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5002阅读:9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吸取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真空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真空负压吸取产品是常见的一种作业方式,真空负压系统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负压产生阶段和负压维持阶段。负压维持阶段时间由生产时长所决定,而且能源消耗主要产生在此阶段。普通射流式真空发生器在使用过程中一直都需要消耗高压气体以维持真空度,因此能源消耗惊人。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节能式真空发生器,能够在负压维持阶段自动保压停止吹气并在真空度下降一定范围后自动吹气补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本体、盖板、位于所述本体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膜片、射流组件、球阀、第一塞阀、第二塞阀、保压膜及调节按钮;所述本体抵靠于所述膜片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所述盖板抵靠于所述膜片的一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五凹槽、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第六凹槽及对应于所述第三凹槽的第七凹槽;所述第一至第四凹槽分别与所述膜片围成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第三气室及第四气室,所述第五至第七凹槽分别与所述膜片围成第五气室、第六气室及第七气室;

所述本体开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与第一气室相连通的泄气口、真空吸口、排气通道及第三进气口;所述射流组件收容于所述排气通道并包括喷嘴及扩压管;

所述本体、盖板及膜片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与第一气室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与第六气室的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第二气室的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射流组件的第四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第七气室的第五流道、连通所述真空吸口与第五气室的第六流道、连通所述真空吸口与第四气室的第七流道、连通所述真空吸口与第三气室的第八流道、连通所述真空吸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的第九流道及连通所述射流组件与第四气室的第十流道;

所述球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流道是否导通;所述第一塞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能够同时控制所述第三流道及所述第四流道是否导通;所述第二塞阀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并能够同时控制所述第八流道及所述第九流道是否导通;所述保压膜设置于所述第四气室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七流道是否导通;所述调节按钮能够通过所述球阀导通所述第一流道。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球阀包括顶针座、与所述顶针座间隔相对设置的球体、位于所述顶针座与所述球体之间的顶针、嵌套于所述顶针外并能够与所述球体密封配合的套筒及位于所述球体远离所述顶针一端的第一弹簧;所述顶针座抵靠于所述膜片,所述第一弹簧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所述套筒固定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所述顶针受到所述顶针座的压力后顶着所述球体移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弹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按钮包括头部、与所述头部间隔相对设置的弹簧座及位于所述头部与所述弹簧座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盖板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五凹槽并与所述第五凹槽相连通的通孔,所述调节按钮穿过所述通孔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且所述弹簧抵靠于所述膜片;所述第一弹簧、顶针及第二弹簧均呈轴对称结构并同轴设置,所述顶针座抵靠于所述膜片与所述弹簧座相背的一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塞阀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另一端的横截面呈梯形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密封配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塞阀包括阀体及第三弹簧,所述阀体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三弹簧且横截面呈梯形并能够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壁密封配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保压膜包括旋转部及限位部,所述旋转部的一侧与所述限位部固定连接,另一侧能够在所述第四凹槽的底壁与所述限位部之间转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气口处安装有限流钉,能够控制从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的高压气体的流量。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压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嘴相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有挡片、消音海绵及消音器盖。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空吸口及所述第三进气口处均设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能够按需要设定任意负压值,负压产生后自动保压,并能够在系统中负压降至设定值时自动补压。该真空发生器克服了普通射流式真空发生器为保持负压不断消耗高压气体的缺陷,通过适时补压,不仅使系统负压得以保持,还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的气路结构原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真空发生器的调节按钮及球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真空发生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发生器100,包括本体10、盖板20、位于所述本体10与所述盖板20之间的膜片30、射流组件40、球阀50、第一塞阀61、第二塞阀62、保压膜70及调节按钮80。所述膜片30具有弹性,可拉伸。

