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2609发布日期:2023-03-29 14:3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实施农业机械现代化,用户对农业机械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履带式收割机的转向大部分使用液压控制,现有的转向控制阀包括有换向阀、安全阀、换向阀与安全阀的联动传动机构三部构成。
3.例如公开号为cn21229707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收割机割台升降和行车转向并联控制节能阀组,其缺点在于该收割机在转向时通过加载阀来控制转向油缸的压力,而该加载阀的阀芯通过操作手柄来调整位置,调整精度低,不能精准地控制收割机的转弯半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实现控制收割机的转弯半径的精准控制。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包括阀体、设置于阀体上的进油接口、主回油接口、第一转向接口、第二转向接口和转向回油接口,还包括电磁换向阀、主溢流阀和比例溢流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两个执行油口对应连通于第一转向接口和第二转向接口,所述主溢流阀连接于进油接口与主回油接口之间,所述比例溢流阀连接于转向回油接口与主回油接口之间。
6.作为优选,所述电磁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阀。
7.作为优选,所述比例溢流阀的进油口与转向回油接口连通,所述比例溢流阀的出油口与电磁换向阀的回油口、主溢流阀的回油口和主回油接口连通。
8.作为优选,所述进油接口、主回油接口、第一转向接口和第二转向接口设置在阀体的同一侧。
9.作为优选,所述主溢流阀包括连接在阀体上的第一阀座、连接在第一阀座端部的第二阀座、活动设置在第一阀座与第二阀座内的阀芯以及设置在第一阀座与阀芯之间的溢流弹簧。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阀座与阀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第一阀座外侧的密封压环、设置在密封压环上的套孔、设置在密封压环与阀体之间的密封件、设置在第一阀座上且位于密封压环外侧的挡环以及连接于挡环与密封压环之间的压紧弹簧,所述密封件包括位于密封压环端面与阀体之间的第一密封部以及位于套孔内壁与第一阀座外壁之间的第二密封部。
11.作为优选,所述套孔为圆锥孔,所述圆锥孔的直径沿远离阀体方向逐渐减小。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比例阀控制输出压力,从而实现收割机的转弯半径控制,控制灵敏度更高、更精准。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视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右视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溢流阀的剖视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液压原理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阀体,2-进油接口,3-主回油接口,4-第一转向接口,5-第二转向接口,6-转向回油接口,7-电磁换向阀,8-主溢流阀,801-第一阀座,802-第二阀座,803-阀芯,804-溢流弹簧,805-挡环,9-比例溢流阀,10-密封压环,1001-套孔,11-密封件,1101-第一密封部,1102-第二密封部,12-压紧弹簧,13-左液压缸,14-右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1.实施例1:
2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上的进油接口2、主回油接口3、第一转向接口4、第二转向接口5和转向回油接口6,还包括电磁换向阀7、主溢流阀8和比例溢流阀9,电磁换向阀7为三位四通电磁阀,电磁换向阀7的两个执行油口对应连通于第一转向接口4和第二转向接口5,电磁换向阀7的进油口与进油接口2连通,电磁换向阀7的回油口与主回油接口3连通。
23.主溢流阀8连接于进油接口2与主回油接口3之间,比例溢流阀9连接于转向回油接口6与主回油接口3之间。比例溢流阀9的进油口与转向回油接口6连通,比例溢流阀9的出油口与电磁换向阀7的回油口、主溢流阀8的回油口和主回油接口3连通。
24.进油接口2、主回油接口3、第一转向接口4和第二转向接口5设置在阀体1的同一侧。
25.主溢流阀8包括连接在阀体1上的第一阀座801、连接在第一阀座801端部的第二阀座802、活动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与第二阀座802内的阀芯803以及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与阀芯803之间的溢流弹簧804。
26.如图4所示,两个转向油缸的进油口对应连接电磁换向阀7的两个执行油口,两个转向油缸的回油口均连通于转向回油接口6。
27.当电磁换向阀7处于左侧连通时,液压油由进油接口2经过电磁换向阀7进入左液压缸13内,左液压缸13的活塞杆伸出;同时左液压缸13内的液压油进入右液压缸14内,右液压缸14的活塞杆回缩,同时右液压缸14的液压油经过电磁换向阀7进入到主回油接口3;当液压压力超过比例溢流阀9的设定值时,液压油还通过转向回油接口6经过比例溢流阀9进入主回油接口3。
