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脖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5872发布日期:2021-11-17 22:5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脖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伴随科技的不断创新,便携风扇也有了多种形式,不只有手持风扇,更是出现了挂脖风扇,现有的挂脖风扇在佩戴于人体脖颈上时,用户无法根据自身需要调节颈戴架的开口的大小,对于体格小的用户而言佩戴起来可能过于松弛,对于体格大的用户而言佩戴后又可能太紧,导致用户体验感不佳,也影响降温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调节、降温散热效果更佳且提升用户佩戴体验的挂脖风扇。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以及设于所述颈戴架内的扇轮,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滑动连接部,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所述滑动连接部配合的滑件及与所述滑件连接的弯曲部,所述滑动连接部可相对所述滑件伸缩滑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所述弯曲部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弯折,以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连接部包括沿所述第一壳体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连续的第一凸起,所述滑动连接部收容于所述滑件内,所述滑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可顺沿所述第一凸起排列的方向伸缩滑动。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连接部上设有弹臂,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弹臂上。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上也设有滑动连接部,所述滑件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滑动连接部配合的第一滑件和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滑动连接部配合的第二滑件,所述弯曲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件和所述第二滑件连接。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滑件之间通过滑动导引结构相互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滑件之间通过滑动导引结构相互配合;
9.所述滑动导引结构包括限位槽及穿设于所述限位槽内的导引柱,所述导引柱可顺沿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10.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滑动导引结构包括两组所述限位槽以及分别穿设于所述限位槽内的两组所述导引柱,两组所述限位槽分别设于所述滑动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相同。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件和所述第二滑件分别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壳和外壳,所述第一滑件的内壳和外壳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和外侧,所述第二滑件的内壳和外壳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和外侧,所述导引柱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上的第一导引柱和第二导引柱,所述第二导引柱插接于所述第一导引柱内而将所述内
壳和所述外壳对应连接。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柔性件和可弯折连接件,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件和所述第二滑件连接,所述柔性件包覆于所述第一滑件、所述第二滑件及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外侧。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件面向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一侧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一滑件和所述第二滑件之间形成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缺口。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分别设有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分别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一腔室内分别设有所述扇轮,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腔室内装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扇轮工作的电路板、电池以及电源开关;所述扇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远离所述调节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多个出风孔,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颈戴架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挡风件,所述挡风件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靠近对应的所述扇轮的下缘位置向设有所述出风孔的上缘位置倾斜延伸。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滑动连接部,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所述滑动连接部配合的滑件及与所述滑件连接的弯曲部,所述滑动连接部可相对于所述滑件伸缩滑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距,所述弯曲部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弯折,以调节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通过所述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用户在使用所述挂脖风扇时可根据需要弯折改变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角度,或伸缩滑动改变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颈戴架的长度和开口大小,调节佩戴的松紧程度,舒适感更强,提升佩戴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需求,其次,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距离或角度改变时,所述颈戴架上的出风的位置也跟随调整,如更靠近面部或者更靠近后脖处,可适用用户不同场景下对不同部位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分解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另一分解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又一分解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另一分解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再一分解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技术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
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25.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给人体颈部散热降温;包括颈戴架以及设于颈戴架内的扇轮10,颈戴架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的调节机构3,第一壳体1上设有滑动连接部20,滑动连接部20设于第一壳体1靠近调节机构3的端部,调节机构3包括与滑动连接部20配合的滑件及与滑件连接的弯曲部,滑动连接部20可相对滑件伸缩滑动,以调节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间距,弯曲部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弯折,以调节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角度,通过调节机构3的设置,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弯折改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角度,或伸缩滑动改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颈戴架的长度和开口大小,佩戴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舒适感更强,提升佩戴体验,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需求,其次,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距离或角度改变时,所述颈戴架上的出风的位置也跟随调节,如更靠近面部或者更靠近后脖处,可适用用户不同场景下对不同部位的散热需求。
26.具体的,滑动连接部20包括沿第一壳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连续的第一凸起21,滑动连接部20收容于所述滑件内,第一凸起21可以设于滑动连接部20在颈戴架佩戴于人体颈部时相对更靠近人体颈部一侧的侧壁上,请结合参阅图4至图7,滑件包括与第一凸起21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的第二凸起36,滑件可通过第二凸起36顺沿第一凸起21排列的方向运动,实现滑动连接部20相对于滑件伸缩滑动,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36可以分别呈锯齿状,在顺沿第一凸起21的排列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可使得第一壳体1和滑件相对伸缩运动,从而改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间距,实现对颈戴架的整体长度的调节。优选地,所述滑动连接部20上设有弹臂22,所述第一凸起21设于所述弹臂22上,从而使得滑动连接部20相对滑件伸缩滑动时,弹臂2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得第一凸起21和第二凸起36卡持或脱离,使得滑动连接部20伸缩滑动更顺畅。
