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5526发布日期:2022-12-21 01:4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压缩机,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在压缩机使用过程中,其输入轴与机体的密封尤为重要。
3.现有技术中,在轴体与外壳之间虽安装有密封圈,但对密封圈不具备限位效果,存在以下缺陷:
4.1、密封圈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晃动现象,从而影响密封效果;
5.2、若用户定期对密封圈处进行注油,则需要对拆卸端盖,甚至拆卸轴体,较为不便,若不定期进行注油作业,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易因摩擦影响发生影响,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包括轴体、外壳与端盖,所述轴体的一端贯穿外壳并延伸至端盖的内部,所述端盖的外侧与外壳的外侧紧密接触,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安装至轴体的中部,所述轴体的中部套设有密封圈,所述端盖与外壳上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密封圈的一侧卡接至两个环形槽之间,所述密封圈的另一侧与外壳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端盖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外壳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密封圈的内部开设有一组插孔,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贯穿外壳并插接至插孔的内部,所述限位杆的中部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至金属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外壳的内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外壳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磁环,所述外壳的内部嵌设有金属环,所述磁环的内壁与金属环的外侧磁性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折杆、固定管与插杆,所述折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端盖的外侧,所述固定管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外壳的外侧,所述折杆的另一端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固定管的内部,所述插杆的一端贯穿固定管并插接至折杆的内部。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插杆的中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插杆的中部,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固定管的外侧。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导管,所述导管的中部安装有阀门,所述导管的一端处于轴承与密封圈之间。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方案在对端盖进行安装时,折杆将插入固定管中,与此同时,用户可拉动插杆,使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当端盖安装至合适位置后,用户可松开插杆,利用第二弹簧的弹力影响带动插杆运动至原位,即插入折杆的内部,完成对端盖的固定,在后期需要对端盖进行拆卸时,可直接拉动插杆,拔出端盖即可,相比传统的螺栓安装,拆卸过程中更加便捷,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滑丝、松动现象。
19.(2)本方案在对密封圈进行安装时,用户可推动磁环,使其运动至金属板的外侧,利用磁力影响,将金属板向磁环内壁吸附,随后用户可将端盖套设至轴体中部,随后将其预先卡接至外壳上的环形槽内,接着将端盖上的环形槽与密封圈的外侧压紧,利用第一弹簧的弹力影响,即可拉动金属板运动至原位,从而带动限位杆插入插孔的内部,对密封圈进行限位,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偏移现象,当需要拆卸密封圈时,可将磁环推至金属板的外侧,使限位杆与插孔分离即可。
20.(3)本方案当需要进行润滑油注入时,用户可打开阀门,随后将油液沿导管导入轴体上,由于导管的一端处于轴承与密封圈之间,从而在轴体运动过程中,油液将向密封圈与轴承方向渗入,保证轴体使用效果,减少密封圈发生形变现象。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与插孔结构立体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25.图中标号说明:
26.1、轴体;2、外壳;3、端盖;4、密封圈;5、环形槽;6、固定组件;61、折杆;62、固定管;63、插杆;7、轴承;8、金属板;9、限位杆;10、第一弹簧;11、磁环;12、金属环;13、第二弹簧;14、导管;15、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输入轴密封结构,包括轴体1、外壳2与端盖3,轴体1的一端贯穿外壳2并延伸至端盖3的内部,端盖3的外侧与外壳2的外侧紧密接触,外壳2的内部安装有轴承7,轴承7安装至轴体1的中部,轴体1的中部套设有密封圈4,端盖3与外壳2上均开设有环形槽5,密封圈4的一侧卡接至两个环形槽5之间,密封圈4的另一侧与外壳2内壁紧密接触,端盖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组件6,外壳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一组金属板8,金属板8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9,密封圈4的内部开设有一组插孔15,限位杆9的一端贯穿外壳2并插接至插孔15的内部,限位杆9的中部套设有第一弹簧10,第一弹簧10的一端固
