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8519发布日期:2019-05-24 21:2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水装置领域,尤指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离心泵是水利排水常用的一种水泵,为了保证离心泵的正常运行,在离心泵的出水管上需要装设有电动闸板阀、逆止阀两种阀件,这两种阀件在离心泵运行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闸板阀平时是处于关闭状态,水泵启动时先把闸板阀慢慢关闭,当水泵达到额定转速时再把闸板阀慢慢打开。离心泵停机时,闸板阀先慢慢关闭。离心泵的闭闸启动和闭闸停车,可以有效地防止开泵水锤和停泵水锤,同时,减少了离心泵启动时的电机负荷逆止阀能防止突然断电时所造成的水流的流向改变,防止倒流。但是,逆止阀的突然关闭易产生水锤现象。水锤对排水系统的危害很大,主要是造成:管路受冲击压力破裂、水泵受冲击损坏、管路固定装置破坏。对于水力冲击作用造成管路、水泵的破裂、损坏的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水利排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水中杂质较多,还会出现电动闸板阀常出现关闭不严,引起电气及机械故障等;逆止阀则出现调节针阀阻塞,导致阻尼器不能动作,阀板轴锈死等故障,响正常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包括启动设备、电动机、离心泵、基座板、排气阀、第一放水管、控制机构和软密封闸阀和第二放水管。

启动设备、电动机和离心泵均固定安装在基座板上、启动设备设置导线,启动设备通过导线与电动机设置的接线盒进行电连接,电动机通过连轴器与离心泵进行轴连接,离心泵设置了吸水管,吸水管的底端安装了滤水器,第一放水管的一端设置水管第一法兰,水管第一法兰与控制机构设置的进水侧法兰进行螺栓紧固连接,放水管的另一端与离心泵进行连接,第二放水管的一端设置水管第二法兰,水管第二法兰与控制机构设置的出水侧法兰进行螺栓紧固连接,第一放水管在控制机构的进水侧还设置了排气阀,第二放水管在控制机构的出水侧还设置了软密封闸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阀盖、出水侧过滤器、出水调节阀、缓闭阀板、阀杆、主阀腔、出水侧法兰、阀体、进水侧法兰、导管、阀座、主阀板、进水调节阀、衬套、膜片、进水侧过滤器、膜片座、微止回阀、控制腔、膜片压垫、螺塞和定位螺母;

阀盖通过螺栓与膜片座进行紧固连接,膜片座通过螺栓与阀体进行紧固连接,阀杆的一端设置螺塞,阀杆的另一端穿过阀盖顶部中心设置的过孔,阀杆的上部设置定位螺母,阀杆的中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衬套、膜片和膜片压垫,衬套置于膜片座下凹槽中,膜片和膜片压垫置于膜片座上凹槽中,膜片压垫与阀盖形成控制腔,阀杆的下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主阀板和缓闭阀板,主阀板上设置了泄流孔,阀杆的底端穿过阀体设置的阀座,阀体的左侧设置进水侧法兰,阀体的右侧设置出水侧法兰,出水侧法兰与阀体形成主阀腔,微止回阀的一端通过导管与主阀腔706进行固定连接,微止回阀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进水侧过滤器的一端进行连接,进水侧过滤器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进水调节阀的一端进行连接,进水调节阀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第一放水管进行固定连接,出水侧过滤器的一端通过导管与阀盖进行固定连接,出水侧过滤器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出水调节阀的一端进行连接,出水调节阀的另一端通过导管与第二放水管进行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停泵状态时,主阀板在出口端及在控制腔静压作用下完全关闭;水泵启动时,进水端水压经导管相继通过进水调节阀、进水侧过滤器和微止回阀缓慢进入控制机构的主阀腔,主阀板及缓闭阀板在进口端及主阀腔水压作用下缓慢开启;排气阀在启泵时向大气中排出空气,防止产生启泵水锤;在进水端压力作用下,主阀板上升到最大开口状态,开口高度由流量决定;停泵瞬间,流量及压力突然降低,主阀板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落;当流量接近于零时,主阀板关闭,主阀板上留有泄流孔以减弱水锤冲击力,主阀板上下形成压力差,控制机构7的出口水压经导管相继通过出水调节阀进和出水侧过滤器进入控制腔推动膜片压垫,使主阀腔的水排入控制机构的进口,缓闭阀板开始缓缓关闭。缓闭阀板完全关闭泄流孔,控制机构7回到停泵初始状态,软密封闸阀在离心泵停止时,向管道内补充空气,避免泵、阀之间的管道因容易形成真空而产生拉断水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排水装置的控制机构可替代传统的电动闸板阀、逆止阀和水锤消除器3种装置;水装置在使用上可自动实现缓慢开启,装置空载启动,停机时,主阀板快速下落,形成快闭,快闭后自然形成缓闭条件,其快闭、缓闭动作是与水泵启停联锁,不需传统的电气、动力液压等附属控制装置,完全由水力自动控制,安全可靠性高;它易损部件少,使用寿命长,避免了传统电动闸阀等控制机构失效引起的故障,也避免了由于操作者不在场停泵或突然停电给离心泵造成的危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启动设备,11、导线,2、电动机,21、接线盒,22、连轴器,3、离心泵,31、吸水管,32、滤水器,4、基座板,5、排气阀,6、第一放水管,61、水管第一法兰, 7、控制机构,701、阀盖,702、出水侧过滤器,703、出水调节阀,704、缓闭阀板,705、阀杆,706、主阀腔,707、出水侧法兰,708、阀体,709、进水侧法兰,710、导管,711、阀座,712、主阀板,713、进水调节阀,714、衬套,715、膜片,716、进水侧过滤器,717、膜片座,718、微止回阀,719、控制腔,720、膜片压垫,721、螺塞,722、定位螺母,8、软密封闸阀,9、第二放水管,91、水管第二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水利排水装置包括启动设备1、电动机2、离心泵3、基座板4、排气阀5、第一放水管6、控制机构7和软密封闸阀8和第二放水管9;

