,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流入空间延伸至其中一个控制滑阀的中央的凹部中。

这提供了如下可能性:一方面将流入空间增大超过在控制滑阀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且此外提出了如下可能性:设有流入空间的控制滑阀以更小的重量构造并且因此设计得更易激活。

原理上,中央的凹部可以设置在第一或第二控制滑阀中。

由于第二控制滑阀在从连接位置到分开位置的过渡中时通常相对于第一控制滑阀运动,所以有利的是,中央的凹部设置在第二控制滑阀中,使得其质量可以减小。

此外,优选规定,至少一个流出出口布置在第二控制滑阀中并且因此在过渡位置中设有流出出口的流出开口在滑阀通道中可以尽可能靠近低压侧地布置。

在此情况下,于是也适宜地规定,流出出口通入到第二控制滑阀的中央的凹部中。

此外,在流入空间方面未作详细说明。

这样同样有利的是,流入空间也延伸到通过控制滑阀的朝向彼此的端部区域和滑阀通道限界的中间空间中。

目前,流出开口在滑阀通道上的位置未详细说明。这样,有利地规定,滑阀通道设有至少一个侧向的流出开口,也就是说,流出开口并不位于滑阀通道的端侧,而是在滑阀通道的平行于移动方向延伸的纵向侧中。

此外优选地设计为,流出出口布置在具有该流出出口的控制滑阀的侧壁区域中。

特别有利的是,在分开位置中,滑阀通道的流出开口至少部分与在控制滑阀的端部区域之间所形成的中间空间重叠,使得在分开位置中介质基本上并不经由流出出口进入流出开口中,而是可以直接从在控制滑阀之间的中间空间进入流出出口中。

对目前所描述的特征替选地或补充地,开头所描述的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控制滑阀在其彼此朝向的端部区域上如下地构造,即,使得在从连接位置过渡到分开位置中时,在紧接着连接位置之后的第一过渡位置中,构造出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延伸的间隙宽度的第一节流间隙。

这种第一节流间隙提供了如下可能性,从压缩室流出的介质以节流方式进入在控制滑阀之间的中间空间中并且因此也尤其进入流入空间中。

因此特别有利的是,第一节流间隙相对于控制滑阀的朝向彼此的端侧沿着移动方向错开地布置,这提供了如下可能性:与在端侧之间形成的间隙无关地构造节流间隙。

此外,特别有利的是,在第一过渡位置中的第一节流间隙相较于构造在控制滑阀的端侧之间的间隙具有更小的间隙宽度,从而介质的流出仅可以通过节流间隙限定并且因此提出了如下可能性,即,在第一过渡位置中为流出的介质提供限定的流量比。

此外优选地规定,第一节流间隙以其间隙宽度沿着移动方向存在于大于该节流间隙的间隙宽度的路径上,因此第一过渡位置可以通过沿着移动方向所提及的、限定的路径段实现。

第一节流间隙在此可以以不同的类型和方式构造。

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第一节流间隙通过两个壁面限界,其中一个壁面布置在第一控制滑阀的端部区域上而另一壁面布置在第二控制滑阀的端部区域上。

壁面在此有利的是,由第一控制滑阀的端部区域形成的壁面邻接于第一控制滑阀的端侧地延伸。

此外,优选地规定,布置在第二控制滑阀的端部区域上的壁面邻接于第二控制滑阀的端侧地延伸。

在壁面的取向方面目前为止未作详细说明。

因此有利的设计方案是,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基本上平行于移动方向地延伸。

相对于移动方向基本上平行的延伸在此可以理解为,与平行延伸的偏差最大±20°。

优选地规定,两个壁面基本上平行于移动方向地延伸,因此在第一过渡位置中在沿着移动方向运动时间隙宽度不改变。

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规定,控制滑阀在其彼此朝向的端部区域处构造成,使得在处于第一过渡位置与分开位置之间的第二过渡位置中构造出第二节流间隙,第二节流间隙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延伸的大于第一节流间隙的间隙宽度的间隙宽度。

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在第一过渡位置之后过渡到第二过渡位置中,在第二过渡位置中同样存在针对从压缩室流出的且进入到控制滑阀之间的中间空间中的并因此也尤其进入到流入空间中的介质所限定的比例。

