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轮和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3803发布日期:2018-08-29 01:15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离心风轮和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现有的离心风轮10’一般包括叶片座20’、第一引风圈30’和风叶40’。其中,风叶40’固定在叶片座20’和第一引风圈30’之间,进而当离心风轮10’转动时,气流从第一引风圈30’的中部进入,然后通过风叶40’的导向而从叶片座20’与第一引风圈30’之间形成的风道排出。但是,上述的离心风轮10’所形成的风流大部分贴附叶片座20’的表面排出,只存在少量的气流沿第一引风圈30’的表面(朝向叶片座20’的表面)排出,进而严重导致整个离心风轮10’的出风不均匀现象。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心风轮,旨在解决出风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离心风轮,包括叶片座、第一引风圈以及连接所述叶片座与所述第一引风圈的多个风叶;所述离心风轮还包括第二引风圈,所述第二引风圈位于所述叶片座与所述第一引风圈之间,并且所述风叶穿过所述第二引风圈且与所述第二引风圈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引风圈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引风圈的第一端口临近所述叶片座,并且,所述第二引风圈的直径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叶片座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引风圈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引风圈的外边缘与所述叶片座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1/3l1,1/2l1]。优选地,所述第二引风圈的周壁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呈圆弧内凹。优选地,所述圆弧的弧度α∈[π/6rad,π/3rad]。优选地,所述圆弧的弧度α=π/4rad。优选地,所述风叶的数量为n,各所述风叶与所述叶片座的连接处均形成有一连接线,并且,相邻两所述风叶的连接线于延伸方向上的夹角β=360°/n。优选地,所述风叶包括第一半叶和第二半叶;所述第一半叶由所述叶片座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引风圈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半叶连接所述第一半叶的自由端并向内弯折而延伸至连接所述第一引风圈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引风圈的材料为80%as塑料+20%玻纤。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离心风轮,所述离心风轮包括叶片座、第一引风圈以及设置在所述叶片座与所述第一引风圈之间的多个风叶;所述离心风轮还包括第二引风圈,所述第二引风圈位于所述叶片座与所述第一引风圈之间,并且所述风叶穿过所述第二引风圈且与所述第二引风圈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引风圈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引风圈的第一端口临近所述叶片座,并且,所述第二引风圈的直径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天花机。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引风圈与叶片座之间增设有第二引风圈,其中,第二引风圈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且第二引风圈的直径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形上逐渐减小。进而,当离心风轮运转时,气体从第一引风圈的中部进入后,通过风叶及第二引风圈的引向,同时从第二引风圈分隔形成的上、下层风道排出。于此,有效提高离心风轮自身的出风均匀性,同时起到降低出风噪音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离心风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离心风轮的侧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图5为图4中离心风轮的截面视图;图6为现有离心风轮的速度场分布图;图7为本发明离心风轮的速度场分布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离心风轮20叶片座21轮毂22安装板30第一引风圈40风叶41第一半叶42第二半叶50第二引风圈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请参阅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离心风轮、包含有该离心风轮的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可以是天花机、风管机、壁挂机或柜机。关于本申请而言,下述内容以天花机为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和图3,本发明提出一种离心风轮10,包括叶片座20、第一引风圈30以及连接所述叶片座20与所述第一引风圈30的多个风叶40;所述离心风轮10还包括第二引风圈50,所述第二引风圈50位于所述叶片座20与所述第一引风圈30之间,并且所述风叶40穿过所述第二引风圈50且与所述第二引风圈50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引风圈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引风圈50的第一端口临近所述叶片座20,并且,所述第二引风圈50的直径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故引进“上”、“下”方向加以解释说明,其中,“上”、“下”的方向指示如图2中所示。具体的,叶片座20具体包括轮毂21以及朝轮毂21周向延伸的安装板22(参照图3),轮毂21用以连接驱动电机的转轴,进而驱动电机运作而驱动整个离心风轮10转动。风叶40设置有多个,多个风叶40均设置在安装板22上,且沿轮毂21的周向均匀排布。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相对设置,风叶40具有上端缘和下端缘,风叶40的上端缘与叶片座20连接,相应的风叶40的下端缘与第一引风圈30连接,进而三者(叶片座20、风叶40和第一引风圈30)通过风叶40的支撑而构成整体。其中,叶片座20的直径(叶片座20的中心到边缘的距离)与第一引风圈30的直径(第一引风圈30的中心到边缘的距离)相等或相近,优选两者的直径相等。其中,叶片座20(或第一引风圈30)的半径为200mm~280mm,优选为220mm~260mm,本实施例中叶片座20的半径采用239mm。