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及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0975发布日期:2023-03-25 00:0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及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热交换装置及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液压系统中,随着系统的运行,液压油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因而需要设置散热装置对液压油进行冷却降温。
3.散热装置通常由换热器组成,换热器能够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完成热交换。传统的散热装置一般由单个换热器组成,或者是设置多个换热器串联以提升待换热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又或者是多个换热器并联以提升进入散热装置的待换热介质的流量,满足大流量工况的需求。但是散热装置的功率是固定的,如果需要增大换热功率则通常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换热器的数量,此时,当实际需求功率减小时,会导致能量的浪费,空耗换热器寿命。
4.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串联板式换热器组,换热器组包括多个串联设置的热交换器,每一个热交换器均并联设置有旁通阀,可通过控制旁通阀以及热交换器两端的截止阀将部分热交换器连接到管路中,另一部分热交换器退出运行,不参与换热过程,从而灵活地适应和调节待换热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但是其仍然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根据待换热介质的流量变化灵活调节换热工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热交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组无法根据待换热介质的流量变化灵活调节换热工况的问题。
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热交换装置,能够与工作管路中的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包括:
8.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和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与所述工作管路通过第一入口管路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管路设置有第一阀,所述第一阀用于使所述第一入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9.第二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换热管路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具有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和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
10.第一连接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设置有第二阀,所述第二阀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连通或断开;
11.第二连接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设置有第三阀,所述第三阀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连通或断开。
12.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与所述工作管路通过第二
入口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入口管路设置有第四阀,所述第四阀用于使所述第二入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13.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14.第三连接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设置有第五阀,所述第五阀用于使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通或断开。
15.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16.第四连接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所述第四连接管路设置有第六阀,所述第六阀用于使所述第四连接管路连通或断开。
17.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18.第一溢流阀,入口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出口端连接溢流出口。
19.作为热交换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旁通阀,所述第一旁通阀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并联设置。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液压系统,包括上述热交换装置,所述工作介质为液压油,所述工作管路用于液压油流动。
21.作为液压系统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22.油箱,用于储存液压油;
23.第一出口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管路设置有第七阀,所述第七阀用于使所述第一出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24.第二出口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与所述工作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出口管路设置有第八阀,所述第八阀用于使所述第二出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25.作为液压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口管路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被配置为仅允许液压油由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流向所述油箱。
26.作为液压系统的优选方案,还包括:
27.第三出口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与所述工作管路连接,所述第三出口管路设置有第九阀,所述第九阀用于使所述第三出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28.第四出口管路,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四出口管路设置有第十阀,所述第十阀用于使所述第四出口管路连通或断开。
2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热交换装置,工作管路中的工作介质可通过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进入热交换装置,在经过第一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排出,通过第一连接管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和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通过第二连接管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和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因而可通过打开第二阀、关闭第三阀的方式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并联设置,以适应大流量的工况;还可以通过打开第三阀、关闭第二阀的方式使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串联设置,以提升工作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该热交换装置可根据实际工况的不同灵活调整热交换器的连接方式,使热交换器串联或并联设置,以适应不同的换热工况。
