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2352发布日期:2020-04-10 15:4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充气用品,如充气床垫,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充气,而不使用时则需要放气。这些充气用品一般使用电动内置气泵对其进行充气或放气。

现有的电动内置气泵一般采用单一通道实现充放气,即充放气都是同一气流道,容易造成充放气过程中的气流对撞,影响其充放气效率,使用不方便。还有,现有的电动内置气泵一般使用马达加快气流的流速,随着使用时间增长,马达运行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及时散热容易对烧坏马达,继而影响气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其一方面可以充气状态和放气状态下切换不同气流通道,提高充放气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马达的散热效果,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热气具有一定的压强,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充气效率,使用更方便。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组件,包括有气泵座、手轮开关、弹性换气装置以及气泵组件,所述弹性换气装置包括有换气筒、转换器以及单向阀;

所述气泵座具有第一容置腔、手轮开关安装孔和用于与待充气产品贯通的第一通气孔,前述换气筒、手轮开关、转换器、单向阀及气泵组件均装设于第一容置腔内;

所述手轮开关对应手轮开关安装孔处装设且伸露于气泵座外,所述手轮开关与换气筒配合连接,以带动换气筒转动,所述手轮开关上开设有贯通外界空气的第二通气孔;

所述换气筒具有连通第二通气孔的中空腔以及对应中空腔的外部一体往下形成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上开设有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三通气孔连通中空腔;

所述气泵组件包括外壳以及装设于外壳内的马达、叶片,所述外壳内具有泵腔、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连通第一容置腔,所述泵腔的内壁形成有隔板以将泵腔分隔成马达腔和叶片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叶片安装孔,所述马达装设于马达腔内且马达的输出轴穿过叶片安装孔连接叶片,所述叶片装设于叶片腔内;

所述转换器与气泵组件连接,所述转换器具有转换器内腔以及分别连通转换器内腔的第一让位孔、第二让位孔、换气筒安装孔、侧向换气孔、第四通气孔,所述转换器于第一让位孔的端面与第一容置腔于第一通气孔处的内壁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让位孔朝向且连通第一通气孔设置,前述叶片腔通过第二排气孔和第四通气孔连通转换器内腔;

所述单向阀包括有封气板、阀体支架和弹性件,所述阀体支架和弹性件均装设于转换器内腔内,所述封气板对应第一通气孔处装设以可打开或闭合第一通气孔,所述换气筒装设于换气筒安装孔内以使得遮挡部在被旋转时可导通或阻塞第一通气孔与叶片腔之间的连通;

所述封气板与阀体支架连接,所述阀体支架上凸设有第一卡凸,所述第一卡凸位于第二让位孔处且伸露于转换器外,所述换气筒的外周形成有环形边,所述环形边上开设有至少三定位槽,每一定位槽在换气筒被旋转时能够适配第一卡凸;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转换器内腔的内壁和阀体支架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装设于气泵座内的用于供电的电源和用于控制马达通电的微动开关,所述手轮开关的外周凸设至少两第二卡凸,两第二卡凸与微动开关处于同一高度,每一第二卡凸距离换气筒中心的距离相等、方向相反,每一卡凸在换气筒被旋转时能够触碰微动开关以使马达通电。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换器上设有微动开关安装位,所述微动开关装设于微动开关安装位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位上形成有安装凸柱,所述微动开关上开设安装槽,所述安装凸柱适配于安装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位上还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对微动开关的夹持定位,所述微动开关的两侧上端面受限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两者的下端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具有装入导引斜面、退出导引斜面,所述装入导引斜面是沿装入方向往内斜面设置,所述退出导引斜面是自装入导引斜面的下端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泵座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电源自一端开口装设于第二容置腔内,所述气泵座于一端开口处枢接有盖板以开合第二容置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换器包括有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构形成转换器内腔和第一让位孔,所述第二让位孔开设于上壳体上,所述侧向换气孔和第四通气孔均开设于下壳体上;

