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488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雾器,它用于将装在容器中的液体,如液态洗涤剂和杀虫剂以雾状或泡沫状喷出。
已经有几种喷雾器在例如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报No.63-20970(1988)、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报No.64-12668(1989)和日本实用新型公报No.62-770(1987)中公开。这些公开的喷雾器是所谓的扳机型的。也就是说,这些喷雾器均都装有一个用螺旋弹簧朝前加力的扳机,其中,可以抵抗着螺旋弹簧的弹力拉动扳机,用活塞压缩泵室中的液体,使液体以雾化的状态喷出,然后扳机与活塞由螺旋弹簧的弹力而弹回,将容器中的液体向上泵入泵室中。
但是,这种常规的喷雾器有一个在装配喷雾器时将螺旋弹簧装入喷雾器中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螺旋弹簧的轴线难于与接纳螺旋弹簧的孔的轴线重合,因此有时难于将螺旋弹簧插入用于接纳螺旋弹簧的接纳孔中。还有,当将螺旋弹簧插入接纳孔而其轴线彼此不重合时,接纳孔的内表面有时会被刮伤。这样,螺旋弹簧在伸缩时就会碰到刮痕,从而妨碍螺旋弹簧的平稳伸缩。
在喷雾器中,有一种在例如日本专利公报No.62-59635(1987)中所公开的将液体呈泡沫状喷出的喷雾器。这种常规的喷雾器将液体以恒定的泡沫状态喷出,也就是说,这种喷雾器不能在喷射时改变泡沫的程度。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有可以比较方便的改变泡沫程度的场合。
另外,本申请人以前曾经提出一种配有一喷嘴盖的喷雾器,该喷嘴盖位于在其前面的中部具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的前端,用以将喷雾孔盖住,此喷嘴盖的端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前端的上部,其中,喷雾器设有用于保持喷嘴盖的保护装置,它使喷嘴盖能自由开闭,但在喷嘴盖关上,把喷雾孔盖住时,使喷嘴盖不能打开(日本专利申请No.6-27754(1994))。
采用此喷雾器,可以在不喷雾时保持喷雾孔处于关闭状态。但是,当将喷嘴盖向上抬起使之避开喷雾孔并喷雾时,喷嘴盖有可能在无意中向下转动,从而妨碍喷雾。当喷嘴盖如此地妨碍喷雾时,喷射的粒子就会向不希望的方向飞散。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喷嘴盖在喷雾时无意中向下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喷雾器具有(a)一个在其前端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b)一个设置在前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它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上,从而能使喷嘴盖自由地开闭,该喷嘴盖在其处于关闭状态时盖住喷雾构件的喷雾孔,在其处于打开状态时能从喷雾孔前面避开,(c)用于保持前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保持装置,以及(d)用于保持前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二保持装置。
此喷雾器在不需要喷雾时,可通过使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并操作第一保持装置,保持喷雾孔处于闭塞状态。在需要喷雾时,通过将第一保持装置松开,将喷嘴盖绕枢轴摆动地打开,然后使第二保持装置动作,就可保持喷雾孔处于打开状态。在使第二保持装置操作时,由于喷嘴盖不可能因为疏忽而向关闭方向摆动,从而防止了喷嘴盖对喷雾的妨碍。因此,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嘴盖的碰撞而向非所希望的方向飞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喷雾器是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它具有(a)一个喷雾构件,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喷雾孔,在构件的前部上方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个切口部分;(b)一个设置在喷雾构件前部的喷嘴盖,该盖子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轴承上,从而能使喷嘴盖自由地开闭,在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底部与前端部分之间设有一薄的能弯曲的