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叶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0107发布日期:2019-01-13 16:54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叶风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叶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风扇起源房顶上,1829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徐徐凉风使人感到欣喜,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很麻烦。1872年,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使用也方便一些。1880年,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再接上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风扇作为热天借以生风取凉的用具,是夏天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随身携带的风扇都有扇叶,扇叶旋转后产生凉风,容易造成人体在意外情况下进入而引起损伤,而且体积过大,携带放置不方便,降低了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无叶风扇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包括前罩壳、后罩壳、进风罩,所述前罩壳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罩壳后方设置有所述后罩壳,所述后罩壳上设置有环形风道,所述后罩壳前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下方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下方设置有电池架,所述电池架下方设置有蓄电电芯,所述蓄电电芯下方设置有PCBA板,所述PCBA板上设置有导光柱,所述导光柱下方设置有插线口,所述PCBA板下方设置有所述进风罩,所述进风罩上设置有进风道,所述进风罩下方设置有底盖板,所述底盖板上设置有按键,所述底盖板后设置有随行挂绳。

上述结构中,通过所述PCBA板上的插线口对所述蓄电电芯进行充电,将所述随行挂绳套在手腕上,手握住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下部圆柱体部分,按下所述按键,所述导光柱点亮,所述蓄电电芯给所述风扇供电,所述风扇旋转推动空气流动,所述空气从所述进风罩上的进风道进入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内,并通过所述固定架进入所述环形风道内,利用壁厚差挤压腔内空气出风并带动所述出风口周围空气高速流动形成凉风。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使用卡扣连接,所述环形风道呈圆环形,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的下部都呈半圆柱形。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后罩壳使用插拔连接,所述风扇与所述固定架使用螺钉连接,所述风扇的直径小于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的直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电池架和所述后罩壳使用插拔连接,所述蓄电电芯和所述电池架使用过盈配合,所述蓄电电芯的直径小于所述风扇的直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PCBA板和所述进风罩使用螺钉连接,所述导光柱和所述PCBA板使用卡扣连接,所述插线口焊接在所述PCBA板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进风罩分别与所述前罩壳和所述后罩壳使用卡扣连接,所述进风罩呈圆柱形,所述进风道穿过所述进风罩。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所述底盖板和所述进风罩使用卡扣连接,所述按键与所述底盖板使用螺钉连接,所述随行挂绳绑在所述底盖板上。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无叶的风扇,避免了人体意外进入造成的损伤,并且将风扇内置在前罩壳和后罩壳之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和携带,提高了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无叶风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无叶风扇装置的进风罩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无叶风扇装置的PCBA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后罩壳;2、前罩壳;3、固定架;4、风扇;5、电池架;6、蓄电电芯;7、PCBA板;8、进风罩;9、随行挂绳;10、导光柱;11、插线口;12、按键;13、底盖板;14、出风口;15、环形风道;16、进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无叶风扇装置,包括前罩壳2、后罩壳1、进风罩8,前罩壳2上设置有出风口14,凉风的出口,前罩壳2后方设置有后罩壳1,保护风扇4后部,后罩壳1上设置有环形风道15,利用壁厚差形成高速风,后罩壳1前设置有固定架3,固定风扇4,固定架3下方设置有风扇4,推动空气流动,风扇4下方设置有电池架5,固定蓄电电芯6,电池架5下方设置有蓄电电芯6,储存提供电力,蓄电电芯6下方设置有PCBA板7,支撑插线口11,PCBA板7上设置有导光柱10,显示工作状态,导光柱10下方设置有插线口11,方便对蓄电电芯6充电,PCBA板7下方设置有进风罩8,支撑进风道16,进风罩8上设置有进风道16,空气进入的开口,进风罩8下方设置有底盖板13,封闭底部,底盖板13上设置有按键12,启动风扇4的开关,底盖板13后设置有随行挂绳9,方便随身携带。

上述结构中,通过PCBA板7上的插线口11对蓄电电芯6进行充电,将随行挂绳9套在手腕上,手握住前罩壳2和后罩壳1下部圆柱体部分,按下按键12,导光柱10点亮,蓄电电芯6给风扇4供电,风扇4旋转推动空气流动,空气从进风罩8上的进风道16进入前罩壳2和后罩壳1内,并通过固定架3进入环形风道15内,利用壁厚差挤压腔内空气出风并带动出风口14周围空气高速流动形成凉风。

为了进一步提高随身携带风扇的安全性,前罩壳2和后罩壳1使用卡扣连接,便于拆装维修内部零件,环形风道15呈圆环形,保证空气流动产生高速风,前罩壳2和后罩壳1的下部都呈半圆柱形,保证合成圆柱体,方便拿握,固定架3与后罩壳1使用插拔连接,便于拆装更换固定架30,风扇4与固定架3使用螺钉连接,便于拆装更换风扇4,风扇4的直径小于前罩壳2和后罩壳1的直径,保证风扇4装入前罩壳2和后罩壳1之间,电池架5和后罩壳1使用插拔连接,方便拆装维修电池架5,蓄电电芯6和电池架5使用过盈配合,便于拆装更换蓄电电芯6,蓄电电芯6的直径小于风扇4的直径,保证空气顺利通过蓄电电芯6,PCBA板7和进风罩8使用螺钉连接,便于拆装更换PCBA板7,导光柱10和PCBA板7使用卡扣连接,便于拆装更换导光柱10,插线口11焊接在PCBA板7上,结实耐用,进风罩8分别与前罩壳2和后罩壳1使用卡扣连接,便于拆装更换进风罩8,进风罩8呈圆柱形,与前罩壳2和后罩壳1形状一致,进风道16穿过进风罩8,保证空气流入,底盖板13和进风罩8使用卡扣连接,便于拆装更换底盖板13,按键12与底盖板13使用螺钉连接,便于拆装更换按键12,随行挂绳9绑在底盖板13上,便于拆装更换随行挂绳9。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