启动设备1、电动机2和离心泵3均固定安装在基座板4上、启动设备1设置导线11,启动设备1通过导线11与电动机2设置的接线盒21进行电连接,电动机2通过连轴器22与离心泵3进行轴连接,离心泵3设置了吸水管31,吸水管31的底端安装了滤水器32,第一放水管6的一端设置水管第一法兰61,水管第一法兰61与控制机构7设置的进水侧法兰709进行螺栓紧固连接,放水管6的另一端与离心泵3进行连接,第二放水管9的一端设置水管第二法兰91,水管第二法兰91与控制机构7设置的出水侧法兰707进行螺栓紧固连接,第一放水管6在控制机构7的进水侧还设置了排气阀5,第二放水管9在控制机构7的出水侧还设置了软密封闸阀8。

如附图2示,所述的控制机构7包括阀盖701、出水侧过滤器702、出水调节阀703、缓闭阀板704、阀杆705、主阀腔706、出水侧法兰707、阀体708、进水侧法兰709、导管710、阀座711、主阀板712、进水调节阀713、衬套714、膜片715、进水侧过滤器716、膜片座717、微止回阀718、控制腔719、膜片压垫720、螺塞721和定位螺母722;

阀盖701通过螺栓与膜片座717进行紧固连接,膜片座717通过螺栓与阀体708进行紧固连接,阀杆705的一端设置螺塞721,阀杆705的另一端穿过阀盖701顶部中心设置的过孔,阀杆705的上部设置定位螺母722,阀杆705的中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衬套714、膜片715和膜片压垫720,衬套714置于膜片座717下凹槽中,膜片715和膜片压垫720置于膜片座717上凹槽中,膜片压垫720与阀盖701形成控制腔719,阀杆705的下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主阀板712和缓闭阀板704,主阀板712上设置有泄流孔,阀杆705的底端穿过阀体708设置的阀座711,阀体708的左侧设置进水侧法兰709,阀体708的右侧设置出水侧法兰707,出水侧法兰707与阀体708形成主阀腔706,微止回阀718的一端通过导管710与主阀腔706进行固定连接,微止回阀718的另一端通过导管710与进水侧过滤器716的一端进行连接,进水侧过滤器716的另一端通过导管710与进水调节阀713的一端进行连接,进水调节阀713的另一端通过导管710与第一放水管6进行固定连接,出水侧过滤器702的一端通过导管710与阀盖701进行固定连接,出水侧过滤器702的另一端通过导管710与出水调节阀703的一端进行连接,出水调节阀703的另一端通过导管710与第二放水管9进行固定连接。

工作条件下,停泵状态时,主阀板712在出口端及在控制腔719静压作用下完全关闭;水泵启动时,进水端水压经导管710相继通过进水调节阀713、进水侧过滤器716和微止回阀718缓慢进入控制机构7的主阀腔706,主阀板712及缓闭阀板704在进口端及主阀腔706水压作用下缓慢开启;排气阀在启泵时向大气中排出空气,防止产生启泵水锤;在进水端压力作用下,主阀板712上升到最大开口状态,开口高度由流量决定;停泵瞬间,流量及压力突然降低,主阀板712 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落;当流量接近于零时,主阀板712关闭,主阀板712上留有泄流孔以减弱水锤冲击力,主阀板712上下形成压力差,控制机构7的出口水压经导管710相继通过出水调节阀703进和出水侧过滤器702进入控制腔719推动膜片压垫720,使主阀腔706的水排入控制机构7的进口,缓闭阀板704开始缓缓关闭。缓闭阀板704完全关闭泄流孔,控制机构7回到停泵初始状态,软密封闸阀在离心泵停止时,向管道内补充空气,避免泵、阀之间的管道因容易形成真空而产生拉断水锤。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