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6020发布日期:2018-12-14 23:1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



背景技术:

为实现空调水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中卧式水泵的固定,一般都是在水泵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地脚螺栓,再将地脚螺栓的下端部固定在由混凝土制成的基础中,用于实现水泵减振的减振橡胶垫放置在水泵底座与基础之间。

采取以上方式实现水泵的固定与减振,存在着以下的缺点:

①地脚螺栓的固定工序较多,考虑到误差的可控性,基础制作时需配合预留地脚螺栓安装的孔洞,基础完成后再通过二次灌浆实现地脚螺栓的固定,待二次灌浆的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才能下一步工序,耗时较长。

②预留孔洞内的二次灌浆容易硬化收缩,进而导致二次灌浆与基础之间产生裂缝,降低了整体的强度。

③水泵直接安装在与基础锚固的地脚螺栓上,容易造成设备的振动通过地脚螺栓传递至基础,降低了减振橡胶垫的减振作用。

④一旦制作完成,如需调整地脚螺栓位置,处理起来相当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该抗振基座的安装步骤简单、整体强度较好且抗振效果较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包括水泵、用于放置水泵的基础、减振橡胶垫以及底板,所述减振橡胶垫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固定设有朝上的镀锌螺栓和若干朝下的膨胀螺栓,所述水泵的底部设有底座,所述镀锌螺栓的上端部穿过减振橡胶垫后固定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膨胀螺栓的下端部插入至基础内并膨胀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减振橡胶垫之间设有上板。

进一步地,所述上板的周边向下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限位块,所述底板的周边向上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部与减振橡胶垫的四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和上板均为钢板,所述钢板呈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膨胀螺栓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四个角上。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为焊接在上板和底板四个角上的角钢。

有益效果:相比较于采用锚固地脚螺栓实现水泵的固定安装,通过膨胀螺栓实现整个抗振基座的固定,不存在二次灌浆的问题,一来可缩短水泵的安装时长,二来便于实现水泵位置的调节。同时,水泵的底座通过镀锌螺栓实现固定连接的,避免了水泵的振动直接传递至基础,有效保证了该抗振基座的减振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抗振基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卧式水泵的抗振基座,水泵的底部设有底座1,水泵固定安装在基础2上,该抗振基座包括减振橡胶垫4以及底板3,减振橡胶垫4放置在底板3上,底板3上固定设有朝上的镀锌螺栓6和若干朝下的膨胀螺栓7,镀锌螺栓6焊接在底板3的中部,减振橡胶垫4的中部设有穿孔,镀锌螺栓6的上端部穿过减振橡胶垫4后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使得减振橡胶垫4的上面与底座1贴合,膨胀螺栓7的下端部插入至基础2内并膨胀紧固,使得底板3的下面与基础2贴合。

相比较于采用锚固地脚螺栓实现水泵的固定安装,通过膨胀螺栓7实现整个抗振基座的固定,不存在二次灌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水泵安装强度不够的问题。

通过膨胀螺栓7实现抗振基座的固定,一来可缩短水泵的安装时长,节省了等待二次灌浆的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的时间,大大提升了安装效率;二来便于实现水泵位置的调节,一旦需要调整水泵的位置,只需要松开膨胀螺栓7的螺母,并在所需安装的位置再次打孔安装即可,操作简单省时。同时,水泵的底座1通过镀锌螺栓6实现固定连接的,水泵的振动通过镀锌螺栓6传递至底板3,底板3位于基础2的上表面并与基础2大面积的接触,有效避免了水泵的振动直接传递至基础2内部,减振作用更好。

作为优选,底座1与减振橡胶垫4之间设有将减振橡胶垫4与底座1隔开的上板5,同时,上板5的周边向下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限位块8,底板3的周边向上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限位块8,限位块8的内侧部与减振橡胶垫4的四周抵接。在限位块8的作用下,减振橡胶垫4限制在底座1的下方,避免前后左右的振动幅度较大,有利于吸收振动。

具体地,底板3和上板5均为钢板,钢板呈矩形,膨胀螺栓7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钢板的四个角上,限位块8为焊接在钢板四个角上的角钢。

本实施例中,钢板选取的厚度为8mm,镀锌螺栓6的规格为M20×100,膨胀螺栓7的规格为M12×100,角钢的规格为L50×50×5,高度为15mm。

当然,钢板的厚度以及镀锌螺栓6和膨胀螺栓7的规格均可以根据水泵的重量以及底座1上安装孔的大小进行适当的选取。同时,抗振基座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底座1的尺寸大小进行选定。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