28.当电磁换向阀7处于右侧连通时,液压油由进油接口2经过电磁换向阀7进入右液压缸14,右液压缸14的活塞杆伸出;同时右液压缸14内的液压油进入左液压缸13,左液压缸
13活塞杆回缩,左液压缸13内的液压油通过电磁换向阀7进入主回油接口3;当右液压缸14内的液压油进入左液压缸13内时的压力超过比例溢流阀9的设定值时,右液压缸14内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转向回油接口6经过比例溢流阀9进入主回油接口3,减小进入左液压缸13时的压力。
29.实施例2:
30.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阀座801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第一阀座801外侧的密封压环10、设置在密封压环10上的套孔1001、设置在密封压环10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件11、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上且位于密封压环10外侧的挡环805以及连接于挡环805与密封压环10之间的压紧弹簧12。密封件11为橡胶垫圈,包括位于密封压环10端面与阀体1之间的第一密封部1101以及位于套孔1001内壁与第一阀座801外壁之间的第二密封部1102。套孔1001为圆锥孔,圆锥孔的直径沿远离阀体1方向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
1.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上的进油接口(2)、主回油接口(3)、第一转向接口(4)、第二转向接口(5)和转向回油接口(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换向阀(7)、主溢流阀(8)和比例溢流阀(9),所述电磁换向阀(7)的两个执行油口对应连通于第一转向接口(4)和第二转向接口(5),所述主溢流阀(8)连接于进油接口(2)与主回油接口(3)之间,所述比例溢流阀(9)连接于转向回油接口(6)与主回油接口(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换向阀(7)为三位四通电磁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比例溢流阀(9)的进油口与转向回油接口(6)连通,所述比例溢流阀(9)的出油口与电磁换向阀(7)的回油口、主溢流阀(8)的回油口和主回油接口(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接口(2)、主回油接口(3)、第一转向接口(4)和第二转向接口(5)设置在阀体(1)的同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溢流阀(8)包括连接在阀体(1)上的第一阀座(801)、连接在第一阀座(801)端部的第二阀座(802)、活动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与第二阀座(802)内的阀芯(803)以及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与阀芯(803)之间的溢流弹簧(80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座(801)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套装在第一阀座(801)外侧的密封压环(10)、设置在密封压环(10)上的套孔(1001)、设置在密封压环(10)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件(11)、设置在第一阀座(801)上且位于密封压环(10)外侧的挡环(805)以及连接于挡环(805)与密封压环(10)之间的压紧弹簧(12),所述密封件(11)包括位于密封压环(10)端面与阀体(1)之间的第一密封部(1101)以及位于套孔(1001)内壁与第一阀座(801)外壁之间的第二密封部(110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孔(1001)为圆锥孔,所述圆锥孔的直径沿远离阀体(1)方向逐渐减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比例型转向控制装置,包括阀体、设置于阀体上的进油接口、主回油接口、第一转向接口、第二转向接口和转向回油接口,还包括电磁换向阀、主溢流阀和比例溢流阀,所述电磁换向阀的两个执行油口对应连通于第一转向接口和第二转向接口,所述主溢流阀连接于进油接口与主回油接口之间,所述比例溢流阀连接于转向回油接口与主回油接口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比例阀控制输出压力,从而实现收割机的转弯半径控制,控制灵敏度更高、更精准。更精准。更精准。


技术研发人员:宣锋杰 裘磊 左希庆 孟利强 张钊杰 钱琛 倪佳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生力液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6
技术公布日:2023/3/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