铰链部分,在关闭状态,喷嘴盖将喷雾构件的喷雾孔盖住,而在打开状态,喷嘴盖离开喷雾孔前方的某一位置;(c)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在前述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与前述喷嘴盖的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以及(d)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设在喷嘴盖接合端的外表面上的一个钩子和设在喷雾构件上表面上的、能与前述钩子接合与脱开的接合凹部,用于在钩子与凹部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第一保持装置可以如下所述地构成,即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上形成接合突起,并在喷嘴盖的接合端设置接合孔,或者与之相反,也可以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上形成接合孔,而在喷嘴盖的接合端设置接合突起。就这种第一保持装置的结构而言,在根据下述本发明第三至第六方面的任一个喷雾器中的第一保持装置的结构可以与之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喷雾器是前述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它包括(a)一个喷雾构件,它具有在其前面中间部分的一个喷雾孔、在构件的前部上方左侧和右侧上设置的一对轴承和一个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的切口部分;(b)一个设置在喷雾构件前部的喷嘴盖,该喷嘴盖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前述轴承上,从而使喷嘴盖能自由地开闭,在盖的前端部分上设有一能与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该喷嘴盖盖住喷雾构件的前述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喷嘴盖从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与喷嘴盖的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它们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以及(d)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设在喷嘴盖底部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突起和喷雾构件的前缘,当使喷嘴盖向打开方向摆动并接近这个摆动运动的终点时,接合突起可超过该前缘的上方,并在此之后,在接合突起与前缘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按照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喷雾器是前述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它包括(a)一个喷雾构件,它具有在其前面中间部分的喷雾孔、设置在构件的前部上方左侧和右侧上的一对轴承和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的一个切口部分;(b)一个设置在喷雾构件前部的喷嘴盖,该喷嘴盖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轴承上,从而能自由地开闭喷嘴盖,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该喷嘴盖盖住喷雾构件的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喷嘴盖从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与喷嘴盖的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以及(d)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喷嘴盖底部的侧面和与此侧面相对的喷雾构件的轴承内表面上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它们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第二保持装置可以如下所述的构成,即在喷嘴盖上形成一个接合突起,在喷雾构件上形成一个接合孔,或者与之相反,也可以在喷嘴盖上形成接合孔,在喷雾构件上形成接合突起。