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0412发布日期:2022-01-12 02:26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市面上的手持风扇为了使其能够平稳放置在桌面上,通过在手柄的底部增加一个基座,然而,由于基座的存在,导致整体携带不便,还存在基座丢失的问题,不利于实际使用。
3.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手持式无叶风扇(专利申请号cn202020770371.9),包括手持风扇和设置在手持风扇底部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若干个支架臂、用于安装支架臂的底盘、用于带动支架臂展开和收起的旋转壳、用于将底盘固定安装在手持风扇底部的安装柱,所述支架臂向上凸起有用于放入物体支撑限位的凸块,所述旋转壳内设有齿环,所述支架臂上开设有与齿环啮合的齿条,所述底盘上设有与支架臂连接的外支柱和内支柱,所述外支柱与支架臂相对固定连接,所述支架臂上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内支柱插入弧形孔内与支架臂相对活动连接,使手持风扇可以平稳放置。该现有技术的设计确实使得其便于携带,且能够平稳放置在桌面上;但是,该现有技术的结构复杂、紧密,通过齿环和多个齿条的配合以实现手持风扇可以平稳放置,该现有技术不仅生产加工成本高、生产组装难度大,且因为其结构较位紧密,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结构损坏,在齿条、齿环等结构损坏的时候,难以更换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该风扇便于携带,且可以稳定放置在桌面等地方,且该风扇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该风扇使用方便,更加便于推广。
6.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包括有风扇组件、支撑体、抵持件和便于手指握持的手持部,所述风扇组件固定设置在手持部上,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滑动结构,所述支撑体活动设置手持部的滑动结构上,以在滑动结构上进行滑动,所述抵持件一端活动设置在手持部上;所述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前,支撑体贴合在手持部的侧面上,所述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后,支撑体与手持部底端呈角度展开,此时抵持件在手持部上活动至抵持件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上,以使支撑体支撑该风扇。抵持件、支撑体、手持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在该风扇中,在不需要进行摆放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持着手持部进行使用,而在需要摆放在如桌面等平面位置上时,通过活动支撑体,使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滑动,以使支撑体在手持部上展开,此时支撑体与手持部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再通过活动抵持件,使得抵持件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上,此时的支撑体、抵持件和手持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受力支撑结构,并依托于支撑体的侧面支撑在平面上。使得该风扇放置在桌面等位置上时更加稳定。且该风扇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更低,也更方便生
产加工。且在该风扇的配件损坏的时候,更换也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其中,风扇组件为具有风扇功能的包括有扇叶和马达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手持部中可以放置pcb板、电池等结构,也可以是风扇功能上直接设置有pcb板、电池等结构。综上所述,该风扇无论手持还是摆放在桌面上,均可以稳定的进行吹风,更方便使用。
7.进一步的,所述抵持件一端铰接设置在滑动结构内,所述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前,支撑体贴合在手持部的侧面上,此时抵持件收纳于支撑体和滑动结构之间。支撑体在不需要进行支撑时,可以通过将抵持件收纳于支撑体和滑动结构之间,以避免抵持件因跌落或者其他原因损坏。
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抵持件配合的抵持部,所述支撑体与手持部呈角度展开时,抵持件在手持部上活动至抵持件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的抵持部上。
9.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结构为一个设置在手持部侧面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侧面设置有用于滑动的滑动轨道,所述支撑体侧面设置有用于在滑动轨道内滑动的滑动凸块,所述支撑体通过滑动凸块和滑动轨道的配合在滑动槽上活动后,支撑体与手持部底端呈角度展开,以使支撑体支撑该风扇。滑动槽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得支撑体按照滑动槽的导向进行滑动。
10.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内还设置有与抵持件适配的容纳槽,所述抵持件设置在容纳槽内,且所述抵持件底端铰接在容纳槽的底端处。容纳槽的设置,使得抵持件在不需要工作时,更方便收纳。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通过滑动凸块和滑动轨道的配合在滑动槽上活动后,手持部底端与支撑体相互支撑,所述手持部底端和支撑体整体呈“十”字形,以使支撑体与手持部相互配合以支撑该风扇。手持部底端和支撑体整体呈“十”字形的设置,使得该风扇在进行摆放的时候,更加稳定。
