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配重块以及具有其的马达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8223发布日期:2019-02-19 19:08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转子配重块以及具有其的马达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子配重块以及具有该转子配重块之马达和具有该马达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压缩机是空调器、电冰箱等利用制冷循环系统工作的家用电器的重要组成部件。压缩机的运动活塞在马达的带动下将机械能转变为压力能,实现对压缩机气缸内制冷剂的压缩。马达通过在电流磁场作用下相应部件的旋转将电能转换为转动机械能,为压缩机的运转提供动力。

一般来说,马达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为了增加压缩机马达转子的扭矩和满足平衡轴系在运转时的平衡量要求,通常在转子上附加配重块,以减少压缩机整机的振动,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作。

请参阅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有一种配重块4,主要是在一压缩机内的一马达转子5的顶面以及底面分别设置有该配重块4,并且该其中一配重块4位在该马达转子5在顶面的一侧,该另外一配重块4位在该马达转子5在底面的另外一侧,以相互对应且平衡该马达转子5,避免该马达转子5在转动时,因为重量的不平衡,而导致转动不顺畅,并且通过多个结合件6将各该配重块4与该马达转子5相结合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然,就上述习知而言,各该配重块4分别呈一C字型,并且分别具有相对的二自由端,所述该配重块4的自由端分别具有一侧面41,各该侧面41分别具有一高度,由于各该配重块4的侧面分别具有所述高度,当所述该马达转子5于运转过程中,其通过各该侧面41产生明显的风阻压力,而导致所述该马达转子5的转速降低,进而造成所述压缩机因为所述该马达转子5的转速降低,而导致效能变差,再加上各该侧面41具有所述高度,当所述该马达转子5在运转过程中,各该侧面41就会推撞充斥在所述压缩机内的油气,使得所述压缩机内的油气四处喷溅,造成所述压缩机内的油气无法顺利回收使用,所以现有技术的配重块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相对应设在马达转子顶部或底部之转子配重块,让转子在转动时的风能顺着转子配重块流过,以降低风阻力,并且同样让油气顺着该转子配重块流过,以减少碰撞油气的状况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的转子配重块,系用以设置于一转子的顶部或底部处呈固定状态之转子配重块,其特征在于,系包含:一本体部,具有一位于该本体部其顶端而形成之第一表面、一位于该本体部其底端而形成之第二表面,以及一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其端边连接间而形成之环壁面;及至少一导风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部处,各该导风结构包括复数个凹窝以及至少一分隔于该些凹窝间而形之平坦区域。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导风结构系形成于该本体部之环壁面或该本体部之第一表面之任一者处。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导风结构系形成于该本体部之第一表面及环壁面处。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些导风结构之各凹窝系以交错排列或数组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之环壁面处;且该些凹窝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之环壁面处。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些导风结构之各凹窝系以放射状排列或交错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之第一表面处;且该些凹窝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之第一表面处。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些导风结构之各凹窝系为相同形状或非相同形状之任一者的几何形状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现。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各该凹窝其底端面系以凹弧状或平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而该些凹窝所呈现的几何形状系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之任一者。

上述的转子配重块,其中,该本体部其整体外观轮廓系以半圆环状所呈现;而该本体部更进一步系设有复数个通孔,其位于该第一表面而贯穿于该第二表面所呈现。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转子配重块,其功效在于:

1、藉由该转子配重块形成有至少一导风结构设计以提高摩擦阻,而降低压差力阻,当马达之转子于运转时,该转子配重块会撞击压缩机内的冷媒,随着转速越高时其风阻越大,所产生的风切噪音与入力;因此,透过该导风结构之各凹窝以降低迎风阻力,藉以达到降低入力及降低噪音,提高压缩机的整机效率。

2、藉由该转子配重块形成有至少一导风结构设计以提高摩擦阻,而降低压差力阻,当马达之转子于运转时,压缩机内部的高压冷媒气流会夹带冷冻机油,此时高压旋转的转子配重块会撞击悬浮的冷冻机油,导致原本的悬浮机油颗粒将变得更小,进而会容易被压缩机内的高压冷媒气流带出压缩机;因此,透过该导风结构之各凹窝增加表面积的效果,而有助于油滴的附着,且于运转时附着于该转子配重块上的冷冻机油会因离心力而聚集,以降低该转子配重块对于冷媒的撞击强度,而当冷冻机油被甩出后则撞击于压缩机外壳壁面上,最终流回油池,藉以达到提升压缩机的油循环率,提高压缩机的整机效率。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转子配重块之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的马达,系包括:定子、转子和根据本新型之转子配重块。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马达,其功效在于:通过设置上述转子配重块,令具有该转子配重块之马达以提高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马达之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的压缩机,系包括根据本新型之马达。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压缩机,其功效在于:通过设置上述马达,并应用该转子配重块之压缩机以提高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配重块和马达转子间组装之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配重块之立体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配重块之立体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子配重块之立体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配重块之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配重块和马达转子间组装之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子配重块和马达转子间组装之剖面示意图。