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喷雾器是前述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它包括(a)一个喷雾构件,该构件具有在其前面中间部分的一个喷雾孔、在构件的前部上方左侧和右侧上设置的一对轴承和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的一个切口部分;(b)一个设置在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该喷嘴盖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轴承上,从而能自由地开闭喷嘴盖,在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喷嘴盖盖住喷雾构件的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喷嘴盖能从喷雾孔的前面避开;(c)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与喷嘴盖的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d)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设置在喷嘴盖的中部两侧以及喷雾构件的轴承上表面上的台阶部分,当使喷嘴盖绕枢轴转动地打开时,在此摆动运动的终点,前述台阶部分坐落在轴承的上表面上,因而使喷嘴盖向后倾斜,以保持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喷雾器是前述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它包括(a)一个喷雾构件,该构件具有在其前面中间部分的一个喷雾孔、在构件的前部上方左侧和右侧上设置的一对轴承和在构件的前部下方设置的一个切口部分;(b)一个设置在喷雾构件前部的喷嘴盖,该喷嘴盖的底部可摆动地装在喷雾构件的轴承上,从而能使喷嘴盖自由地开闭,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个能与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喷嘴盖盖住喷雾构件的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喷嘴盖能从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喷雾构件的切口部分与喷嘴盖的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用于在所述突起和孔接合时保持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以及(d)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在喷雾构件的轴承后方形成的一个空穴,当使喷嘴盖绕枢轴转动从而打开时,在此摆动运动的终点,喷嘴盖向后倾斜,以使喷嘴盖的一部分插入空穴中,从而保持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应当注意到,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喷雾器中,可以采用扳机或其它类型的机构作为泵的驱动机构。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的垂直剖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中所用的泵室的垂直剖视图;图3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中所用的螺旋弹簧的前视图;图4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的螺旋弹簧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的螺旋弹簧的变型实例的前视图;图6是根据实施例1的喷雾器的螺旋弹簧的变型实例的垂直剖切的侧视图;图7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排放部分在其处于装配状态时的垂直剖视图(沿图8的Ⅰ-Ⅰ线剖切);图8是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排放部分在其处于装配状态时的前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喷雾器在其装在容器上时的侧视图;图10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中所用的支承构件的垂直剖视图(沿图11的Ⅱ-Ⅱ线剖切);图11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支承构件的前视图;图12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中所用的喷雾构件的垂直剖视图(沿图13