优选地,在此布置有第二节流间隙,使得第二节流间隙被至少一个壁面限界,壁面布置在限界第一节流间隙的壁面的背离于端侧的一侧上。

优选地,壁面相对于该控制体的限定第一节流间隙的壁面回缩,以便实现更大的间隙宽度。

此外,优选地设计为,第二节流间隙由也限界第一节流间隙的壁面限界。

此外,对目前所描述的实施形式替选地或补充地,另一有利的实施形式规定,控制滑阀的端侧中的至少一个端侧具有:邻接于滑阀压缩壁面的密封边缘面;以及在密封边缘面的与滑阀压缩壁面对置的一侧上与密封边缘面邻接且相对于密封边缘面沿着平行于移动方向的方向回缩或下沉的内面。

该解决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其中一个端侧的密封边缘面在连接位置中可以与其他端侧密封地封闭,但另一方面,回缩的或下沉的内面用于构建力,该力有助于使控制滑阀离开彼此地运动。

为了获得足够的密封,在此规定,密封边缘面朝向滑阀通道的方向一直延伸到使得密封边缘面还邻接于相应的控制滑阀的引导周面的部分面,从而确保通过密封边缘面与另一控制滑阀的对置的端侧可靠地密封。

此外,优选地规定,相对于密封边缘面回缩的内面与相对置的端侧在控制滑阀的连接位置中形成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与在连接位置中由控制滑阀限界的流入空间连接并且处于与流入空间相同的压力水平上,使得由此可以产生也已经在连接位置中起作用的、辅助控制滑阀离开彼此地运动的力。

在此优选地规定,流入空间在控制滑阀的连接位置中处于低压。

这尤其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流入空间在控制滑阀的连接位置中与压缩机壳体的低压空间通过如下方式连接,即,在连接位置中,在其中一个控制滑阀中的流出出口与在滑阀通道处的流出开口重叠地布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是以下描述的以及实施例的所绘视图的主题。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螺旋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线2-2的剖面;

图3示出了沿着在定位检测装置的区域中的线3-3的剖面;

图4示出了在最大功率和最小体积比的情况下在控制滑阀的区域中类似图2的放大的剖面;

图5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5-5的剖面;

图6示出了在最大输送体积和最大体积比的情况下类似图4的视图;

图7示出了处于第一过渡位置中的类似图4的视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区域a的放大的视图;

图9示出了第一和第二控制滑阀的立体视图;

图10示出了第二控制滑阀的立体视图;

图11示出了第二控制滑阀的相对图10转动的立体视图;

图12示出了沿着图7中的线12-12的剖面;

图13示出了在第二过渡位置中的类似图7的视图;

图14示出了在图13中的区域b中的放大的视图;以及

图15示出了在分开位置中的类似图4的具有定位检测装置的控制滑阀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螺旋压缩机10包括作为整体用12表示的压缩机壳体,该压缩机壳体具有抽吸接头14和压力接头16,经过该抽吸接头吸入要吸入的气态介质尤其是制冷剂,经由压力接头排出被压缩到高压的气态介质尤其是制冷剂。

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的那样,在压缩机壳体12的螺旋动子空间18中设置两个分别围绕螺旋动子轴线22、24可转动的螺旋动子26、28,螺旋动子以其螺旋轮廓32和34相互嵌接并且与螺旋动子空间18的在周向侧邻接于螺旋轮廓的压缩壁面36或38共同作用,以便容纳被输送给在抽吸侧邻接于螺旋轮廓32、34的低压空间42的气态介质,以便进行压缩并且在高压下将其排出到压缩机壳体12中的高压空间44中。

在此,气态介质尤其是制冷剂在低压下以吸入体积的形式纳入到在螺旋轮廓32、34与邻接于其的压缩壁面36、38之间形成的压缩室中并且在高压下被压缩到最终体积。

为了使螺旋压缩机10例如与在制冷剂循环中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匹配,使螺旋压缩机10的工作状态一方面在体积比方面进行匹配而另一方面在压缩机功率方面进行匹配,体积比说明了最大纳入的吸入体积与排出的最终体积之间的关系,压缩机功率说明了由螺旋压缩机实际所压缩的体积流相对于由螺旋压缩机10最大可压缩的体积流的比例。

为了使工作状态匹配,在图2至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相继地布置在设置于压缩机壳体12中的滑阀通道56中,其中,滑阀通道56平行于螺旋动子轴线22、24地延伸并且将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在其不邻接于螺旋动子26、28的引导周面58的区域中沿通过滑阀通道56限定的移动方向72引导。

