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和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3098发布日期:2020-09-23 02:0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控制阀和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阀和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建设机械具备驱动铲斗、动臂等的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具备多个控制阀。这种控制阀具备:阀体;中心通路,其设置于阀体内;阀孔,其与中心通路连通;缸通路,其与阀孔连通;以及阀柱,其设置成能够在阀孔内移动。中心通路的一端与从泵延伸的泵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向罐延伸的罐通路连接。缸通路与驱动铲斗、动臂的致动器连接。阀柱具备在缸孔的内周面滑动的多个台肩。

台肩具有使中心通路、缸通路开闭来切换从泵加压输送来的压力油的流动的功能。也就是说,存在如下情况:在将阀柱设为中立位置时,中心通路被开放而从泵加压输送来的压力油直接向罐流动。另外,存在如下情况:根据台肩的随着阀柱的移动而处于的位置,从泵加压输送来的压力油向致动器供给。向致动器供给的压力油的流量由阀柱的位置控制。

在此,从泵加压输送来的压力油经由控制阀向致动器供给,因此,在穿过控制阀之际产生压力损失。该压力损失给致动器的驱动效率带来影响。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使从泵加压输送来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减少,尽可能使致动器高效地驱动。例如,提出了在泵通路与缸通路之间设置旁通通路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72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利用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来驱动多个致动器的情况下,存在采用中立开放式的液压回路的情况。这种液压回路在中心通路连结有多个控制阀。并且,在将控制阀的阀柱设为中立状态时,压力油向中心通路的下游侧流动,而向下游侧的控制阀供给压力油。

在此,在中心通路流动的压力油在穿过控制阀之际产生压力损失。

因此,存在与位于中心通路的下游侧的控制阀连接着的致动器的驱动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的控制阀和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具备:中心通路部,其连通泵和罐;阀芯,其设置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中途,能够调整在所述中心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以及旁通通路部,其隔着所述阀芯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所述泵侧以及所述罐侧连接。

通过如此构成,作为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通路部,除了中心通路部之外,还能够增加旁通通路部这部分。因此,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通路部在所述泵侧与所述罐侧之间隔着所述阀芯具有不同的两个通路部。

通过如此构成,由于穿过旁通通路部的流体进一步穿过两个通路部而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具备设置有阀孔的阀体。也可以是,所述阀芯是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阀孔内移动的阀柱。也可以是,所述中心通路部具有:泵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泵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1连通口;和罐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罐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2连通口。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通路部具有:泵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3连通口;和罐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罐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4连通口。也可以是,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以及所述第4连通口以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以及所述第4连通口的顺序沿着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错开地配置。也可以是,所述阀柱具有:台肩,其在中立状态下设置于与所述第2连通口以及所述第3连通口相对应的位置;和流路槽,其设置于所述台肩的在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

也可以是,两个所述流路槽是所述不同的两个通路部。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旁通通路部设置于阀体内。另外,能够在旁通通路部上设置不同的两个通路部。因此,能够使控制阀廉价且小型化,同时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通路部具有连通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和所述罐侧中心通路部的至少任一者与所述阀孔的其他旁通通路部。

通过如此构成,旁通通路部被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所述其他旁通通路部具有其他泵侧旁通通路部,该其他泵侧旁通通路部从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5连通口。也可以是,所述阀柱具有:其他台肩,其在中立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第4连通口;和其他流路槽,其设置于所述其他台肩的在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上的一端。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在阀体内进一步增大旁通通路部。因此,能够使控制阀廉价且小型化,同时进一步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所述旁通通路部的流路截面面积比所述中心通路部的流路截面面积小。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尽可能将用于设置旁通通路部的占有空间省空间化。

因此,能够使控制阀小型化。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在所述旁通通路部的中途设置有能够调整在所述旁通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的其他阀芯。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控制在旁通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因此,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同时高精度地进行控制阀的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具备:中心通路部,其连通泵和罐;阀体,其设置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中途,设置有与所述中心通路部连通的阀孔;阀柱,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阀孔内移动,能够调整在所述中心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以及旁通通路部,其隔着所述阀柱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所述泵侧以及所述罐侧连接。所述中心通路部具有:泵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泵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1连通口;以及罐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罐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2连通口。所述旁通通路部具有:泵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3连通口;和罐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罐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4连通口。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以及所述第4连通口以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以及所述第4连通口的顺序沿着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错开地配置。所述阀柱具有:台肩,其在中立状态下设置于与所述第2连通口以及所述第3连通口相对应的位置;和流路槽,其设置于所述台肩的在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