具体地,所述本体10抵靠于所述膜片3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第三凹槽13及第四凹槽14;所述盖板20抵靠于所述膜片30的一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第五凹槽21、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12的第六凹槽22及对应于所述第三凹槽13的第七凹槽23。所述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 12、第三凹槽13及第四凹槽14分别与所述膜片30围成第一气室A1、第二气室B1、第三气室C1及第四气室D;所述第五凹槽21、第六凹槽22及第七凹槽23分别与所述膜片30围成第五气室A2、第六气室B2及第七气室C2。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0开设有第一进气口151、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一气室A1相连通的泄气口16、真空吸口17、排气通道18及第三进气口19。所述射流组件40收容于所述排气通道18内并包括喷嘴41及扩压管42。所述射流组件40在高压气体流过时所产生的射流卷吸作用,能够卷吸周围的气体一起运动,是所述真空发生器100产生真空的主要原理依据。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10或所述本体10、盖板20及膜片30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151与第一气室A1的第一流道1511、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151与第六气室B2的第二流道151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二气室B1的第三流道1521、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所述射流组件40的第四流道152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七气室C2的第五流道1523、连通所述真空吸口17 与第五气室A2的第六流道171、连通所述真空吸口17与第四气室D的第七流道172、连通所述真空吸口17与第三气室C1的第八流道173、连通所述真空吸口17与所述第三进气口19的第九流道174及连通所述射流组件40与第四气室 D的第十流道18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10开设有第一流道1511、第三流道1521、第四流道1522、第七流道172、第八流道173、第九流道174及第十流道181;所述本体10、盖板20及膜片30开设有第二流道1512、第五流道1523 及第六流道171。

所述球阀50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1内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流道1511是否导通。所述第一塞阀61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12内并能够同时控制所述第三流道1521及所述第四流道1522是否导通。所述第二塞阀62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 13内并能够同时控制所述第八流道173及所述第九流道174是否导通。所述保压膜70设置于所述第四气室D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七流道172是否导通。

请一并参考图2,所述球阀50包括顶针座51、与所述顶针座51间隔相对设置的球体52、位于所述顶针座51与所述球体52之间的顶针53、嵌套于所述顶针53外且一端能够与所述球体52密封配合的套筒54及位于所述球体52远离所述顶针53一端的第一弹簧55。所述顶针座51抵靠于所述膜片30,所述第一弹簧55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底壁,所述套筒54固定抵靠于所述第一凹槽11的侧壁,当所述球体52与所述套筒54密封配合时,所述第一弹簧55处于受力压缩状态,当所述顶针53受到所述顶针座51的压力后,顶着所述球体 52移动并进一步压缩所述第一弹簧55。进一步地,所述盖板20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五凹槽21并与所述第五凹槽21相连通的通孔24,所述调节按钮80穿过所述通孔24并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21。所述调节按钮80包括头部81、与所述头部81间隔相对设置的弹簧座82及位于所述头部81与所述弹簧座82之间的第二弹簧83。所述弹簧座82抵靠于所述膜片30,所述头部81穿过所述通孔24并能够与所述第五凹槽21的内壁滑动且密封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55、所述顶针53及所述第二弹簧83均呈轴对称结构并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塞阀61的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30,另一端的横截面呈梯形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塞阀62包括阀体621 及第三弹簧622,所述阀体621的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30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三弹簧622且横截面呈梯形并能够与所述第三凹槽13的内壁密封配合。当所述阀体621与所述第三凹槽13的内壁密封配合时,所述第三弹簧622处于受力压缩状态。所述保压膜70包括旋转部71及限位部72,所述旋转部71的一侧与所述限位部72固定连接,另一侧能够在所述第四凹槽14的底壁与所述限位部72 之间转动。

在初始状态时,所述球阀52在所述第一弹簧55的反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套筒54的一端密封配合。向所述第一进气口151及所述第二进气口152同时通入高压气体时,从所述第一进气口151流入的高压气体分别向第一气室A1及第六气室B2的方向流动,从所述第二进气口152流入的高压气体分别向第二气室 B1、所述射流组件40及第七气室C2的方向流动。由于所述球体52与所述套筒 54密封配合,导致所述第一流道1511不能导通,即高压气体不能进入第一气室 A1;由于高压气体流入了第六气室B2使其处于高压状态,所述膜片30受力变形并将力传递给所述第一塞阀61使所述第一塞阀61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壁密封配合,导致所述第三流道1521及所述第四流道1522不能导通,即高压气体不能流入第二气室B1及所述射流组件40;由于高压气体流入了第七气室C2 使其处于高压状态,所述膜片30受力变形并将力传递给所述第二塞阀62使所述第二塞阀62与所述第三凹槽13的内壁密封配合,导致所述第八流道173及所述第九流道174不能导通。