第一控制滑阀52朝向高压空间44并且因此布置在高压侧,而第二控制滑阀54相对于第一控制滑阀52布置在低压侧。

此外,两个控制滑阀52和54中的每一个还具有邻接于螺旋动子26的滑阀压缩壁面62和邻接于螺旋动子28的滑阀压缩壁面64(滑阀压缩壁面62和滑阀压缩壁面64是压缩壁面36和38的部分面),并且由压缩机壳体12形成的壳体压缩壁面66和68(壳体压缩壁面同样是压缩壁面36和38的部分面)补充于压缩壁面36和38,所述压缩壁面与螺旋轮廓32和34共同形成压缩室。

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如在图2至图15中所示那样地构造成,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就它们形成滑阀压缩壁面62和64以及引导周面58而言是相同的并且因此它们可以沿着唯一的平行于螺旋动子轴线22、24延伸的移动方向72可移动地在压缩机壳体12的滑阀通道56中受引导。

在此,第一控制滑阀52形成朝向高压空间44的、确定压缩室的最终体积的排放棱边82,排放棱边通过第一控制滑阀52的移动沿着移动方向72可移动并且通过其相对于螺旋动子空间18的高压侧的封闭面84的方位确定所形成的压缩室的最终体积并且因此确定体积比。

滑阀设施的原理是已知的并且例如在wo93/18307中描述,关于工作原理参考该文献。

如在图2和图4至15中所示的那样,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具有接连到滑阀压缩壁面62、64的、横向于其延伸的且朝向彼此的端侧86或88,利用端侧,第一控制滑阀和第二控制滑阀如例如在图4中所示的那样可以彼此贴靠,使得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的滑阀压缩壁面62和64相互过渡。

此外,优选地还设置有压力弹簧104,压力弹簧用于将第一控制滑阀52相对于第二控制滑阀54加载,以便端面86和88可以远离彼此地运动。

为了使第一控制滑阀52移动,如在图5中所示的那样,设置有缸设施112,缸设施包括缸室114和活塞116,其中,活塞116与活塞杆118连接,活塞杆建立与第一控制滑阀52的连接,更确切地说例如利用图2和图4中所示的第一控制滑阀52的凸出部122建立,凸出部例如布置在第一控制滑阀的与端侧86对置的一侧上。

此外,缸设施112尤其位于第一控制滑阀52的与第二控制滑阀54对置的一侧上,优选在压缩机壳体12的高压侧的壳体部段124中,该壳体部段布置在到滑阀通道56的接连中并且布置在到高压空间44的接连中并且因此布置在压缩机壳体12的与低压空间42对置的一侧上。第二控制滑阀54可以通过缸设施132移动,缸设施包括可在缸室134中运动的活塞136,其中,缸室134尤其在滑阀通道56的延续部中在低压侧的壳体部段142中延伸,在该壳体部段中例如也布置有用于螺旋动子26和28的在驱动器侧的轴承单元,螺旋动子例如经由驱动轴143可驱动。

尤其是,活塞136一件式地成形到第二控制滑阀54上并且具有活塞面,该活塞面对应于第二控制滑阀54的至少一个横截面。

容纳用于使第二控制滑阀54运动的缸设施132的缸室134的低压侧的壳体部段142位于压缩机壳体12的如下区域中,该区域与用于容纳缸设施112的缸室114的高压侧的壳体部段124对置地布置。

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可以通过缸设施112和132一直聚拢到使得端侧86和88在连接位置中彼此靠置,并且这两个控制滑阀52、54也可以在连接位置中共同地如同唯一的控制滑阀那样地运动,唯一的控制滑阀从抽吸侧的封闭面126朝向压力侧的封闭面84延伸并且该唯一的控制滑阀的排放棱边82有助于确定体积比,其中如在图4和图6中所示,螺旋压缩机10在连接位置中始终输送最大的体积流。

根据排放棱边82相对于封闭面84的方位可以调整体积比,该体积比从在根据图4的位置中存在的最小值随着排放棱边82距封闭面84变得越来越小的间距而增加,并且当关闭棱边82具有用于最小化最终体积所需的距封闭面84的最小间距时才达到其最大值,如例如在图6中所示。

现在,如果压缩机功率即实际所要求的体积流附加地变化,则如例如在图7至图15中所示的那样,通过控制滑阀52和54彼此间分开地运动到分开位置中来实现端侧86和88的分开,尤其通过第二控制滑阀54朝向低压侧的壳体部段142的运动来实现。

