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1755发布日期:2019-07-13 08:33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真空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螺杆真空泵是利用螺杆旋转在泵壳中产生的吸排气的过程。但在很多需要抽真空的容器来说,其内部的气体很多都带有粉尘以及水蒸气等杂质,螺杆真空泵在对其进行抽气时,其内部的杂质会加快对螺杆真空泵的轴端以及螺旋齿的磨损,加快螺杆真空泵的损坏,缩短螺杆真空泵的寿命;另外还有一些进气过滤装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堵塞,造成频繁清理,给工作人员造成太多不必要的工作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能够对螺杆进气进行过滤,并且不易堵塞,减少清理次数,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泵体上的过滤壳体,所述过滤壳体内设有与泵体连通的通气孔,所述过滤壳体内的通气孔上通过支撑架设有半球形滤网,所述半球形滤网通过支撑架连接有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与过滤壳体配合与泵体连接,所述半球形滤网的曲率中心靠近泵体端设置。

所述过滤壳体远离泵体端设有将进气口进行封闭的端盖。

所述半球形滤网与过滤壳体之间设有O型圈。

所述支撑架设置为十字形状对半球形滤网进行支撑。

所述半球形滤网采用不锈钢材质。

所述端盖采用塑料材质。

所述过滤壳体与泵体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克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一方面能够对螺杆真空泵进行进气过滤,防止了因灰尘颗粒、杂质进入到泵体内加快螺杆真空泵的磨损机损坏,延长了螺杆真空泵的寿命;另一方面将半球形滤网设置为半球形并且曲率中心靠近泵体端设置,可以防止半球形滤网堵塞的问题出现。半球形滤网过滤时,将过滤到的灰尘颗粒会落到半球高点的四周,中间大部分过滤面积不受影响,减少了工作人员清理的次数,减少工作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半球形滤网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半球形滤网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过滤壳体的主视图。

图5为图1中过滤壳体的俯视图。

图中,1、泵体,2、过滤壳体,3、半球形滤网,4、连接框架,5、O型圈,6、端盖,7、螺栓,8、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5所示,一种螺杆真空泵进气过滤装置,包括安装在泵体1上的过滤壳体2,过滤壳体2内设有与泵体1连通的通气孔9,过滤壳体2内的通气孔9上通过支撑架8设有半球形滤网3,将半球形滤网3通过支撑架8与连接框架4连接并安装在过滤壳体2上,可以对半球形滤网3进行支撑,防止在使用一段时间杂质在半球形滤网3上沉积压力过大损坏半球形滤网3,将半球形滤网3通过支撑架8连接有连接框架4,连接框架4与过滤壳体2配合与泵体1连接,半球形滤网3的曲率中心靠近泵体1端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螺杆真空泵进气口进行过滤,避免了杂质进入螺杆真空泵内加剧轴端以及螺杆之间的磨损的情况。

在过滤壳体2远离泵体1端设有将进气口进行封闭的端盖6,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内封闭进气口,防止灰尘颗粒进入螺杆真空泵内。

所述半球形滤网3与过滤壳体2之间设有O型圈5,在进入的气体和螺杆真空泵进行二次密封,进一步阻止微小灰尘颗粒进入到螺杆真空泵。

支撑架8设置为十字形状对半球形滤网3进行支撑,可以对半球形滤网3 进行支撑,防止在使用一段时间杂质在半球形滤网3上沉积压力过大损坏半球形滤网3。

优选的,半球形滤网3采用不锈钢材质,采用该材质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承压效果好,满足强度要求。

优选的,端盖6采用塑料材质,塑料材质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效果,并且重量轻,工作人员更容易操作。

所述过滤壳体2与泵体1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为螺栓7连接,也可选择其他可拆卸连接,方便对过滤装置内部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克服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不足,一方面能够对螺杆真空泵进行进气过滤,防止了因灰尘颗粒、杂质进入到泵体1内加快螺杆真空泵的磨损机损坏,延长了螺杆真空泵的寿命;另一方面将半球形滤网3设置为半球形并且曲率中心靠近泵体1端设置,可以防止半球形滤网3堵塞的问题出现。半球形滤网3过滤时,将过滤到的灰尘颗粒会落到半球高点的四周,中间大部分过滤面积不受影响,减少了工作人员清理的次数,减少工作劳动强度。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