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4763发布日期:2022-09-14 13:4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齿轮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齿轮泵装置。


背景技术:

2.齿轮油泵适用于输送各种有润滑性的液体,将油通过齿轮挤压传送到发动机各个零件的摩擦表面上,完成油液的供给。传统齿轮泵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3.(一)传统齿轮泵装置只有单一注油口和出油口,无法适用于多方向、高载荷的使用环境,使用效率低。
4.(二)传统齿轮泵由于轴承晃动存在轴向泄漏机油的情况,增加了生产损耗,生产成本升高。
5.(三)传统齿轮泵的齿轮存在高运动副,旋转所需扭矩大且旋转过程中易产生磨损,生产成本高且影响产品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齿轮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8.齿轮泵装置,包括缸体、上盖体、下盖体、电机,所述下盖体近端与所述缸体远端连接,所述缸体近端与所述上盖体远端连接,所述齿轮泵装置还包括驱动结构以及与所述驱动结构传动配合的至少两个传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一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上盖体内,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二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缸体内,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三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三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下盖体内,所述驱动结构的近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所述上盖体远端开设第一槽,所述下盖体近端开设第二槽,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近端均设置第一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远端均设置第二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槽内。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槽内设置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开设第一孔,所述第一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孔内;所述第二槽内设置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开设第二孔,所述第二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孔内。
11.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体远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分别开设第一卸荷槽和第二卸荷槽,所述下盖体近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开设第三卸荷槽和第四卸荷槽。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分别开设第五卸荷槽和第六卸荷槽,所述第二连接块近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开设第七卸荷槽和第八卸荷槽。
13.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泵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盘体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第六孔,所述第二盘体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第七孔,所述第一旋转部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第八孔,所述第二旋转部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第九孔。
14.进一步的,所述缸体开设第十孔,所述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十孔内。
15.进一步的,所述缸体侧面设置至少两个排出口和至少两个吸入口,所述缸体内开设第一腰型孔、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一腰型孔的一部分与其中一个所述排出口连接,所述第一腰型孔的另一部分与其中一个所述吸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腰型孔的一部分与另一个所述吸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腰型孔的另一部分与另一个所述排出口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部内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近端设置插销,所述第二旋转部内设置第二转轴。
17.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体开设第一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内设置第一油封座,所述下盖体开设第二阶梯孔,所述第二阶梯孔内设置第二油封座,所述第一转轴的一部分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封座内,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部分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封座内。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19.(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齿轮泵装置内可旋转地设置主动齿轮以及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两个被动齿轮,在齿轮泵装置上设置两个吸入口和两个排出口,两个吸入口和两个排出口能够同时吸入和同时排出,适用于多方向、高载荷的使用环境,使用效率高。
20.(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盖体远端开设第一槽,在下盖体近端开设第二槽,在主动齿轮和两个被动齿轮近端固定第一盘体、远端固定第二盘体,第一盘体可旋转地卡入第一槽中,第二盘体可旋转地卡入第二槽中,减少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的轴向晃动,避免轴向泄漏油液的情况,减少了生产损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使用寿命。