在分开位置中,第二控制滑阀54不起作用,因为要压缩的介质从伸出端侧86和88的在控制滑阀52、54之间的压缩室朝向滑阀通道56流动,该控制滑阀与低压空间42经由侧向布置在压缩机壳体12中的滑阀通道56处的流出开口144(图2)和接连到其上的在压缩机壳体12中的通道连接。

优选地,在滑阀通道56的相互对置的纵向侧上布置有彼此对置的流出开口144。

流出开口144尤其是在滑阀通道12的如下区域上延伸,该区域从抽吸侧的封闭面126朝向压力侧的封闭面84延续。

因此,在分开位置中,第一控制滑阀52的端侧86的方位确定初始体积。

只要排放棱边82并不在预设最小的可能的最终体积的位置中,则通过端侧86预设的初始体积与通过排放棱边82预设的最终体积的关系是可变的。

然而,当第一控制滑阀52如在图15中所示那样朝向高压空间44一直移动到使得排放棱边82距封闭面84具有最小间距或甚至超过该间距地移动到由高压空间44包围的用于第一控制滑阀52的移入室146时,初始体积86的变化是可能的,而最终体积不变化,因为最终体积始终保持最小。

为了消除在分开位置中第二控制滑阀54的作用,该第二控制滑阀尤其借助缸设施132移入到壳体部段142中,其中,缸室134如下定尺寸,即,缸室同时包括用于第二控制滑阀的移入室148并且因此提供了如下可能性,即,第二控制滑阀54一直远离第一控制滑阀52地运动,直至端侧88不再影响初始体积。

第二控制滑阀54因此允许通过如下方式影响初始体积,第二控制滑阀要么用其端侧88贴靠到第一控制滑阀52的端侧86以形成控制滑阀52、54的连接位置并因此使初始体积最大,要么可以用其固有的端侧88一直离开第一控制滑阀52的端侧86地运动,直至通过第二控制滑阀不再对初始体积有丝毫影响。

如在图2、4、6至8中以及在图9至11中立体示出的那样,控制滑阀52、54在其朝向彼此的端部区域152、154上以阶梯的方式构造,其中,第二控制滑阀54具有承载滑阀压缩壁面62、64和端侧88的且由此邻接于螺旋轮廓32、34的凸出部164,而第一控制滑阀52具有朝第二控制滑阀54伸出端侧86的凸出部162,该凸出部尤其是基本上位于滑阀通道56中。

凸出部164和162优选构造成,使得在图4和图6所示的连接位置中凸出部164搭接凸出部162,更确切地说,控制滑阀54或52的端侧88和86彼此密封地贴靠并且滑阀压缩壁面62、64在其间相互过渡。

此外凸出部164尤其是构造为,使得该凸出部还包括第二控制滑阀54的引导周面58的邻接于滑阀压缩壁面62、64和端侧68的部分面172,因此,凸出部164就其而言也可以在滑阀通道56中引导(图9)。

此外,凸出部162就其而言还形成在周向方向上将部分面172补充成周面58的部分面174。

此外,凸出部162包括柱体形的凸肩176,该凸肩如例如在图4和图6中所示的那样形成用于压力弹簧104的容纳部178,该压力弹簧从该容纳部178开始延伸至设置在第二控制滑阀54中的中央凹部184的支撑凸缘182并且利用使控制滑阀52、54离开彼此运动的力作用于控制滑阀52、54。

利用凸出部164、162的在连接位置(图4和图6)中朝向彼此的从端侧86、88大致平行于移动方向72延伸的第一壁面192和194,凸出部164、162在从连接位置过渡到分开位置时出现的第一过渡位置中形成第一节流间隙196,该节流间隙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72延伸的第一间隙宽度sb1,如在图7和尤其图8所示的那样,其对要压缩的介质流入到流入空间198中进行节流,流入空间包括在第二控制滑阀54中的中央凹部184和中间空间202,该中间空间通过从连接位置朝向分开位置的运动已在控制滑阀52、54之间的第一过渡位置中形成并且横向于移动方向地由滑阀通道56限界。

这促成,介质从位于形成在端侧86、88之间的中间空间204之上的压缩室以通过节流间隙196限定的方式流出。

为了在第一过渡位置中允许介质最佳地从流入空间198流出到低压空间42中,第二控制滑阀54在其形成引导周面58的侧壁214的区域中布置有流出出口212,尤其是流出窗口212,流出出口设置在第二控制滑阀54的限界出中央凹部184的侧壁214中(图7、9至11),其中,流出出口212定位成使得其在第一过渡位置中与侧向的流出开口144重叠地布置。尤其是,中间空间202在移动方向72上的延展小到使得该中间空间不与流出开口144重叠或以显著程度与流出开口144重叠。

