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8885发布日期:2018-09-25 18:56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



背景技术:

褥疮通常发生在因病或伤残或因伤残而长期卧床者。长期卧床者因体弱无力或残缺或意识丧失无法自主调节体位,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卧位。在这种情况下,若护理工作稍有疏忽,便极不可能形成褥疮,防褥疮气床垫是专为减轻长期卧床病人的烦恼和痛苦,为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设计制造的。它适用于长期卧床病人,是目前预防褥疮最有效的医疗器械之一。现在市场上用于防褥疮气床垫充气泵产品多为单一的电压类型:110V或220V,但有部分国家民用电同时使用110V和220V两种电压,如巴西,上述产品电器在使用时要碰到不同电压时,要用变压器来变压,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兼容性强、实现电路安全切换的一种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以及其泵体结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1,电阻R1至R12,电容C1至C3,有极电容E1、E2,压敏电阻VDR1,二极管D1,整流桥D2,稳压二极管ZD1、ZD2,三极管Q1至Q3,继电器J2至J4,继电器开关K1;所述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容C3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一并连接到正5V电压;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11的一端一并连接到U1的第3引脚,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一并连接到U1的第4引脚,U1的第8引脚以及电容C3的另一端一并接地,U1的第2、第5、第6、第7引脚空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5的另一端均接地;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电容E1的正极、电阻R9R10串联的一端、以及整流器的第4引脚一并连接到正27V电压;电阻R9R10串联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电容E2的正极一并连接到正5V电压;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电容E1的负极、电容E2的负极以及整流器的第2引脚均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正5V电压;继电器开关K1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一并连接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继电器开关K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正27V电压,三极管Q1、Q2的发射极均接地;整流器的第3引脚、电容C2的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一端、继电器J2的第1引脚、继电器J3的第1引脚、继电器J4的第1引脚一并连接到交流电输出的火线端;电阻R1R2串联后和电容C1并联的一端连接到整流器的第1引脚,电阻R1R2串联后和电容C1并联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一并丽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动触点;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另一端一并连接到继电器J2的第3引脚,继电器J2的第2引脚连接到交流电输出的零线端;继电器J3的第2引脚和继电器J4的第2引脚一并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其中一个静触点,继电器J3的第3引脚和继电器J4的第3引脚一并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另一个静触点;所述泵体结构包括上外泵壳、下外泵壳、面板以及安装在所述上、下外泵壳内的泵芯机构、电机机构、安装有所述驱动电路的电路板、开关机构,所述下外泵壳设有两个外接出气孔;所述泵芯机构包括上内泵壳、下内泵壳、内泵芯、皮碗、阻气套、摆臂、电磁线圈、内泵固定板;所述内泵芯通过内泵螺丝和内泵橡胶垫固定在所述内泵固定板上,所述内泵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下内泵壳上;所述上内泵壳、下内泵壳通过螺丝固定并在彼此连接部装有橡胶垫减震;所述皮碗、阻气套、摆臂安装在所述内泵芯上,所述摆臂前端安装有吸铁,所示电磁线圈通过所述吸铁驱动所述摆臂,所述摆臂作用于所述皮碗实现所述内泵芯吸气工作;所述内泵芯上有主出气孔;所述电磁线圈电信号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线圈控制器;所述电机机构包括电机、定位杆、弹簧、换气阀;所述电机电信号连接到所述电路板上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通过定位杆、弹簧和换气阀连接,换气阀上设有一个进气口,两个二级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气管和主出气孔连接,所述二级出气口通过气管和所述外接出气孔的内侧端连接;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控制器、开关按键、档位旋钮杆以及旋钮盖;所述继电器J2为所述开关控制器,所述继电器J3为所述线圈控制器,所述继电器J4为所述电机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U1为8位单片机。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Q1至Q3为NPN型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外泵壳外侧设有挂钩。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方案提供的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通过电压识别电路再结合控制芯片,给继电器指领,断开或合闭转换电路,来实现电路安全切换,能兼容使用110V和220V两种电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包括驱动电路以及其泵体结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控制芯片U1,电阻R1至R12,电容C1至C3,有极电容E1、E2,压敏电阻VDR1,二极管D1,整流桥D2,稳压二极管ZD1、ZD2,三极管Q1至Q3,继电器J2至J4,继电器开关K1;控制芯片U1的第1引脚、电容C3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以及电阻R8的一端一并连接到正5V电压;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11的一端一并连接到U1的第3引脚,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7的另一端一并连接到U1的第4引脚,U1的第8引脚以及电容C3的另一端一并接地,U1的第2、第5、第6、第7引脚空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5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ZD2的正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5的另一端均接地;稳压二极管ZD2的负极、电容E1的正极、电阻R9R10串联的一端、以及整流器的第4引脚一并连接到正27V电压;电阻R9R10串联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电容E2的正极一并连接到正5V电压;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电容E1的负极、电容E2的负极以及整流器的第2引脚均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到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正5V电压;继电器开关K1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一并连接到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继电器开关K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到正27V电压,三极管Q1、Q2的发射极均接地;整流器的第3引脚、电容C2的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一端、继电器J2的第1引脚、继电器J3的第1引脚、继电器J4的第1引脚一并连接到交流电输出的火线端;电阻R1R2串联后和电容C1并联的一端连接到整流器的第1引脚,电阻R1R2串联后和电容C1并联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一并丽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动触点;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压敏电阻VDR1的另一端一并连接到继电器J2的第3引脚,继电器J2的第2引脚连接到交流电输出的零线端;继电器J3的第2引脚和继电器J4的第2引脚一并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其中一个静触点,继电器J3的第3引脚和继电器J4的第3引脚一并连接到继电器开关K1的另一个静触点。