定连接至金属板8的外侧,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外壳2的内部。
29.外壳2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磁环11,外壳2的内部嵌设有金属环12,磁环11的内壁与金属环12的外侧磁性连接。
30.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轴承7的安装,便于轴体1的正常运动,在对密封圈4进行安装至,用户可推动磁环11,使其运动至金属板8的外侧,利用磁力影响,将金属板8向磁环11内壁吸附,随后用户可将端盖3套设至轴体1中部,随后将其预先卡接至外壳2上的环形槽5内,接着将端盖3上的环形槽5与密封圈4的外侧压紧,随后采用固定组件6对端盖3进行快速固定,在固定完成后,用户可将磁环11拨动至原位,使其与金属环12磁性连接,保证自身稳定,随后利用第一弹簧10的弹力影响,即可拉动金属板8运动至原位,从而带动限位杆9插入插孔15的内部,对密封圈4进行限位,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偏移现象,同理,当需要拆卸密封圈4时,可将磁环11推至金属板8的外侧,使限位杆9与插孔15分离即可。
31.请参阅图1~4,其中:固定组件6包括折杆61、固定管62与插杆63,折杆61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端盖3的外侧,固定管6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外壳2的外侧,折杆61的另一端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固定管62的内部,插杆63的一端贯穿固定管62并插接至折杆61的内部。
32.插杆63的中部套设有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插杆63的中部,第二弹簧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固定管62的外侧
33.本实用新型中,在对端盖3进行安装时,折杆61将插入固定管62中,与此同时,用户可拉动插杆63,使第二弹簧13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当端盖3安装至合适位置后,用户可松开插杆63,利用第二弹簧13的弹力影响带动插杆63运动至原位,即插入折杆61的内部,完成对端盖3的固定,在后期需要对端盖3进行拆卸时,可直接拉动插杆63,拔出端盖3即可,相比传统的螺栓安装,拆卸过程中更加便捷,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滑丝、松动现象。
34.请参阅图1~3,其中:外壳2的内部安装有导管14,导管14的中部安装有阀门,导管14的一端处于轴承7与密封圈4之间。
35.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进行润滑油注入时,用户可打开阀门,随后将油液沿导管14导入轴体1上,由于导管14的一端处于轴承7与密封圈4之间,从而在轴体1运动过程中,油液将向密封圈4与轴承7方向渗入,保证轴体1使用效果,减少密封圈4发生形变现象。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各设备均为市场常见设备,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且各设备的电路连接关系均属于简单的串联、并联连接电路,在电路连接这一块并不存在创新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37.工作原理:采用轴承7的安装,便于轴体1的正常运动,在对密封圈4进行安装时,用户可推动磁环11,使其运动至金属板8的外侧,利用磁力影响,将金属板8向磁环11内壁吸附,随后用户可将端盖3套设至轴体1中部,随后将其预先卡接至外壳2上的环形槽5内,接着将端盖3上的环形槽5与密封圈4的外侧压紧,在对端盖3进行安装时,折杆61将插入固定管62中,与此同时,用户可拉动插杆63,使第二弹簧13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当端盖3安装至合适位置后,用户可松开插杆63,利用第二弹簧13的弹力影响带动插杆63运动至原位,即插入折杆61的内部,完成对端盖3的固定,在后期需要对端盖3进行拆卸时,可直接拉动插杆63,拔出端盖3即可,相比传统的螺栓安装,拆卸过程中更加便捷,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滑丝、松动现象,在固定完成后,用户可将磁环11拨动至原位,使其与金属环12磁性连接,保证自身稳定,随后利用第一弹簧10的弹力影响,即可拉动金属板8运动至原位,从而带动限位杆9
插入插孔15的内部,对密封圈4进行限位,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偏移现象,同理,当需要拆卸密封圈4时,可将磁环11推至金属板8的外侧,使限位杆9与插孔15分离即可,当需要进行润滑油注入时,用户可打开阀门,随后将油液沿导管14导入轴体1上,由于导管14的一端处于轴承7与密封圈4之间,从而在轴体1运动过程中,油液将向密封圈4与轴承7方向渗入,保证轴体1使用效果,减少密封圈4发生形变现象,整个装置,针对密封圈4与端盖3的拆装更加便捷,可对密封圈4进行限位,减少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晃动现象,同时便于用户快速对轴体1、密封圈4与轴承7位置进行润滑油注入,方便快捷,可减少密封圈4发生形变现象,保证其使用寿命与密封效果。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