的Ⅲ-Ⅲ线剖切);图13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喷雾构件的前视图;图14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喷雾构件的后视图;图15是沿图13的Ⅳ-Ⅳ线的剖视图;图16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中所用的碰撞板的侧视图17是根据实施例2的喷雾器的碰撞板的后视图;图18是沿图17的Ⅴ-Ⅴ线剖切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实施例2的喷雾器在碰撞板朝着喷出喷嘴设置时的喷雾状态的视图;图20是表示在碰撞板朝着喷出喷嘴设置时,从实施例2的喷雾器喷出的泡沫在壁面上的附着状态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在碰撞板朝着喷出喷嘴设置时,从实施例2的喷雾器喷出的泡沫在壁面上的附着状态的前视图;图22是表示实施例2的喷雾器在碰撞板从喷出喷嘴的前方避开时的喷雾状态;图23是表示在碰撞板从喷出喷嘴的前方避开时,从实施例2的喷雾器喷出的泡沫在壁面上的附着状态的侧视图;图24是表示在碰撞板从喷出喷嘴的前方避开时,从实施例2的喷雾器喷出的泡沫在壁面上的附着状态的前视图;图25是表示实施例3的喷雾器的一部分在局部剖开时的侧视图;图26是表示实施例3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关闭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27是表示实施例3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打开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28是实施例3的喷雾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9是在实施例3的喷雾器中所用的第二保持装置的垂直剖视图;图30是表示实施例4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关闭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31是实施例4的喷雾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2是表示实施例4的喷雾器在其喷雾孔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垂直剖视图;图33是表示实施例5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34是表示实施例5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35是实施例5的喷雾器的分解透视图;图36是表示实施例6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关闭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37是表示实施例6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打开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图38是实施例6的喷雾器中所用的喷嘴盖的透视图;图39是表示实施例7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关闭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以及图40是表示实施例7的喷雾器中的喷雾孔在打开状态时的组装透视图;以及图41是实施例7的喷雾器中所用的喷嘴盖的透视图。
下面将参照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此实施例中的喷雾器为扳机式,它在使用时装在一个容器(图中未示出)的颈部上。图1是喷雾器的垂直剖视图,该喷雾器包括一个具有一喷射筒B1,一个支持筒B2以及一个抓握部分B3的喷雾器主体B;一个设置在喷雾器主体B的前端的喷雾构件A;一个排放室C,一个泵室D,一个扳机E和一个安装用的盖子F。
安装用的盖子F装在支持筒B2的下端。喷雾器就用此安装用的盖子F固定在容器的颈部上。
排放室C包括一个装在支持筒B2中的排放筒101,在排放筒101的内部,在其下侧形成一个抽吸室103,在其上侧设有一个排放阀室104。排放筒101的下端与吸管102连接,由此可使抽吸室103与容器内部连通。
在抽吸室103的内壁上,刚好在吸管102的上方,设有一个阀座106,容纳在抽吸室103内的阀球105可坐落在此阀座106上,或从其离开。
在排放阀室104中,容纳有一个排放阀107,它具有与排放阀室104的上端接合的可弹性变形的部分108。此排放阀107可座落在一个在抽吸室103与排放阀室104之间设置的阀座109上或从其离开。
排放筒101设有一个使抽吸室103与以后要说明的筒室124连通的开口110,以及一个使排放阀室104与以后要说明的排放通道112连通的开口111。