31.本实施例还提供液压系统,包括上述热交换装置,使用者可根据液压系统的实际工况调整该热交换装置中热交换器的连接方式,以适应液压系统的不同工况。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五;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六;
3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七;
3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八;
4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九;
4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
4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十一。
43.图中:
44.1、第一换热组件;11、第一换热管路;111、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2、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2、第一热交换器;121、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2、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管路;123、第一比例阀;124、第三单向阀;125、第一换热管路控制阀;13、第一入口管路;131、第一阀;14、第一旁通阀;141、第十一阀;
45.2、第二换热组件;21、第二换热管路;211、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2、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2、第二热交换器;221、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2、第二换热介质出口管路;223、第二比例阀;224、第四单向阀;225、第二换热管路控制阀;23、第二入口管路;231、第四阀;24、第二旁通阀;241、第十二阀;
46.3、第一连接管路; 31、第二阀;
47.4、第二连接管路; 41、第三阀;
48.5、第三连接管路; 51、第五阀;
49.6、第四连接管路; 61、第六阀;
50.71、第一溢流阀; 72、第二溢流阀; 73、溢流出口;
51.81、第一出口管路;811、第七阀;812、第一单向阀;82、第二出口管路;821、第八阀;822、第二单向阀;
52.91、第三出口管路;911、第九阀;92、第四出口管路;921、第十阀;
53.101、第一入口;102、第二入口;
54.201、第一出口;202、第二出口;203、第三出口;204、第四出口;
55.301、第一换热器入口;302、第一换热器出口;303、第二换热器入口;304、第二换热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9.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60.在液压系统中需要设置散热装置对液压油进行冷却降温。传统的散热装置一般由单个换热器组成,或者是设置多个换热器串联以提升待换热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又或者是多个换热器并联以提升进入散热装置的待换热介质的流量,满足大流量工况的需求,但是该散热装置功率固定,无法适应不同工况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串联板式换热器组,换热器组包括多个串联设置的热交换器,每一个热交换器均并联设置有旁通阀,可通过控制旁通阀以及热交换器两端的截止阀将部分热交换器连接到管路中,另一部分热交换器退出运行,从而灵活地适应和调节待换热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但是其仍然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根据待换热介质的流量变化灵活调节换热工况。
6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热交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组无法根据待换热介质的流量变化灵活调节换热工况的问题。
62.参照图1,热交换装置能够与工作管路中的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第二换热组件2、第一连接管路3和第二连接管路4,第一换热组件1包括第一换热管路11和设置于第一换热管路11的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换热管路11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和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与工作管路通过第一入口管路13连接,第一入口管路13设置有第一阀131,第一阀131用于使第一入口管路13连通或断开。第二换热组件2包括第二换热管路21和设置于第二换热管路21的第二热交换器22,第二换热管路21具有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和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第一连接管路3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另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第一连接管路3设置有第二阀31,第二阀31用于使第一连接管路3连通或断开。第二连接管路4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另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第二连接管路4设置有第三阀41,第三阀41用于使第二连接管路4连通或断开。工作管路中的工作介质可通过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进入热交换装置,在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一换热管路出口
端112排出,此外,可通过打开第二阀31、关闭第三阀41的方式使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并联设置,以适应大流量的工况;还可以通过打开第三阀41、关闭第二阀31的方式使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串联设置,以提升工作介质换热前后的温度变化幅度。该热交换装置可根据实际工况的不同灵活调整热交换器的连接方式,使热交换器串联或并联设置,以适应不同的换热工况。
63.可选地,第一热交换器12中,换热介质的入口端连接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连接第一换热器入口301,换热介质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管路122,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管路122连接第一换热器出口302,换热介质通过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换热器入口301进入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并经过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进入第一热交换器12,与工作介质完成热交换后经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管路122流出第一热交换器12,最终从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换热器出口302流出热交换装置。其中,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设置有第一比例阀123,用于控制第一热交换器12的进水量,第一换热介质出口管路122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24,第三单向阀124被配置为仅允许换热介质从第一热交换器12流向第一换热器出口302,以防止换热介质倒流。
64.类似地,第二热交换器22中,换热介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连接第二换热器入口303,换热介质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换热介质出口管路222,第二换热介质出口管路222连接第二换热器出口304,换热介质通过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换热器入口303进入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并经过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进入第二热交换器22,与工作介质完成热交换后经第二换热介质出口管路222流出第二热交换器22,最终从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换热器出口304流出热交换装置。其中,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设置有第二比例阀223,用于控制第二热交换器22的进水量,第二换热介质出口管路222设置有第四单向阀224,第四单向阀224被配置为仅允许换热介质从第二热交换器22流向第二换热器出口304,以防止换热介质倒流。
