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9594发布日期:2023-03-31 23:0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制动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传统的滑移装载机都发动机为动力,行走使用液压马达驱动,行走时系统有高压液压油驱动行走马达,因此能实时地为制动系统提供高压液压油以实现弹簧驻车器解除对制动盘的驻车制动。
3.然而,滑移装载机改用电驱动之后,其制动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在需要制动时,可通过与电动机连接的行走减速器实现制动。第二,采用高压液压油驱使弹簧驻车器实现对制动盘的制动或解除制动。由于油压驻车系统的高可靠性,因此目前的主流制动系统依然采用油压制动。
4.为此,电改后的滑移装载机驻车制动系统仍然需要油箱和油泵。且为了确保弹簧制动器动作的及时性,整车工作时,油泵需一直处于额定功率工作状态,以随时提供高压液压油。当需要解除驻车制动时,油泵将高压液压油输送至弹簧驻车器,使其释放对制动盘的制动;当需要制动时,只需停止液压油的注入,并排出弹簧驻车器中的液压油即可。
5.但因油泵在整机工作时,其一直处于额定工作状态。这在纯电动的滑移装载机上是十分浪费电能的,不利于纯电动滑移装载机的续航。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避免了传统的制动解除系统需油泵一直处于额定功率工作状态造成的电能损耗,起到了节省能源的作用。
7.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包括:
8.单向供油装置,用于提供高压液压油;
9.蓄能器,用于存储所述高压液压油;
10.零泄漏换向阀,用于在接收到解除制动指令时,将所述蓄能器与弹簧驻车器之间的管路打开,以使所述高压液压油输送至弹簧驻车器;并在接收到制动指令时,将所述蓄能器与弹簧驻车器之间的管路切断;
11.控制阀,安装于弹簧驻车器与单向供油装置的连接管路之间。
12.所述单向供油装置包括油箱、油泵和第一单向阀;所述油泵的输入端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油泵的输出端通过油管与第一单向阀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出端与蓄能器连接。
13.所述单向供油装置还包括减压阀,所述减压阀安装在油泵与第一单向阀连接的油管上。
14.所述油泵的输出端通过换向阀与滑移装载机的液压缸连接。
15.所述零泄漏换向阀与弹簧驻车器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压力开关,所述压力开关通过ecu与行走电机电性连接。
16.所述零泄漏换向阀由电磁换向阀和用于锁止定位电磁换向阀阀芯的阀芯自锁结构组成。
17.所述阀芯自锁结构包括阀芯卡位电磁阀、阀杆、弹簧以及开设于电磁换向阀阀芯上的定位凹槽;所述阀芯卡位电磁阀固定安装在电磁换向阀的一端,所述阀杆固定安装在阀芯卡位电磁阀阀芯的一端,且所述阀杆依次活动贯穿阀芯卡位电磁阀和电磁换向阀的壳体,并与电磁换向阀的阀芯接触;所述阀杆位于电磁换向阀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设有一限位片,所述弹簧套设在限位片上方的阀杆上。
18.所述弹簧驻车器与零泄漏换向阀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
19.有益效果
20.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21.1.通过蓄能器和零泄漏换向阀的设置,只需预先储备高压液压油在蓄能器中,使得需要解除制动盘制动时,无需再开启油泵,仅需将蓄能器中的液压油送至弹簧制动器中即可。避免了传统的制动解除系统需油泵一直处于额定功率工作状态造成的电能损耗,起到了节省能源的作用。
22.2.蓄能器与弹簧制动器之间的阀门采用零泄露换向阀,使得其泄露量小,在其阀芯动作后,无需零泄漏换向阀一直工作,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23.3.液压缸和蓄能器共用一油泵,起到节省空间、降低成本、结构紧凑的作用。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的零泄漏换向阀处于自锁解除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的零泄漏换向阀处于自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其中:1-油箱、2-油泵、3-换向阀、4-液压缸、5-减压阀、6-第一单向阀、7-蓄能器、8-压力开关、9-零泄漏换向阀、10-弹簧驻车器、11-行走电机、91-电磁换向阀、92-阀芯、93-阀芯卡位电磁阀、94-阀杆、95-弹簧、96-限位片、97-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30.参阅图1-图4,本发明的一种轮边电驱动减速机液压制动解除控制系统,包括单向供油装置、蓄能器7、零泄漏换向阀9和控制阀。
31.其中,单向供油装置用于提供高压液压油。单向供油装置包括油箱1、油泵2、减压阀5和第一单向阀6。
