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0319发布日期:2019-01-15 22:11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型水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供水系统中,风冷型水泵通过风机将外部的空气吹入到水泵的电机上,从而给电机降温,但是放置风冷型水泵的泵房内由于有大量的变频器、水泵、除湿机等发热部件,温度升高也相当明显,特别是地面泵房,温度更是高的惊人,这样就导致风机吹到电机上的风不能有效的给电机降温,而电机长时间高温工作会影响使用寿命,很容易损坏;如果给泵房加装空调等降温设备,来降低泵房内的环境温度,则成本比较高,而且会消耗较多的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延长电机使用寿命,安装简易,成本低的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包括泵体、电机和风机,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泵体上,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电机上,所述风机可朝所述电机吹风,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集气罩和空气降温装置,所述集气罩安装在所述风机的进气口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安装在所述集齐罩中。

优选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为蒸发器,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液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液管道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为蒸发器,还包括过流水盒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液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过流水盒安装在所述进液管道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过流水盒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出水管上,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液管道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包括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均匀间隔设有翅片散热片,所述翅片散热片位于所述集气罩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伸出所述集气罩并暴露在外部,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安装有过流水盒,所述过流水盒与所述导热管之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导热管的端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流水盒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两端的过流水盒分别通过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与所述泵体连接,所述导热管两端的过流水盒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所述进液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液管道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包括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上均匀间隔设有翅片散热片,所述翅片散热片位于所述集气罩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伸出所述集气罩并暴露在外部,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安装有风冷散热器,所述风冷散热器与所述导热管之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导热管的端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风冷散热器上。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道上安装有进液阀门,所述出液管道上安装有出液阀门和止回阀,所述液阀门位于所述止回阀与进水管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为盘管式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翅片散热片为垂直设置的铝制翅片。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管为铜管。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该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通过集气罩中的空气降温装置降低风机进风口处的空气温度,电机启动运转后转子上的风机就会将降温的空气吹向电机,并与电机外壳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电机的降温效果,从而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该装置使用极少的能源,甚至是不使用能源就能有效的降低电机温度。而且该装置使用的是物理降温,属于零排放,无污染,安装简易,成本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可降低风机进气温度的风冷型水泵,包括泵体1、电机2和风机3,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泵体上,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电机上,所述风机可朝所述电机吹风,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水管5和出水管6,还包括集气罩7和空气降温装置,所述集气罩安装在所述风机的进气口处,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安装在所述集齐罩中。

所述空气降温装置为蒸发器8,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9,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液管道10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液管道11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所述进液管道上安装有进液阀门12,所述出液管道上安装有出液阀门13和止回阀14,所述液阀门位于所述止回阀与进水管之间。

所述蒸发器为盘管式蒸发器。

城市自来水管网的埋设标准为地下70cm处,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通过一段距离的输送后,自来水温度被地下水等物质转移吸收,最终到达泵房时的水温比较低,一般在16℃以下,对于夏季30℃以上或者冬季0℃以下的泵房有了足够的换热条件。因此,进入水泵的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作为冷却液使用。

水泵启动后经加压后的水有部分从泵体的排水口中排出,流经蒸发器,经过止回阀留回水泵进水管后继续增压,此循环过程通过蒸发器与空气做热交换,风机将空气吹向电机,降温后的空气与电机外壳进行热交换,实现更好的水泵电机降温效果。此过程只有少量的水进行循环,且回到进水管时压力损耗较小,可以实现叠压功能,因此此循环过程能耗极小。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所述空气降温装置为蒸发器,还包括过流水盒15和半导体制冷片16,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液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过流水盒安装在所述进液管道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过流水盒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出水管上,所述蒸发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液管道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实施例二中的泵主体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因此不再详细描述,不同点在于在水循环环节中加入了半导体制冷片,当然还可以是其它制冷单元,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循环水温度,实现更好的电机降温效果。其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与过流水盒进行热交换,降低水盒内水的温度;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水泵的出水管壁贴合能够和出水管内流经的水进行热交换,产生的热量被水泵出口的水带走,有效的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包括导热管17,所述导热管上均匀间隔设有翅片散热片18,所述翅片散热片位于所述集气罩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伸出所述集气罩并暴露在外部,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安装有过流水盒15,所述过流水盒与所述导热管之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16,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导热管的端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流水盒上。

所述导热管两端的过流水盒分别通过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与所述泵体连接,所述导热管两端的过流水盒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泵体上靠近所述电机的部分设有排水口,所述进液管道与所述排水口连接,所述出液管道与所述进水管连接。

所述翅片散热片为垂直设置的铝制翅片。

所述导热管为铜管。

实施例三中的泵主体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相同因此不再详细描述,不同点在于将蒸发器改成了带有翅片散热片的导热管,同时将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与导热管端面贴合,通过带有翅片散热片的导热管与空气热交换,降低空气温度。水泵启动后,风机将降温后的空气吹向电机,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给电机降温。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与水循环系统中的过流水盒贴合,水泵排水口流出的水,流经过流水盒,单向阀后流回水泵的进水管,再次加压后流出。半导体制冷片产生的热量被过流水盒的吸收,有效的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所述空气降温装置包括导热管17,所述导热管上均匀间隔设有翅片散热片18,所述翅片散热片位于所述集气罩中,所述导热管的两端伸出所述集气罩并暴露在外部,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安装有风冷散热器19,所述风冷散热器与所述导热管之间设有半导体制冷片16,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贴合在所述导热管的端面上,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贴合在所述风冷散热器上。

实施例四中的主体结构与实施例三中相同因此不再详细描述,不同点在于将过流水盒替换成了风冷风机。同时与实施例一、二、三均不相同的是,实施例四中不再采用循环水冷却,泵体上不再设置排水口。

本案还可以在电机上配备温度检测单元。

本案涉及到的过所有流部件可以全部采用卫生级不锈钢材质,确保水质安全。

本案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上可以加装保温隔热材料。

当然空气降温装置不单单限制蒸发器还可以是其它的热交换器。

本案通过进液阀门和出液阀门,能够方便装卸和维修维护。

通过止回阀的作用能够确保不影响水泵的正常工作。

本案还可配置水温检测单元,湿度检测单元等。

空气降温装置、半导体制冷片等可由接触器之类的元件控制,实现水泵运转时开启,减少能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