65.继续参照图1,第一热交换器1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热交换器12串联设置,第一换热组件1还包括第一旁通阀14,第一旁通阀14与至少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并联设置,从而使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不参与热交换,降低功率,以适应低换热功率的工况。此外,与第一旁通阀14并联设置的第一热交换器12的所在管路设置有第十一阀141,可通过第十一阀141切断或连通上述管路。可选地,为了进一步便于控制热交换装置的功率,每个第一热交换器12的输入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换热管路控制阀125,第一换热管路控制阀125用于使第一热交换器12的输入端与第一换热介质入口管路121连通或断开。
66.与上述结构类似地,第二热交换器2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热交换器22串联设置,第二换热组件2还包括第二旁通阀24,第二旁通阀24与至少部分第二热交换器22并联设置。此外,与第二旁通阀24并联设置的第一热交换器12的所在管路设置有第十二阀241,可通过第十二阀241切断或连通上述管路。可选地,每个第二热交换器22的输入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换热管路控制阀225,第二换热管路控制阀225用于使第二热交换器22的输入端与第二换热介质入口管路221连通或断开。
67.继续参照图1,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与工作管路通过第二入口管路23连接,第二入口管路23设置有第四阀231,第四阀231用于使第二入口管路23连通或断开,从而使工作管路中的工作介质除了通过第一入口管路13接入热交换装置外,还能够通过第二入口管
路23接入热交换装置,从而为工作管路提供了两个可选的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具体地,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入口101和第二入口102,第一入口101位于第一入口管路13,并用于连接工作管路,第二入口102位于第二入口管路23,并用于连接工作管路。
68.继续参照图1,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三连接管路5,第三连接管路5的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另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第三连接管路5设置有第五阀51,第五阀51用于使第三连接管路5连通或断开,从而使工作介质还可通过第二入口102进入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并经过第二换热组件2进行热交换后,经第三连接管路5进入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以再次进入第一换热组件1进行热交换。
69.继续参照图1,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四连接管路6,第四连接管路6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另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第四连接管路6设置有第六阀61,第六阀61用于使第四连接管路6连通或断开。第四连接管路6主要用于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并联的方案,工作介质在经过第一换热组件1和第二换热组件2后,能够同时汇集于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或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
70.继续参照图1,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一溢流阀71,第一溢流阀71的入口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入口端111,出口端连接溢流出口73,从而防止过量的工作介质流入第一换热组件1,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可选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二溢流阀72,第二溢流阀72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入口端211,出口端连接溢流出口73,从而防止过量的工作介质流入第二换热组件2。
71.本实施例还提供液压系统,包括上述热交换装置,工作介质为液压油,工作管路用于液压油流动。使用者可根据液压系统的实际工况调整该热交换装置中热交换器的连接方式,以适应液压系统的不同工况。
72.继续参照图1,液压系统还包括油箱、第一出口管路81以及第二出口管路82,油箱用于储存液压油;第一出口管路81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另一端与油箱连接,第一出口管路81设置有第七阀811,第七阀811用于使第一出口管路81连通或断开;第二出口管路82一端连接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另一端与工作管路连接,第二出口管路82设置有第八阀821,第八阀821用于使第二出口管路82连通或断开。从而使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具备两个输出路径,其中一个为通过第一出口管路81,并经过第一出口201流入油箱,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另一个为通过第二出口管路82,并经过第二出口202流回工作管路,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
73.可选地,为了防止液压油从油箱回流至第一出口管路81,第一出口管路81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812,第一单向阀812被配置为仅允许液压油由第一换热管路出口端112流向油箱。
74.继续参照图1,液压系统还包括第三出口管路91和第四出口管路92,第三出口管路91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另一端与工作管路连接,第三出口管路91设置有第九阀911,第九阀911用于使第三出口管路91连通或断开;第四出口管路92一端连接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另一端与油箱连接,第四出口管路92设置有第十阀921,第十阀921用于使第四出口管路92连通或断开。从而使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同样具备两个输出路径,其中一个为通过第三出口管路91,并经过第三出口203流入油箱,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另一个为通过第四出口管路92,并经过第四出口204流回工作管路,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
75.可选地,为了防止液压油从油箱回流至第三出口管路91,第三出口管路91还设置有第二单向阀822,第二单向阀822被配置为仅允许液压油由第二换热管路出口端212流向油箱。
76.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阀131、第二阀231、第三阀31、第四阀41、第五阀51、第六阀6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第九阀911、第十阀92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一换热管路控制阀125以及第二换热管路控制阀225均为球阀。
77.以下结合图2-图11介绍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的几种可选的工作模式。
78.工作模式一:如图2所示,第一阀1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二阀3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开启;第一旁通阀14、第四阀231、第二旁通阀24、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六阀61、第九阀91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一部分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一出口管路81,经第一出口201流入油箱;另一部分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二出口管路82,经第三出口203流入油箱。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流量较大的工况。
