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9944发布日期:2022-08-13 00:1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油箱,尤其涉及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


背景技术:

2.液压油箱在液压系统中起到储存油液、过滤油箱和消泡散热的作用。现有的高空车油箱回油会产生很多气泡,残渣不易处理,会造成液压系统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空车油箱回油产生气泡以及残渣不易处理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包括油箱外壳以及回油过滤器;
6.油箱外壳内设有用于将油箱外壳的内部空间分成位于左侧部的吸油腔、位于右侧上部的回油腔以及位于右侧下部的放油腔的隔板;
7.隔板包括将放油腔与回油腔和吸油腔间隔开的第一隔板,以及置于第一隔板上方并将回油腔与吸油腔间隔开的第二隔板;
8.第一隔板上设有用于连通吸油腔的下部与放油腔的第一通流孔;
9.第二隔板上设有用于连通回油腔与吸油腔的第二通流孔;
10.其中,回油过滤器的底部出油口伸入至回油腔内。
11.优选地,第一隔板位于油箱外壳内的右下部,且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第一隔板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12.该第一隔板采用l形隔板,其包括一个用于将放油腔与回油腔间隔开的水平板以及一个用于将放油腔与吸油腔间隔开的竖直板;
13.其中,第一通流孔开设在竖直板上,第二隔板置于水平板上方。
14.优选地,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隔板的左侧部上方,且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第二隔板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15.该第二隔板采用方形隔板,第二通流孔开设在第二隔板的上部。
16.优选地,第二隔板为倾斜布置,倾斜方向由回油腔向吸油腔倾斜。
17.优选地,第二隔板上的第二通流孔的高度高于回油腔的最低液面高度。
18.优选地,油箱外壳内还设有第三隔板以及第四隔板;
19.其中,第三隔板置于第一隔板的上方,并位于第二隔板的右侧;该第三隔板与第二隔板为平行布置,在第三隔板上设有第三通流孔;
20.第四隔板位于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
21.在第四隔板的底部与第一隔板之间设有供液压油由右向左流通的通道;
22.其中,回油过滤器的底部出油口位于第三隔板的右侧。
23.优选地,第三隔板采用方形隔板,且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该第
三隔板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24.其中,第三通流孔开设在第三隔板的上部。
25.优选地,第三隔板为倾斜布置,倾斜方向由回油腔向吸油腔倾斜。
26.优选地,第四隔板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与后侧板之间;该第四隔板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四隔板为竖向设置;
27.该第四隔板采用方形隔板,其上端安装于油箱外壳的顶板上。
28.优选地,油箱外壳的前侧板上设有吸油嘴,其中,吸油嘴与吸油腔连通;
29.油箱外壳的顶板上设有加油嘴;
30.其中,加油嘴的底部伸入到油箱外壳内,并伸展至回油腔上方;
31.油箱外壳的底板上对应放油腔的位置设有放油嘴。
3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33.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述及了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在油箱外壳内设有第一隔板,用于将回油腔内的液面抬高,使得回油过滤器的底部出油口浸没在油液中,从而很好地防止了回油溅起气泡;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回油腔与吸油腔之间设置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上设有通流孔,且通流孔的高度高于回油腔的最低液面,能够防止回油杂物及底部油泥通过通流孔进入吸油腔。另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第三隔板以及第四隔板,其中,第三隔板位于第二隔板右侧,第四隔板位于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通过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隔板配合,利于降低油液的流速,进而有利于油液中气泡的析出。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高空车液压油箱的主视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高空车液压油箱的左视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高空车液压油箱(去掉后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图3中高空车液压油箱(去掉后侧板)的后视图;
38.1-油箱外壳,2-回油过滤器,3-吸油腔,4-回油腔,5-放油腔,6-第一隔板,7-第二隔板,8-第一通流孔,9-第二通流孔;
