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7243发布日期:2021-10-24 08:2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增压单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


背景技术:

2.气体增压单元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为气体设备提供动力的增压设备,气体增压单元通常用于需要高压气源、或气体增压场景,特种气体充装、高压气密性测试等情况,具有操作简单,无发热、火花危险,保持压力无发热和无需消耗其他动力;现有的气体增压单元在适用时大多结构固定,不能根据适用情况对气体增压单元进行调节,使得其适用范围小,而且现有的气体增压单元由于重量较大,不便移动,使得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适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陷,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所述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具有适用范围大、使用方便等特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包括增压单元本体,所述增压单元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增压单元本体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板,所述顶板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滑管,两个所述第一滑管为前后设置,所述第一滑管内腔设有滑杆,所述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滑杆相匹配的开孔,所述底板下方设有底座,所述滑杆底端贯穿开孔,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为中空设置,所述底座内腔设有第二滑管,所述第二滑管顶端贯穿底座顶部,所述第二滑管顶端和底端均为封闭设置,所述第二滑管内腔设有第三滑管,所述第二滑管顶端开设有与第三滑管相匹配的穿孔,所述第三滑管顶端贯穿穿孔,并与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内腔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二滑管底端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相匹配的直孔,所述第一螺纹杆顶端贯穿直孔,并插接在第三滑管内腔,所述第三滑管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第三滑管与第一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顶端设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位于第二滑管下方,所述第一螺纹杆顶端贯穿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右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右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顶部与底部均与底座内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底座右侧开设有与第一转动轴相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一转动轴右端依次贯穿轴承和通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摇把,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底座内腔靠近前后两侧均设有蜗杆,两个所述蜗杆左右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座内腔活动连接,两个所述蜗杆远离第二滑管的一侧均啮合有两个蜗轮,两个所述蜗轮为左右设置,所述第二滑管左侧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顶部和底部均与底座内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设有第一圆形齿轮,所述第一圆形齿轮与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底座左侧开设
有与第二转动轴相匹配的通孔,所述第二转动轴右端通过轴承与第二固定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左端依次贯穿第一圆形齿轮与通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摇把,两个所述蜗杆左端均设有第二圆形齿轮,两个所述蜗杆左端分别贯穿相邻的第二圆形齿轮,两个所述第二圆形齿轮均与第一圆形齿轮啮合,两个所述蜗轮上方均设有第四滑管,两个所述第四滑管顶端通过轴承与底座顶部活动连接,所述第四滑管顶端贯穿相邻的蜗轮,并通过轴承与底座底部活动连接,所述第四滑管内腔设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顶端延伸至底座底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四滑管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第四滑管与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底座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设有两个滚轮,两个所述滚轮为前后设置。
5.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底座底部开设有与限位杆相匹配的圆孔,所述限位杆顶端贯穿圆孔,延伸至底座内腔,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6.优选的,所述第二滑管内腔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三滑管左侧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靠近滑槽的一侧均插接在滑槽内腔。
7.优选的,所述顶板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两个所述把手分别位于控制板左右两侧。
8.优选的,所述滚轮顶部通过转轴和轴承与底座底部活动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通过第一摇把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转动轴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第一螺纹杆带动第三滑管上升,从而带动增压单元本体上升,对增压单元本体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其适用范围;
