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纸浆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3636发布日期:2018-10-16 19:4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纸浆泵结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纸浆泵。



背景技术:

纸浆泵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造纸、淀粉和污水处理等液体介质输送的泵体结构,纸浆泵的叶轮形式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闭式、半开式和全开式结构;在传统的纸浆泵体的叶轮水力结构设计中,叶轮的进口直径往往与液体的流量,叶轮转速以及叶轮的轮毂直径有关,而纸浆泵泵壳结构往往在其泵壳基圆的直径结构基础上将叶轮泵壳划分成八个泵壳断面弧段进行设计,形成涡流旋流室;在传统的叶轮泵壳结构设计中位于涡流室螺旋部分的始端,将螺旋线部分与扩散管隔开的部位成为隔舌,将过隔舌头部的断面为0断面,隔舌与第八个断面的夹角称为隔舌安放角;但是传统设计的纸浆泵的叶轮进口直径与泵壳的进口直径往往相同,且泵壳的基圆直径为叶轮直径的1.03~1.08倍;这样一来,如果纸浆泵体在固液混合流动的工况下,由于在泵体的入口处,水流加速流动,固体比重大于水,所以固定的惯性力亦大于水,所以固定的运动速度会落后于水流的运动速度,对水流的过流通道产生“相对阻塞”,使得水流的畸变速度提高,极大的影响了纸浆泵泵壳的使用效率,缩短了纸浆泵体的使用寿命;所以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纸浆泵就显得的非常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主要是为了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纸浆泵,不但有效的提高纸浆泵叶轮和泵壳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避免在固液混合工况下纸浆泵过流通道口产生的相对阻塞状况,而且有效的提高了纸浆泵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新型纸浆泵,包括纸浆泵本体,在纸浆泵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在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之间设置有叶轮本体,在纸浆泵本体上还设置有泵壳本体,在叶轮本体前端设置的叶轮进口直径要大于泵壳进口直径5mm~8mm;泵壳本体的基圆直径为叶轮本体直径的1.2~1.5倍;在泵壳本体上设置的隔舌安放角为35°~45°。

在叶轮本体前端设置的叶轮进口直径大于泵壳进口直径6mm。

泵壳本体的基圆直径为叶轮本体直径的1.25倍。

在泵体本体上设置的隔舌安放角为4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结构设置的新型纸浆泵,不但有效的提高了纸浆泵叶轮和泵壳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避免了在固液混合工况下纸浆泵过流通道口产生的相对阻塞状况,而且有效的提高了纸浆泵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泵壳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纸浆泵本体;2为物料进口;3为物料出口;4为叶轮本体;5为泵壳本体;6为叶轮进口;7为泵壳进口;8为基圆;9为隔舌安放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详细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提供了一种新型纸浆泵,包括纸浆泵本体1,在纸浆泵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物料进口2和物料出口3,在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之间设置有叶轮本体4,在纸浆泵本体上还设置有泵壳本体5,在叶轮本体前端设置的叶轮进口6直径要大于泵壳进口7直径5mm~8mm;泵壳本体的基圆8直径为叶轮本体直径的1.2~1.5倍;在泵壳本体上设置的隔舌安放角9为35°~45°。

在叶轮本体前端设置的叶轮进口直径大于泵壳进口直径6mm。

泵壳本体的基圆直径为叶轮本体直径的1.25倍。

在泵体本体上设置的隔舌安放角为40°。

该结构设置的新型纸浆泵体结构简单适用,在生产加工纸浆泵的过程中,将纸浆泵的叶轮进口直径变大,使其大于泵壳的进口直径,这样一来在混流工况下,叶轮泵叶轮的进口面积增大,减缓了水流的运动速度,使其与混流工况下的固体运动速度相同或相近,这样一来就有效的避免了纸浆泵过流通道口产生的相对阻塞状况,有效的减少了浆体对叶轮的冲刷和磨损;当浆体进入叶轮后,因叶轮轴面流速因水流断面面积扩大而逐步减速,固液颗粒的惯性力大于水的惯性力,又在叶轮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步加速领先于水流,在叶轮出口处产生相对抽吸,使得水流的过流断面相对扩大,所以水流的畸变速度降低,不会产生出口堵塞;在纸浆泵的泵壳结构设计中将泵壳的基圆直径与泵体的隔舌安放角增大后,有效的避免了当混流工况下,固液颗粒以高于水流的轴面速度向外运动时,很快的接触到泵壳的边缘线而对断面的过流通道产生的瞬时阻塞现象,使得固液颗粒缓慢的与泵壳边缘线接触后,能够迅速的离开泵壳进入管道内,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浆体对泵壳的冲刷和磨损,提高了泵壳的使用寿命;该结构设置的新型纸浆泵,不但有效的提高了纸浆泵叶轮和泵壳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避免了在固液混合工况下纸浆泵过流通道口产生的相对阻塞状况,而且有效的提高了纸浆泵的使用寿命,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