所述下壳体的内壁一体往上延伸形成有筒体部,所述换气筒安装孔开设于筒体部上,所述筒体部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侧向换气孔三者均与换气筒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第四通气孔,所述换气筒的遮挡部在被旋转时可选择性遮挡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侧向换气孔以导通或阻塞第一通气孔与叶片腔之间的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壳体的内壁形成有上固定位,所述上固定位具有上定位面、第一左侧定位面、第一右侧定位面、第一前定位面和第一后定位面,所述第二让位孔贯通上定位面的内壁,所述阀体支架的上端前、后和右侧分别受限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后定位面和第一右侧定位面上;

所述下壳体的内壁形成有下固定位,所述下固定位具有下定位面、第二左侧定位面、第二右侧定位面、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后定位面,所述阀体支架的下端前、后和右侧分别受限于第二前定位面、第二后定位面和第二右侧定位面上;

所述阀体支架于封气板所在侧凸设有上弹性件安装柱和下弹性件安装柱,相应地,弹性件设置有两个,分别定义为上弹性件和下弹性件,上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受限于第一左侧定位面和上弹性件安装柱,下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受限于第二左侧定位面和下弹性件安装柱。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泵座的第一容置腔具有上端开口,于上端开口处连接有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和pvc包边,所述面板遮覆上端开口,所述手轮开关安装孔开设于面板上,所述pvc包边围绕于面板外周设置且pvc包边连接气泵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弹性换气装置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充气状态和放气状态下切换不同气流通道,提高充放气效率,另一方面,气流会经过马达腔充气或放气,可有效提高马达的散热效果,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热气具有一定的压强,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充气效率,使用更方便;

其次是,通过微动开关和第二卡凸的配合,使得在手轮开关旋转的同时控制微动开关和单向阀,能够仅靠手轮开关的转动即可实现马达的通电,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组装;

以及,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各零件之间组装方便和牢固,确保产品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换气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转换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充气状态下俯视图(未显示面板);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停止工作状态下俯视图(未显示面板);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充气状态下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停止工作状态下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放气状态下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气泵座101、第一容置腔

102、手轮开关安装孔103、第一通气孔

104、第二容置腔105、盖板

11、面板12、pvc包边

20、换气筒21、中空腔

22、遮挡部221、第三通气孔

23、环形边24、定位槽

30、手轮开关31、第二通气孔

32、第二卡凸

40、转换器401、转换器内腔

402、第一让位孔403、第二让位孔

404、换气筒安装孔405、侧向换气孔

406、第四通气孔

41、上壳体411、上定位面

412、第一左侧定位面413、第一右侧定位面

42、下壳体421、下定位面

422、第二左侧定位面423、第二右侧定位面

43、筒体部431、第一开口

432、第二开口44、微动开关安装位

441、安装凸柱442、第一限位块

443、第二限位块444、装入导引斜面

445、退出导引斜面

50、单向阀51、封气板

52、阀体支架521、上弹性件安装柱

522、下弹性件安装柱523、第一卡凸

531、上弹性件532、下弹性件

54、压盖

60、气泵组件601、隔板

602、马达腔603、叶片腔

604、叶片安装孔

61、外壳611、第一排气孔

612、第二排气孔62、马达

63、叶片

70、电源

80、微动开关8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具有弹性换气装置的电动内置气泵,包括有气泵座10、手轮开关30、弹性换气装置、气泵组件、装设于气泵座10内的用于供电的电源70和用于控制马达62通电的微动开关80,所述弹性换气装置包括有换气筒20、转换器40以及单向阀50;

所述气泵座10具有第一容置腔101、手轮开关安装孔102和用于与待充气产品贯通的第一通气孔103,前述换气筒20、手轮开关30、转换器40、单向阀50及气泵组件60均装设于第一容置腔101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泵座10的第一容置腔101具有上端开口,于上端开口处连接有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包括面板11和pvc包边12,所述面板11遮覆上端开口,所述手轮开关安装孔102开设于面板11上,所述pvc包边12围绕于面板11外周设置且pvc包边12连接气泵座10。

所述手轮开关30对应手轮开关安装孔102处装设且伸露于气泵座10外,所述手轮开关30与换气筒20配合连接,以带动换气筒20转动,所述手轮开关30上开设有贯通外界空气的第二通气孔31。

