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路控制装置和扫地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68836发布日期:2020-01-10 22:1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油路控制装置和扫地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环卫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路控制装置和扫地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真空抽吸型地面扫地机一般具有用于沿着地面行驶的轮子和至少一个用于清扫地面的可转动驱动的清扫刷以及真空垃圾箱。借助于这种地面扫地机可以清扫地面,例如街道、人行道或者停车场等。地面扫地机的至少一个扫刷作用在待清洁的地面上并且将清扫物引导到吸嘴组件,清扫物由吸嘴组件吸入并通过与其连接的管道运送到真空垃圾箱中。为此,真空垃圾箱由抽吸设备以负压加载,从而构成从吸嘴组件到真空垃圾箱以及从真空垃圾箱到抽吸设备的吸取流。扫地机构造为自走式的,例如呈车辆的形式,其中,真空垃圾箱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区域中,并且车辆可以在前面的区域中具有驾驶员舱。将扫刷装置、吸嘴组件设置在扫地机的行驶方向的前面,需要清扫时则将扫刷装置放下,并驱动扫刷旋转,以及将垃圾汇聚到吸嘴组件的前方,被吸嘴组件吸入到后方垃圾箱中。

而在实际的扫地过程中,路面的情况会比较复杂,需要扫地车能够及时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和不同模式清扫模式,而现有摆臂、扫刷和吸盘的控制油路较为复杂,影响扫地车油路布局,也使得摆臂、扫刷和吸盘其中一些设备无法同时工作,影响工作效率和使用方便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路高度集成的油路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油路控制装置的扫地车。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路控制装置,包括阀块,阀块设置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阀块在内部开设有第一输出油路、第二输出油路、第一进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第三输出油路、第四输出油路、第二进油油路、第二回油油路、第一溢流油路和第二溢流油路,第一溢流油路、第一进油油路和第二回油油路连通,第二溢流油路和第二进油油路连通;第一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二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三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四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一进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第二进油油路、第二回油油路均在第一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一溢流油路和第二溢流油路均在第三表面设置有接口。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将油路设置在阀块内,从而能够将管路连接在阀块内实现,利用高度集成的油路布置,优化和简化油路布置,也大大提高油路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采用m型换向阀;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对应地与第一输出油路、第二输出油路、第一进油油路、第一回油油路连接,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对应地与第三输出油路、第四输出油路、第二进油油路、第二回油油路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表面上的第一溢流阀,第一溢流阀分别与第一溢流油路、第二溢流油路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分别位于阀块相对的两侧上;第二表面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

由上可见,通过将三位四通换向阀和对应的接口均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以及将输出油路的另一接口设置在第二表面处,和将溢流阀设置在第三表面上,从而优化阀块的外表空间布置,使得阀块能够承载更多功能模块,使油路控制装置更为高度集成化,缩小空间占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进油油路和第二回油油路呈“v”型连接。

由上可见,v型油路的布置方便于加工制造。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阀块在内部还开设有第五输出油路、第六输出油路、第三进油油路、第三回油油路、第七输出油路、第八输出油路、第四进油油路、第四回油油路、第三溢流油路和第四溢流油路;第三回油油路与第二进油油路连通,第三溢流油路、第三进油油路和第四回油油路连通,第四溢流油路与第四进油油路连通;第五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六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七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八输出油路分别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三进油油路、第三回油油路、第四进油油路、第四回油油路均在第一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三溢流油路和第四溢流油路均在第三表面设置有接口。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采用m型换向阀;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对应地与第五输出油路、第六输出油路、第三进油油路、第三回油油路连接,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对应地与第七输出油路、第八输出油路、第四进油油路、第四回油油路连接;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表面上的第二溢流阀,第二溢流阀分别与第三溢流油路、第四溢流油路连接。

由上可见,同样地还可增加油路、换向阀以及溢流阀的布置,从而阀块能够连接和控制更多的设备。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阀块在内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其他系统油路和第五回油油路,第一安装槽连通在其他系统油路和第五回油油路之间,其他系统油路与第四进油油路连接;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溢流阀,第三溢流阀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处。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阀块在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转向油路和第六回油油路,第二安装槽连通在转向油路和第六回油油路之间;油路控制装置还包括第四溢流阀,第四溢流阀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处。

由上可见,在阀块设置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第三溢流阀作为其他系统回路的总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作为转动回路的总溢流阀,并可将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设置在分流阀外的阀块,其可方便地对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的阈值进行调节,从而可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工况进行针对性调节。

为了实现本发明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扫地车,包括如上述方案的油路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油路系统框图。

