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缸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23350发布日期:2020-09-04 16:5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气压缸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压缸,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作电子元件检查用夹具的夹持(clamping)装置的气压缸组。



背景技术:

一般意义上的“气压缸”是指将高速供给的压缩空气能量转换为机械性往复直线运动的气缸装置。具体地,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活塞及杆往复运动,同时使支撑在其一端的物品移动。一般来说,这种气压缸在活塞杆前进时及后退时均发挥相同的作用,其前进及后退全都依靠另行注入及供给的压缩空气完成。

因此,气缸运转不仅会不必要地消耗大量的压缩空气,而且气缸装置的设计变得复杂。另外,还不能够将所述气缸的功能进行多样化拓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了大韩民国专利第10-1634262号的“气压缸组”。所述气压缸组采用单一空气注入口,活塞杆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移动,但是复位却依靠弹簧完成。另外,所述活塞杆的移动速度通过止回阀被限制在一定水平。

但是,所述气缸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运转停止时,由于留在内部的残留压缩空气,恢复原状的时间会大大延迟;

第二,难以根据需要将活塞及活塞杆的移动速度调节及控制在所期望的水准。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气缸组存在的问题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缸组,将留在内部的残留压缩空气快速排出,从而可以迅速恢复原状,与此同时,能够容易地将活塞及活塞杆的移动速度调节及控制在所期望的水准。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气缸组,包括:形成于块型主体下面的注入口;控制部,其包含设置在所述主体上面并允许通过所述注入口的压缩空气的供给的开关装置;气缸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背面,气缸部具有依靠通过所述控制部的压缩空气而运转的活塞与杆;阀门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前面,与所述气缸部连通,通过调节其内部空间的排气速度,从而对所述活塞的移动速度进行调节;排放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一侧,使主体内部的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所述气缸组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组还包括:解除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面另一侧,在切断注入的压缩空气供给的同时,将所述气缸部内部的压缩空气排出,使所述气缸部迅速复位。

所述阀门部是一种二段空气控制阀,包括:止回阀与螺旋阀,该止回阀与螺旋阀串联排列在与所述气缸部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排放孔内部。

所述止回阀包括:第1本体,其固定在所述排放孔的内壁,在中央设置有气孔,在周边设置有多个吸入孔;柔性止回板,其固定在所述气孔的端部,开闭所述吸入孔,

所述螺旋阀包括:第2本体,其以以下方式进行固定,即在与所述排放孔的内壁的之间形成通道;调节螺钉,其设置在所述第2本体的中央,该调节螺钉的端部干涉所述气孔,从而对流量进行控制。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气缸组,其运转停止时,将留在主体及气缸内部的残留压缩空气快速向外部排出,从而能够使活塞及杆迅速恢复原位。另外,所述阀门部是一种包含串联排列的止回阀与螺旋阀的空气阀,可以通过止回板及螺钉进行两段的流量控制,因此能够简便地将活塞及杆的移动速度调节到所期望的水准。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气压缸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右侧面图。

图4a及图4b是图2的ˊa-aˊ线截面图。

图5a及图5b是图3的ˊd-dˊ线截面图。

图6是图2的ˊb-bˊ线截面图。

图7是图2的ˊc-cˊ线截面图。

图8及图9是对图7中弹性弹簧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至12是对为将各部件安装在依据本发明的气压缸组主体内而设置的安装槽与压缩空气的路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气缸组

10:主体11:注入口

20:控制部21:开关装置

23:弹簧25:第1线轴

30:气缸部31:活塞

32:杆35:端盖

36:弹簧

40:阀门部41:排放孔

42:止回阀43:螺旋阀

46:止回板48:螺钉

50:排放部52:排放孔

53:气缸54:活塞

56:塞子

60:解除部63:外罩

64:第2线轴65:排放孔

s: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上面记载与未记载的本发明“气压缸组(以下简称气缸组)”的特征与作用效果,通过下面参照附图而进行说明的实施例的记载会变得更加明确。在各个附图中将依据本发明的气缸组用符号“100”标示。

本发明的气缸组100包括:强化塑料块型主体10;通过对所述主体10加工而在其内部有机形成及设置的压缩空气注入口11;控制部20;气缸部30;阀门部40;排放部50;以及解除部60。所述注入口11形成于主体10的下面前方。在这里,压缩空气注入口11单一地构成。

所述控制部20包括:开关装置21,其设置在主体10上面,允许通过注入口11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具体地,在注入口11的上侧沿纵向设置第1安装槽22,然后将弹力弹簧23与开关装置21依次插入所述第1安装槽22内构成控制部20。在这里,所述开关装置21包括:固定在第1安装槽22内壁的线轴罩24;在所述线轴罩24内升降的第1线轴25。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1线轴25其下端与所述弹簧23的上端接触。