所述换气筒20具有连通第二通气孔31的中空腔21以及对应中空腔21的外部一体往下形成有遮挡部22,所述遮挡部22上开设有第三通气孔221,所述第三通气孔221连通中空腔21。

所述气泵组件60包括外壳61以及装设于外壳61内的马达62、叶片63,所述外壳61内具有泵腔、第一排气孔611和第二排气孔612,所述第一排气孔611连通第一容置腔101,所述泵腔的内壁形成有隔板601以将泵腔分隔成马达腔602和叶片腔603,所述隔板601上开设有叶片安装孔604,所述马达62装设于马达腔602内且马达62的输出轴穿过叶片安装孔604连接叶片63,所述叶片63装设于叶片腔603内。

所述转换器40与气泵组件60连接,所述转换器40具有转换器内腔401以及分别连通转换器内腔401的第一让位孔402、第二让位孔403、换气筒安装孔404、侧向换气孔405、第四通气孔406,所述转换器40于第一让位孔402的端面与第一容置腔101于第一通气孔103处的内壁面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让位孔402朝向且连通第一通气孔103设置,前述叶片腔603通过第二排气孔612和第四通气孔406连通转换器内腔401。

所述单向阀50包括有封气板51、阀体支架52、弹性件和压盖54,所述阀体支架52和弹性件均装设于转换器内腔401内,所述封气板51对应第一通气孔103处装设以可打开或闭合第一通气孔103,所述换气筒20装设于换气筒安装孔404内以使得遮挡部22在被旋转时可导通或阻塞第一通气孔103与叶片腔603之间的连通,所述压盖54上具有与气泵座101上的螺纹孔相配合的孔,所述压盖54位于封气板51的外侧,用于限位及保护封气板51。

所述封气板51与阀体支架52连接,所述阀体支架52上凸设有第一卡凸523,所述第一卡凸523位于第二让位孔403处且伸露于转换器40外,所述换气筒20的外周形成有环形边23,所述环形边23上开设有至少三定位槽24,每一定位槽24在换气筒20被旋转时能够适配第一卡凸523;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转换器内腔401的内壁和阀体支架52上。

所述转换器40包括有上壳体41和下壳体42,下述微动开关安装位44形成于上壳体41上,所述上壳体41和下壳体42围构形成转换器内腔401和第一让位孔402,所述第二让位孔403开设于上壳体41上,所述侧向换气孔405和第四通气孔406均开设于下壳体42上。

所述下壳体42的内壁一体往上延伸形成有筒体部43,所述换气筒安装孔404开设于筒体部43上,所述筒体部43的外壁开设有第一开口431和第二开口432,所述第一开口431、第二开口432和侧向换气孔405三者均与换气筒安装孔404连通,所述第二开口432连通第四通气孔406,所述换气筒20的遮挡部22在被旋转时可选择性遮挡第一开口431、第二开口432和侧向换气孔405以导通或阻塞第一通气孔103与叶片腔603之间的连通。

具体而言,当需要充气时,遮挡部22朝向侧向换气孔405,所述第三通孔221正对且连通侧向换气孔405,第一开口431和第二开口432连通;

当需要停止充气时,遮挡部22朝向筒体部43的内壁,以对遮挡部22的第三通孔221形成阻挡作用,外界气流不能进过第三通孔221进入第一容置腔101内;

当需要放气时,遮挡部22朝向第二开口432,所述第三通孔221正对且连通第三开口432,第一开口431和侧向换气孔405连通。

所述上壳体41的内壁形成有上固定位,所述上固定位具有上定位面411、第一左侧定位面412、第一右侧定位面413、第一前定位面和第一后定位面,所述第二让位孔403贯通上定位面411的内壁,所述阀体支架52的上端前、后和右侧分别受限于第一前定位面、第一后定位面和第一右侧定位面413上;

