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8282发布日期:2018-08-21 12:5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主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



背景技术:

中心主轴在使用时,通常涉及中心吹气功能,气流传输过程中,通常是将外接的气流依次经过气缸的活塞杆、推杆、拉杆进行传输,最终完成中心吹气。该气缸中的气流一部分用于驱动活塞滑动,另一部分用于向推杆、拉杆内部吹气,从而造成气流能量的损耗,导致气缸拉刀气流能力不足。同时,为有效驱动活塞,需要向气缸加载较大压力的气流,但是在主轴前端安装刀具时,因气流过大,会导致刀具难以安装。此外,部分气流流向主轴内部,从而影响主轴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该机构将吹气气流和气缸驱动气流分开设置,使得吹气气流的大小、开关状态可控,从而合理的利用气流能量,提高中心主轴的整体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其包括有呈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推杆和拉杆,所述壳体的端部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延伸至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杆内开设有第一气道,所述拉杆内开设有第二气道,所述活塞杆内开设有l形通孔,所述l形通孔的第一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道,所述l形通孔的第二开口位于所述活塞杆的侧部,所述壳体的侧壁内开设有第三气道,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一开口用于接入气流,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活塞杆的侧部,当所述活塞杆向前滑动并且所述推杆推动所述拉杆时,所述第三气道、l形通孔、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依次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有气嘴,所述气嘴连通于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一开口,且所述气嘴用于接入气流。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开设有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环绕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三气道的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环状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活塞杆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气道内。

优选地,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推杆相螺合。

本发明公开的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中,气缸接入的气流仅用于驱使活塞前后滑动,当活塞向前滑动时,所述活塞杆带动推杆向所述拉杆施加推力,同时,所述活塞杆上的l形通孔将第三气道与第一气道连通,使得气流依次经过第三气道、l形通孔、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而传输至主轴的前端,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所需气流的大小而设置接入气流的压力,进而满足上刀、退刀时的吹气要求,并实现输入气流可调控。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将吹气气流和气缸驱动气流分开设置,使得吹气气流的大小、开关状态可控,从而合理的利用气流能量,提高中心主轴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流输送机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气流输送机构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推杆与拉杆抵接时的剖视图。

图4为推杆与拉杆抵接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推杆与拉杆分离时的剖视图。

图6为推杆与拉杆分离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7为第一阀芯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有呈筒状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推杆20和拉杆21,所述壳体1的端部安装有气缸2,所述气缸2的活塞杆3延伸至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活塞杆3与所述推杆20固定连接,所述推杆20内开设有第一气道22,所述拉杆21内开设有第二气道25,所述活塞杆3内开设有l形通孔30,所述l形通孔30的第一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气道22,所述l形通孔30的第二开口位于所述活塞杆3的侧部,所述壳体1的侧壁内开设有第三气道10,所述第三气道10的第一开口用于接入气流,所述第三气道10的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活塞杆3的侧部,当所述活塞杆3向前滑动并且所述推杆20推动所述拉杆21时,所述第三气道10、l形通孔30、第一气道22和第二气道25依次连通。

上述气流输送机构中,气缸2接入的气流仅用于驱使活塞前后滑动,当活塞向前滑动时,所述活塞杆3带动推杆20向所述拉杆21施加推力,同时,所述活塞杆3上的l形通孔30将第三气道10与第一气道22连通,使得气流依次经过第三气道10、l形通孔30、第一气道22和第二气道25而传输至主轴的前端,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所需气流的大小而设置接入气流的压力,进而满足上刀、退刀时的吹气要求,并实现输入气流可调控。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将吹气气流和气缸驱动气流分开设置,使得吹气气流的大小、开关状态可控,从而合理的利用气流能量,提高中心主轴的整体性能。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连接供气装置,所述壳体1的外侧固定有气嘴4,所述气嘴4连通于所述第三气道10的第一开口,且所述气嘴4用于接入气流。

为了保证第三气道10和l形通孔30能够准确连通,所述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环状凹槽11,所述环状凹槽11环绕于所述活塞杆3,所述第三气道10的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环状凹槽11内。

