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及空气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8419发布日期:2022-03-23 16:4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及空气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压缩机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及空气压缩机。


背景技术:

2.空气压缩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而空气压缩机的作用就是提供气源动力,是气动系统的核心设备以及机电引气源装置中的主体,是将运动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其中,空气压缩机包括压缩主机及与压缩主机连接的冷却器。
3.相关技术中采用输气管道来连接压缩主机与冷却器,将压缩主机的压缩气体排气给冷却器。在压缩主机排气的时候,输气管道加入吸音材料,来降低噪声,但是在输气管道中加了吸音材料之后,导致输气管道产生的气流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包括:
5.管道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管道主体的两端的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供气体进入,所述出气端供气体排出,从所述进气端延伸至所述出气端的延伸方向,所述进气端的流通面积由大变小。
6.可选的,在所述输气管道的纵截面的投影中,沿着所述延伸方向,所述进气端的内壁的轮廓线为逐渐向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心线处凸出的弧形曲线,或者为倾斜且逐渐靠近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心线处的直线。
7.可选的,沿延伸方向,所述管道主体的流通面积由小变大。
8.可选的,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相连通的直线管道及弧形管道,沿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直线管道的长度大于所述弧形管道的长度,所述直线管道与所述进气端连接,所述弧形管道与所述出气端连接。
9.可选的,所述直线管道的长度与所述弧形管道的长度的比值的范围值为【0.5,1.1】。
10.可选的,所述进气端包括设于所述进气端外表面的供所述压缩主机适配的第一配接结构;
11.所述出气端包括设于所述出气端外表面的供冷却器适配的第二配接结构。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配接结构和/或所述第二配接结构分别包括法兰。
13.可选的,所述进气端设有进气口,所述出气端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的轴向与所述出气口的轴向垂直;
14.和/或,
15.所述进气端设有进气口,所述出气端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的轴向与所述出气口的轴向平行。
16.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
17.压缩主机;
18.冷却器;及如权利要求上述的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所述进气端与所述压缩主机连接,所述出气端与所述冷却器连接。
19.可选的,所述压缩主机包括第一排气口及第二排气口,所述冷却器包括第一冷却器及第二冷却器;
20.所述输气管道包括第一输气管道及第二输气管道;
21.所述第一输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冷却器;
22.所述第二输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却器。
23.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与压缩主机连接的输气管道及空气压缩机,包括管道主体以及形成于所述管道主体的两端的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端的流通面积由大变小,进气端可以承载气流脉冲,能够均匀分散开气流,让气流从进气端规则导向进入管道主体,从而缓冲紊乱的气流,使得气流变得更加稳定、规则,使得管道主体的气流更加稳定、规则,噪声变小。
附图说明
24.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空气压缩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框线示意图;
25.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空气压缩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框线示意图;
26.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输气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27.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输气管道中a-a处的剖视图;
28.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输气管道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29.图6所示为图5所示的输气管道中的b-b处的剖视图;