所述下壳体42的内壁形成有下固定位,所述下固定位具有下定位面421、第二左侧定位面422、第二右侧定位面423、第二前定位面和第二后定位面,所述阀体支架52的下端前、后和右侧分别受限于第二前定位面、第二后定位面和第二右侧定位面423上;

所述阀体支架52于封气板51所在侧凸设有上弹性件安装柱521和下弹性件安装柱522,相应地,弹性件设置有两个,分别定义为上弹性件531和下弹性件532,上弹性件531的两端分别受限于第一左侧定位面412和上弹性件安装柱521,下弹性件532的两端分别受限于第二左侧定位面422和下弹性件安装柱522。

所述手轮开关30的外周凸设至少两第二卡凸32,两第二卡凸32与微动开关80处于同一高度,每一第二卡凸32距离换气筒20中心的距离相等、方向相反,每一卡凸在换气筒20被旋转时能够触碰微动开关80以使马达62通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器40上设有微动开关安装位44,所述微动开关80装设于微动开关安装位44上。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位44上形成有安装凸柱441,所述微动开关80上开设安装槽81,所述安装凸柱441适配于安装槽81内。

所述微动开关安装位44上还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块442和第二限位块443,所述第一限位块442和第二限位块443之间保持间距以形成对微动开关80的夹持定位,所述微动开关80的两侧上端面受限于第一限位块442和第二限位块443两者的下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块442和第二限位块443均具有装入导引斜面444、退出导引斜面445,所述装入导引斜面444是沿装入方向往内斜面设置,所述退出导引斜面445是自装入导引斜面444的下端沿上下方向竖直设置。

所述气泵座10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二容置腔104,所述电源70自一端开口装设于第二容置腔104内,所述气泵座10于一端开口处枢接有盖板105以开合第二容置腔104。

如图7至图9所示,接下来大致说明下工作原理:

当需要进行充气时,手轮开关30旋转至充气档,此时手轮开关30带动换气筒20旋转,第一卡凸523适配于其一定位槽内,以及,令第三通气孔221通过侧向换气孔405与第一容置腔101相通,同时,其一第二卡凸32触碰微动开关80,马达62通电,带动叶片63旋转,外界气流依次经过第二通气孔31、中空腔21、第三通气孔221、侧向换气孔405、第一容置腔101、第一排气孔611、马达腔602、叶片腔603、第二排气孔612和第四通气孔406进入转换器内腔401,单向阀50的封气板51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处于打开第一通气孔状态,处于转换器内腔401的气流由第一通气孔103进入待充气产品内;

当需要停止充气时,手轮开关30旋转至停止档,此时手轮开关30带动换气筒20旋转,以及,令第三通气孔221不与第一容置腔101相通,同时,两第二卡凸32不触碰微动开关80,马达62停止通电,外界气流不能经过第二通气孔31、中空腔21和第三通气孔221进入第一容置腔101内,转换器内腔401的气流保持恒定时,弹性件复位,单向阀50的封气板5处于关闭第一通气孔状态,第一卡凸523适配于其二定位槽内;

当需要进行放气时,手轮开关30旋转至放气档,此时手轮开关30带动换气筒20旋转,第一卡凸523适配于其三定位槽内,单向阀50的封气板51处于打开第一通气孔状态,以及,令第三通气孔221通过第四通气孔406和第二排气孔612与叶片腔603连通,同时,另一第二卡凸32触碰微动开关80,马达62通电,带动叶片63旋转,待充气产品内的气流依次经过第一通气孔103、转换器内腔401、侧向换气孔405、第一排气孔611、马达腔602、叶片腔603、第二排气孔612、第四通气孔406、第三通气孔221、中空腔21和第二通气孔31进入外界。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弹性换气装置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充气状态和放气状态下切换不同气流通道,提高充放气效率,另一方面,气流会经过马达腔充气或放气,可有效提高马达的散热效果,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热气具有一定的压强,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充气效率,使用更方便;

其次是,通过微动开关和第二卡凸的配合,使得在手轮开关旋转的同时控制微动开关和单向阀,能够仅靠手轮开关的转动即可实现马达的通电,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好,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组装;

以及,整体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各零件之间组装方便和牢固,确保产品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