其次,请参阅图5,叶片座20的上端与第一引风圈30的下端之间的距离l3为150mm~190mm,优选l3为160mm~180mm,本实施例中l3=170mm。由上述可知,当驱动电机带动叶片座20转动时,气流从第一引风圈30的中部流入,然后通过风叶40的导流而从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形成的风道排出。考虑到,此结构的导风效果不均,进而当离心风轮10用于空调室内机后,会严重导致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不均。因此,本实施例中,于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设置有第二引风圈50以改善上述缺陷。具体的,请参阅图5,第二引风圈50位于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由此,各风叶40穿过第二引风圈50而相应连接第一引风圈30和叶片座20;同时,各风叶40均与第二引风圈50连接而将第二引风圈50固定在第一引风圈30和叶片座20之间。其中,考虑到第二引风圈50与风叶40在工作时需要作高速旋转,所以,优选第二引风圈50与风叶40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其次,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引分圈的厚度为2mm~3mm(优选2.5mm);第二引风圈50的中心到外边缘的距离为210mm~260mm(优选239mm);第二引风圈50的高度为70mm~80mm(优选73.65mm)。此外,第二引风圈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上端口)和第二端口(下端口),为了达到较好的导风及分流效果,设置第二引风圈50的直径自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在此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引风圈50设置在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相当于将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形成的风道作分层设置。并且,由图2中所示,第一引风圈30同样具有上端口和下端口,同时第一引风圈30的下端口的口径大于第二引风圈50的第二端口的口径。因此,请参阅图4,当离心风轮10转动时,气体从第一引风圈30的中部流入离心风轮10内,然后在风叶40的导向以及第二引风圈50的分隔作用下,部分气体从第一引风圈30与第二引风圈50之间形成的风道(下层风道)排出,另一部分气体则从第二引风圈50与叶片座20之间形成的风道(上层风道)排出。因此,在第二引风圈50的分隔作用下,有效提高了离心风轮10的出风均匀度。其中,由上述可知,第二引风圈50的直径自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应该解释,在第二引风圈50的之间逐渐减小的情况下,第一引风圈30的周壁可以呈平滑过渡、呈外凸的弧形过渡或者呈内凹的弧形过渡(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大导风效果,优选采用第三种方式设置,也就相当于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呈圆弧内凹。其中,“内”指的是离心风轮10的内部,相对的“外”指示为离心风轮10的外部。为验证加入第二引风圈50后的离心风轮10所起到的效果,现将安装有离心风轮10的空调室内机进行出风测试,以及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具体实验如下:实验1:测试离心风轮10速度场的分布首先说明,本实验中的第二引风圈50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向上呈圆弧内凹。对现有的离心风轮10和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进行出风检测,其中,两风轮的功率相同,并且实验的其他工况条件也相同,进而得出两者(现有的离心风轮和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的速度场分布图。具体参阅图6和图7,图6为现有离心风轮的速度场分布图,图7为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的速度场分布图。应该说明的,现有离心风轮的速度场分布图中具有出风区域和散风区域,散风区域为图6中两个黑色椭圆形所标示的区域(下文称“区域1”),该区域1为离心风轮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后,空调室内机内的换热器的所处位置。同理的,本申请离心风轮的速度场分布图中同样具有出风区域和散风区域,散风区域为图7中黑色椭圆形所标示的区域(下文称“区域2”),该区域2为离心风轮10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后,空调室内机内的换热器的所处位置。由图6可以看出,区域1处的风流较为混乱,甚至出现了旋涡的现象。进而,位于区域1处的换热器与气体的接触不均匀,最终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均匀而导致换热效果较差。而从图7中可以看出,加入第二引风圈50的离心风轮10在气体的导流上起到了极大的均匀化作用。具体从图7中的区域2可以看出,区域2内的气体流向较为流畅且气体分布较为均匀,同时气流的旋涡幅度较小。由此,区域2内的换热器与气体之间接触极为均匀进而有效改善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且大幅度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实验2:试验离心风轮10的换热效果采用功率均为7000w的四台空调室内机在相同工况的条件下进行制冷实验测试。第一台空调室内机(下述简称第一空调室内机)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该离心风轮10的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内凹的弧形过渡。第二台空调室内机(下述简称第二空调室内机)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该离心风轮10的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平滑过渡。第三台空调室内机(下述简称第三空调室内机)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该离心风轮10的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外凸的弧形过渡。第四台空调室内机(下述简称第四空调室内机)则安装有现有的离心风轮。本实验中,采用k表示空调室内机的类型,并且分别设定第四空调室内机的代号为k1,第一空调器的代号为k2,第二空调器的代号为k3,第三空调器的代号为k4。具体实验时,分别将k1、k2、k3和k4独立放置在初始温度均为35℃的四个实验空间内,并且,调设四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温度为相同的某一温度值(本实验中,分别对每一空调室内机进行5次制冷试验,五次制冷的调设温度值分别为:30℃、28℃、25℃、20℃和18℃),待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分别对k1、k2、k3和k4制冷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进行数据采集,最后换算出各空调器室内机的制冷能力进行比对。