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7952发布日期:2020-08-05 01:0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的离心泵轴承箱内设有泵轴,轴承箱的泵轴上装有前轴承盖、前轴承、后轴承和后轴承盖,轴承箱内的泵轴上装两个甩油环,轴承箱体内有润滑油,所述箱体底部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上设有阀门堵头,离心泵工作时,旋转的泵轴带动甩油环旋转,并将润滑油带起来,抛向空中,为轴承润滑。

行业规定,离心泵轴承温度温最高不能超过71度,而用户要求出厂试验不能高于60度,能连续运行两年半。但是当出现输送高温介质、高载荷、连续长时间工作、无人看护环境工作时候,很难度满足这些要求。

为了将轴承的温度冷却,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轴承箱冷却润滑装置,但,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并且,离心泵所使用的两个圆锥轴承6,由于宽度尺寸大于且旋转产生的阻力大,所以影响润滑油进入轴承内,因此,其工作温度高于同规格的球轴承,但是在高负荷状态下必须使用圆锥轴承。

目前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有的使用强制润滑,通过外部润滑油站用有压力的润滑油向轴承箱内喷射润滑油,效果很好,但是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维修费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润滑效果好、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的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主要包括轴承箱体、泵轴、前箱盖、前轴承、后轴承、后箱盖、箱体堵头,所述轴承箱体内的泵轴上间隔前轴承润滑增压器和后轴承润滑增压器,所述前轴承润滑增压器与前轴承距离相邻,所述后轴承润滑增压器与后轴承距离相邻,

所述前轴承润滑增压器是由固定环一、前甩油环一、前锥形盘一、后甩油环一、后锥形盘一和叶片一组成,所述固定环一内孔固定套在泵轴上,所述固定环一前端依次设有前锥形盘一和前甩油环一,后端依次设有后锥形盘一和后甩油环一,所述前锥形盘一小径端与固定环一前端固定连接,大径端与前甩油环一固定连接,以利于通过前甩油环一和后甩油环一下部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一和后锥形盘一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和前轴承内腔,并通过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并对前轴承进行润滑,所述前锥形盘一的前端面上圆周间隔设有叶块一和进油孔一,所述叶块一与前轴承内腔相对应,通过前锥形盘一端面上的进油孔一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一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一将润滑油吹入到前轴承内,对前轴承进行润滑和冷却;

所述后轴承润滑增压器是由固定环二、前甩油环二、前锥形盘二、后甩油环二、后锥形盘二和叶片二组成,所述固定环二内孔固定套在泵轴上,所述固定环二前端依次设有前锥形盘二和前甩油环二,后端依次设有后锥形盘二和后甩油环二,所述前锥形盘二小径端与固定环二前端固定连接,大径端与前甩油环二固定连接,以利于通过前甩油环二和后甩油环二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二和后锥形盘二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和后轴承内腔,并通过甩出润滑油形成的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并对后轴承进行润滑,所述后锥形盘二的后端面上圆周间隔设有叶块二和进油孔二,所述叶块二与后轴承内腔相对应,通过后锥形盘二端面上的进油孔二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二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二将润滑油吹入到后轴承内,对后轴承进行润滑和冷却,解决了油雾不能完好的附着在轴承上而导致轴承的热量散发不出去的实质性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甩油环一前端面圆周向后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前内凸环一,以使前内凸环一和前锥形盘一间形成前v形油沟一;

所述后甩油环二后端面圆周向前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后内凸环二,以使后内凸环二和后锥形盘二形成后v形油沟二,

以利于通过前v形油沟一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前v形油沟一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前轴承部位,同时,通过后v形油沟二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后v形油沟二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后轴承部位,克服了前轴承和后轴承旋转产生的动压,使得润滑油很好地附着于前轴承和后轴承上,达到对前轴承和后轴承进行润滑冷却、并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甩油环一后端面圆周向前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后内凸环一,以使后内凸环一和后锥形盘一间形成后v形油沟一,所述前甩油环二前端面圆周向后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前内凸环二,以使后前凸环二和前锥形盘二形成前v形油沟二,以利于进一步通过后v形油沟一和前v形油沟二将润滑油抛向轴承箱体内腔周围,对润滑油进行散热,避免润滑油温度升高。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前锥形盘一和后锥形盘一以及前锥形盘二和后锥形盘二相对面上分别布设有锯齿状油沟,以利于通过锯齿油沟将更多的润滑油带起来抛向轴承箱体空中,在轴承箱体空间形成油滴,以达到进一步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后轴承上部的轴承箱体内壁设有接油斜面,下部的轴承箱体上设有回油孔,所述接油斜面上设有斜导油孔,所述斜导油孔一端与后轴承前部的轴承箱体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后轴承后部的空腔相连通,所述回油孔前端连通轴承箱体内部的润滑油腔,后端与后轴承后部的空腔连通,以利于通过斜导油孔和回油孔对后轴承进行全方位冷却。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轴承箱体上部安装有油气分离器,以达到平衡轴承箱体内油雾压力的作用,并通过油气分离器中的滤网,挡住油雾并使其返回轴承箱体内,而气体通过油气分离器的通气孔释放到大气中,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新颖、润滑效果好、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前轴承润滑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1中后轴承润滑增压器。

