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及应用其的取暖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8508发布日期:2018-11-09 21:2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应用其的取暖换气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形成出风口的框体,设置在出风口上游侧的多片导流片。根据导流片的左右摆动,实现向左或向右吹风。虽然这种送风装置实现了左右吹风,但是当导流片往左边摆动时,从和框体左边相邻的导流片与框体左边之间吹出的空气,一部分顺着导流片的方向吹出,一部分会顺着框体的边吹出。而顺着框体的边吹出的空气,大部分都会继续沿着该方向吹出,形成急速气流。当顺着导流片方向吹出的空气遇到顺着框体的边吹出的空气时,就无法再往左边吹出,导致导风的范围受限,风量损失。同样,当导流片往框体右边摆动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取暖换气扇,以解决左右导风的范围无法满足出风口两侧的送风需求且风量损失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出风口,形成出风口的环状的框体,控制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的导风部,导风部包括:导流片,可在连接框体的一边和与框体的一边相对向的框体的另一边的方向上摆动,在导流片的下游侧往框体的一边侧摆动的状态,导流片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框体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筋,设在框体的一边的下游侧端部和框体的另一边的下游侧端部上,往框体的外周方向扩大延伸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的下游侧设有覆盖出风口的出风口面板,通过出风口面板的摆动,变更从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导流片的下游侧往框体的一边侧摆动的状态,筋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导流片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导流片的下游侧往框体的一边侧摆动的状态,位于框体的一边的筋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的第一夹角的角度,比与框体的一边相邻的导流片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的第二夹角的角度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取暖换气扇,包括:形成外廓并设有进风口的外框架,任一上述送风装置,引导空气从进风口到送风装置的鼓风机,和设置在送风装置的上游侧的加热器。

(三)有益效果

(1)与框体一边相邻的导流片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框体的该边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从而确保导风范围,抑制风量损失。

(2)在框体的一对边上设置有筋,与其中一边相邻的导流片与框体的该边之间形成一个渐渐变窄的出风空间,从而增大风速,暖房效果更佳,提升用户体验感。

(3)送风装置出风口的下游侧还设置有出风口面板,可以防止异物从出风口进入,并进一步达到确保清洁、提升用户体验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换气扇的立体截面图。

【符号说明】

1-框体;11-左边;12-右边;

2-出风口;

3-导风部;32-导流片;321-第一邻接导流片;322-第二邻接导流片;

4-筋;

A-第一夹角;B-第二夹角;

6-外框架;61-正面;

7-出风口面板;

8-鼓风机;

9-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框体1、出风口2和导风部3。

框体1为四条边组成的环状结构,其中两两相向的边组成一对,其中一对边处于左右两侧,分别为左边和右边,另一对边处于上下两侧,分别为上边和下边。如图1那样俯视框体1时,框体的一边与框体的另一边分别为左边11和右边12。

本实施例的环形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是多条边组成的多边形结构,也可以是椭圆形结构。

出风口2由框体1的边围绕形成,是用于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排出的开口。

导风部3位于出风口2的上游侧,用于控制从出风口2吹出的风的风向。在连接框体的一边和与框体的另一边的方向上摆动,本实施例中导风部3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包括导流片32。

多片导流片32,为可往同一方向摆动的板状结构。导流片32可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用于控制出风口2吹出的风吹向框体的左边11或右边12。所述左右方向是指,当送风装置安装完毕后,连接左边11与右边12的方向。导流片32的下游侧端部比框体1的下游侧端部更位于下游侧,也就是说,导流片32沿下游侧方向突出于框体1。

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空气进入送风装置后会通过导风部3,经过导流片32的引导,再从出风口2吹出。当空气经过导流片32时,就会随着导流片32的摆动而在框体1的左边11与右边12之间往返摆动,吹向框体1的左边11或右边12,或者是垂直于出风口2方向吹出,即在图1中,空气会随着导流片32的左右摆动,向左边11,或者右边12,或者正对出风口2吹出。

当导流片32的下游侧往框体1的一边侧摆动时,也就是说,导流片32的下游侧端部比上游侧端部更靠近框体1的一边侧,也就是左边11时,对于与框体1的左边11相邻的导流片(为描述方便,以下称为第一邻接导流片321),其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框体左边11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也就是说,第一邻接导流片321比框体1更长。