39.10-第三隔板,11-第四隔板,12-第三通流孔,13-通道,14-吸油嘴,15-加油嘴,16-放油嘴,17-油标尺,18-清洗法兰,19-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本实施例述及了一种高空车液压油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油箱回油产生气泡,残渣不容易处理进而造成液压系统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42.如图1至图4所示,高空车液压油箱包括油箱外壳1以及回油过滤器2。
43.其中,油箱外壳1为方形外壳,其包括顶板、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等,由上述各个板共同围成上述油箱外壳1。
44.如图3和图4所示,油箱外壳1内设有隔板,用于将油箱外壳1的内部空间分成三个腔体,即吸油腔3、回油腔4以及放油腔5。
45.其中,吸油腔3位于油箱外壳1内的左侧部,回油腔4位于油箱外壳1内的右侧上部,
放油腔5则位于油箱外壳1内的右侧下部。
46.上述隔板包括用于将放油腔5与回油腔4和吸油腔3间隔开的第一隔板6,以及置于第一隔板6上方并将回油腔4与吸油腔3间隔开的第二隔板7。
47.具体的,第一隔板6位于油箱外壳1内的右下部且设置于油箱外壳1的前侧板1a与后侧板之间,第一隔板6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48.该第一隔板6采用l形隔板,其包括一个用于将放油腔5与回油腔4间隔开的水平板6a以及一个用于将放油腔5与吸油腔3间隔开的竖直板6b。
49.通过第一隔板6、以及油箱外壳1的前侧板1a、后侧板、右侧板1b、底板1c限定放油腔5为方形腔体,且水平板6a可以将回油腔4抬高。
50.回油过滤器2的底部出油口伸入至回油腔4内。
51.本实施例通过第一隔板6将回油腔4的位置整体抬高,使得回油过滤器2的底部出油口浸没在油液中,从而很好地防止了回油溅起气泡。
52.为了方便第一隔板6的安装,在水平板6a与右侧板1b接触的边沿还设有竖向的翻边,该竖向的翻边平行于竖直板6b;同理,在竖直板6b与底板1c接触的边沿还设有水平的翻边,该水平的翻边平行于水平板6a。
53.在第一隔板6(的竖直板6b)上设有第一通流孔8,该第一通流孔8有多个,且各个第一通流孔8用于连通吸油腔3的下部与放油腔5,如图3所示。
54.第二隔板7位于第一隔板6的左侧部上方。更为具体地,该第二隔板7设置于水平板6a的左侧上方,第二隔板7设置于油箱外壳1的前侧板1a与后侧板之间,第二隔板7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55.该第二隔板7采用方形隔板,在第二隔板的上部开设第二通流孔9,第二通流通9的数量有多个,且用于连通回油腔4与吸油腔3。
56.第二隔板7倾斜布置,且倾斜方向由回油腔4向吸油腔3(由右向左)倾斜。
57.该第二隔板7上第二通流孔9的高度高于回油腔4的最低液面高度,以防止回油杂物及底部油泥通过第二通流孔9进入吸油腔3内。
58.此外,为了方便本实施例中第二隔板7底部的安装,在第二隔板7与水平板6a接触的边沿还设有水平的翻边,如图3和图4所示。
59.此外,油箱外壳1内还设有第三隔板10以及第四隔板11。
60.第三隔板10置于第一隔板6的上方,并位于第二隔板7的右侧,该第三隔板10与第二隔板7为平行布置,在第三隔板10上设有第三通流孔12。
61.第三隔板10也采用方形隔板,且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1a与后侧板之间;该第三隔板10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62.同样的,第三通流孔12也有多个,且开设在第三隔板10的上部。
63.第三通流孔12的高度可低于第二通流孔9的高度。
64.第三隔板10也为倾斜布置,倾斜方向由回油腔4向吸油腔3倾斜。
65.设置第三通流孔12开设在第三隔板10的上部的目的在于,使得第三隔板10下方起阻挡作用,有效地防止回油腔4的污物进入吸油腔3。
66.回油过滤器2的底部出油口位于第三隔板10的右侧。
67.为了方便第三隔板10的安装,与第二隔板7的结构类似,在第三隔板10与水平板6a
接触的边沿还设有水平的翻边,如图3和图4所示。
68.第四隔板11位于第二隔板7与第三隔板10之间。
69.该第四隔板11采用方形隔板,其设置于油箱外壳的前侧板1a与后侧板之间;该第四隔板11的宽度与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70.在第四隔板11底部与第一隔板的水平板6a之间设有供液压油由右向左流通的通道13;第四隔板11为竖向设置,其上端安装于油箱外壳的顶板1d上。
7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隔板7、第三隔板10以及第四隔板11配合,利于降低油液从回油腔4到吸油腔3的流速,进而有利于油液中气泡的析出。
72.此外,油箱外壳1的前侧板上设有吸油嘴14。
73.其中,吸油嘴14与吸油腔3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
74.油箱外壳1的顶板上设有带呼吸功能的加油嘴15。
75.其中,加油嘴15的底部伸入到油箱外壳1内,并伸展至回油腔4上方。
76.另外,在油箱外壳的底板1c上对应放油腔5的位置设有放油嘴16,利用该放油嘴16,便于从油箱外壳1内放油和定期放水。
77.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油标尺17、清洗法兰18以及安装座19等部件,其中,油标尺17设置于前侧板1a上,清洗法兰18设置于顶板1d上。
78.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现有的液压油箱回油产生气泡,残渣不容易处理进而造成液压系统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79.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