在前述的喷射筒B1中,设有通过开口111与排放阀室104连通的排放通道112。喷雾构件A设有与排放通道112连通的通道113、114,以及一个与通道114连通的喷雾孔115。
泵室D包括一个筒体120和一个活塞130。图2是泵室D的放大的局部剖视图。筒体120设有一个外筒121、一个底壁122和一个内筒123,这样在筒体120的内表面和活塞130的端面136之间形成一个筒室124。
在内筒123的内部,设有一个用于容纳以后要说明的螺旋弹簧140的支承孔125和多个设置在其内表面上用于支承螺旋弹簧的突条125a。
在筒体120的底壁122上,设有一个通过开口110与抽吸室103连通的开口126。在外筒121的下侧,设有一个吸气孔127,它使容器的内部在活塞130向前运动到终点时与大气连通。在此处,所谓的“活塞130的向前运动”的意思是指活塞130沿着与筒体120的底壁122接近的方向移动。吸气孔127通过通道117与一个设置在排放筒101下侧的开孔116连通,并进一步地通过开孔116与容器内部连通。
活塞130设有一个圆筒形部分131与一个活塞部分132。在圆筒形部分131的前端133上形成一个用于与扳机E接合的凹穴134,在圆筒形部分131的内部形成一个用于支承螺旋弹簧140的支承孔135。在支承孔135的内表面上,设有一个台阶135a和多个用于把持螺旋弹簧140的突条135b。
活塞部分132是用弹性材料制造的,具有一个在筒体120的外筒121的内表面上气密地滑动的外滑动部分132a,一个在内筒123的外表面上气密地滑动的内滑动部分132b,和面朝筒室124的端面136。
将外滑动部分132a做成拱形结构,并将其两端的直径设定成略大于筒体120的外筒121的内径。这是因为,在将活塞130插入筒体120时,必须保持筒体的气密性。因此,在活塞130的端面136上设有用于在把活塞130插入筒体120时吸收变形的环状沟槽136a、136b。
扳机E有一把手151和一推压件152,把手以其一端可摆动地装在喷射筒B1上,而推压件则设置在把手151的中部。推压件152与活塞130的凹穴134接合。
在活塞130的圆筒形部分131与筒体120的内筒123之间,装有用于使扳机E能弹性地返回的螺旋弹簧140。
现在参考图3及图4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的螺旋弹簧140。图3为螺旋弹簧140的正视图,图4为弹簧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螺旋弹簧140由螺旋卷线141构成,该螺旋弹簧140要如此形成,以使螺旋卷线141的两个线端部分142分别与相邻的卷线部分144接触,同时向内偏转,而且,在每个线端部分142上,从螺旋卷线141的各端143开始延伸一预定长度的部分位于与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平面上。
虽然线端部分142的偏转部分最好位于与前述轴线垂直的平面上,但是偏转部分不一定要准确地位于与轴线垂直的平面上,也就是说,偏转部分也可以位于与轴线接近垂直的平面中。
图3示出了以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为中心,从线端143开始延伸并有一角度θ(以后称此角度为偏转角θ)的部分位于与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平面中,而线端143从螺旋卷线141的外接圆偏转了一个长度S(以后称此长度为偏转量)的情况。
螺旋卷线141的直径d,偏转量S和偏转角θ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当偏转角θ为90°时,偏转量S约为0.66d。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偏转角θ为180°的情况下,偏转量S均为0.87d。
如此构成的螺旋弹簧140在组装泵室D时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在下文中对此予以说明。
在组装泵室D的场合,首先在活塞130的支承孔135中插入螺旋弹簧140的一端,并使螺旋弹簧140的线端部分142与台阶135a接合。由于线端部分142位于与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接近垂直的平面中,通过使线端部分142与台阶135a接合,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就与活塞130的轴线基本一致。
接着,将装有螺旋弹簧140的活塞130装入筒体120中。此时,在将活塞130插入筒体120中的同时,必须将螺旋弹簧140的另一端插入筒体120上的支承孔125中。
在此喷雾器的情况下,由于螺旋弹簧140的轴线P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与活塞130的轴线基本上一致,由此可以非常平滑而且正确地同时进行将活塞130插入筒体120的操作和将螺旋弹簧140的另一端侧插入支承孔125的操作。因此,可以防止螺旋弹簧140的不良安装。