附图标记:轴承箱体1、泵轴2、前箱盖3、前轴承4、后轴承5、后箱盖6、箱体堵头7、前轴承润滑增压器8、后轴承润滑增压器9、固定环一10、前甩油环一11、前锥形盘一12、后甩油环一13、后锥形盘一14、叶片一15、进油孔一16、固定环二17、前甩油环二18、前锥形盘二19、后甩油环二20、后锥形盘二21、叶片二22、进油孔二23、前内凸环一24、前v形油沟一25、内凸环二26、后v形油沟二27、后内凸环一28、后v形油沟一29、前内凸环二30、前v形油沟二31、锯齿状勾油槽32、接油斜面33、回油孔34、斜导油孔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离心泵轴承冷却润滑装置,主要包括轴承箱体1、泵轴2、前箱盖3、前轴承4、后轴承5、后箱盖6、箱体堵头7,所述轴承箱体1、泵轴2、前箱盖3、前轴承4、后轴承5、后箱盖6、箱体堵头7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相同,此不赘述,所述轴承箱体1内的泵轴上间隔前轴承润滑增压器8和后轴承润滑增压器9,所述前轴承润滑增压器8与前轴承距离相邻,所述后轴承润滑增压器9与后轴承距离相邻,

所述前轴承润滑增压器8是由固定环一10、前甩油环一11、前锥形盘一12、后甩油环一13、后锥形盘一14和叶片一15组成,所述固定环一10内孔固定套在泵轴2上,所述固定环一10前端依次设有前锥形盘一12和前甩油环一11,后端依次设有后锥形盘一14和后甩油环一13,所述前锥形盘一12小径端与固定环一10前端固定连接,大径端与前甩油环一11固定连接,以利于通过前甩油环一11和后甩油环一13下部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一12和后锥形盘一14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1和前轴承4内腔,并通过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并对前轴承进行润滑,所述前锥形盘一12的前端面上圆周间隔设有叶块一15和进油孔一16,所述叶块一与前轴承4内腔相对应,通过前锥形盘一12端面上的进油孔一16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一15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一15将润滑油吹入到前轴承4内,对前轴承4进行润滑和冷却;

所述后轴承润滑增压器9是由固定环二17、前甩油环二18、前锥形盘二19、后甩油环二20、后锥形盘二21和叶片二22组成,所述固定环二17内孔固定套在泵轴2上,所述固定环二17前端依次设有前锥形盘二19和前甩油环二18,后端依次设有后锥形盘二21和后甩油环二20,所述前锥形盘二19小径端与固定环二17前端固定连接,大径端与前甩油环二18固定连接,以利于通过前甩油环二18和后甩油环二20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二19和后锥形盘二21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1和后轴承内腔,并通过甩出润滑油形成的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并对后轴承5进行润滑,所述后锥形盘二21的后端面上圆周间隔设有叶块二22和进油孔二23,所述叶块二22与后轴承5内腔相对应,通过后锥形盘二21端面上的进油孔二23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二22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二22将润滑油吹入到后轴承5内,对后轴承5进行润滑和冷却,解决了油雾不能完好的附着在轴承上而导致轴承的热量散发不出去的实质性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甩油环一11前端面圆周向后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前内凸环一24,以使前内凸环一24和前锥形盘一11间形成前v形油沟一25;

所述后甩油环二20后端面圆周向前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后内凸环二26,以使后内凸环二26和后锥形盘二形成后v形油沟二27,

