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及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1605发布日期:2018-08-17 21:1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及其风扇。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风扇中,风扇后网通常用具有螺纹的网束固定在驱动电机的壳体上。通常的安装操作是,操作人员从电机壳体上取下具有螺纹的网束,然后把风扇后网穿过电机的输出轴后,将具有螺纹的网束拧紧在电机壳体上,完成风扇后网的固定安装。在固定具有螺纹的网束的过程中,经常会因用力不当或操作不稳而使具有螺纹的网束掉落地上;也有可能使具有螺纹的网束丢失。因此,常规风扇的安装过程比较麻烦和不便,花费较长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及其风扇,可以减少用户组装风扇后网时不会安装、步骤多、装错、装反,及清洗或收纳过程中固定件丢失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包括网圈和用于与电机壳体连接的网束,还包括固定在网圈中心的后网中心圈和限位件,网束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后网中心圈的一侧,网束突出地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后网中心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后网中心圈和限位件之间,限制所述网束脱离所述后网中心圈。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后网中心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用于限制所述网束脱离所述后网中心圈的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后网中心圈之间形成开放的限位空腔,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限位空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网中心圈包括用于形成所述限位空腔的第三限位部和突出设置地第三连接部,使所述后网中心圈靠近轴心的内侧壁形成阶梯状;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为环状,所述第二限位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部向所述后网中心圈的轴心延伸,所述第二限位部和第二连接部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后网中心圈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向所述后网中心圈及其轴心开口的卡勾。

进一步地,所述网束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电机壳体螺纹连接的第一螺纹连接部,第一螺纹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壳体设有第二螺纹连接部,第一螺纹连接部与第二螺纹连接部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网束还包括手持部,手持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第一螺纹连接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后网中心圈远离所述网束和限位件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电机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相适应,限制所述后网中心圈与电机壳体相对转动。

一种风扇,包括上述的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和所述电机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件将网束和后网中心圈等散件组装在一起,有效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安装时简单快捷,减少了用户组装风扇后网时不会安装、步骤多、装错、装反,及清洗或收纳过程中固定件丢失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风扇后网和电机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网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网束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风扇后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电机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未安装网束的风扇后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风扇后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传统风扇后网在组装时,常常会因安装零件过多,而出现不会安装、安装步骤多、装错、装反,及清洗或收纳过程中安装零件丢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便于安装的风扇后网包括网圈110和用于与电机壳体200连接的网束120,还包括固定在网圈110中心的后网中心圈130和限位件140,网束120和限位件140设置在所述后网中心圈130的一侧,网束120突出地设有第一限位部121,所述限位件140与所述后网中心圈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121设置于后网中心圈130和限位件140之间,限制所述网束120脱离所述后网中心圈130。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件140将网束120和后网中心圈130等散件组装在一起,有效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安装时简单快捷,减少了用户组装风扇后网时不会安装、步骤多、装错、装反,及清洗或收纳过程中网束丢失等问题。以下对上述个组成部分分别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风扇后网100包括网圈110、网束120、后网中心圈130和限位件140。

风扇后网100整体大致呈圆形,网圈110、网束120、后网中心圈130和限位件140均同轴设置,并且在轴心处均开设有用于电机输出轴穿过的电机输出轴开口300。

网圈110通常由金属材料例如铁或合金制成,也可以由塑料等材料制成。

如图2和图3所示,网束120整体大致呈圆筒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21、第一螺纹连接部122和手持部123。第一限位部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一螺纹连接部122和手持部123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制网束120的具体形状,其横截面除了是圆形外,还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等。

手持部123是一圆筒,为与电机壳体200的前端安装时用户手持的部位,其外侧壁设有防滑条纹,增加手持部123与用户手指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安装时用户手指打滑。电机壳体20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为电机前壳体和电机后壳体,当分为电机前壳体和电机后壳体时,电机壳体200的前端即指的是电机前壳体,即风扇后网100与电机前壳体连接。

手持部123靠近网圈1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1,第一限位部121呈圆环状,向手持部123的径向方向突出设置,在网束120的外侧壁形成阶梯状。

第一螺纹连接部122与第一限位部121垂直设置,并且与第一限位部121固定连接。第一螺纹连接部122具有内螺纹或外螺纹,例如图2和图3中第一螺纹连接部122具有外螺纹,用于与电机壳体200的前端螺纹连接。相应地,如图5所示,电机壳体200的前端设有第二螺纹连接部210,第一螺纹连接部122与第二螺纹连接部210相适应。

