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9888发布日期:2019-04-24 00:2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风机。



背景技术:

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是我国对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的习惯简称,通常所说的风机包括:通风机,鼓风机,风力发电机。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是把旋转的机械能转换为气体压力能和动能,并将气体输送出去的机械。

目前市场上用于对灶台或炉子使用的吸风机或鼓风机,往往因为在电机与风机之间连接轴短,高温气体在风机叶轮仓内的流动使得叶轮组温度过高,高温从传动轴传向电机,使得电机温度随之升高,但电机温度过高时,就造成电机的损坏,造成损失,即使在风机端安装过风扇,但是降温效率低,导热速度快,也容易烧毁电机,而且成本过高,运转过程中振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耐高温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高温风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电机和叶轮装置,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叶轮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外部分别固定设置进风口和排风口,内部固定设置叶轮,所述叶轮上固定设置转轴,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之间通过设置隔热联轴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外部包裹设置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左右两个相同结构的冷却体,所述冷却体的内壁为贴合电机外部的弧形结构,所述冷却体内设置冷却腔体,所述冷却腔体内部注入冷却液,所述冷却腔体的内侧与电机外部相接触,所述冷却体的内壁中发散性开设若干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冷却腔体相接触,所述冷却腔体分别开设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却体的下端固定设置滑块,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滑轨,所述滑轨与滑块相配合,所述冷却体可通过滑轨和滑块进行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联轴器内部设置腔体,所述腔体内注入冷却液,所述腔体的外部固定设置注液口,所述腔体的左右外壁上固定设置隔热棉。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缓震橡胶,且缓震橡胶的厚度为2-4cm。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孔内固定设置防尘网。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隔热联轴器降低电机传动轴传递过来的热量,防止电机损坏;通过设置冷却装置能够对电机进行散热,通过冷却腔体和散热孔进而可以更好的带走电机上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热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电机、3叶轮装置、31壳体、32进风口、33排风口、34叶轮、35转轴、4隔热联轴器、41腔体、42注液口、43隔热棉、5冷却装置、51冷却体、52冷却腔体、53散热孔、54滑块、55滑轨、6缓震橡胶、7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3,一种耐高温风机,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设置电机2和叶轮装置3,叶轮装置3包括壳体31,壳体31的外部分别固定设置进风口32和排风口33,内部固定设置叶轮34,叶轮34上固定设置转轴35,电机2的输出轴与转轴35之间通过设置隔热联轴器4固定连接,电机2的外部包裹设置冷却装置5,冷却装置5包括左右两个相同结构的冷却体51,冷却体51的内壁为贴合电机外部的弧形结构,冷却体51内设置冷却腔体52,冷却腔体52内部注入冷却液,冷却腔体52的内侧与电机2外部相接触,冷却体51的内壁中发散性开设若干个散热孔53,散热孔53与冷却腔体52相接触,冷却腔体52分别开设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体51的下端固定设置滑块54,底座1上固定设置滑轨55,滑轨55与滑块54相配合,冷却体51可通过滑轨55和滑块54进行滑动。

本实施例中,隔热联轴器4内部设置腔体41,腔体41内注入冷却液,腔体41的外部固定设置注液口42,腔体41的左右外壁上固定设置隔热棉43。隔热联轴器4能够避免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的直接接触,降低电机传动轴传递过来的热量,防止电机损坏,而且腔体41中的冷却液和隔热棉43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的传递。

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缓震橡胶6,且缓震橡胶6的厚度为2-4cm。缓震橡胶6能够起到一定的避震作用。

本实施例中,散热孔53内固定设置防尘网7。防尘网7一方面能够防尘,另一方面能够防虫,一物两用,实用性较高。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