图2是图1中a处油路系统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油路系统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油路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油路控制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阀块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阀块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阀块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扫地车实施例中阀块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中a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b处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中c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9中d处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扫地车包括吸盘、吸盘升降油缸233、第一液压马达231、第一扫刷、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第一伸缩油缸237、第二伸缩油缸238、第一升降油缸234和第二升降油缸235、第二液压马达232和第二扫刷,吸盘升降油缸233与吸盘连接并驱动吸盘移动,第一液压马达231与第一扫刷连接并驱动第一扫刷转动,第二液压马达232与第二扫刷连接并驱动第二扫刷转动,第一液压马达231和第一扫刷设置在第一摆臂上,第二液压马达232和第二扫刷设置在第二摆臂上,第一伸缩油缸237与第一摆臂连接并驱动第一摆臂沿横向移动,第二伸缩油缸238与第二摆臂连接并驱动第二摆臂沿横向移动,继而利用伸缩油缸驱动扫刷在横向移动,且第一升降油缸234与第一摆臂连接并驱动第一摆臂升降,第二升降油缸235与第二摆臂连接并驱动第二摆臂升降,继而实现对扫刷的升降。

扫地车还包括垃圾箱、翻盖油缸245、翻盖油缸246、垃圾倾倒油缸243和垃圾倾倒油缸244,翻盖油缸245、246与垃圾箱的盖体连接并驱动盖体转动,垃圾倾倒油缸243、244与垃圾箱连接并驱动垃圾箱转动。

扫地车还包括油箱211、总泵总成212、分流阀213、第一溢流阀221、第二溢流阀222、第三溢流阀223、第四溢流阀224、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15和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16。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阀213采用fld型分流阀,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15、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16均采用m型换向阀

总泵总成212和油箱211连接,总泵总成212的输出端与分流阀213的进油口p连接,分流阀213的其他系统油口b与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而第三溢流阀223连接在油箱211和分流阀213的其他系统油口之间。

第二溢流阀222的进油口与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的进油口连接,第二溢流阀222的回油口与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的进油口连接,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的回油口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的进油口连接,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的回油口和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的输出端ab与第一伸缩油缸237连接,其之间还连接有节流阀,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的输出端ab与第二伸缩油缸238连接,其之间还连接有节流阀。

第一溢流阀221的进油口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进油口连接,第一溢流阀221的回油口与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回油口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的进油口连接,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输出端与吸盘升降油缸233连接,且吸盘升降油缸233、第一升降油缸234和第二升降油缸235并联地与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输出端连接,以及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的输出端与吸盘升降油缸233之间连接有液压锁236,液压锁236可采用双向液压锁,当然第一升降油缸234和第二升降油缸235亦可分别连接有相对应的液压锁。

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的输出端ab与第一液压马达231连接,其之间还连接有单向节流阀,第一液压马达231和第二液压马达232串联连接,第二液压马达232的后级与油箱连接。

扫地车还包括转向驱动装置241和转向油缸242,转向驱动装置241和转向油缸242连接,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16的进油口与分流阀213的转向器油口连接,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16的回油口与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15的进油口连接,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15的回油口与转向驱动装置241连接,垃圾倾倒油缸243、244与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15的输出端连接,翻盖油缸245、246与第六三位四通换向阀16的输出端连接,其之间还连接有单向节流阀。第四溢流阀224连接在油箱211和分流阀213的回油口之间,第三溢流阀223和第四溢流阀224均设置在分流阀213的外部,第三溢流阀作为其他系统回路的总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作为转向回路的总溢流阀。

参照图4至图13,本实施例的油路系统将部分的设备集成在油路控制装置上,油路控制装置包括上述的三位四通换向阀和溢流阀外,还包括阀块3,阀块3设置有第一表面301、第二表面302、第三表面303、第四表面304、第五表面305,可参见图6和图8的方位进行说明,第一表面301位于阀块3的顶面,第三表面303位于阀块3的底面,第二表面302、第四表面304、第五表面305均为侧面且均位于第一表面301和第三表面303之间,第一表面301和第三表面303位于相对的两侧,第四表面304和第五表面305位于相对的两侧。

阀块3在内部开设有第一输出油路311、第二输出油路312、第一进油油路321、第一回油油路331、第三输出油路313、第四输出油路314、第二进油油路322、第二回油油路332、第一溢流油路341和第二溢流油路342,第一溢流油路341、第一进油油路321和第二回油油路332连通,第二溢流油路342和第二进油油路322连通。

第一输出油路311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二输出油路312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三输出油路313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四输出油路314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

第一进油油路321、第一回油油路331、第二进油油路322、第二回油油路332均在第一表面301设置有接口,第一回油油路331还在第四表面304设置有接口,第一溢流油路341和第二溢流油路342均在第三表面303设置有接口。

阀块3还在内部还开设有第五输出油路315、第六输出油路316、第三进油油路323、第三回油油路333、第七输出油路317、第八输出油路318、第四进油油路324、第四回油油路334、第三溢流油路343和第四溢流油路344。

第三回油油路333与第二进油油路322连通,第三溢流油路343、第三进油油路323和第四回油油路334连通,第四溢流油路344与第四进油油路324连通。

第五输出油路315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六输出油路316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七输出油路317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第八输出油路318分别在第一表面301和第二表面302设置有接口;