通过如此构成,除了中心通路部之外,还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旁通通路部作为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通路部设置于阀体内。

因此,能够使控制阀廉价且小型化,同时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具备:中心通路部,其连通泵和罐;阀体,其设置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中途,设置有与所述中心通路部连通的阀孔;阀柱,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阀孔内移动,能够调整在所述中心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以及旁通通路部,其隔着所述阀柱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所述泵侧以及所述罐侧连接。所述中心通路部具有:泵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泵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1连通口;和罐侧中心通路部,其设置于所述阀体的比所述阀孔靠所述罐侧的位置,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2连通口。所述旁通通路部具有:泵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3连通口;罐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罐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4连通口;以及其他泵侧旁通通路部,其从所述泵侧中心通路部的中途分支,具有与所述阀孔连通的第5连通口。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所述第4连通口以及所述第5连通口以所述第1连通口、所述第2连通口、所述第3连通口、所述第4连通口以及所述第5连通口的顺序沿着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错开地配置。所述阀柱具有:台肩,其在中立状态下设置于与所述第2连通口以及所述第3连通口相对应的位置;其他台肩,其在中立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第4连通口;流路槽,其设置于所述台肩的在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以及其他流路槽,其设置于所述其他台肩的在所述阀柱的移动方向上的一端。

通过如此构成,除了中心通路部之外,还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旁通通路部作为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通路部设置在阀体内。

还能够在阀体内以简单的构造在该旁通通路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旁通通路部。因此,能够使控制阀廉价且小型化,同时可靠地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控制阀具备:中心通路部,其连通泵和罐;阀芯,其设置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中途,能够调整在所述中心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旁通通路部,其隔着所述阀芯与所述中心通路部的所述泵侧以及所述罐侧连接;以及其他阀芯,其设置于所述旁通通路部的中途,能够调整在所述旁通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

通过如此构成,作为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通路部,除了中心通路部之外,还能够增加旁通通路部这部分。因此,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另外,能够控制在旁通通路部流动的流体的流量。因此,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同时高精度地进行控制阀的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具备:上述的控制阀;所述泵,其与所述控制阀连接;以及致动器,其基于从所述泵经由所述控制阀供给的压力油而被驱动。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而能够提高致动器的驱动效率。

作为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具备与所述中心通路部连结起来的多个所述控制阀。也可以是,多个所述控制阀中的、至少位于最靠近所述泵的最上游的所述控制阀具有所述旁通通路部。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高效地减少向各控制阀供给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发明的效果

上述的控制阀和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能够减少从泵向罐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2、液压致动器(致动器);3、第1液压泵(泵);4、204、304、液压控制阀(控制阀);5、第1罐(罐);6、中心通路;9、209、309、阀体;10、210、310、阀柱(阀芯);12、旁通通路;17、阀孔;18、泵侧中心通路;19、罐侧中心通路;21、第1连通口;22、第2连通口;23、223、泵侧旁通通路;223a、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b、第2泵侧旁通通路(其他旁通通路);24、324、罐侧旁通通路;25、第3连通口;26、第4连通口;31、第1中间台肩(台肩);32、第2中间台肩(台肩);37、第1流路槽;38、第2流路槽(流路槽、通路);39、第3流路槽(流路槽、通路);51、第5连通口;52、第3中间台肩(其他台肩);53、第4流路槽(其他流路槽);60、辅助控制阀;62、阀柱(其他阀芯);t1、t2、t3、t4、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1搭载于例如液压挖掘机等建设机械。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1以如下各部为主要结构:多个液压致动器(相当于权利要求的致动器)2;第1液压泵(相当于权利要求的泵)3,其向各液压致动器2供给所期望的压力油;以及多个液压控制阀(相当于权利要求的控制阀)4,其设置于液压致动器2与第1液压泵3之间。

作为多个液压致动器2,存在液压缸2a、液压马达2b。液压缸2a用作例如斗杆驱动用、铲斗驱动用、动臂驱动用。液压马达2b用作例如驾驶室回转用、行驶用。此外,作为液压致动器2,并不限于这些。

