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风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08903发布日期:2021-04-23 17:2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负离子风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负离子风机模组。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负离子的迁移方式都是通过在基体上增加后驱风机,达到送风方式。在产品设计时,上述形式的结构的空间占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离子风机模组,其既能节省空间,又能达到送风时负离子迁移的功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离子风机模组,其包括:
5.作为载体的风机机壳(1);以及,
6.作为转动部件而安装于风机机壳内的叶轮(2);
7.所述叶轮安装有可随着叶轮转动的放电针,所述风机机壳安装有与放电针配合而产生负离子的接地电极;
8.所述放电针电连接于高压元件的高压端、接地电极电连接于高压元件的接地端。
9.进一步,所述放电针为环形放电针。
10.进一步,所述接地电极为沿着风机机壳内壁布置的曲面状电极板。
11.进一步,所述放电针具有偏折结构。
12.进一步,所述放电针布置于叶轮内壳靠近进风口的边缘位置。
13.进一步,所述曲面状电极板沿着风机机壳内壁分段布置或者连续布置。
14.进一步,所述高压元件安装于所述叶轮的内壳中。
15.进一步,所述高压元件通过压片弹针式机构连接于接地电极。
16.进一步,负离子发生装置的高压板和/或控制板通过连接件与风机叶轮的固定座外圈相连。
1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负离子风机模组将负离子发生装置与后驱风机整合一起,达到集成式负离子风机,既能节省空间,又能达到送风时负离子迁移的功能。
附图说明
18.图1为负离子风机模组立体图。
19.图2为负离子风机模组爆炸图。
20.图3为负离子风机模组略去风机机壳的基壳后的效果图。
21.图4为压片弹针式机构局部示意图。
22.图5为负离子风机模组中略去风机外壳以及叶轮后的效果图。
23.图6为负离子风机模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负离子风机模组,参见图1

5所示,其包括风机机壳1以及安装于风机机壳内的叶轮2,在风机机壳的侧面设置有进风口1a,而风机机壳还设置有出风口1b。
26.参见图2,从该图可以看出,在叶轮安装有可随着叶轮转动的放电针3,放电针布置于叶轮内壳靠近进风口的边缘位置,考虑到叶轮以内壳的壳壁布置扇叶的形式,而叶轮内壳靠近进风口的侧壁与环形侧壁之间的部分来布设放电针3,这样可让进入到风机机壳的空气在入口位置即可开始接触放电针,由于风机机壳安装有与放电针配合而产生负离子的接地电极4,这样可以在风机风道内高效生产负离子并经由叶轮驱动而输出风机。
27.需要指出的是,该风机模组集成了负离子发生装置,而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控制板和高压板,控制板与高压板相连,放电针电连接于高压元件的高压端、接地电极电连接于高压元件的接地端。
28.下面结合图2

5来详细描述控制板、高压板、放电针、接地电极的分布方式。
29.在图2中可以看出,放电针为环形放电针,且放电针具有偏折结构,例如形成z字型放电针,这样方便放电针进行角度以及位置的调节,提高负离子生产的效率。
30.在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接地电极4为沿着风机机壳内壁布置的曲面状电极板,曲面状电极板沿着风机机壳内壁分段布置或者连续布置,连续布置的形式为沿着风机机壳风道的侧壁通体布置,而分段布置的形式为沿着风机机壳风道间隔一定距离进行分布,本实施例中以单片式非连续形式进行分布,可以视为分段式布置形式中最少量的曲面状电极板(即一块曲面状电极板),作为接地电极的电极板为单结构段形式的实施例而言,在放电针随着叶轮高效旋转的过程中,放电针与曲面状电极板也能实现高效的负离子产生效果,并随着空气而被输出风机风道。
31.结合图4

5,负离子发生装置的高压板5、控制板6通过连接臂7与风机叶轮的固定座外圈相连,由于高压板与控制板是相互电连接的,故而,接地电极通过压片弹针式机构8来实现接地连接,该压片弹针式机构包括连接于接地电极的压片8a、与压片实现电连接的挤压弹针8b,压片处于下压状态而让挤压弹针与之保持时刻接触的状态,这里的挤压弹针可以在底部设置一个弹簧以及安装于弹簧顶部的弹针,这样压片下压弹针后随着弹簧的内缩而实现压片与弹针之间的电学接触以及力量的平衡。
32.这里的高压板靠近风机口入口处固定座9的外圈布置,故而可以方便放电针与高压板之间的连接,而控制板则分布于固定座外圈的另一侧,控制板通过外接线而连接电源。
33.参见图6,将风机机壳1布置有进风口一侧的侧部界定为第一风机侧壁1

1,而未布置进风口且与第一风机侧壁相对的一侧的侧部界定为第二风机侧壁1

2,在第二风机侧壁设置有两个装配柱1

2a,而控制板6通过螺钉固定在装配柱1

2a处,由于控制板6与固定座9的外圈相连,而高压板5同样与固定座的外圈相连,这样可以实现控制板6、高压板5与第二风机侧壁1

2的固定连接,由于风机叶轮的内芯具有一个圆筒状结构,这个圆筒状结构的开口正对的第二风机侧壁处布置上述的两个装配柱1

2a,而固定座、控制板、高压板则内置于圆筒状结构的内腔中,从而实现了风机内空间的节约化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固定座的内腔
体中则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1,驱动电机11的输出轴连接于圆筒状结构的轴向内凸柱2a

1,由于高压板靠近轴向内凸柱,在高压板需要开设一个供轴向内凸柱通过的开孔,从而让驱动电机与轴向内凸柱实现连接,在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布置的是传动轴10,该传动轴可以为三角轴,轴向内凸柱则设置三角轴孔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装配。
34.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