30.图7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短款输气管道与长款输气管道的降噪效果的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2.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
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3.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空气压缩机10的一个实施例的框线示意图。空气压缩机10(亦可以称为空压机)可以压缩大气压强的空气和/或压缩后的空气等气体。空气压缩机10包括压缩主机11及冷却器12。压缩主机作空气压缩机10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导入需要压缩的气体,并且将需要压缩的气体进行压缩后排出。其中,压缩主机11与冷却器12连接,冷却器12作为空气压缩机10中降温的核心部件。压缩主机11压缩后的气体的压力比较大,产生较多的热能,冷却器12可以压缩后的气体进行降温,避免出现降温过热的可能,以确保压缩后的气体处于合适的温度,能够更好地维持空气压缩机10持续工作。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器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冷却器1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只要冷却器12的数量与压缩主机11的数量一致,冷却器12可以为其对应的压缩主机11降温即可,在此并不做限定。
35.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空气压缩机10的一个实施例的框线示意图。
36.如图2所示,冷却器12包括第一冷却器121及第二冷却器122,压缩主机11包括第一排气口231及第二排气口232,第一排气口231与第一冷却器121连通,第二排气口232与第二冷却器12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主机11包括第一压缩主机111及第二压缩主机112,第一压缩主机111包括所述第一排气口231,第二压缩机包括所述第二排气口232。其中,第一压缩主机111可以实现一级压缩,第二压缩主可以实现多级压缩,可以将气体从吸入开始,经过几次升压而达到所需要的工作压力。如此设置第一压缩主机111及第二压缩主机112可以实现多级压缩,以满足气体较高的工作压力需求。其中,压缩主机11包括两个压缩主机及两个以上压缩主机,此两个以上压缩主机11不包括两个压缩主机11。同理,第一冷却器121可以实现一级冷却,第二冷却器122可以实现二级冷却。在采用多级压缩时,需要压缩的气体在经过一级压缩后,先进行第一冷却器121的等压冷却以降低温度后,再进入下一级压缩主机11。如此设置第一冷却器121,可以温度降低、密度增大,这样易于下一级压缩主机11进一步的压缩,相较于一次压缩可以大大节省耗功量。其中,冷却器12包括两个冷却器及两个以上冷却器,此两个以上冷却器不包括两个冷却器。
37.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输气管道2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输气管道20中a-a处的剖视图。
38.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与压缩主机11连接的输气管道20包括管道主体21以及形成于管道主体21的两端的进气端22和出气端23,进气端22供气体进入,出气端23供气体排出,从进气端22延伸至出气端23的延伸方向24,进气端22的流通面积由大变小。其中,从进气端22延伸至出气端23的延伸方向24可以称为进气方向。管道主体21可以流通气体,此气体可以是指压缩后的气体。如此设置进气端22的流通面积由大变小,进气端22可以承载气流脉冲,能够均匀分散开气流,让气流从进气端22规则导向进入管道主体21,从而缓冲紊乱的气流,使得气流变得更加稳定、规则,使得管道主体21的气流更加稳定、规则,噪声变小。同时,本技术的空气压缩机10不使用吸音材料在降低噪声,也可以降低成本。
39.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输气管道20的纵截面的投影中,沿着延伸方向,进气端22的内壁25的轮廓线26为逐渐向管道主体21的轴心线27处凸出的弧形曲线。如此设置进气端22的内壁25的轮廓线26,通过弧形曲线可以更好的缓冲气流,使得气流从向管道主体21的轴心进入,让气流变得更加稳定、规则。
4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输气管道20的纵截面的投影中,沿着延伸方向,进气端22的内壁25的轮廓线26为倾斜且逐渐靠近管道主体21的轴心线27处的直线。其中,输气管道20的纵截面为输气管道沿进气方向进行截面的面。如此设置进气端22的内壁25的轮廓线26,通过直线可以增加进气端22的缓冲气流的气流量,更好的缓冲气流,气流可以进入管道主体21,稳定、规则的气流,也可以降低噪音。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延伸方向24,管道主体21的流通面积由小变大,管道主体21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大。如此设置管道主体21的流通面积,管道主体21的流通面积增大,气流的流通面积增大,从而使得气流流动变缓慢,管道主体21的噪声变小。