12.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设置在手持部的侧面和底面处,所述支撑体和滑动槽整体均呈“j”形设置,所述支撑体在滑动槽上活动前,所述支撑体的侧面与手持部侧面衔接齐平,所述支撑体底面与手持部底面衔接齐平。上述设计,使得支撑体在不需要支撑的时候,可以与手持部之间衔接处更加平顺。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顶端与滑动槽顶端设置有便于支撑体固定在滑动槽内的卡扣结构。该卡扣结构的原理为现有技术,其中支撑体顶端为扣位,滑动槽顶端为槽位,二者可以进行卡扣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侧面上设置有用于表示支撑体滑动方向的防呆层。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不需要进行摆放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持着手持部进行使用,而在需要摆放在如桌面等平面位置上时,通过活动支撑体,使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滑动,以使支撑体在手持部上展开,此时支撑体与手持部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再通过活动抵持件,使得抵持件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上,此时的支撑体、抵持件和手持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受力支撑结构,并依托于支撑体的侧面支撑在平面上。使得该风扇放置在桌面等位置上时更加稳定。且该风扇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更低,也更方便生产加工。且在该风扇的配件损坏的时候,更换也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体与手持部底端呈角度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撑体收拢贴合在手持部的侧面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隐藏了支撑体、抵持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一种便于使用的手持风扇,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包括有风扇组件1、支撑体2、抵持件3和便于手指握持的手持部4,所述风扇组件1固定设置在手持部4上,二者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所述手持部4上设置有滑动结构,所述支撑体2活动设置手持部4的滑动结构上,以在滑动结构上进行滑动,所述抵持件3一端活动设置在手持部4上;所述支撑体2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前,支撑体2贴合在手持部4的侧面上,所述支撑体2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后,支撑体2与手持部4底端呈角度展开,此时抵持件3在手持部4上活动至抵持件3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2上,以使支撑体2支撑该风扇,此时抵持件3、支撑体2、手持部4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
22.进一步的,所述抵持件3一端铰接设置在滑动结构内,所述支撑体2在滑动结构上活动前,支撑体2贴合在手持部的侧面上,此时抵持件3收纳于支撑体2和滑动结构之间。
2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2上设置有用于与抵持件3配合的抵持部21,所述支撑体2与手持部4呈角度展开时,抵持件3在手持部4上活动至抵持件3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2的抵持部21上。
24.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结构为一个设置在手持部4侧面的滑动槽5,所述滑动槽5左右两侧的侧面均设置有用于滑动的滑动轨道51,所述支撑体2左右两侧的侧面均设置有用于在滑动轨道51内滑动的滑动凸块22,所述支撑体2通过滑动凸块22和滑动轨道51的配合在滑动槽5上活动后,支撑体2与手持部4底端呈角度展开,以使支撑体2支撑该风扇。
25.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5内还设置有与抵持件3适配的容纳槽52,所述抵持件3活动设置在容纳槽52内,且所述抵持件3底端铰接在容纳槽52的底端处。
2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2通过滑动凸块22和滑动轨道51的配合在滑动槽5上活动后,手持部4底端与支撑体2相互垂直,所述手持部4底端和支撑体2整体呈“十”字形,以使支撑体2与手持部4相互配合以支撑该风扇。
27.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5设置在手持部的侧面和底面处,所述支撑体2和滑动槽5整体均呈“j”形设置,所述支撑体2在滑动槽5上活动前,所述支撑体2的侧面与手持部4侧面衔接齐平,所述支撑体2底面与手持部4底面衔接齐平。
2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2顶端与滑动槽5顶端设置有便于支撑体2固定在滑动槽5内的卡扣结构6。
2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2侧面上设置有用于表示支撑体2滑动方向的防呆层23。所述支撑体2在滑动槽5上活动的范围,以及支撑体2在活动至特定位置后,支撑体2和滑动槽
之间的定位、固定的结构、方法为现有技术。
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不需要进行摆放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持着手持部进行使用,而在需要摆放在如桌面等平面位置上时,通过活动支撑体,使支撑体在滑动结构上滑动,以使支撑体在手持部上展开,此时支撑体与手持部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再通过活动抵持件,使得抵持件另一端抵持在支撑体上,此时的支撑体、抵持件和手持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稳定受力支撑结构,并依托于支撑体的侧面支撑在平面上;使得该风扇放置在桌面等位置上时更加稳定。且该风扇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更低,也更方便生产加工。且在该风扇的配件损坏的时候,更换也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3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