第三进油油路323、第三回油油路333、第四进油油路324、第四回油油路334均在第一表面301设置有接口,第三溢流油路343和第四溢流油路344均在第三表面303设置有接口。

上述的输出油路均呈l型油路布置,输出油路和接口呈上下排布,并沿阀块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一进油油路321和第二回油油路332呈“v”型连接,第二进油油路322和第三回油油路333呈“v”型连接,第三进油油路323和第四回油油路334呈“v”型连接。可见各个油路充分利用阀块的空间,相互不干扰地布置,相比于复杂连接的油管布置,本案的阀块油路更为高度集成化,且运行更为稳定。

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均设置在第一表面301上,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11分别对应地与第一输出油路311、第二输出油路312、第一进油油路321、第一回油油路331连接,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12分别对应地与第三输出油路313、第四输出油路314、第二进油油路322、第二回油油路332连接,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13分别对应地与第五输出油路315、第六输出油路316、第三进油油路323、第三回油油路333连接,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14分别对应地与第七输出油路317、第八输出油路318、第四进油油路324、第四回油油路334连接。

第一溢流阀221和第二溢流阀222均设置在在第三表面303上,第一溢流阀221分别与第一溢流油路341、第二溢流油路342连接。第二溢流阀222分别与第三溢流油路343、第四溢流油路344连接。

阀块3在内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51、其他系统油路353和第五回油油路354,第一安装槽351连通在其他系统油路353和第五回油油路354之间,其他系统油路353与第四进油油路324连接,第三溢流阀223安装在第一安装槽351处。

阀块3在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52、转向油路355和第六回油油路367,第二安装槽352连通在转向油路和第六回油油路之间,第四溢流阀224安装在第二安装槽352处。其他系统油路353和转向油路355均在第五表面355设置有接口,第六回油油路367在第二表面352设置有接口,第五回油油路354则在第二表面352相对的表面设置有接口。第三溢流阀223和第四溢流阀224设置在分流阀外的阀块3上,其方便对油路进行调节。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更多设备的连接驱动,亦可将其串联在其他系统支路上,或者减少设备的串联连接,利用控制阀的串联以及溢流阀的连接,便可实现设备的同时运作,当然各个设备的油缸的串联或并联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包括各个设备的配置数量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由上可见,通过采用m型的三位四通换向阀,并利用串联式的接法将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回油口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连接,且将第一溢流阀连接在第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和第二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之间,由于驱动扫刷的液压马达对于转速的要求相对不是很高,故将液压马达设置在油路的后级,使得吸盘升降油缸驱动吸盘升降时,可通过输入较大油压使第一溢流阀导通,继而使溢流的油液驱动液压马达和扫刷转动,使得吸盘升降的同时不影响扫刷清扫作业,继而实现吸盘和扫刷可同时运作,也利用串联式油路布局简化了油路结构,优化扫地车的线路布局。

扫地车还可配备两摆臂和两扫刷,并利用串联式的接法将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回油口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连接,且将第二溢流阀连接在第三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和第四三位四通换向阀的进油口之间,使得摆臂伸缩时,可通过输入较大油压使第二溢流阀导通,继而使溢流的油液驱动后级的伸缩油缸伸缩,使得两个摆臂可同时伸缩移动,亦可操控换向阀分时伸缩移动,也同时不太影响后级的扫刷转动,从而使得扫地车能够适配不同地面的清扫宽度,以及不同的作业环境,其提高扫地车的使用方便性。

将升降油缸与吸盘升降油缸并联,驱动摆臂和吸盘的升降,并配备液压锁对位置进行保持固定。串联布置优化油路的布局,且不影响扫刷的实际清扫转动。通过分流阀保证转向驱动装置的稳定工作,从而提高扫地车的行走安全性。由于垃圾箱的倾倒以及垃圾箱的盖体的打开均在停车后进行,此时不再需要转向驱动装置的工作,故将第五三位四通换向阀和第六五三位四通换向阀设置在转动驱动装置的一路油路,从而优化油路结构布局。第三溢流阀作为其他系统回路的总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作为转动回路的总溢流阀,并可将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设置在分流阀的外部,其可方便地对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的阈值进行调节,从而可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工况进行针对性调节。

另外,通过将油路设置在阀块内,从而能够将管路连接在阀块内实现,利用高度集成的油路布置,优化和简化油路布置,也大大提高油路的可靠性。通过将三位四通换向阀和对应的接口均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以及将输出油路的另一接口设置在第二表面处,和将溢流阀设置在第三表面上,从而优化阀块的外表空间布置,使得阀块能够承载更多功能模块,使油路控制装置更为高度集成化,缩小空间占用。且v型油路的布置方便于加工制造。在阀块设置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第三溢流阀作为其他系统回路的总溢流阀,第四溢流阀作为转动回路的总溢流阀,并可将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设置在分流阀外的阀块,其可方便地对第三溢流阀和第四溢流阀的阈值进行调节,从而可根据不同使用环境工况进行针对性调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