如图4所示,限位件140整体呈圆环状,用于将网束120与后网中心圈130组装在一起。限位件14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限位部141、第二连接部142和限位空腔143。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制限位件140的具体形状,其横截面除了是圆形外,还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等。

具体地,第二限位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均为圆环状,第二连接部142用于与后网中心圈130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2与后网中心圈130螺纹连接。

第二限位部141由第二连接部142向后网中心圈130的轴心延伸,第二限位部141和第二连接部142一体成型。第二限位部141与后网中心圈130之间形成开放的限位空腔143,第一限位部121设置于限位空腔143内,用于限制网束120脱离后网中心圈130。

请继续参看图4,网圈110的中心固定连接有后网中心圈130,如后网中心圈130与网圈110通过螺纹连接或一体成型。后网中心圈130大致呈圆台或圆筒状,包括第三限位部131、第三连接部132和第一导向结构133。

第一导向结构133设置在后网中心圈130远离网束120和限位件140的另一侧,第一导向结构133大致呈圆筒状,并且与网圈110大致垂直设置。在圆筒的内侧壁形成有导向凸块1331,导向凸块1331沿圆筒的轴线延伸。相应地,如图5所示,电机壳体200的前端上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220,第一导向结构133和第二导向结构220相适应,防止风扇后网100相对电机壳体200转动。第二导向结构220大致呈圆筒状,并且与网圈110大致垂直设置。第二导向结构220在圆筒的外侧壁形成有导向凹槽221,导向凹槽221沿圆筒的轴线延伸。第一导向结构133与第二导向结构220的大小和尺寸相适应,防止风扇后网100相对电机壳体200转动。另外,第二导向结构220的内部开设有电机输出轴开口300。

第一导向结构133远离电机壳体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2,第三限位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2与网圈110大致平行设置。

第三限位部131呈圆环状,用于形成上述限位空腔143。具体地,第三连接部132与上述限位件140的第二连接部142可拆卸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32与第二连接部142螺纹连接。第三连接部132突出设置地设置在第三限位部131的外缘,使后网中心圈130靠近轴心的内侧壁形成阶梯状。

由于,限位件140的第二限位部141与后网中心圈130的第三限位部131平行设置,第二限位部141与第三限位部131之间形成开放的环状限位空腔143。且限位空腔14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网束120的第一限位部121的高度,第一限位部121设置于限位空腔143内,使网束120可以轴心转动,而又不会轴向移动或径向移动,以至于脱离后网中心圈130。

为了便于用户安装,网束120、限位件140与后网中心圈130在出厂时即安装在一起,有效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出厂时,限位件140通过螺纹孔和螺钉与后网中心圈130固定连接,将网束120的第一限位部121限制于限位件140与后网中心圈130之间,防止网束120脱离后网中心圈130。

用户在进行风扇组装时,首先将后网中心圈130的第一导向结构133与电机壳体200的第二导向结构220相对应,同时电机输出轴通过电机输出轴开口300穿过后网中心圈130、限位件140和网束120,旋转网束120的手持部123,即可将风扇后网100的第一螺纹连接部122与电机壳体200的第二螺纹连接部210的固定连接。由于网束120可以相对后网中心圈130转动,而第一导向结构133与第二导向结构220限制了后网中心圈130与电机壳体200的相对转动,故安装时,风扇后网100不会因网束120的转动而转动,给用户安装提供了方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限位件140的第二连接部142与后网中心圈130的第三连接部132为固定连接。

第二连接部142呈长方体状,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连接块,其一端与第三连接部1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限位部141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部141为向后网中心圈130及其轴心开口的卡勾。

限位件140的数目至少有两个,围绕后网中心圈130的轴心均匀设置,例如限位件140的数目有四个。

优选地,第二限位部141、第二连接部142与后网中心圈130一体成型,连接处设有开口,便于限位件140和后网中心圈130模具上下开模成型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40与后网中心圈130在生产时一体成型,进而在出厂时,限位件140与后网中心圈130已经连接在一起,而不需要额外的组装。再通过掰动限位件140,将网束120固定在限位空腔143内。

实施例3

一种风扇,包括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所述的风扇后网100。还包括电机壳体200,电机壳体200包括电机输出轴开口300,电机输出轴依次穿过后网中心圈130、网束120和限位件140,网束120与电机壳体200螺纹连接。为了简便起见,图1-图7中只画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风扇部件,而风扇的其余部件没有画出,这些其余部件可以采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