其中,实验空间内的初始温度值用t1表示,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值用t2表示,t1与t2的差值的绝对值用δt1表示,空调室内机的调设温度值用t3表示。进而,经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得出表1:表1.δt1、t3与k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参阅表1,结合空调制冷能力的计算公式:pd=cp×m×δt可以的得知:当k1、k2、k3和k4的调设温度为3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1的制冷能力pd1=cp×m×δt1,k2的制冷能力pd2=cp×m×δt1,k3的制冷能力pd3=cp×m×δt1,k4的制冷能力pd4=cp×m×δt1。其中pd为空调的制冷能力(单位为w),cp为空气定压比热容(固定值:1006),m为空气质量流量(由于k1和k2的功率相等,所以两者的m相等,本实施例采用m=1.3进行实验)。分别将数值带入后pd1=cp×m×δt1=1006×1.3×4.4=5754.32pd2=cp×m×δt1=1006×1.3×4.8=6277.44pd3=cp×m×δt1=1006×1.3×4.6=6015.88pd4=cp×m×δt1=1006×1.3×4.7=6146.66由四个公式的结果可以得出,k2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523.12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9%以上;k3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261.56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4.5%以上;k4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392.3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6.8%以上。同理,当k1和k2的调设温度为26℃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1的制冷能力pd1=cp×m×δt1=1006×1.3×7.8=10200.84k2的制冷能力pd2=cp×m×δt1=1006×1.3×8.5=11116.30k3的制冷能力pd3=cp×m×δt1=1006×1.3×8.1=10593.18k4的制冷能力pd4=cp×m×δt1=1006×1.3×8.3=10854.74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2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915.46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8.9%以上;k3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392.3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3.8%以上;k4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653.9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6.4%以上。同理,当k1和k2的调设温度为23℃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1的制冷能力pd1=cp×m×δt1=1006×1.3×10.6=13862.68k2的制冷能力pd2=cp×m×δt1=1006×1.3×11.4=14908.92k3的制冷能力pd3=cp×m×δt1=1006×1.3×10.9=14255.02k4的制冷能力pd4=cp×m×δt1=1006×1.3×11.1=14516.58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2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1046.2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7.5%以上;k3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392.3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2.8%以上;k4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653.9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4.7%以上。同理,当k1和k2的调设温度为2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1的制冷能力pd1=cp×m×δt1=1006×1.3×13.2=17262.96k2的制冷能力pd2=cp×m×δt1=1006×1.3×14.0=18309.20k3的制冷能力pd3=cp×m×δt1=1006×1.3×13.5=17655.30k4的制冷能力pd4=cp×m×δt1=1006×1.3×13.7=17916.86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2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1046.2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6%以上;k3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392.35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2.2%以上;k4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653.9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3.7%以上。同理,当k1和k2的调设温度为18℃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1的制冷能力pd1=cp×m×δt1=1006×1.3×15.0=19617.00k2的制冷能力pd2=cp×m×δt1=1006×1.3×15.8=20663.24k3的制冷能力pd3=cp×m×δt1=1006×1.3×15.4=20140.12k4的制冷能力pd4=cp×m×δt1=1006×1.3×15.6=20401.68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2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1046.2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以上;k3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523.12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2.6%以上;k4的制冷能力比k1的制冷能力高出784.68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4%以上。