所述泵体结构包括上外泵壳1、下外泵壳2、面板3以及安装在所述上、下外泵壳内的泵芯机构、电机机构、安装有所述驱动电路的电路板4、开关机构,所述下外泵壳设有两个外接出气孔;所述泵芯机构包括上内泵壳11、下内泵壳12、内泵芯13、皮碗14、阻气套15、摆臂16、电磁线圈17、内泵固定板18;所述内泵芯13通过内泵螺丝和内泵橡胶垫固定在所述内泵固定板18上,所述内泵固定板18固定在所述下内泵壳12上;所述上内泵壳、下内泵壳通过螺丝固定并在彼此连接部装有橡胶垫19减震;所述皮碗14、阻气套15、摆臂16安装在所述内泵芯13上,所述摆臂16前端安装有吸铁161,所示电磁线圈17通过所述吸铁161驱动所述摆臂16,所述摆臂16作用于所述皮碗14实现所述内泵芯吸气工作;所述内泵芯13上有主出气孔131;所述电磁线圈17电信号连接到安装在所述电路板4上的线圈控制器171;所述电机机构包括电机21、定位杆22、弹簧23、换气阀24;所述电机21电信号连接到所述电路板4上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21通过定位杆22、弹簧23和换气阀24连接,换气阀24上设有一个进气口241,两个二级出气口242;所述进气口241通过气管和主出气孔131连接,所述二级出气口242通过气管和所述外接出气孔的内侧端连接。

所述开关机构包括开关控制器31、开关按键32、档位旋钮杆33以及旋钮盖34;所述继电器J2为所述开关控制器,所述继电器J3为所述线圈控制器,所述继电器J4为所述电机控制器。

所述控制芯片U1为8位单片机,如市售的SN8P2511型号芯片,各引脚的具体定义和功能就不加赘述。所述三极管Q1至Q3为NPN型三极管,所述外泵壳外侧设有挂钩。

本实用新型方案提供的双电压气泵驱动电路及其泵体,气泵内部,同步电机和泵芯线圈电机都为双组电压电机,有2组线圈,通过电压识别电路再结合控制芯片,给继电器指领,断开或合闭转换电路,来实现电路安全切换,能兼容使用110V和220V两种电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