作为第1液压泵3,使用例如正控制的控制方式的可变容量型液压泵。

液压控制阀4用于调整压力油流向各液压致动器2的流量。多个液压控制阀4之间经由连通第1液压泵3和第1罐(相当于权利要求的罐)5的中心通路(串联通路)6以及从中心通路6分支而成的并联通路7连结。在并联通路7以与各液压控制阀4相对应的方式设置有止回阀8。止回阀8用于防止向各液压控制阀4供给的压力油的倒流。

以下,详细地说明液压控制阀4。此外,多个液压控制阀4是同样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1个液压控制阀4进行说明,而省略针对其他液压控制阀4的说明。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液压控制阀4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4具备:阀体9,其具备多个油路;阀柱(相当于权利要求的阀芯)10,其配置于阀体9内;以及阀柱工作机构部11,其使阀柱10移动。

此外,作为将多个液压控制阀4与中心通路6连结的结构,既可以设为将多个阀柱10与1个阀体9连结的结构,也可以设为连结多个具备1个阀柱10的阀体9的结构。以下,对具备1个阀柱10的阀体9进行说明。然而,即使是将多个阀柱10与1个阀体9连结的结构,也能够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阀体9设置有:中心通路6;旁通通路12,其是从中心通路6分支而成的;第1缸端口13和第2缸端口14;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和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以及阀孔17,其与这些中心通路6、旁通通路12、第1缸端口13、第2缸端口14、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以及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连通。此外,在图2中,将阀孔17的中心轴线作为o1而以单点划线表示。

中心通路6具备:泵侧中心通路18,其设置于阀体9的比阀孔17靠第1液压泵3侧的位置;和罐侧中心通路19,其设置于阀体9的比阀孔17靠第1罐5侧的位置。各中心通路18、19的流路截面面积大致相同。

泵侧中心通路18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1连通口21。罐侧中心通路19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2连通口22。

旁通通路12具备:泵侧旁通通路23,其是从泵侧中心通路18分支而成的;和罐侧旁通通路24,其是从罐侧中心通路19分支而成的。各旁通通路23、24的流路截面面积比各中心通路18、19的流路截面面积小。

泵侧旁通通路23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3连通口25。罐侧旁通通路24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4连通口26。各连通口21、22、25、26以连通口21、22、25、26的顺序沿着阀孔17的中心轴线o1向第1方向(图2中的左方向)d1错开地配置。

第1缸端口13和第2缸端口14配置于比中心通路6和旁通通路12靠中心轴线o1方向的两侧的位置。在第1缸端口13和第2缸端口14连接有液压致动器2。

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和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配置于比第1缸端口13和第2缸端口14靠中心轴线o1方向的两侧的位置。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和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用于将在阀体9和液压致动器2内循环的压力油向第1罐5排出。

阀孔17处的第1缸端口13与第2缸端口14之间的区域成为供压力油穿过的中间通路27。另外,在第1缸端口13与中间通路27之间设置有用于供给来自第1液压泵3的压力油的第1供给端口28。在第2缸端口14与中间通路27之间设置有用于供给来自第1液压泵的压力油的第2供给端口29。第1供给端口28和第2供给端口29经由未图示的桥状供给通路与中心通路6连通。

配置在阀体9内的阀柱10被收纳于阀孔17内。

阀柱10以与阀孔17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圆柱状。

阀柱10的中心轴线o2与阀孔17的中心轴线o1一致。阀柱10能够在阀孔17内沿着中心轴线o1向第1方向d1以及与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的第2方向d2(图2中的右方向)移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阀柱10的径向简称为径向来说明。

在阀柱10设置有多个台肩31~36(第1中间台肩31、第2中间台肩32、第1台肩33、第2台肩34、第3台肩35以及第4台肩36)等。各台肩31~36用于变更在泵侧中心通路18、罐侧中心通路19、泵侧旁通通路23、罐侧旁通通路24、中间通路27、第1缸端口13、第2缸端口14、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以及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和方向。各台肩31~36的外径比阀孔17的内径稍小。各台肩31~36在阀柱10向第1方向d1、第2方向d2移动了时在阀孔17内滑动。

第1中间台肩31和第2中间台肩32在液压致动器2未驱动的无负载状态(以下,称为“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设置于中间通路27内的中央。更具体而言,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时,第1中间台肩31设置于在径向上与第2连通口22相对的位置。另外,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时,第2中间台肩32设置于在径向上与第3连通口25相对的位置。