综上5组数据得出,k2、k3和k4的换热效果均比k1的换热效果高。由此有效证实了,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在起到均匀排风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特别的,k2的换热效果比k1的换热效果至少高出5%,最高可提升9%以上。由此,当第二引风圈的周边呈内凹的弧形过渡时,离心风轮的换热效率最佳。实验3:试验离心风轮10的换热效果首先说明,本实验中的第二引风圈50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内凹的弧形过渡。采用功率均为10500w的两台空调室内机在相同工况的条件下进行制冷实验测试,其中一台空调室内机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另一台则安装有现有的离心风轮。本实验中,采用k表示空调室内机的类型,并且设定安装有现有离心风轮的空调室内机的代号为k5,而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的空调室内机的代号为k6。具体实验时,分别将k5和k6独立放置在初始温度均为35℃的两个实验空间内,并且,设定两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温度为相同的某一温度值(本实验中,分别对每一空调室内机进行5次制冷试验,五次制冷的调设温度值分别为:30℃、28℃、25℃、20℃和18℃),待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分别对k5和k6制冷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进行数据采集,最后换算出各空调器室内机的制冷能力进行比对。其中,实验空间内的初始温度值用t4表示,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值用t5表示,t4与t5的差值的绝对值用δt2表示,空调室内机的调设温度值用t6表示。进而,经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得出表2:表2.δt2、t6与k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参阅表1,结合空调制冷能力的计算公式:pd=cp×m×δt可以的得知:当k5和k6的调设温度为3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5的制冷能力pd5=cp×m×δt2,k6的制冷能力pd6=cp×m×δt2。其中pd为空调的制冷能力(单位为w),cp为空气定压比热容(固定值:1006),m为空气质量流量(由于k5和k6的功率相等,所以两者的m相等,本实施例采用m=1.3进行实验)。分别将数值带入后pd5=cp×m×δt2=1006×1.3×4.5=5885.10pd6=cp×m×δt2=1006×1.3×5.1=6669.78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6的制冷能力比k5的制冷能力高出784.68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13%以上。同理,当k5和k6的调设温度为26℃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5的制冷能力pd5=cp×m×δt2=1006×1.3×7.9=10331.62k6的制冷能力pd6=cp×m×δt2=1006×1.3×8.7=11377.86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6的制冷能力比k5的制冷能力高出1046.2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10%以上。同理,当k5和k6的调设温度为23℃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5的制冷能力pd5=cp×m×δt2=1006×1.3×10.6=13862.68k6的制冷能力pd6=cp×m×δt2=1006×1.3×11.5=15039.70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6的制冷能力比k5的制冷能力高出1177.02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8%以上。同理,当k5和k6的调设温度为2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5的制冷能力pd5=cp×m×δt2=1006×1.3×13.4=17524.52k6的制冷能力pd6=cp×m×δt2=1006×1.3×14.1=18439.98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6的制冷能力比k5的制冷能力高出915.46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以上。同理,当k5和k6的调设温度为18℃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5的制冷能力pd5=cp×m×δt2=1006×1.3×15.2=19878.56k6的制冷能力pd6=cp×m×δt2=1006×1.3×16.0=20924.80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6的制冷能力比k5的制冷能力高出1046.2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以上。综上5组数据得出,k6的换热效果比k5的换热效果至少高出5%,最高可提升13%以上。由此,有效证实了,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在起到均匀排风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实验4:试验离心风轮10的换热效果首先说明,本实验中的第二引风圈50的设置方式为: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内凹的弧形过渡。采用功率均为16000w的两台空调室内机在相同工况的条件下进行制冷实验测试,其中一台空调室内机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另一台则安装有现有的离心风轮。本实验中,采用k表示空调室内机的类型,并且设定安装有现有离心风轮的空调室内机的代号为k7,而安装有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的空调室内机的代号为k8。具体实验时,分别将k7和k8独立放置在初始温度均为35℃的两个实验空间内,并且,设定两台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温度为相同的某一温度值(本实验中,分别对每一空调室内机进行5次制冷试验,五次制冷的调设温度值分别为:30℃、28℃、25℃、20℃和18℃),待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分别对k7和k8制冷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进行数据采集,最后换算出各空调器室内机的制冷能力进行比对。