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扇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6588发布日期:2020-06-26 21:06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扇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底座,属于风扇领域。



背景技术:

风扇,指热天借以生风取凉的用具。电风扇,是用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内配置的扇子通电后来进行转动化成自然风来达到乘凉的效果。有些许多可以设置在车内作为去凉工具。

公开号为“cn20758366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风扇底座结构”,该结构包括底座、连接筒体、连接接口、固定螺栓、平衡板、把手、滑动板、限位凸起、第一磁铁、第二磁铁和滑动槽。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上设置连接筒体,连接筒体为中空设置,风扇主体与连接筒体连接时,可通过固定螺栓对风扇主体进行固定,便于底座与风扇主体的连接与拆卸,同时方便调节高度,底座上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内设置滑动板,滑动板与限位凸起连接,可以对滑动板进行限位,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配合,在滑动板闭合时,对滑动板进行固定,在滑动板开启时支撑板延伸出底座,增加底座的支撑面积,虽然该装置能够增加装置的支撑稳定性,可以将底座安放在平整度不高的地面上,保证装置不会翻到,但是该装置结构复杂,成本很高,并且该装置在不使用时体积较大,无法有效的进行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风扇底座,该装置利用两个可以以对折的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在使用时可以拿出展开即可,在不使用时折叠起来可以减少该装置占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底座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下端设有一夹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滑动设置在所述夹子下端;其中,所述固定底座包括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所述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取出固定底座将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打开,然后将所述风扇通过所述夹子与所述固定底座之间进行固定即可。

具体的,所述风扇外壳整体利用塑料制成,质量很轻,便于携带和移动;所述固定底座整体采用橡胶板,该橡胶板具有原料成本较低,相比较金属来说质量适中,并且摩擦性能优异的特点。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夹子下端连接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的折叠中心线的方向一致。在将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对折后,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中间会形成一条对折线,所述夹子沿着该对折线滑动与所述固定底座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与所述夹子的滑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滑块和设置在所述夹子下面并与所述滑块适配的滑槽。利用所述滑槽可以使得所述夹子与所述固定底座上端的滑块配合,将所述夹子固定柱所述固定底座上,从而对所述风扇进行固定,保证了所述风扇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为两个,呈对称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的折叠中心线两侧。在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对折时,位于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的滑块就会接触在一起,两个所述滑块组合在一起使得所述夹子下端的滑槽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减少加工所述滑块的时间,降低所述固定底座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体与所述第二半体折叠后整体呈现为圆盘状。圆盘状的所述固定底座便于携带、存放、美观,并且便于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上边缘设置有弧度。该所述弧度可以在放在汽车上使用时看起来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座下端设置有防滑垫。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由于路况的原因,车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晃动,利用所述防滑垫可以在增加所述固定底座与车体的摩擦力,防止所述固定底座位置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垫材料为天然橡胶,且底面纹路为波纹状。当所述防滑垫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该外力方向上的推力,利用波纹状的底面,可以在该外力的方向上,从其他方向提供不同的摩擦力,来抵消该方向上的外力作用,提高所述防滑垫的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取出固定底座将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打开,然后将风扇通过夹子与固定底座之间进行固定即可。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且能够节省储存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子零件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底座零件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滑垫零件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底座对折状态图;

图6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滑块与固定底座位置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扇;2、夹子;3、滑槽;4、固定底座;401、第一半体;402、第二半体;5、弧度;6、防滑垫;7、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取出固定底座4将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打开,然后将风扇1通过夹子2与固定底座4之间进行固定即可。

实施例2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与夹子2下端连接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的折叠中心线的方向一致。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将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对折后,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中间会形成一条对折线,夹子2沿着该对折线滑动与固定底座4进行固定,风扇1就能整体固定在固定底座4上端。

实施例3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与夹子2下端连接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的折叠中心线的方向一致。固定底座4与夹子2的滑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座4上的滑块7和设置在夹子2下面并与滑块7适配的滑槽3。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将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对折后,利用滑槽3可以使得夹子2与固定底座4上端的滑块7配合,将夹子2固定柱固定底座4上,从而对风扇1进行固定,提高风扇1的稳定性;并且该滑槽3可设置成燕尾槽状,利用燕尾槽状的滑槽3配合滑块7可以在车体发生上下晃动时,避免风扇1从固定底座4上飞出。

实施例4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与夹子2下端连接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的折叠中心线的方向一致。滑块7为两个,呈对称设置在固定底座4的折叠中心线两侧。在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对折时,位于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的滑块7就会接触在一起,两个滑块7组合在一起使得夹子2下端的滑槽3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减少加工滑块7的时间,降低固定底座4的加工成本。

实施例5

参见图1、2、3、4和图6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与夹子2下端连接的滑动方向与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的折叠中心线的方向一致。滑块2设置在固定底座4的任意位置。在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对折时,位于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的滑块7就会接触在一起,两个滑块7组合在一起使得夹子2下端的滑槽3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在不影响实用性的前提下提高装置的美观程度。

实施例6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下端设置有防滑垫6。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取出固定底座4将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打开,然后将风扇1通过夹子2与固定底座4之间进行固定即可,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由于路况的原因,车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晃动,利用防滑垫6可以在增加固定底座4与车体的摩擦力,防止固定底座4位置发生偏移。

实施例7

参见图1~5所示,为一种风扇底座的实施例,包括风扇1,风扇1下端设有一夹子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底座4,固定底座4滑动设置在夹子2下端;其中,固定底座4包括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第一半体401和第二半体402之间设有折叠结构。固定底座4下端设置有防滑垫6。在需要利用风扇取凉时,取出固定底座4将第一半体401与第二半体402打开,然后将风扇1通过夹子2与固定底座4之间进行固定即可,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由于路况的原因,车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晃动,利用防滑垫6可以在增加固定底座4与车体的摩擦力,防止固定底座4位置发生偏移,防滑垫6材料为天然橡胶,且底面纹路为波纹状。当防滑垫6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该外力方向上的推力,利用波纹状的底面,可以在该外力的方向上,从其他方向提供不同的摩擦力,来抵消该方向上的外力作用,提高防滑垫6的防滑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