在各中间台肩31、32的中心轴线o2方向两侧,在阀柱10的整周上设置有3个流路槽37、38、39(第1流路槽37、第2流路槽38、第3流路槽39)。

在此,液压控制阀4采用了如下所谓的中立开放方式: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中间通路27被开放而泵侧中心通路18与罐侧中心通路19被连通,并且,泵侧旁通通路23与罐侧旁通通路24被连通(详细情况随后说明)。

第1台肩33设置于比各中间台肩31、32靠第2方向d2侧且与第1供给端口28相对应的位置。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第1台肩33使第1供给端口28与第1缸端口13之间封闭。

第2台肩34设置于比各中间台肩31、32靠第1方向d1侧且与第2供给端口29相对应的位置。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第2台肩34使第2供给端口29与第2缸端口14之间封闭。

第3台肩35设置于比第1台肩33靠第2方向d2侧且与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相对应的位置。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第3台肩35使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与第1缸端口13之间封闭。

第4台肩36设置于比第2台肩34靠第1方向d1侧且与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相对应的位置。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第4台肩36使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与第2缸端口14之间封闭。

在第1台肩33、第2台肩34、第3台肩35以及第4台肩36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缺口部。该缺口部成为压力油的通路。

如此构成的阀柱10利用阀柱工作机构部11沿着中心轴线o1、o2移动。

阀柱工作机构部11设置于阀柱10的第1方向d1侧。阀柱工作机构部11具备:工作机构部主体41,其具备先导阀柱、压力室(均未图示);调节部42,其与工作机构部主体41连结;以及第2液压泵43,其经由调节部42与工作机构部主体41连结。

调节部42用于调节工作机构部主体41的压力室的内压。调节部42具备操作杆44。基于操作杆44的操作来控制从第2液压泵43加压输送的压力油向工作机构部主体41的供给。基于向工作机构部主体41供给的压力油,阀柱10沿着中心轴线o1、o2移动。向工作机构部主体41供给的压力油之后向第2罐45回流。

接着,对液压控制阀4的压力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图2、图3对阀柱10的中立状态进行说明。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如图2、图3所示,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中间通路27被开放而使泵侧中心通路18与罐侧中心通路19连通,并且,使泵侧旁通通路23与罐侧旁通通路24连通。此时,在泵侧中心通路18流动的压力油穿过泵侧中心通路18而从在第1连通口21与第1台肩33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第1流路槽37(参照箭头y1)。流入到第1流路槽37的压力油从在第2连通口22与第1中间台肩31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中心通路19(参照箭头y2)。

而且,在泵侧中心通路18流动的压力油流入泵侧旁通通路23(参照箭头y3)。流入到泵侧旁通通路23的压力油从在第3连通口25与第2中间台肩32的中心轴线o1方向两端之间形成的两个间隙流入第2流路槽38和第3流路槽39(参照箭头y4、y5)。流入到第2流路槽38的压力油从在第2连通口22与第1中间台肩31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中心通路19(参照箭头y6)。流入到第3流路槽39的压力油从在第4连通口26与第2台肩34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旁通通路24(参照箭头y7)。流动到罐侧中心通路19的压力油和流动到罐侧旁通通路24的压力油之后汇合,而向第1罐5回流。

此外,上述的间隙均在阀孔17和阀柱10的整周上形成。因此,压力油从这些间隙向阀孔17、罐侧中心通路19以及罐侧旁通通路24流入之际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较小。

另外,向第1罐5的回流意味着经由中心通路6向第1罐5回流。也就是说,在具有多个液压控制阀4的建设机械用液压系统1(参照图1)中,压力油会向位于下游侧的液压控制阀4的泵侧中心通路18流动。

接着,对使阀柱10从中立状态移动了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对如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基于操作杆44的操作,使阀柱10在阀孔17内朝向第1方向d1移动了的情况。

在使阀柱10朝向第1方向d1移动了时,第1供给端口28和第1缸端口13经由第1台肩33的缺口部连通。另外,此时,第2缸端口14和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经由第4台肩36的缺口部连通。而且,中间通路27、罐侧中心通路19以及罐侧旁通通路24被各中间台肩31、32封闭。

于是,流入到泵侧中心通路18的压力油经由第1供给端口28、第1台肩33的缺口部以及第1缸端口13向液压致动器2供给。由此,液压致动器2被驱动。此时,从液压致动器2排出来的工作油经由第2缸端口14、第4台肩36的缺口部以及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向第1罐5回流。