其中,实验空间内的初始温度值用t7表示,空调室内机制冷15分钟后的实验空间内的温度值用t8表示,t7与t8的差值的绝对值用δt3表示,空调室内机的调设温度值用t9表示。进而,经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得出表3:表3.δt3、t9与k之间的数据关系表参阅表1,结合空调制冷能力的计算公式:pd=cp×m×δt可以的得知:当k7和k8的调设温度为3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7的制冷能力pd7=cp×m×δt3,k8的制冷能力pd8=cp×m×δt3。其中pd为空调的制冷能力(单位为w),cp为空气定压比热容(固定值:1006),m为空气质量流量(由于k7和k8的功率相等,所以两者的m相等,本实施例采用m=1.3进行实验)。分别将数值带入后pd7=cp×m×δt3=1006×1.3×4.9=6408.22pd8=cp×m×δt3=1006×1.3×5.2=6800.56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8的制冷能力比k7的制冷能力高出392.34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6%以上。同理,当k7和k8的调设温度为26℃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7的制冷能力pd7=cp×m×δt3=1006×1.3×8.5=11116.30k8的制冷能力pd8=cp×m×δt3=1006×1.3×9=11770.20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8的制冷能力比k7的制冷能力高出653.9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8%以上。同理,当k7和k8的调设温度为23℃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7的制冷能力pd7=cp×m×δt3=1006×1.3×11=14385.80k8的制冷能力pd8=cp×m×δt3=1006×1.3×11.6=15170.48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8的制冷能力比k7的制冷能力高出784.68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4%以上。同理,当k7和k8的调设温度为20℃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7的制冷能力pd7=cp×m×δt3=1006×1.3×13.5=17655.30k8的制冷能力pd8=cp×m×δt3=1006×1.3×14.2=18570.76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8的制冷能力比k7的制冷能力高出915.46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5%以上。同理,当k7和k8的调设温度为18℃且经过15分钟制冷时间后,k7的制冷能力pd7=cp×m×δt3=1006×1.3×15.2=19878.56k8的制冷能力pd8=cp×m×δt3=1006×1.3×16.2=21186.36由两公式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k8的制冷能力比k7的制冷能力高出1307.8w,相当于换热效果提升了6.5%以上。综上5组数据得出,k8的换热效果比k7的换热效果至少高出5%,最高可提升6.5%以上。由此,有效证实了,本申请的离心风轮10在起到均匀排风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之间增设有第二引风圈50,其中,第二引风圈5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且第二引风圈50的直径于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的方形上逐渐减小。进而,当离心风轮10运转时,气体从第一引风圈30的中部进入后,通过风叶40及第二引风圈50的引向,同时从第二引风圈50分隔形成的上、下层风道排出。于此,有效提高离心风轮10自身的出风均匀性,同时起到降低出风噪音的效果。进一步的,请参阅图5,所述叶片座20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引风圈30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二引风圈50的外边缘与所述叶片座20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l2∈[1/3l1,1/2l1]。可以理解的,为了起到更好的均匀出风效果,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引风圈50设置在第一引风圈30与叶片座20的中部,以实现上述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l2=1/2l1。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呈内凹的弧形过渡,进而请参阅图5,第二引风圈50的周壁的过渡角(弧度)α∈[π/6rad,π/3rad]。可以理解的,若弧度α设置较大或较小,均会大幅度影响第二引风圈50的导风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弧度α=π/4rad。进一步的,所述风叶40的数量为n,各所述风叶40与所述叶片座20的连接处均形成有一连接线,并且,相邻两所述风叶40的连接线于延伸方向上的夹角β=360°/n。具体的,风叶40的上端缘与叶片座20连接,且风叶40与叶片座20的连接线呈直线设置。进而,相邻两个叶片的连接线的延长线呈相交状态,其中,相交后的夹角为β。其次,本实施例中,风叶40的数量设置有7片,由此β=360°/7。当然,叶片的数量部局限于7片,也可以是4片、5片、6片或8片等。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风叶40包括第一半叶41和第二半叶42;所述第一半叶41由所述叶片座20的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引风圈3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半叶42连接所述第一半叶41的自由端并向内弯折而延伸至连接所述第一引风圈30的表面。具体解释,风叶40具有临近所述第二引风圈50中部的前缘,以及远离所述第二引风圈50的尾缘。本实施例中,风叶40的第二半叶42呈向内弯折设置,以相当于将风叶40的尾缘作折线形设置,进而有效提高风叶40的送风量以及改善风叶40的送风均匀性。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风圈50的材料为80%as塑料+20%玻纤。可以理解的,第二引风圈50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高速旋转,进而对自身材料的强度(强度高)和重量(重量小)均为高质量需求。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引风圈50的材料为80%as塑料+20%玻纤,以满足第二引风圈50的工作需求。当然,用户可以更具不同的需求而配比as塑料与玻纤的比例,优选as塑料的占比为75%~8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