这样,当空气从框体1的左边11和与第一邻接导流片321之间吹出时,对于顺着框体左边11吹出的第一部分空气,就会在框体左边11的下游侧端部遇到顺着第一邻接导流片321的方向吹出的第二部分空气,第一部分空气被迫与第二部分空气一起继续顺着导流片32引导的方向吹出,也就是往左边11吹出,从而确保左边导风范围,抑制风量损失,风向更偏向左边,左边热风覆盖的范围更大。

同样,当导流片32的下游侧往框体1的右边12一侧摆动时,也可以确保右边导风范围,抑制风量损失,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送风装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似之处不再重述,其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筋4。

筋4设置在框体1的一对边上,从其中一边的下游侧端部和另一边的下游侧端部往外周方向扩大延伸而成。筋4的下游侧端部比导流片32的下游侧端部更位于下游侧。在图1中,筋4设置在框体1的左边11和右边12,从框体1的左边11和框体1右边12的下游侧端部往外周方向扩大延伸而成。

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在框体1上设置往框体1的外周方向扩大延伸的筋4,该筋4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导流片32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也就是说,该筋4从框体的外周方向上往下游侧方向突出于导流片32的位置。

如图1所示,定义位于框体左边11的筋4和出风口2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第一夹角A,第一邻接导流片321和出风口2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第二夹角B。当第一夹角A大于第二夹角B时,第一邻接导流片321与框体左边11之间的距离越靠近出风口2处就越短,形成一个渐渐变窄的出风空间。这里所说的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指的是两条直线、或两个面、或直线与面之间相交所形成的最小正角(0-90度)。

当空气在相同时间经过第一邻接导流片321与框体左边11之间的面积越小,吹出的风集中性就越好,空气的流动速度就越快。那么,从出风口2吹出的空气就能往左边11侧吹得更加远,也就是说,使得在离取暖换气扇更远的地方也能够有较大的风速,吹向浴室左边的范围更大,热风传导性能更佳,暖房效果也得到提高。用户不用太特意靠近送风装置,也能在出风口2的左边11侧感受到从出风口2吹出的空气,提升用户体验感。

同样,第二邻接导流片322与框体右边12之间的距离越靠近出风口2处就越短,也形成一个渐渐变窄的出风空间,从而达到增大风速,提升用户体验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有上述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取暖换气扇,包括:外框架6、鼓风机8、加热器9和送风装置。

外框架6为中空长方体形状,具有进风口。进风口是为吸入室内的空气而设的开口,进风口设置在室内侧,例如,当取暖换气扇处于安装完在窗户状态时,进风口设置在正面61,即面向室内侧的面。

鼓风机8包括:马达、扇叶和蜗牛壳。

马达通电后驱动其回转轴转动。

扇叶与回转轴连接,通过马达回转轴的转动而驱动空气流的生成。

蜗牛壳用于容纳扇叶和马达,蜗牛壳由于扇叶的转动而生成风流。

加热器9设置在鼓风机8的下游侧,将来自鼓风机8的空气加热。

送风装置设置在鼓风机8的下游侧,但是除了安装在鼓风机8的下游侧外,也可以安装在蜗牛壳内。

本实施例的取暖换气扇,空气从进风口进入,经鼓风机7吹出后进入送风装置,在送风装置的导风部3的引导下从出风口2吹出,从而达到确保导风范围、抑制风量损失、增大风速、提升用户体验感的效果。

特别是,本实施例的取暖换气扇可安装于浴室的窗户,本实施例将送风装置设置在取暖换气扇中,由于一般的窗户都离淋浴区有一定的距离,或者是窗户都会靠墙边设置,所以,空气经过加热器9加热后再从出风口2中吹出得更远,暖房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取暖换气扇中,送风装置出风口2的下游侧还设置有出风口面板7。由于框体1的筋4的下游侧端部位于比导流片32的下游侧端部更下游侧处,尽管导流片32突出于框体1,出风口面板7也足以覆盖出风口2。这不仅可以防止昆虫、灰尘从出风口2进入,而且经过导风部3的引导而往左右两边吹的空气,也会随着出风口面板7的摆动位置,而改变其上下方向上的风向,从而进一步达到确保清洁、提升用户体验感的效果。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味着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