接着,对如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基于操作杆44的操作,使阀柱10在阀孔17内朝向第2方向d2移动了的情况。

在使阀柱10朝向第2方向d2移动了时,第2供给端口29和第2缸端口14经由第2台肩34的缺口部连通。另外,此时,第1缸端口13和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经由第3台肩35的缺口部连通。而且,中间通路27、罐侧中心通路19以及罐侧旁通通路24被各中间台肩31、32封闭。

于是,流入到泵侧旁通通路23的压力油经由第2供给端口29、第2台肩34的缺口部以及第2缸端口14向液压致动器2供给。由此,液压致动器2被驱动。此时,从液压致动器2排出来的工作油经由第1缸端口13、第3台肩35的缺口部以及第1压力油排出通路15向第1罐5回流。

如此,上述的液压控制阀4具备:阀柱10,其设置于中心通路6的中途,也就是说泵侧中心通路18与罐侧中心通路19之间;和旁通通路12(泵侧旁通通路23、罐侧旁通通路24),其隔着阀柱10连接中心通路6的第1液压泵3侧(泵侧中心通路18)与第1罐5侧(罐侧中心通路19)。因此,作为从第1液压泵3向第1罐5流动的压力油的通路,除了在中心通路6流动的1个通路t1(图3的从箭头y1向箭头y2流动的压力油的通路t1)之外,还能够增加与在旁通通路12流动的两个通路t2、t3(图3的从箭头y4向箭头y6流动的压力油的通路t2和图3的从箭头y5向箭头y7流动的压力油的通路t3)这部分相应的量。因此,能够减少从第1液压泵3向第1罐5流动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设置旁通通路12时,在阀体9设置有泵侧旁通通路23和罐侧旁通通路24。并且,除了各旁通通路23、24的与阀孔17连通的第3连通口25和第4连通口26之外,还沿着中心轴线o1、o2以第1连通口21、第2连通口22、第3连通口25、第4连通口26的顺序错开地配置有各中心通路18、19的与阀孔17连通的第1连通口21和第2连通口22。而且,在阀柱10的中立状态下,在与第2连通口22相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中间台肩31,并且,在与第3连通口25相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中间台肩32。在各中间台肩31、32的中心轴线o1、o2方向两端设置有流路槽37、38、39。由于如此构成,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旁通通路12设置于阀体9内,并且,能够设置不同的两个压力油的通路t2、t3(参照图3)。因此,能够使液压控制阀4廉价且小型化,同时减少从第1液压泵3向第1罐5流动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

另外,各旁通通路23、24的流路截面面积比各中心通路18、19的流路截面面积小。因此,能够尽可能将用于设置各旁通通路23、24的占有空间省空间化。因此,能够使液压控制阀4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将设置于阀体9的中心通路6和旁通通路12设为设置于第1液压泵3侧的泵侧中心通路18和泵侧旁通通路23,并设为设置于第1罐5侧的罐侧中心通路19和罐侧旁通通路24。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阀体9的第1罐5侧设置泵侧中心通路18和泵侧旁通通路23,并在阀体9的第1液压泵3侧设置罐侧中心通路19和罐侧旁通通路24。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同样)。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204的剖视图。图4与前述的图3相对应。

如图4所示,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如下的点:在第1实施方式中,泵侧旁通通路23是1个,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泵侧旁通通路23被进一步分支,而具备两个泵侧旁通通路223a、223b(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a、第2泵侧旁通通路223b)。

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a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泵侧旁通通路23。即,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a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3连通口25。

第2泵侧旁通通路(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其他旁通通路、其他泵侧旁通通路)223b具备与阀孔17连通的第5连通口51。第5连通口51相对于第3连通口25向第1方向d1错开地配置。

在阀柱210,除了在该阀柱210的中立状态下设置于中间通路27内的中央的第1中间台肩31和第2中间台肩32之外,还设置有第3中间台肩(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其他台肩)52。第3中间台肩52设置于在阀柱210的中立状态时在径向上与第4连通口26相对的位置。在第3中间台肩52的第1方向d1侧,在阀柱210的整周上设置有第4流路槽(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其他流路槽)53。第2缸端口14、第2压力油排出通路16、第3台肩35等相对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向第1方向d1偏离与设置第2泵侧旁通通路223b、第3中间台肩52以及第4流路槽53相应的量。