另外,在将螺旋弹簧140的另一端侧插入筒体120的支承孔125时,由于螺旋弹簧140的另一端侧不可能剐住支承孔125的内表面,不会使支承孔125的内表面受伤,因此,也不会妨碍螺旋弹簧140平滑地伸缩。
如上所述,为了容易地组装泵室D,螺旋弹簧140的线端部分142的偏转角θ越大,效果越好。实际上在实施时,如果设定S≥0.5d,就可以得到前面所说的效果。
下面说明此喷雾器的操作。在将固定在容器颈部上的喷雾器的扳机E沿箭头G的方向推压时,推压件52推压在活塞130的前端133的凹穴134。其结果是,使活塞部分132的端面136移动,直至接触筒体120的底壁122,从而将充满筒室124的液体从开口126推出至抽吸室103,然后由抽吸室103内的液压向上推动排放阀107。
排放阀107根据可弹性变形的部分108的弹性变形而向上移动,离开阀座109,将阀打开。其结果为,液体从抽吸室103流入排放阀室104,并经过开口111进一步地流入排放通道112,然后经过通道113、114,再成雾状地从喷雾孔115喷出。
在此过程中,活塞130的圆筒形部分131压缩螺旋弹簧140,并由抽吸室103中的液压使阀球105座落在阀座106上,从而将阀关闭。
在从喷雾孔115喷出液体的喷雾操作完成以后,松开扳机E的推压,使活塞130由螺旋弹簧140的弹性恢复力回到图1所示的位置,由此筒室124变大,筒室124内产生负压。此负压作用在排放阀107及阀球105上。也就是说,负压使排放阀107座落在阀座109上,将阀关闭,并使阀球105从阀座106离开,将阀打开。其结果为,将容器中的液体从吸管102向上吸至抽吸室103中,并经过开口110、126进一步地充填在筒室124中,准备在下一次喷出。
设在筒体120的外筒121上的吸气孔127在活塞130的端面136接近筒体120的底壁时与大气连通,并通过通道117和开孔116将大气引入容器中。此后,当活塞130返回图1所示的位置时,吸气孔127要设计成被活塞130的外滑动部分132a关闭,从而即使在容器倒过来的时候,容器中的液体也不会从吸气孔127漏出。
在此实施例中,虽然泵室D的轴线与喷射筒B1的轴线平行地设置,但是正如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No.62-770(1987)中所公开的那样,也可以在泵室D的轴线与喷射筒B1的轴线相交的喷雾器中使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螺旋弹簧140。
图9是喷雾器外观的侧视图,该喷雾器通过盖90装在盛有液体洗涤剂(发泡性液体)的容器80的颈部上。
此喷雾器是扳机式的,它具有一个框架1,一个由图中未示出的弹簧向前施力的扳机2,一个装在框架1的前端上的喷雾构件20。在此喷雾器中,当扳机2由于弹簧的弹力而向前弹回时,容器80中的液体洗涤剂被向上泵入框架1中,而当向后拉动扳机2时,被向上泵至框架1中的液体洗涤剂就以泡沫状从喷雾构件20的前端喷出。
图7为喷雾器的排放部分的垂直剖视图(沿图8的Ⅰ-Ⅰ线剖切),图8为其前视图。
在框架1的前端设有一排放管3,其上固定有一支承构件10。
图10是支承构件10的垂直剖视图(沿图11的Ⅱ-Ⅱ线剖切),图11为其前视图。支承构件10具有一支承筒部分12、一个固定筒部分13和一个设置在彼此偏心地设置的支承筒部分12与固定筒部分13之间的间壁11。支承筒部分12以密封状态固定在排放管3的外侧上。
支承筒部分12与固定筒部分13通过一个设置在间壁11上的通孔14连通。一个在固定筒部分13内部同心地设置的柱状轴形构件15从间壁11上伸出。在轴形构件15的前端外表面上,沿着轴线方向,设有一直延伸到轴形构件15的前端面的两条垂直的沟槽16,16,它们在圆周方向上互相隔开180°。
在支承构件10的固定筒部分13上装有喷雾构件20。图12为喷雾构件20的垂直剖视图(沿图13的Ⅲ-Ⅲ线剖切),图13为其前视图,图14为其后视图,而图15为沿图13的Ⅳ-Ⅳ线的剖视图。
喷雾构件20有一垂直的壁22,穿过该壁在喷雾构件的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喷出喷嘴21。从此垂直壁22向后伸出与喷出喷嘴21同心地设置的圆环状内筒23和中筒24以及外筒25。
在内筒23的底面29上设有一个与喷出喷嘴21同心的圆形小直径凹穴26,和从此小凹穴26沿小直径凹穴26的内周边的切线按相反的方向延伸至外部的两条沟槽(漩涡流形成通道)27,27。另外,在内筒23上侧的内表面上有从内筒23的前端面到底面29的前面直线地延伸的两条垂直沟槽28,28,它们在圆周方向上互相隔开180°。前述沟槽27,27分别位于垂直沟槽28,28的延线上。
喷雾构件20安装在支承构件10上,由于前述支承构件10的轴形构件15可转动地紧密插入内筒23中,中筒24的外表面可转动地紧密插入支承构件10的固定筒部分13的前侧内表面,并且设置在外筒25的内表面上的接合环30与设置在固定筒部分13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环17接合,因此可以使它在支承构件10上回转,但是不能被取下。另外,支承构件10的轴形构件15的前端面与内筒23的底面29接触,从而关闭小直径的凹穴26。
喷雾构件20相对于支承构件10的回转可以使支承构件10的垂直沟槽16的后端一方面与喷雾构件20的垂直沟槽28的前端重合,一方面又与之错开。
