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05715发布日期:2020-08-11 21:0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电砂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



背景技术:

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就是一种矿井用的耐高温泥沙泵,其能便于抽出井里的淤泥,其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其下端前置的搅拌叶轮将沉积淤积物冲击成高浓度的湍流,使水泵在无须附属装置的情况下实现高浓度吸淤。

但是现有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不便于清除吸附的淤泥,这就使得其在作业时,其上叶轮轴与其连接的缝隙中不断的集聚淤泥,从而造成缝隙堵塞,影响叶轮轴的正常转动,进而使得该电砂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不便于清除吸附的淤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包括砂泵,所述砂泵的下端安装有叶轮轴,且叶轮轴上设置有搅拌叶轮,所述砂泵的下表面贯穿设置有除淤管,且除淤管连接于软管上,所述软管贯穿挤压框设置,且软管设置于挤压框内壁与转子之间,所述转子连接于叶轮轴上,且叶轮轴贯穿挤压框设置。

优选的,所述除淤管均匀的分布于软管上,且除淤管等角度的设置于叶轮轴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除淤管的外端为偏性圆台形,且除淤管外开口朝向叶轮轴的切线设置。

优选的,所述挤压框的结构形状为空心圆柱形,且挤压框的轴线与叶轮轴的轴线共线。

优选的,所述软管内径的1/2不大于转子与挤压框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且软管的外端贯穿砂泵设置。

优选的,所述转子与叶轮轴为一体化结构设置,且叶轮轴的外侧等角度的设置有3个转子,并且转子设置于挤压框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能在其作业时,通过使除淤管喷出液体或者气体,从而避免其在作业时,淤泥吸附在叶轮轴与砂泵的连接缝隙中,并且能在该电砂使用过后,使得除淤管喷出水,以便于对叶轮轴进行清洗:

1、通过该电砂的作业,使得转子随叶轮轴同时转动,进而配合挤压框不断的对软管进行挤压,从而使得软管内形成压力差,以便于将外界的气体或液体吸入,并通过除淤管喷出,进而避免了淤泥吸附在叶轮轴与砂泵的连接缝隙中,以免淤泥的堵塞造成电砂零部件的磨损,从而有利于增加该电砂的使用寿命;

2、在将该电砂拿至地面上后,可将软管的外端与水源连接,并启动该电砂,从而使得除淤管喷出水,以便于对叶轮轴进行清洗,以免叶轮轴上吸附过多的淤泥杂质,从而能避免淤泥杂质对叶轮轴的腐蚀,有利于提高叶轮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叶轮轴和软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砂泵;2、叶轮轴;3、搅拌叶轮;4、除淤管;5、挤压框;6、软管;7、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包括砂泵1,砂泵1的下端安装有叶轮轴2,且叶轮轴2上设置有搅拌叶轮3,砂泵1的下表面贯穿设置有除淤管4,且除淤管4连接于软管6上,软管6贯穿挤压框5设置,且软管6设置于挤压框5内壁与转子7之间,转子7连接于叶轮轴2上,且叶轮轴2贯穿挤压框5设置。

除淤管4均匀的分布于软管6上,且除淤管4等角度的设置于叶轮轴2的外围,除淤管4的外端为偏性圆台形,且除淤管4外开口朝向叶轮轴2的切线设置,通过等角度设置于叶轮轴2外围,且外开口朝向叶轮轴2切线的除淤管4,使得除淤管4在喷出气体或液体时,避免淤泥吸附在叶轮轴2与砂泵1下端的连接缝隙中,进而能避免淤泥堵塞连接缝隙,以免造成零部件磨损,有利于增加该电砂泵的使用寿命。

挤压框5的结构形状为空心圆柱形,且挤压框5的轴线与叶轮轴2的轴线共线,能便于通过轴线共线的叶轮轴2与挤压框5,使得叶轮轴2在转动时,其上的转子7均匀的围绕挤压框5的轴线转动,进而能便于实现转子7稳定挤压软管6的目的。

软管6内径的1/2不大于转子7与挤压框5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且软管6的外端贯穿砂泵1设置,能便于通过对转子7与挤压框5内壁之间距离的设置,使得软管6高效的将外界的气体或液体吸入,并将气体或液体从除淤管4喷出,有利于避免淤泥吸附在叶轮轴2与砂泵1下端的连接缝隙中。

转子7与叶轮轴2为一体化结构设置,且叶轮轴2的外侧等角度的设置有3个转子7,并且转子7设置于挤压框5内,能便于通过叶轮轴2上等角度设置的3个转子7,使得软管6源源不断的将外界的气体或液体吸入,有利于除淤管4持续不断的喷出气体或液体。

工作原理:首先将该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放入矿井中使用,根据图1,通过叶轮轴2的转动带动搅拌叶轮3旋转,从而使得搅拌叶轮3将沉积淤积物冲击成高浓度的湍流,使水泵在无须附属装置的情况下实现高浓度吸淤;

并且在潜水电砂作业时,根据图2、图3和图4,叶轮轴2的转动,也将带动转子7转动,进而使得转子7配合挤压框5不断的挤压软管6,从而使得软管6内产生压力差,以便于软管6的外端吸入气体或液体,之后气体通过除淤管4朝向叶轮轴2的切线喷出,以使得潜水电砂作业时,淤泥无法靠近叶轮轴2与砂泵1的连接缝隙,以便于保证该潜水电砂的使用寿命;

在该潜水电砂作业后,将其拉到地面上,并将软管6的外端与水源连接,之后启动潜水电砂,以便于通过上述过程,使得除淤管4喷出水,以便于对叶轮轴2进行清洗,以免叶轮轴2上吸附的淤泥杂质腐蚀叶轮轴2,有利于叶轮轴2的使用寿命,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包括砂泵(1),其特征在于:所述砂泵(1)的下端安装有叶轮轴(2),且叶轮轴(2)上设置有搅拌叶轮(3),所述砂泵(1)的下表面贯穿设置有除淤管(4),且除淤管(4)连接于软管(6)上,所述软管(6)贯穿挤压框(5)设置,且软管(6)设置于挤压框(5)内壁与转子(7)之间,所述转子(7)连接于叶轮轴(2)上,且叶轮轴(2)贯穿挤压框(5)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淤管(4)均匀的分布于软管(6)上,且除淤管(4)等角度的设置于叶轮轴(2)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淤管(4)的外端为偏性圆台形,且除淤管(4)外开口朝向叶轮轴(2)的切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框(5)的结构形状为空心圆柱形,且挤压框(5)的轴线与叶轮轴(2)的轴线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6)内径的1/2不大于转子(7)与挤压框(5)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且软管(6)的外端贯穿砂泵(1)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7)与叶轮轴(2)为一体化结构设置,且叶轮轴(2)的外侧等角度的设置有3个转子(7),并且转子(7)设置于挤压框(5)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包括砂泵,所述砂泵的下端安装有叶轮轴,且叶轮轴上设置有搅拌叶轮,所述砂泵的下表面贯穿设置有除淤管,且除淤管连接于软管上,所述软管贯穿挤压框设置,且软管设置于挤压框内壁与转子之间,所述转子连接于叶轮轴上,且叶轮轴贯穿挤压框设置。该便于清除附着淤泥的井用耐高温潜水电砂能在其作业时,通过使除淤管喷出液体或者气体,从而避免其在作业时,淤泥吸附在叶轮轴与砂泵的连接缝隙中,并且能在该电砂使用过后,使得除淤管喷出水,以便于对叶轮轴进行清洗。

技术研发人员:虞育芳;尹吉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金坛天鹅喷灌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7
技术公布日:2020.08.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