因此,在第一过渡位置中通过这样构造的流动路径使得第一节流间隙196对于流出的介质的节流而言是决定性的。

如果从第一过渡位置(在图7中示出)出发地过渡到第二过渡位置(图13和图14中所示)中,则在凸出部162、164的第一壁面192与194之间形成的第一节流间隙196不起作用,并且形成第二节流间隙222,第二节流间隙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72延伸的第二间隙宽sb2和比在凸出部164的壁面194与第一凸出部162的相对壁面192回缩的壁面224之间的第一节流间隙196更大的横截面。

在第二过渡位置中(图13和图14),流出出口212也与流出出口144重叠地布置,因此第二节流间隙222对于流出的介质的节流而言是决定性的。

从第二过渡位置出发地过渡到分开位置(图15)中,中间空间202在分开位置中具有沿移动方向72的如下延伸,即,使得介质可以直接从中间空间202经由流出开口144流入到低压空间42中。

此外,为了已经在连接位置中提供控制滑阀52、54的端侧86、88的至少一个部分面作为加载以低压的面(该面引起克服缸设施112和132的力作用的力),其中一个端侧86、88,例如在图10和图11中所示是端侧88,设有邻接于滑阀压缩壁面62、64和引导周面58的部分面172的密封边缘面232,内面234相对于密封边缘面回缩或下沉地延伸,从而在内面234与端侧86之间形成间隙空间236,在该间隙空间中也在控制滑阀52、54的连接位置中存在处于低压下的介质,因此通过低压加载的内面234和端侧86的朝向该内面的部分区域引起反作用于缸设施112和132的力,该力促使从连接位置到分开位置中的过渡并因此在功能上更可靠(图9至图11)。

为了检测第一控制滑阀52和第二控制滑阀54的定位,设置有作为整体用252表示的定位检测装置,该定位检测装置包括平行于控制滑阀52、54的移动方向72并因此平行于螺旋动子轴线22、24延伸的探测器元件254,该探测器元件能够检测定位指示元件256和258的定位。

在此,定位指示元件256牢固地与第一控制滑阀52联接,更确切地说与第一控制滑阀52的凸出部162联接,而定位指示元件158与第二控制滑阀54联接,更确切地说与处在滑阀通道56中且朝向第一控制滑阀52的端部区域154联接,如尤其在图15中所示的那样。

如在图12中所示,每个定位指示元件256或258包括整体用274表示的叉形体,该叉形体利用其两个叉臂276和278限界出位于其间的中间空间282,细长的探测器元件254延伸穿过中间空间。每个叉形体274经由与凸出部162或端部区域154连接的连接体274与相应的控制滑阀52、54联接(图15)。

保持在相应的控制滑阀52、54上的连接体272穿通细长的槽形的穿通部294,穿通部成形到形成滑阀通道56的壳体壁296中并且具有如下长度,该长度在分开位置中允许第二控制滑阀54完全移入到移入室148中并且允许第一控制滑阀52在最小的初始体积时定位且第一控制滑阀52在最小体积比时定位,即,排放棱边82距压力侧的封闭面84的间距最大,并且此外在连接位置中允许第二控制滑阀54连同第一控制滑阀52在最大体积比和最小体积比时定位。

类似于引导穿过滑块和槽,每个与相应的控制滑阀52或54连接的连接体272与槽形的穿通部294一起形成用于相应的控制滑阀52、54的防扭转部,使得由此不需要在控制滑阀52、54中设置如下的槽,该槽与伸入到滑阀通道56中的滑块共同作用(图12和图15)。

穿通部294始终保持低压空间42中的压力并且因此也用于,使得控制滑阀52、54以其引导周面58保持贴靠在滑阀通道56上,因此控制滑阀52、54并不能通过构造在滑阀通道56和引导周面58之间的高压以滑阀压缩壁面62、64压靠螺旋动子26、28。

在此,穿通部294相对较高压力尤其也相对高压的密封通过控制滑阀52、54的滑阀通道56与引导周面58之间的严格规定公差的间隙实现。

为了使控制滑阀52和54运动到针对其所设置的定位中,如在图1中所示,设置有控制装置318,控制装置通过与定位检测装置252的连接能够获知控制滑阀52、54的实际定位。

利用控制装置318可以操控缸设施112和132,以便定位控制滑阀52、5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