79.工作模式二:如图3所示,第四阀2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二阀3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开启;第一阀131、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六阀61、第九阀91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二入口102流入第二入口管路23,一部分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一出口管路81,经第一出口201流入油箱;另一部分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二出口管路82,经第三出口203流入油箱。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流量较大的工况。
80.工作模式三:如图4所示,第一阀1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三阀41、第八阀821开启;第一旁通阀14、第四阀231、第二旁通阀24、第二阀31、第五阀51、第六阀61、第七阀811、第九阀91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并依次流过第一换热管路11以及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一热交换器1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最终进入第二出口管路82,经第三出口203流入油箱。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高,降温幅度需求较大的工况。
81.工作模式四:如图5所示,第一阀1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四阀231、第五阀51、第七阀811开启;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二阀31、第三阀41、第六阀61、第八阀821、第九阀91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二入口102流入第二入口管路23,并依次流过第二换热管路21以及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二热交换器22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最终进入第一出口管路81,经第一出口201流入油箱。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高,降温幅度需求较大的工况。
82.工作模式五:如图6所示,第一阀1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二阀31、第六阀61、第九阀911开启;第四阀231、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一部分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三出口管路91,经第二出口202流回工作管路;另一部分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通过第四连接管路6进入第三出口管路91,经第二出口202流回工作管路。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
闭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流量较大的工况。
83.工作模式六:如图7所示,第四阀2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二阀31、第六阀61、第十阀921开启;第一阀131、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第九阀91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二入口102流入第二入口管路23,一部分通过第一连接管路3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通过第四连接管路6进入第四出口管路92,经第四出口204流回工作管路;另一部分流入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进入第四出口管路92,经第四出口204流回工作管路。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流量较大的工况。
84.工作模式七:如图8所示,第一阀1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三阀41、第十阀921开启;第四阀231、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二阀31、第五阀51、第六阀6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第九阀91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并依次流过第一换热管路11以及第二换热管路21,由第一热交换器1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并最终进入第四出口管路92,经第四出口204流回工作管路。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高,降温幅度需求较大的工况。
85.工作模式八:如图9所示,第一阀131、第四阀231、第十一阀141、第十二阀241、第五阀51、第九阀911开启;第一旁通阀14、第二旁通阀24、第二阀31、第三阀41、第六阀61、第七阀811、第八阀821、第十阀92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二入口102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并依次流过第二换热管路21以及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二热交换器22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并最终进入第三出口管路91,经第二出口202流回工作管路。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高,降温幅度需求较大的工况。
86.工作模式九:如图10所示,第二阀31、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六阀61均关闭,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二换热组件2互不相连,以下仅以第一换热组件1为例说明。该工作模式下,第一阀131、第一旁通阀14、第七阀811开启;第十一阀141、第九阀91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并流过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其中,仅有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参与换热,另一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不参与换热,工作介质最终进入第一出口管路81,经第一出口201流入油箱。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开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低、且流量较小的工况。
87.工作模式十:如图11所示,第二阀31、第三阀41、第五阀51、第六阀61均关闭,第一换热组件1与第二换热组件2互不相连,以下仅以第一换热组件1为例说明。该工作模式下,第一阀131、第一旁通阀14、第九阀911开启;第十一阀141、第七阀811关闭。工作介质由第一入口101流入第一入口管路13,并流过第一换热管路11,由第一热交换器12进行热交换,其中,仅有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参与换热,另一部分第一热交换器12不参与换热,工作介质最终进入第三出口管路91,经第二出口202流回工作管路。该工作模式一般用于闭式液压系统,并适用于液压油温度较低、且流量较小的工况。
88.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装置设置为其它工作模式,对此不再赘述。
8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
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