32.油泵2的输入端与油箱1相连通,油泵2的输出端通过油管与第一单向阀6的输入端连接,减压阀5安装在油泵2与第一单向阀6连接的油管上。减压阀5的设置可防止输入到蓄能器7中的油压过高,导致蓄能器7中的油压超出设定压力值的问题。第一单向阀6的输出端
与蓄能器7连接。第一单向阀6用于防止蓄能器7中的液压油回流至油箱1中的问题。
33.蓄能器7用于存储高压液压油,并将高压液压油向外输送。
34.此外,液压缸4的输入端通过换向阀3与油泵2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液压缸4为滑移装载机上用于举升铲斗的液压缸。即本实施例的液压缸4和蓄能器7共用一个油泵2。滑移装载机刚启动时,油泵2转动。当液压缸4不做动作时,换向阀3处于中位,油泵2的油直接流回油箱,油泵2的输出口压力很低,无法向蓄能器7供油。当换向阀3换向后,油泵2流回油箱的油路被切断,油泵2的输出口压力提高,才向蓄能器7或液压缸4充液压油。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单泵两用的功能,既节省了空间,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紧凑性。
35.零泄漏换向阀9用于在接收到解除制动指令时,将蓄能器7与弹簧驻车器10之间的管路打开,以使高压液压油输送至弹簧驻车器10;并在接收到制动指令时,将蓄能器7与弹簧驻车器10之间的管路切断。
36.本实施例中,零泄漏换向阀9由电磁换向阀91和用于锁止定位电磁换向阀91的阀芯92的阀芯自锁结构组成。电磁换向阀91采用dleh或dlehm型。
37.其中,阀芯自锁结构包括阀芯卡位电磁阀93、阀杆94、弹簧95以及开设于电磁换向阀91阀芯92上的定位凹槽97。阀芯卡位电磁阀93固定安装在电磁换向阀91的一端,阀杆94固定安装在阀芯卡位电磁阀93阀芯的一端,且阀杆94依次活动贯穿阀芯卡位电磁阀93和电磁换向阀91的壳体,并与电磁换向阀91的阀芯92接触。阀杆94位于电磁换向阀91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设有一限位片96,弹簧95套设在限位片96上方的阀杆94上。
38.当电磁换向阀91得电后,电磁换向阀91的阀芯92动作,阀芯92位置将从如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3所示的位置,电磁换向阀91的内部通道导通。而且此时由于阀芯92上的定位凹槽97与阀杆94位置相对应,阀杆94在弹簧95的作用下将会落入到定位凹槽97中,实现对阀芯92的自锁,从而使得阀芯92电磁换向阀91失电,阀芯92也不会复位。即蓄能器7中的液压油能通过电磁换向阀91供给到弹簧驻车器10中,使得弹簧驻车器10一直处在驻车解除状态。
39.行走电机11停转后,ecu将一电信号发送至阀芯卡位电磁阀93,使其先得电而后失电。而在阀芯卡位电磁阀93得电时,阀芯卡位电磁阀93的阀芯动作上移,从而将带动阀杆94上移,使其从定位凹槽97中脱离。此时,电磁换向阀91的阀芯92在其内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即可进行复位,使电磁换向阀91的内腔处于关断状态,进而切断对弹簧驻车器10液压油的供给。
40.控制阀安装于弹簧驻车器10与油箱1的连接管路之间。当需要解除弹簧驻车器10对制动盘的制动状态时,蓄能器7为弹簧驻车器10供油,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使弹簧驻车器10中的液压油与蓄能器7中的液压油的压力状态一致。当需要弹簧驻车器10对制动盘处于制动状态时,控制阀开启,以将弹簧驻车器10中的液压油排出至油箱1中,使弹簧驻车器10复位,对滑移装载机制动盘进行制动。
41.为避免弹簧驻车器10中的液压油回流,弹簧驻车器10与零泄漏换向阀9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
42.零泄漏换向阀9与弹簧驻车器10连接的管路上安装有压力开关8,压力开关8通过ecu与行走电机11电性连接。压力开关8用于控制行走电机11的动作。当零泄漏换向阀9与弹簧驻车器10连接的管路上具有高压液压油时,压力开关8才闭合,ecu接收到压力开关8发来
的电信号后,方发出控制信号驱使行走电机11启动。
43.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滑移装载机启动时,油泵2转动。当液压缸4不做动作时,换向阀3处于中位,油泵2的油直接流回油箱。当换向阀3换向,以使油泵2与蓄能器7之间的管路导通时,油泵2将油箱1中的液压油输送至蓄能器7中。并在蓄能器7中蓄满高压液压油后,换向阀3再次换向,使其处于中位。由于换向阀3处于中位时油泵2的泵出的油回流至油箱1中,因此,此时的油泵2可处于关闭或怠速运作状态,以降低电能的消耗,起到了节省能源的作用。
44.当需要解除弹簧驻车器10对制动盘的制动时,零泄漏换向阀9的阀芯92动作,以使蓄能器7与弹簧驻车器10之间的管路导通,且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蓄能器7为弹簧驻车器10供油,使弹簧驻车器10释放对制动盘的制动。当需要对制动盘制动时,零泄漏换向阀9的阀芯92复位,以使蓄能器7与弹簧驻车器10之间的管路关断,且控制阀处于开启状态,弹簧驻车器10中的液压油回流至油箱1,使弹簧驻车器10复位,对制动盘进行制动。
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