11.2、通过滚轮使气体增压单元可以移动,方便使用,同时,通过转动第二摇把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并通过第一圆形齿轮和第二圆形齿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通过蜗轮带动第四滑管转动,从而使第二螺纹杆下移带动支撑板下移将气体增压单元支撑起,防止气体增压单元在使用时移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侧结构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座俯视结构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16.图中标号:1、增压单元本体;2、顶板;3、第一滑管;4、滑杆;5、底板;6、第二摇把;7、滚轮;8、控制板;9、第四滑管;10、蜗轮;11、底座;12、第一摇把;13、第二转动轴;14、第一圆形齿轮;15、第二螺纹杆;16、第一固定板;17、第一转动轴;18、第二滑管;19、支撑板;20、蜗杆;21、第一螺纹杆;22、第三滑管;23、第二固定板;24、第二圆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度可调节的气体增压单元,包括增压单元本体1,增压单元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5,增压单元本体1上方设有顶板2,顶板2顶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板8,顶板2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两个把手分别位于控制板8左右两侧,顶板2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滑管3,两个第一滑管3为前后设置,第一滑管3内腔设有滑杆4,滑杆4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底板5上开设有与滑杆4相匹配的开孔,底板5下方设有底座11,滑杆4底端贯穿开孔,并与底座11固定连接,底座11为中空设置,底座11内腔设有第二滑管18,第二滑管18顶端贯穿底座11顶部,第二滑管18顶端和底端均为封闭设置,第二滑管18内腔设有第三滑管22,第二滑管18顶端开设有与第三滑管22相匹配的穿孔,第三滑管22顶端贯穿穿孔,并与底座11底部固定连接,底座11内腔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21,第二滑管18底端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21相匹配的直孔,第一螺纹杆21顶端贯穿直孔,并插接在第三滑管22内腔,第三滑管22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杆21相匹配的螺纹,第三滑管22与第一螺纹杆21螺纹连接,第二滑管18内腔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滑槽,第三滑管22左侧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靠近滑槽的一侧均插接在滑槽内腔,防止第三滑管22跟随第一螺纹杆21转动,第一螺纹杆21顶端设有第一锥形齿轮,第一锥形齿轮位于第二滑管18下方,第一螺纹杆21顶端贯穿第一锥形齿轮,第一锥形齿轮右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17,第一转动轴17右端设有第一固定板16,第一固定板16顶部与底部均与底座11内腔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16上固定连接有轴承,底座11右侧开设有与第一转动轴17相匹配的通孔,第一转动轴17右端依次贯穿轴承和通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一摇把12,第一转动轴17底座11内腔靠近前后两侧均设有蜗杆20,两个蜗杆20左右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底座11内腔活动连接,两个蜗杆20远离第二滑管18的一侧均啮合有两个蜗轮10,两个蜗轮10为左右设置,第二滑管18左侧设有第二固定板23,第二固定板23顶部和底部均与底座11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23左侧设有第一圆形齿轮14,第一圆形齿轮14与第二固定板23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轴13,底座11左侧开设有与第二转动轴13相匹配的通孔,第二转动轴13右端通过轴承与第二固定板23活动连接,第二转动轴13左端依次贯穿第一圆形齿轮14与通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二摇把6,两个蜗杆20左端均设有第二圆形齿轮24,两个蜗杆20左端分别贯穿相邻的第二圆形齿轮24,两个第二圆形齿轮24均与第一圆形齿轮14啮合,两个蜗轮10上方均设有第四滑管9,两个第四滑管9顶端通过轴承与底座11顶部活动连接,第四滑管9顶端贯穿相邻的蜗轮10,并通过轴承与底座11底部活动连接,第四滑管9内腔设有第二螺纹杆15,第二螺纹杆15顶端延伸至底座11底部,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9,第四滑管9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螺纹杆15相匹配的螺纹,第四滑管9与第二螺纹杆15螺纹连接,支撑板19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底座11底部开设有与限位杆相匹配的圆孔,限位杆顶端贯穿圆孔,延伸至底座11内腔,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防止第二螺纹杆15跟随第四滑管9转动,底座11底部靠近左右两侧处均设有两个滚轮7,两个滚轮7为前后设置,滚轮7顶部通过转轴和轴承与底座11底部活动连接。
19.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把手推动气体增压单元移动至使用地点,转动第二摇把6,第二摇把6带动第二转动轴13转动,第二转动轴13通过第一圆形齿轮14和第二圆形齿轮24
带动两个蜗杆20转动,从而通过蜗轮10带动第四滑管9转动,第四滑管9转动时带动第二螺纹杆15下降,从而带动支撑板19下降至与地面接触,并将气体增压单元支撑起,防止气体增压单元在使用时发生移动,同时转动第一摇把12,第一摇把12带动第一转动轴17转动,并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螺纹杆21转动,从而带动第三滑管22上升,并通过底板5带动增压单元本体1上升,对增压单元本体1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使用情况,提高其适用率和适用效果。
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