利用所述调节按钮80使所述球阀50打开,具体地,对所述头部81进行螺纹调节从而压缩所述第二弹簧83,所述第二弹簧83产生的反弹力依次经过所述弹簧座82、所述膜片30及所述顶针座51传递给所述顶针53,使所述顶针53 顶着所述球体52向远离所述套筒54的方向移动并进一步压缩所述第一弹簧55。此时,所述第一流道1511导通,高压气体进入了第一气室A1并通过所述泄气口16泄出,由于进入第一气室A1与第六气室B2的高压气体同源,导致第六气室B2处于低压状态,所述第一塞阀61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顶着所述膜片30向第六气室B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三流道1521及所述第四流道1522导通,高压气体进入了第二气室B1及所述射流组件40,并且高压气体从所述射流组件 40排出让与所述射流组件40相连通的第四气室D产生负压。此时,所述保压膜70的旋转部71在两侧压强差的作用下旋转并导通了所述第七流道172,所述真空吸口17在与之连通的第四气室D处于负压状态时能够产生吸力,因此用于工业生产中吸取产品。此外,所述膜片30在第七气室C2与第三气室C1压强差的作用下变形使所述第二塞阀62依然与所述第三凹槽13的内壁密封配合,令所述第八流道173及所述第九流道174不能导通。进一步地,与第四气室D相连通的第五气室A2也出现负压,变形的所述膜片30收缩,所述第一弹簧55伸长将所述球体52向靠近所述套筒54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套筒54密封配合,导致所述第一流道1511不能导通,因此,所述第一阀塞61恢复到与所述第二凹槽12的内壁密封配合的状态,高压气体无法经过所述射流组件40流出,外部空气由所述第十流道181进入第七气室D并破坏了第七气室D的真空状态,导致所述保压膜的旋转部71旋转闭合所述第七流道172,此时,所述真空发生器 100处于负压保持阶段,不再消耗高压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六流道171与第五气室A2中的负压状态会在工作过程中逐渐下降。当第五气室A2的负压有所下降后,之前第一气室A1、第五气室A2 之间的压强差与受到压缩的所述第二弹簧83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因此,所述第二弹簧83得以伸展而对所述弹簧座82施力使其沿远离所述头部81的方向移动,所述弹簧座82通过所述膜片30的形变推动所述顶针座51、所述顶针53移动,进而使所述球体52向远离所述套筒54的方向移动,导通所述第一流道1511,从而使所述第一阀塞61打开让高压气体进入所述射流组件40继续产生负压,所以说所述真空发生器100能够适时补压。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发生器100吸附的产品完成加工后,将产品从所述真空吸口17取下十分困难,因此需要从所述第三进气口19通入空气使第三气室 C1的压强增大,从而使所述阀体621能够在所述第三弹簧622反弹力的作用下顶着所述膜片30向靠近第七气室C2的方向运动,让从所述第三进气口19通入的空气进入所述真空吸口17处并破坏其负压。

请一并参考图3,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本体10远离所述盖板20的一侧增加一个底板90并将所述真空吸口17开设于所述底板90。所述底板90能够起到固定安装的作用,例如,需要将所述真空发生器100固定于某个设备上时,可通过所述底板90进行安装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口151 处安装有限流钉91,能够控制从所述第一进气口151进入的高压气体的流量。所述扩压管42的一端与所述喷嘴41相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有挡片92、消音海绵93及消音器盖94,从而减小高压气体射流所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吸口17及所述第三进气口19处均设有过滤网(95,96)。为加强密封效果,所述盖板20及所述膜片30之间还设有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五凹槽21、第六凹槽22及第七凹槽23的密封圈97;所述头部81、所述第一阀塞61、所述第二阀塞62等密封部位均设有垫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发生器能够按需要设定任意负压值,负压产生后自动保压,并能够在系统中负压降至设定值时自动补压。该真空发生器克服了普通射流式真空发生器为保持负压不断消耗高压气体的缺陷,通过适时补压,不仅使系统负压得以保持,还节约了能源。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