另外,所述线轴外罩24包括:分别横向贯通其上下而形成的第1路径26a及第2路径26b。所述第1线轴25包括:第3路径26c,其形成于所述第1线轴外面,当下降时,使第1路径26a及第2路径26b彼此连通。

所述气缸部30包括:设置在主体10背面依靠通过所述控制部20的压缩空气运转的活塞31与杆32;以及内置该要素31、32的插入气缸33。具体地,在所述主体10上沿横向形成第2安装槽34,然后沿其一侧安装弹力弹簧36、气缸33及端盖35,并将活塞31及杆32插入所述气缸33内部,从而构成气缸部30。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弹簧36配置在活塞31的前方(参照图7)或者以同心圆方式设置在杆32的外周(参照图8、9)。

在这里,所述杆32其一端与活塞31结合,另一端向端盖35及主体10的外部突出。因此,在其突出的端部结合例如电子元件检查用夹具的夹持机构p。

所述阀门部40作为一种调节装置,其设置在主体10前面,与所述气缸部30连通,对其气缸部30的内部空间s的排气速度进行调节,从而对所述活塞31及杆32的移动速度进行调节。所述阀门部是一种二段空气控制阀,其包括止回阀42与螺旋阀43,止回阀42与螺旋阀43以串联方式排列在与所述气缸部30的内部空间s连通的第2安装槽34的前方排放孔41内部。即,所述内部空间s依次通过止回阀42与螺旋阀43进行排气。

具体地,所述止回阀42包括:第1本体45,其固定在所述排放孔41内壁上,形成有中央的气孔44a,并且在所述气孔44a周边形成有多个吸入孔44b;柔性橡胶止回板46,其固定在所述气孔44a的端部,对所述吸入孔44b进行开闭。另外,所述螺旋阀43包括:第2本体47,以在与排放孔41的内壁之间形成通道44c的方式固定;调节螺钉48,其设置在所述第2本体47的中央,其端部相对所述气孔44a靠近或隔开,从而对流量进行控制。

借助这种阀门结构,所述气缸部30的内部空气通过气孔44a及通道44c以被限制及调节的速度进行排气。外部空气可以通过通道44c与气孔44a及吸入孔44b被迅速吸入。

下面,将对形成于所述气缸组100的主体10上且用于压缩空气流动路径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与所述注入口11连接的第1通道12形成之后,所述第1通道12与第2通道13连接,然后第2通道13再与解除部60的第4安装槽61连接,在所述第4安装槽61与第1安装槽22之间连接有第3通道14,在所述第1安装槽22与排放部50的第3安装槽51之间连接有第4通道15。

另外,沿所述第1安装槽22的后方连接有第5通道16,在所述第5通道16的后方连接有第6通道17,在所述第6通道17的两侧连接有第7通道18。所述第7通道18连接在气缸部30的端盖35及活塞31之间,在所述第6通道17与气缸部30的第2安装槽34之间连接有第8通道19。

所述排放部50设置在主体10的前面一侧,其将主体10内部的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具体地,在所述气缸部30的一侧形成有第3安装槽51,在所述第3安装槽51的后方连接有所述第8通道19,在其侧方形成有空气排放孔52。另外,所述第3安装槽51通过第4通道15与第1安装槽22连接,通过第6通道17、第7通道18、第8通道19与所述第2安装槽34连接。

另外,所述排放部50包括:插入气缸53,其插入安装在第3安装槽51内;排气(exhaust)活塞54,其配置在所述气缸53的内部,同时对第8通道19的入口与排放孔52进行开闭;以及弹力弹簧55,其对所述活塞54进行支撑。在所述第3安装槽51的前方紧固有终结塞子56,塞子56与活塞54相距一定的间隔。

所述解除部60配置在主体10的前面另一侧,其为在切断注入的压缩空气供给的同时、将所述气缸部30内部的压缩空气排出从而使所述气缸部30迅速复位的装置。所述解除部包括:切断压缩空气供给的开关装置。

具体地,在所述气缸部30的另一侧沿横向形成有第4安装槽61,然后将弹力弹簧62与开关装置依次插入所述第4安装槽61内,从而构成解除部60。在这里,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线轴外罩63,其固定在第4安装槽61内壁上;第2线轴64,其在所述线轴外罩63内左右往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2线轴64的端部与弹簧62进行弹性接触。

在这里,所述第4安装槽61通过第3通道14与控制部20的第1安装槽22连接,同时与从所述注入口11开始连续延长的第1通道12、第2通道13、第3通道14连接,经过所述控制部20的第1安装槽22之后,再通过第5通道16、第6通道17及第7通道18与所述气缸部30的气缸33内部连接。另外,所述外罩63包括:分别贯通其左右侧形成的第1流路66a与第2流路66b;与所述气缸33内部空间s连接形成的排放孔65。所述第2线轴64包括:第3流路66c,其形成于所述第2线轴外面,当加压时,就关闭第1流路66a-第2流路66b之间的连接,同时将气缸33-第2流路66b-排放孔65之间的连接打开。