以利于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前轴承4部位,同时,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后轴承部位,克服了前轴承4和后轴承5旋转产生的动压,使得润滑油很好地附着于前轴承4和后轴承5上,达到对前轴承4和后轴承5进行润滑冷却、并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甩油环一后端面圆周向前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后内凸环一28,以使后内凸环一28和后锥形盘一14间形成后v形油沟一29,所述前甩油环二18前端面圆周向后偏离垂直面并向轴心延伸形成前内凸环二30,以使后前凸环二18和前锥形盘二19形成前v形油沟二31,以利于进一步通过后v形油沟一29和前v形油沟二31将润滑油抛向轴承箱体内腔周围,对润滑油进行散热,避免润滑油温度升高。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前锥形盘一12和后锥形盘一14以及前锥形盘二19和后锥形盘二21相对面上分别布设有锯齿状勾油槽32,以利于通过锯齿油沟32将更多的润滑油带起来抛向轴承箱体1空中,在轴承箱体1空间形成油滴,以达到进一步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叶块一和叶块二端面的延伸线分别与泵轴轴线相交叉且位于出油孔的外侧,以利于将润滑油更多地导入到前轴承和后轴承中。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后轴承4上部的轴承箱体1内壁设有接油斜面33,下部的轴承箱体1上设有回油孔34,所述接油斜面33上设有斜导油孔35,所述斜导油孔35一端与后轴承5前部的轴承箱体1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后轴承5后部的空腔相连通,所述回油孔34前端连通轴承箱体1内部的润滑油腔,后端与后轴承5后部的空腔连通,以利于通过斜导油孔35和回油孔34对后轴承进行全方位冷却。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轴承箱体1上部安装有油气分离器36,以达到平衡轴承箱体内油雾压力的作用,并通过油气分离器中的滤网,挡住油雾并使其返回轴承箱体内,而气体通过油气分离器的通气孔释放到大气中,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轴承箱体内灌注有润滑油,泵轴旋转带动轴承箱内的前轴承润滑增压器8和后轴承润滑增压器9旋转,

通过前甩油环一11和后甩油环一13下部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一12和后锥形盘一14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1和前轴承4内腔,通过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由于叶块一与前轴承4内腔相对应,通过前锥形盘一12端面上的进油孔一16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一15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一15将润滑油吹入到前轴承4内,对前轴承4进行润滑和冷却;同时,通过前甩油环二18和后甩油环二20接触润滑油并将润滑油提起后在前锥形盘二19和后锥形盘二21的斜面作用下抛向轴承箱体1和后轴承内腔,并通过甩出润滑油形成的油雾对润滑油进行散热,并对后轴承5进行润滑;同时,后锥形盘二21端面上的进油孔二23将润滑油导入到叶块二22内面,然后润滑油在离心作用下再通过叶块二22将润滑油吹入到后轴承5内,对后轴承5进行润滑和冷却;在运行过程中,还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前轴承4部位,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后轴承部位,克服了前轴承4和后轴承5旋转产生的动压,使得润滑油很好地附着于前轴承4和后轴承5上,达到对前轴承4和后轴承5进行润滑冷却、并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旋转过程中,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前v形油沟一25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前轴承4部位,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带起,并通过后v形油沟二27将润滑油集中抛向后轴承部位,达到对前轴承4和后轴承5进行润滑冷却、并对润滑油进行散热的作用。

旋转过程中,通过锯齿状油沟32、v型油沟一和v形油沟二负责将润滑油5提起来抛向空中,在轴承箱1内形成油雾或油滴,再通过叶块一15和叶块二27将出油孔吹过来的润滑油定向吹到轴承上,解决了轴承旋转形成的动压力而导致润滑油不能完好的附着在轴承上的实质性技术问题。

对于抛向轴承箱体内空间的润滑油滴落在接油斜面上,通过接油斜面上的斜导油孔35落在在后轴承后端的空腔旋转的泵轴上,溅出的油滴注入到后轴承后端,然后顺着回油孔34流入到轴承箱体的润滑油内,如此反复循环。

在泵轴高速运转过程中,由于油压高,使油雾顺着油气分离器外流,通过油气分离器中的滤网,挡住油雾并使其返回轴承箱体内,而气体通过油气分离器的通气孔释放到大气中,达到了平衡轴承箱体内油雾压力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锯齿状油沟32、v型油沟一和v形油沟二负责将润滑油5提起来抛向空中,在轴承箱1内形成油雾或油滴,再通过叶块一和叶块二将出油孔吹过来的润滑油定向吹到轴承上,解决了轴承旋转形成的动压力而导致润滑油不能完好的附着在轴承上的实质性技术问题,具有结构新颖、润滑效果好、冷却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