27.进一步的,第二壳体2上也设有滑动连接部20,滑件包括分别与第一壳体1的滑动连接部20配合的第一滑件30和与第二壳体2的滑动连接部20配合的第二滑件35,弯曲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连接,弯曲部可被弯折,使得用户在使用挂脖风扇的过程中可将弯曲部向内或向外弯折以调整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角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个,第二壳体2也可以不设滑动连接部20,而是直接与调节机构固定连接,即只有第一壳体1可相对调节机构伸缩滑动。
28.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与第一滑件30之间通过滑动导引结构相互配合;和/或,第二壳体2与第二滑件35之间通过滑动导引结构相互配合;滑动导引结构包括限位槽60及穿设于限位槽60内的导引柱,导引柱可顺沿限位槽60的延伸方向在限位槽60内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与第一滑件30之间以及第二壳体2与第二滑件35之间分别设有滑动导引结构,限位槽60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靠近调节机构3的端部,导引柱设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的内侧壁上,导引柱在限位槽60内滑动,限位槽60的延伸方向可以限制导引柱的滑动方向,限位槽60的长度可以限制导引柱的滑动距离,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调节机构3在伸缩滑动的过程中保持最佳滑动距离和最佳吹风范围。
29.具体的,每一滑动导引结构包括两组限位槽60以及分别穿设于限位槽60内的两组导引柱,两组限位槽60分别设于滑动连接部20的相对两侧,限位槽60的延伸方向与滑动连接部20的长度方向相同,每一滑动连接部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槽60,可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调节机构3实现相对伸缩运动过程中更加平稳、顺畅。
30.进一步的,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分别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壳38和外壳39,第一滑件30的内壳38和外壳39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的内测和外侧,第二滑件35的内壳38和外壳39分别设于第二壳体2的内侧和外侧,导引柱包括分别设于内壳38和外壳39上的第一导引柱32和第二导引柱33,第二导引柱33插接于第一导引柱32内而将内壳38和外壳39对应连接。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形状相匹配,内壳38和外壳39组装后二者之间分别形成供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收容的空间,且第一壳体1的外表面与第一滑件30的内表面之间、以及第二壳体2的外表面与第二滑件35的内表面之间分别形成缝隙,以便于第一壳体1通过滑动连接部20和第一滑件30配合实现相对伸缩滑动,第二壳体2通过滑动连接部20和第二滑件34配合实现相对伸缩滑动。
31.进一步的,调节机构3还包括柔性件50和可弯折连接件40,可弯折连接件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连接,连接件40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凹槽41,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包括与凹槽41分别对应的凸柱37,连接件40可以通过两端的凹槽41分别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的凸柱37对齐而卡扣连接,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分别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滑动地连接,从而将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通过调节机构3连接。连接件40连接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之间并由可弯折材料制成,挂脖风扇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朝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力或向相对远离的方向施力而使得连接件40弯折,从而调节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角度,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弯折挂脖风扇到适宜的角度。
32.如,在将挂脖风扇佩戴至脖颈上时,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向相对远离的方向施力,使得连接件40向外弯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开口增加,方便用户佩戴挂脖风扇;当挂脖风扇戴设于脖颈上时,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力,使得连接件40向内弯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分别更加紧贴用户脖颈,提升散热效果,柔性件50包覆于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的外侧,柔性件50可以是软胶或其他柔性材料,柔性件50可以遮蔽调节机构3,避免灰尘等杂质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间隔进入到颈戴架内部,且柔性件50可跟随连接件40弯折时弯折,不影响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角度的调节,使得挂脖风扇的外观整体更加简洁美观;另外,位于颈戴架内侧的柔性件50使得用户佩戴时贴近人体颈部的部分舒适柔软,增加挂脖风扇佩戴时的舒适感。
33.具体的,柔性件50面向可弯折连接件40的一侧设有凸起部51,第一滑件30和第二滑件35之间形成与凸起部51配合的缺口34,柔性件50通过凸起部51卡入缺口34内而装设于颈戴架上,凸起部51与滑件内表面平齐,使得两个滑件连接更稳固同时不会阻碍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伸缩滑动,上述的弯曲部即可理解为对应于所述可弯折连接件40位置的部分。
34.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内分别设有隔板80,两个隔板80分别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内部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90和第二腔室91,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第一腔室90内分别设有扇轮10,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的第二腔室91内装设有用于驱动扇轮10工作的电路板120和电池110以及电源开关130,扇轮10、电池110和电源开关130分别与电
路板120电连接。电源开关130的部分露出颈戴架的外表面,以方便用户操作。
35.进一步的,扇轮10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远离调节机构3的一端,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分别设有多个出风孔70,出风孔70为若干椭圆形状的小出风孔沿颈戴架的长度方向并排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孔70也可以是长条形或其他形状,第一腔室90内设有挡风件81,挡风件81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靠近对应的扇轮10的下缘位置向设有出风孔70的上缘位置倾斜延伸,扇轮10运转时产生的风沿挡风件81流动,使得出风孔70吹出的风风力均匀一致。
36.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与扇轮10位置对应的还分别设有进风口100,进风口100用于供扇轮10运转时吸取空气,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对应扇轮10位置相对的设有两个进风口100,双侧进风口100可以使扇轮10抽取更多的空气,风力更大,散热效果更加,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00可以设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对应扇轮10位置的一侧。
37.进一步的,进风口100上还设有保护盖101,保护盖101与进风口100之间形成进风间隙,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头发或异物通过进风口100掉落到第一腔室90内,发生安全隐患的情况。
3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至少包括如下特点:
39.第一、通过调节机构3的设置,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弯折改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角度,或伸缩滑动改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颈戴架的长度和开口大小,佩戴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提升佩戴体验,舒适感更强,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佩戴需求,其次,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距离或角度改变时,所述颈戴架上的出风的位置也跟随调节,如更靠近面部或者更靠近后脖处,可适用用户不同场景下对不同部位的散热需求;
40.第二、通过滑动导引结构的设置,第一壳体1和第一滑件30之间、第二壳体2与第二滑件35之间分别通过导引柱和限位槽60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调节机构3在伸缩滑动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最佳滑动距离和最佳吹风范围,且伸缩调节更加平稳、顺畅;
41.第三、调节机构3的外侧设置柔性件50,可以使得挂脖风扇的外观整体更加简洁美观,且佩戴时更加舒适。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