即,从所述第3通道14开始延长并将压缩空气向所述气缸部30供给的第1流路66a-第2流路66b之间的连接在所述解除部60的动作及位置影响下而关闭,同时排放孔65打开。因此,包含气缸部30在内的主体10内部所有压缩空气就可以迅速地向外部排出。

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气缸组100在所述主体10的上侧附设有紧固用螺母部,从而被设置在夹具或者夹钳等上使用。在所述气缸部30的杆32端部固定有机构p。

首先,通过所述注入口11供给的压缩空气经过第1通道12及第2通道13后,再依次经由第1流路66a-第3流路66c-第2流路66b-第3通道14-第2路径26b-第4通道15,然后在注入排放部50的活塞54与塞子56之间的状态下待命。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活塞54向着压缩弹簧62的方向移动,因此第8通道19的入口与排放孔52被阻断。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按压所述控制部20的线轴25,就会使弹簧23压缩,同时线轴25会下降,依靠下降的线轴25的第3路径26c从第1路径26a及第2路径26b被阻断的状态转变为彼此连通的状态。因此,压缩空气经由第1路径26a与第5通道16、第6通道17及第7通道18流入气缸部30的插入气缸33内。

在所述压缩空气的压力影响下,活塞31开始向前方移动(参照图7、8)。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弹簧36被压缩的同时,气缸33内部空间s里的空气通过所述阀门部40缓慢排出。由此,所述活塞31与杆32一起以低速向前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经过止回阀42的中央气孔44a并依靠螺旋阀43的螺钉48端部扩散,然后再通过第2本体47的侧面部通道44c向外部排出。所述排出速度及由其导致的活塞54移动速度通过所述气孔44a进行第1次调节,然后操作所述螺钉48,使其端部靠近所述气孔44a或从气孔44a隔开,从而完成第2次调节。

如上所述,当活塞31结束前进之后,就拉拽与杆32的端部连接的机构p,执行必要的作业,当所述作业完成之后,就切断压缩空气的供给。

然后,借助弹力弹簧36的反弹力使前进的活塞31与活塞杆32被推向后方而恢复原位。在进行所述恢复时,外部空气逆向通过所述阀门部40被吸入气缸33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受吸入空气的影响,所述止回板46开始运转,开放多个吸入孔44b。因此,向原位置的恢复相比于上述前进移动,其实现速度非常快。如上所述,活塞杆32的移动速度的快慢可以根据作业的目的及需要进行适当调节、控制。

同时,随着充入所述排放部50的活塞54与塞子56之间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弱,在弹簧55的反弹力作用下,所述活塞54就会向前方移动,借助所述活塞54而密闭的第8通道19的入口与排放孔52开放。由此,流入所述气缸部30内的压缩空气依次经过第7通道18、第6通道17及第8通道19,然后再通过排放孔52向外部排出。因此,所述气缸部30的活塞31与活塞杆32后退,并恢复原状。

另外,将按压所述控制部20的线轴25的力量消除之后,线轴25就会借助弹簧23的反弹力而重新恢复原位,然后第1路径26a及第2路径26b就处于彼此切断的状态。由此,所述气缸部30的活塞31与杆32、所述控制部20的线轴25全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气缸组100也可以借助操作所述解除部60而实现个别的运转停止,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在注入压缩空气而使气缸部30的活塞31与杆32前进的状态下,对线轴64进行按压。然后,所述弹簧62被压缩,线轴64移动,同时第1流路66a及第2流路66b的连接被切断。由此,从注入口11流入的压缩空气被完全切断。相反,在第2流路66b及第3流路66c连通的同时,第3流路66c与排放孔65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充入所述解除部60的内部、第3至第8通道14-19、排放部50、气缸部30等主体10内部的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排放孔65迅速排出。另外,随着充入所述排放部50的活塞54与塞子56之间的压缩空气被排出,在被压缩的弹簧55的反弹力作用下,就会使活塞54向前方前进,使借助所述活塞54密闭的第8通道19入口与空气排放孔52开放,从而将压缩空气排出。

由此,充入主体10内的所有压缩空气通过两侧的空气排放孔52、65没有残量地被迅速排出。然后,在所述插入气缸33内的弹簧36的反弹力作用下,就会使活塞31与杆32后退,从而完成恢复原来的状态。在将多个气缸组100合并使用的过程中,该操作非常有助于根据需要将个别被选择的的运转中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