42.由于输气管道20安装的空间有限,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管道主体21包括相连通的直线管道28及弧形管道29,沿延伸方向24,直线管道28的长度大于弧形管道29的长度,直线管道28与进气端22连接,弧形管道29与所述出气端23连接。如此设置管道主体21的直线管道28可以使气流的流通面积增大,气流流动变慢,降低噪声,并且,通过管道主体21的弧形管道29能够方便与冷却器12配接,提高管道主体21的适配性,同时满足空间限制的要求。其中,弧形管道29朝向远离进气端22的轴心线方向弯曲,这样弧形管道29可以朝向冷却器12的一侧弯曲。进一步的,弧形管道29的长度与直线管道28的长度比值范围为【2:1,2.5:1,3:1】,此比值范围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置。直线管道28不弯曲更有利于缓冲气流,保证气流流通顺畅,同时弧形管道29方便配接。更进一步的,弧形管道可以为1/4圆弧,从而可以保证弯曲的幅度,更有利于与冷却器12装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22设有进气口221,出气端23设有出气口231,进气口221的轴向与出气口231的轴向垂直。如此进气端22到出气端23弯曲,可以应用于较小的空间安装输气管道20,更好的适应空间的限制,提高输气管道20的适用性。
4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管道主体21可以包括直线管。进气端22设有进气口221,出气端23设有出气口231,进气口221的轴向与出气口231的轴向平行。如此设置管道主体21,进气端22与出气端23同向,可以在较大的空间中方便安装输气管道20,同时,直线管生产工艺简单。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管道主体21可以包括弧形管。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直线管道28的长度与弧形管道29的长度的比值的范围值为【0.5,1.1】。如此设置直线管道28可以在占用更小的空间下,更好的缓冲气流,且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端22包括设于进气端22外表面的供压缩主机11适配的第一配接结构31;出气端23包括设于出气端23外表面的供冷却器12适配的第二配接结构32。如此可以设置第一配接结构31可以使进气端22与压缩主机11更加稳定地配接,同时,设置第二配接结构32可以使出气端23与冷却器12更加稳定地配接。进一步的,出气端23包括连接于弧形管道29的配接管34,配接管34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配接结构32。如此在配接管34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配接结构32方便加工生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接结构31和/或第二配接结构32分别包括法兰33。如此设置法兰33,可以使进气端22与压缩主机11和/或使出气端23与冷却器12,配接牢靠,安装简单,方便拆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接结构31和/或第二配接结构32可以是管道连接器、管道卡箍等其他配接结构。在此不再详细举例。
47.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输气管道2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6所示为图5所
示的输气管道20中的b-b处的剖视图。
48.图5的实施例类似于图3-4所示的实施例,相比较于图3-4所示的实施例,在图5的实施例中,图5和图6所示的输气管道20的管道主体21的长度小于图3和图4所示的输气管道20的管道主体21的长度,图5和图6所示的输气管道20的管道主体21弯曲的弧度大于图3和图4所示的输气管道20的管道主体21弯曲的弧度长度,可以适用于空间比较小的工况,结构紧凑。图5和图6所示的输气管道20能够达与图3和图4所示的输气管道20相近的效果,比图3和图4所示的输气管道20的效果略差一点,请详见如下图7。
49.图7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短款输气管道与长款输气管道的降噪效果的对比示意图。
50.图3和图4所示的输气管道20可以称为长款输气管道,图5和图6所示的输气管道20可以称为短款输气管道。从图7可知,本技术提供的短款输气管道和本技术提供的长款输气管道的降噪效果,在1400hz到1500hz的噪音有明显降低;以及在1700hz到1800hz的噪音有明显降低。
51.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压缩机10,包括如上述的用于与压缩主机11连接的输气管道20,进气端22与压缩主机11连接,出气端23与冷却器12连接。如此可以使用输气管道20,使得空气压缩机10中的排气的气流更加稳定,规则排出至冷却器12,同时,在排气流的过程,噪声较小。进一步的,输气管道20包括第一输气管道201及第二输气管道202。所述第一输气管道201为如上所述输气管道,第二输气管道202为如上述的输气管道,第一输气管道201连通第一排气口231与第一冷却器121;第二输气管道202连通第二排气口232与第二冷却器122。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多个压缩主机11与冷却器12的连接,提高整个空气压缩机10气流的稳定性,并且减小噪音。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主机111及第二压缩主机112并列排列,且第一冷却器121及第二冷却器122并列排列,第一冷却器121位于第一压缩主机111下方,第二冷却器122位于第二压缩主机112下方。如此通过管道主体21包括直线管道28及弧形管道29,可以适应位于压缩主机11下方的冷却器12的连接。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缩主机111及第二压缩主机112并列排列,且第一冷却器121及第二冷却器122并列排列,第一冷却器121背对于第一压缩主机111,第二冷却器122被对于第二压缩主机112。如此通过管道主体21包括直线管道28及弧形管道29,可以适应位于压缩主机11后方的冷却器12的连接。
5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