21.(三)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盘体的厚度小于第一槽的深度,所述第二盘体的厚度小于第二槽的深度,减少第一盘体近端与第一槽底部的接触面积以及减少第二盘体远端与第二槽底部的接触面积,减少主动齿轮、被动齿轮旋转时的运动副,降低旋转所需扭矩以及减少旋转时的磨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22.(四)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槽内设置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开设第一孔,所述第一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孔内,在第二槽内设置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开设第二孔,所述第二盘体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孔内,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磨损时可以替换,减少上盖体、下盖体的磨损,避免齿轮泵装置整体频繁的更换,减少用户的损耗成本,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齿轮泵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齿轮泵装置中缸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5.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齿轮泵装置在a-a处剖视图。
26.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齿轮泵装置在a-a处剖视图。
27.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齿轮泵装置中第一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齿轮泵装置中油液流动方向示意图。
29.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附图中标记:
31.1、缸体;11、吸入口;12、吸入腔;13、排出口;14、排出腔;15、第一腰型孔;16、第二腰型孔;17、第五孔;18、第十孔;2、上盖体;201、第三孔;21、第一连接块;211、第一孔;212、第五卸荷槽;213、第六卸荷槽;22、第一盘体;221、第六孔;23、第一槽;24、第一卸荷槽;25、第二卸荷槽;26、第三槽;27、第一阶梯孔;3、下盖体;301、第四孔;31、第二连接块;311、第二孔;32、第二盘体;321、第七孔;33、第二槽;34、第四槽;35、第二阶梯孔;36、第四卸荷槽;4、主动齿轮;41、第八孔;5、被动齿轮;51、第九孔;6、第一转轴;61、插销;7、第二转轴;8、第一油封座;9、第二油封座。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上述齿轮泵装置的结构,本实用新型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具体而言,“远端”表示远离电机的一端,“近端”表示靠近电机的一端,以图3为例,图3中第一转轴6上端为近端,图3中第一转轴6下端为远端。
35.实施例一
36.请参考图1,齿轮泵装置,包括缸体1、上盖体2、下盖体3、电机,所述下盖体3近端与所述缸体1远端连接,所述缸体1近端与所述上盖体2远端连接,所述齿轮泵装置还包括驱动结构以及与所述驱动结构传动配合的至少两个传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一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一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上盖体2内,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二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二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缸体1内,所述驱动结构的第三部分和所述传动结构的第三部分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下盖体3内,所述驱动结构的近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37.下面描述所述上盖体2、缸体1、下盖体3的具体结构如下。
38.请参考图2,所述缸体1开设贯穿的第十孔18,所述第一旋转部和两个第二旋转部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十孔18内。
39.请参考图3,所述齿轮泵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图中未示出),所述上盖体2沿轴向开设若干供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的第三孔201,所述缸体1开设若干供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的第五孔17,所述下盖体3开设若干供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的第四孔301,其中第三孔201为沉孔,第四孔301为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件优选为螺钉,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三孔201、第五孔17、第四孔301 固定所述上盖体2、缸体1、下盖体3。
40.请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的,所述缸体1侧面设置至少两个排出口13和至少两个吸入口11,所述缸体1内开设吸入腔12、排出腔14,所述缸体1内开设贯穿的第一腰型孔15、第二腰型孔16,所述第一腰型孔15、第二腰型孔 16与所述第十孔18连通,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腰型孔15和所述第二腰型孔16的中间,所述第一腰型孔15的一端通过排出腔14与其中一个所述排出口13连接,所述第一腰型孔15的另一端通过吸入腔12与其中一个所述吸入口11连接,所述第二腰型孔16的一端通过吸入腔12与另一个所述吸入口11连接,所述第二腰型孔16的另一端通过排出腔14与另一个所述排出口13连接。请参考图6,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齿轮泵装置中,所述第一腰型孔15、第二腰型孔16垂直于轴线设置,使第一腰型孔15、第二腰型孔16刚好处于齿轮啮合挤出以及齿轮脱开的方向,利于油液的挤压排出。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腰型孔15、第二腰型孔16也可以非垂直于轴线设置,其只要能够满足油液能够从第一腰型孔 15和第二腰型孔16的一端进入并从另一端被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挤出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进一步限制。