接着,对穿过阀柱210的中立状态下的各泵侧旁通通路223a、223b的压力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流入到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a的压力油的流动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流入到泵侧旁通通路23的压力油的流动同样。即,压力油从在第3连通口25与第2中间台肩32的中心轴线o1方向两端之间形成的两个间隙流入第2流路槽38和第3流路槽39(参照箭头y4、y5)。流入到第2流路槽38的压力油从在第2连通口22与第1中间台肩31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中心通路19(参照箭头y6)。流入到第3流路槽39的压力油从在第4连通口26与第3中间台肩52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旁通通路24(参照箭头y7)。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2泵侧旁通通路223b的压力油从在第5连通口51与第3中间台肩52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第4流路槽53(参照箭头y8)。流入到第4流路槽53的压力油从在第4连通口26与第3中间台肩52之间形成的间隙流入罐侧旁通通路24(参照箭头y9)。流动到罐侧中心通路19的压力油与流动到罐侧旁通通路24的压力油之后汇合,而向第1罐5(在图4中未图示)回流。

因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之外,还由于具备两个泵侧旁通通路223a、223b,因此能够增加压力油的通路t4(图4的从箭头y8向箭头y9流动的压力油的通路t4)这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第1液压泵3向第1罐5流动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增设旁通通路时,在阀体209除了设置有第1泵侧旁通通路223a之外,还设置有第2泵侧旁通通路223b。而且,在阀柱210追加设置有第3中间台肩52和第4流路槽53。如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在阀体209增设旁通通路。

此外,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第1实施方式的泵侧旁通通路23设为两个泵侧旁通通路223a、223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实施方式的罐侧旁通通路24分支成两个旁通通路。另外,也可以使第1实施方式的泵侧旁通通路23和罐侧旁通通路24这两个通路23、24分支。而且,分支数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使第1实施方式的各通路23、24分支成3个以上。并且,根据该分支数变更阀柱210的中间台肩的个数即可。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304的剖视图。图5与前述的图3相对应。

如图5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旁通通路12的中途设置有与液压控制阀304独立的辅助控制阀60。这一点是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更详细而言,旁通通路12包括从泵侧中心通路18分支而成的泵侧旁通通路323和从罐侧中心通路19分支而成的罐侧旁通通路324。各旁通通路323、324不与阀体9的阀孔17连通,而是与辅助控制阀60连接。因此,液压控制阀304的阀柱310仅具备1个中间台肩69。

辅助控制阀60具备阀体61和配置于阀体61内的阀柱(相当于权利要求的其他阀芯)62。此外,辅助控制阀60的阀体61也可以与液压控制阀304的阀体309设为一体。也就是说,也可以将液压控制阀304的阀体309的一部分设为辅助控制阀60的阀体61。

在阀体61设置有泵侧旁通通路323和罐侧旁通通路324以及与这些旁通通路323、324连通的阀孔63。

泵侧旁通通路323具备与阀孔63连通的第1辅助连通口64。罐侧旁通通路324具备与阀孔63连通的第2辅助连通口65。各辅助连通口64、65沿着阀孔63的中心轴线o3错开地配置。

阀柱62以沿着中心轴线o3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收纳于阀孔17内。阀柱62基于未图示的阀柱工作机构部的操作移动。

阀柱62具备两个台肩66、67和设置于这些台肩66、67之间的流路槽68。在阀柱62的中立状态下,泵侧旁通通路323与罐侧旁通通路324之间经由流路槽68以及阀孔63连通。在阀柱62从中立状态移动了的情况下,第1辅助连通口64、第2辅助连通口65被各台肩66、67封闭。

因而,根据第3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旁通通路12的中途设置有辅助控制阀60,因此,能够控制在旁通通路12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液压控制阀304的控制。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而成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液压控制阀4、204、304设置于连通第1液压泵3和第1罐5之间的中心通路6的中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对液压控制阀4用于调整压力油向各液压致动器2的流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在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旁通通路12的结构能够采用于调整除了油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流体的流量的控制阀。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中心通路6连结有多个液压控制阀4、204、30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中心通路6设置1个液压控制阀4、204、304。

另外,对在所有多个液压控制阀4、204、304设置有旁通通路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在至少位于最靠近第1液压泵3的最上游的液压控制阀4、204、304设置有旁通通路12即可。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高效地减少向各液压控制阀4、204、304供给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