其中:1转子配重块;11本体部;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环壁面;114通孔;12导风结构;121凹窝;1211底端面;122平坦区域;2转子;21通孔;3结合件;4配重块;41侧面;5马达转子;6结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首先,请参阅第2图至第7图所示,为详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配重块1、马达和压缩机。

首先,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配重块1,系包括:一本体部11及至少一导风结构12;其中:

该本体部11,系为金属材质所制成,具有一位于该本体部11其顶端而形成之第一表面111、一位于该本体部11其底端而形成之第二表面112,以及一位于该第一表面111与该第二表面112其端边连接间而形成之环壁面113;及

该些导风结构12,其形成于该本体部11处,各该导风结构12包括复数个凹窝121以及至少一分隔于该些凹窝121间而形之平坦区域122;

藉由以上结构所述,兹更进一步说明如后:

针对前述该导风结构12形成于该本体部11的整体型态,更进一步如下所述:

型态一:前述该导风结构12系形成于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如图2所示)或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如图3所示)之任一者处;其中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以交错排列或数组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处,且该些凹窝121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处,而本创作图式中,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的各凹窝121系以交错排列且全面布设型态所呈现;另外,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以放射状排列或交错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处,且该些凹窝121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处;而本创作图式中,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的各凹窝121则以放射状排列且全面布设型态所呈现;

型态二:前述该导风结构12系形成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及环壁面113处(如图4所示);其中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以交错排列或数组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处,且该些凹窝121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处;另外,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以放射状排列或交错排列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处,且该些凹窝121系以全面或局部之任一者型态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处;而本创作图式中,该本体部11之环壁面113的各凹窝121系以交错排列且全面布设型态所呈现;另外,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的各凹窝121则以放射状排列且全面布设型态所呈现;

再者,不管前述该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何种型态形成于该本体部11处,其中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为相同形状或非相同形状之任一者的几何形状或其相互搭配所呈现;而各该凹窝121其底端面1211系以凹弧状或平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又该些凹窝121所呈现的几何形状系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之任一者;而本创作图式中,该些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系为相同形状而布设于该本体部11之第一表面111及环壁面113处所呈现;而各该凹窝121其底端面1211系以凹弧状或平面状之任一者所呈现;

最后,前述该本体部11其整体外观轮廓系以半圆环状所呈现,并于该本体部11更进一步系设有复数个通孔114,其位于该第一表面111而贯穿于该第二表面112所呈现;

故,透过上述该转子配重块1结构而言,更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该转子配重块1系运用于马达中的转子2,该转子配重块1系用以设置于该转子2的顶部或底部处呈固定状态,当各该转子配重块1设置于该转子2的顶部或底部处时,该转子配重块1之第二表面112系设置于该转子2顶部或底部,其中该转子2系设有复数个通孔21,而该转子2之各通孔21分别对应于该转子配重块1之本体部11的各通孔114,并透过搭配复数个结合件3分别穿设过于该转子配重块1之本体部11的各通孔114与该转子2之各通孔21,以将各该配重块1与该转子2相结合固定,使该转子配重块1呈上下对应的设置在于该转子2上而形成所述马达;所述马达系包括转子2和定子,而通过设置上述该转子配重块1,令具有该转子配重块1之马达以提高整体性能;

另外,透过上述该转子配重块1与该转子2间结构而形成的马达,更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所述马达用于压缩机;通过设置上述马达,并应用该转子配重块1之压缩机以提高整体性能;而所述压缩机可以包括壳体、马达和压缩机构,马达和压缩机构均设在壳体内且通过曲轴相连,马达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曲轴驱动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压缩作业;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可以为旋转式压缩机、涡轮式压缩机等,针对每种压缩机的压缩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基于上述结构,本创作实用新型透过该转子配重块1之本体部11形成有至少一导风结构12设计以提高摩擦阻,而降低压差力阻,当所述马达之转子2于运转时,该转子配重块1会撞击压缩机内的冷媒,随着转速越高时其风阻越大,所产生的风切噪音与入力;因此,透过该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以降低迎风阻力,藉以达到降低入力及降低噪音,而提高压缩机的整机效率;

另外,再藉由该转子配重块1形成有至少一导风结构12设计以提高摩擦阻,而降低压差力阻,当马达之转子2于运转时,压缩机内部的高压冷媒气流会夹带冷冻机油,此时高压旋转的转子配重块1会撞击悬浮的冷冻机油,导致原本的悬浮机油颗粒将变得更小,进而会容易被压缩机内的高压冷媒气流带出压缩机;因此,透过该导风结构12之各凹窝121增加表面积的效果,而有助于油滴的附着,且于运转时附着于该转子配重块1上的冷冻机油会因离心力而聚集,以降低该转子配重块1对于冷媒的撞击强度,而当冷冻机油被甩出后则撞击于压缩机外壳壁面上,最终流回油池,藉以达到提升压缩机的油循环率,提高压缩机的整机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