41.请参考图3,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体2沿轴线开设第一阶梯孔27,所述第一阶梯孔27内设置第一油封座8,所述下盖体3沿轴线开设第二阶梯孔35,所述第二阶梯孔35内设置第二油封座9,第一油封座8与第二油封座9结构相同,以第一油封座8为例,所述第一油封座8为中空圆柱形,其侧面具有与梯形孔配合的台阶,能够卡住所述第一油封座8使其不从第一阶梯孔27中脱离。
42.下面描述所述驱动结构和传动结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4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所述上盖体2远端开设第一槽23,所述下盖体3近端开设第二槽33,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近端均设置第一盘体22,所述第一盘体2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槽23内,所述第一旋转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部远端均设置第二盘体32,所述第二盘体3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槽33内。
44.请参考图2和图3,具体的,所述第一旋转部包括主动齿轮4以及设置在主动齿轮4内的第一转轴6,所述第二旋转部包括被动齿轮5以及设置在被动齿轮5内的第二转轴7,所述主动齿轮4、被动齿轮5结构、参数均相同。请参考图2,所述主动齿轮4和两个被动齿轮5设置在同一轴线上且互相啮合。
45.请参考图3,具体的,所述上盖体2远端沿轴线对称开设两个第三槽26,所述下盖体3远端沿轴线对称开设两个第四槽34,所述第二转轴7的近端可旋转地设置在每个所述第三槽26内,所述第二转轴7的远端可旋转地设置在每个所述第四槽34内,所述第一转轴6的近端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油封座8 内,所述第一转轴6的远端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油封座9内。所述第一转轴6近端设置插销61,用于与电机的输出端对接。
46.所述第一盘体22和第二盘体32均为中空圆环状,所述上盖体2远端开设三个第一槽23,所述第一盘体22和第二盘体32分别与所述第一槽23间隙配合,所述下盖体3近端开设第二槽33,所述第一盘体22和第二盘体32分别与所述第二槽33间隙配合,因此所述第一盘体22和第二盘体32分别能够在第一槽23和第二槽33内旋转。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齿轮泵装置中,所述第一盘体22的厚度小于第一槽23的深度,所述第二盘体32的厚度小于第二槽 33的深度,减少第一盘体22近端与第一槽23底部的接触面积以及减少第二盘体32远端与第二槽33底部的接触面积,减少主动齿轮4、被动齿轮5旋转时的运动副,降低旋转所需扭矩以及减少旋转时的磨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47.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进一步的,所述齿轮泵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盘体22轴向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四个第六孔221,所述第二盘体32轴向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四个第七孔321,所述主动齿轮4轴向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四个第八孔41,所述被动齿轮5轴向开设供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的四个第九孔51。所述第六孔221为沉孔,所述第七孔321 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件优选为螺钉,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第六孔221、第八孔41、第七孔321固定所示第一盘体22、第二盘体32、被动齿轮5,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第六孔221、第九孔51、第七孔321固定所述第一盘体22、第二盘体32、主动齿轮4。
48.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体2远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沿油液的吸入方向和排出方向分别开设第一卸荷槽24和第二卸荷槽25,所述下盖体3近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沿油液的吸入方向和排出方向分别开设第三卸荷槽(图中未示出)和第四卸荷槽36。
49.请继续参考图2,具体的,第一卸荷槽24、第二卸荷槽25、第三卸荷槽、第四卸荷槽36结构相同。沿油液的吸入方向开设第一卸荷槽24,所述第一卸荷槽24一端位于轴线处,另一端与吸入腔12连通,沿油液的排出方向开设第二卸荷槽25,所述第二卸荷槽25一端开设于轴线,另一端与排出腔14连通。第三卸荷槽与第二卸荷槽25开设方向相同,第四卸荷槽36与第一卸荷槽24 开设方向相同。请参考图7,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一所述齿轮泵装置中,所述第一卸荷槽24、第二卸荷槽25、第三卸荷槽、第四卸荷槽36的宽度α等于主动齿轮4、被动齿轮5齿槽的深度,便于齿槽内的困油挤出,厚度β小于第一盘体22、第二盘体32厚度,避免第一盘体22、第二盘体32沿径向晃动。
50.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51.向吸入口11中注入油液,油液通过吸入腔12进入第一腰型孔15和第二腰型孔16,启动电机带动主动齿轮4转动,主动齿轮4带动两侧的被动齿轮5转动,主动齿轮4与被动齿轮5脱开方向容积增大,形成吸入油液的吸力,油液持续从吸入口11吸入;主动齿轮4与被动齿轮5啮合方向容积减少,形成挤出油液的压力,油液持续通过排出腔14从排出口13挤出。
52.实施例二
53.请参考图4,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大部分结构相同,不同的是所述上盖体2远端开设第一槽23,所述第一槽23内设置第一连接块21,所述第一连接块21开设第一孔211,所述第一盘体2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孔211内;所述下盖体3近端开设第二槽33,所述第二槽33内设置第二连接块31,所述第二连接块31开设第二孔311,所述第二盘体3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孔 311内。
54.请参考图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21远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开设第五卸荷槽212和第六卸荷槽213,所述第二连接块31近端对应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传动配合处开设第七卸荷槽和第八卸荷槽。第五卸荷槽212、第六卸荷槽213、第七卸荷槽、第八卸荷槽结构相同,以第五卸荷槽212与第六卸荷槽213为例,沿油液的吸入方向开设第五卸荷槽212,所述第五卸荷槽212一端位于轴线处,另一端与吸入腔12连通,沿油液的排出方向开设第六卸荷槽213,所述第六卸荷槽213一端开设于轴线,另一端与排出腔14连通。第八卸荷槽开设方向与第五卸荷槽212相同,第七卸荷槽开设方向与第六卸荷槽213相同。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