关于活塞杆3与推杆20的连接关系,所述活塞杆3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气道22内。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3的端部与所述推杆20相螺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20和拉杆21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机构,结合图3至图7所示,所述推杆20的前端与拉杆21的后端相对设置,其中:

所述推杆20内开设有第一气道22,所述第一气道22的开口位于所述推杆20的前端面,所述第一气道22内设有第一阀芯23和第一弹性件24,所述第一阀芯23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推杆20之外,所述第一弹性件24用于向所述第一阀芯23的后端施加弹力,以驱使所述第一阀芯23将所述第一气道22的开口密封;

所述拉杆21内开设有第二气道25,所述第二气道25的开口位于所述拉杆21的后端面,所述第二气道25内设有第二阀芯26和第二弹性件27,所述第二阀芯26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拉杆21之外,所述第二弹性件27用于向所述第二阀芯26的前端施加弹力,以驱使所述第二阀芯26将所述第二气道25的开口密封;

当所述推杆20向前推动所述拉杆21时,所述第一阀芯23与第二阀芯26相对抵接,所述第一阀芯23克服第一弹性件24的弹力而向后滑动,所述第二阀芯26克服第二弹性件27的弹力而向前滑动,以令所述第一气道22与第二气道25相互连通。

上述阀门机构中,在推杆20和拉杆21的端部分别设置了第一阀芯23和第二阀芯26,所以,当所述推杆20向前推动所述拉杆21时,第一阀芯23和第二阀芯26相互抵接,使得第一气道22的开口和第二气道25的开口均打开,并将所述第一气道22与第二气道25连通,进而完成气流的输送。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实现了对气流通道的开关控制,从而减少了气能量的损耗,同时可避免多余气流进入主轴中,进而保障主轴的精度和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适合应用于电主轴设备中,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请参照图7,所述第一阀芯23和第二阀芯26均为“t”形阀芯,所述第一阀芯23的端部开设有盲孔230,所述盲孔230沿所述第一阀芯23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阀芯23的侧部开设有侧孔231,所述侧孔231与所述盲孔230相连通,所述第二阀芯26与所述第一阀芯23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阀芯26与所述第一阀芯23的安装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6所示,两个阀芯的结构相同,但二者的尺寸有所差异,具体是指,所述第二阀芯26的直径大于第一阀芯23的直径。基于该尺寸设置,可利用所述推杆20向所述第二阀芯26施加推力,进而保证第一阀芯23和第二阀芯26均能准确打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芯23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32,所述第二阀芯26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26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件24和第二弹性件27均为压缩弹簧。但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选用其他具有同等功能的弹性件。

关于第一弹性件24的连接关系,所述第一气道22内螺合有机米螺丝220,所述机米螺丝220呈筒状,所述第一弹性件24夹设于所述第一阀芯23与所述机米螺丝220之间。

为了便于装载第二阀芯2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道25的开口处螺合有锁固螺丝250,所述锁固螺丝250呈筒状,所述第二阀芯26穿过所述锁固螺丝250,且二者滑动连接。

关于第二弹性件27的连接关系,所述第二气道25内形成有台阶部251,所述第二弹性件27夹设于所述第二阀芯26与所述台阶部251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拉杆21的后端面开设有凹口210,当所述推杆20向前推动时,所述推杆20的前端插设于所述凹口210内。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推杆20与拉杆21连接处密封,所述推杆20的前端套设有第三密封圈200,当所述推杆20插入所述凹口210时,所述第三密封圈200夹设于所述推杆20与所述凹口210的内壁之间。

本发明公开的用于中心主轴的气流输送机构,其在主轴内部增加了单独的中心吹气通道,且控制了气流的流动路径和方向,通过对进气气流的开关控制,可实现对吹气气流的调控,同时,通过对进气气流流量的控制,可以调整进气气流的大小。此外,本发明气流通道单一,有效的阻止了气流进气主轴其他部件中,有效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并增加了主轴的使用寿命和精度。本发明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廉、易于实现,适合应用于中心主轴设备中。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