图7示出了垂直沟槽16的后端与垂直沟槽28的前端重合的状态,此时,沟槽27通过垂直沟槽16与垂直沟槽28连通。当两垂直沟槽16、28处于互相错开的位置时,垂直沟槽28用轴形构件15的外表面关闭,同时,垂直沟槽16用内筒23的内表面关闭,由此将垂直沟槽16与垂直沟槽28之间的连通切断。
此外,从喷雾构件20的垂直壁22上向前伸出一中空的突起31和壳状壁32。在突起31的内部,形成与喷出喷嘴21同心并与喷出喷嘴21连通的圆形小直径凹穴33和圆形大直径凹穴34。壳状壁32设在突起31的外侧,壳状壁32的前端要比突起31更向前突出。
在小直径凹穴33的内表面上,设有四个气孔(进气孔)35,每个进气孔35都与在壳状壁32的外表面上开口的一条空气通道36连通。壳状壁32在其上部与下部分别具有切口37,38,同时,在上部切口37的两侧形成通孔39,39,在下部切口38的两侧形成通孔40,40。
在喷雾构件20的前端上装有一碰撞板50。图16为碰撞板50的侧视图,图17为其后视图(从图16的右侧看去),而图18为沿图17的Ⅴ-Ⅴ线的剖视图。
碰撞板50在其上部设有一对支承轴部分51,51。将此支承轴部分51,51分别嵌入喷雾构件20的通孔39,39中,就能可摆动地支承碰撞板50。应当注意到,支承轴部分51是紧密地配合在通孔39中的,因此可防止碰撞板50被无意地摆动。
将碰撞板50设计成当它如图7及图8所示处于悬挂状态时(以后称此为碰撞板50的关闭状态),具有能配合在喷雾构件20的壳状壁32内的形状与尺寸。此时,设置在碰撞板50下部的舌片52要比壳状壁32更向下地突出。设置在舌片52两侧的接合突起53,53分别与壳状壁32的通孔40,40接合,从而使碰撞板50能锁定在关闭状态。
另外,碰撞板50具有在碰撞板50处于关闭状态时与喷出喷嘴21同心的通孔(延伸通道)54。通孔54的内径略大于喷雾构件20的大直径凹穴34的内径。在通孔54的后侧,设有一其内径大于通孔54的内径的阶梯孔55。在碰撞板50处于关闭状态时,喷雾构件20的突起31的前端进入阶梯孔55内,从而使其位置接近阶梯部分。
碰撞板50在其前端侧有五个间隔相等的棒状碰撞壁(碰撞壁部分)56,它们从通孔54的前部内表面朝着通孔54的中心延伸。各棒状碰撞壁56的前端彼此互相隔开。通孔54的前端由五个棒状碰撞壁56分割成一个中央开口(流通开口)57和五个在中央开口57周围的扇形开口(流通开口)58。
下面将说明此喷雾器的操作。通过转动喷雾构件20,使支承构件10的垂直沟槽16与喷雾构件20的垂直沟槽28连通,并向后拉动扳机2,就将容器80中的液体洗涤剂向上泵送到排放管3中。此液体洗涤剂从排放管3经过支承构件10的支承筒12、通孔14、固定筒13,然后进一步通过垂直沟槽16、28及沟槽27,流入小直径凹穴26。
液体洗涤剂在从沟槽27流入小直径凹穴26时,成为高速涡流,它一面高速地打旋,一面通过喷出喷嘴21流出。从喷出喷嘴21排出的液体洗涤剂一方面由于离心力而离散成为细小的粒子,一方面喷射到小直径凹穴33及大直径凹穴34内。在液体洗涤剂从喷出喷嘴排出的时候,在小直径凹穴33内产生负压,由此使空气通过气孔35流入小直径凹穴33。
在此喷雾器中,可以通过碰撞板50的开启或关闭合适地选择喷射的液体洗涤剂的喷雾状态。下面,将就此作出说明。<在碰撞板50关闭的情况下>
图19示出了在将碰撞板50朝着喷出喷嘴21设置时被喷射的液体洗涤剂的喷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喷雾构件20的小直径凹穴33与大直径凹穴34以及碰撞板50的通孔54一起构成一条气液混合通道,从而使从喷出喷嘴21喷出的液体洗涤剂的雾状粒子的一部分通过与前述气液混合通道的内表面或碰撞板50的棒状碰撞壁56碰撞而成为更小的粒子并飞散开来,同时在气液混合通道内对其搅动。其结果将是,液体洗涤剂的喷雾粒子与从气孔流入的空气在气液混合通道内混合,从而成为泡沫。此泡沫与未与棒状碰撞壁56等碰撞而直接到达的喷雾粒子混合,然后从碰撞板50的开口57,58喷出。
当碰撞板50如上所述地关闭时,液流在气液混合通道内得到充分的搅拌,从而使液体洗涤剂充分地形成泡沫。由于喷出喷嘴21和气液混合通道前端之间的距离长,而且扩散角度受到限制,因此从开口57,58喷出的泡沫及喷雾粒子几乎不扩散,而是以成束的状态向前喷出。
当在碰撞板50如图19所示那样关闭的情况下喷射液体洗涤剂时,观察液体洗涤剂在距喷雾构件20前方约25~30cm的壁面X-X上的附着状态,其结果如图20的侧视图及图21的前视图所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液体洗涤剂以成团的泡沫状涂覆在壁面的小范围内。<在碰撞板50向上避开的情况下>
图22示出了当碰撞板50绕枢轴向上转动由此从喷出喷嘴21的前方避开时喷射的液体洗涤剂的喷雾状态。在此情况下,喷雾构件20的小直径凹穴33与大直径凹穴34共同构成一条气液混合通道。因此,气液混合通道的全长要比碰撞板50关闭时的短。
从喷出喷嘴21喷出的液体洗涤剂的喷雾粒子的一部分在与前述气液混合通道的内表面碰撞时变成更小的粒子并飞散开来,而且在气液混合通道内搅动涡流。但是,由于碰撞板50在此时避开,喷雾粒子的飞散就比在碰撞板50关闭的情况下要狭窄,并且在气液混合通道中搅动的作用也减弱。因此,液体洗涤剂的泡沫与碰撞板50关闭时的情况相比也变少。此泡沫与未与气液混合通道的内表面碰撞而直接到达的喷雾粒子混合,然后从喷雾构件20的大直径凹穴34喷出。
这样,在碰撞板50避开的场合,由于喷出喷嘴21和气液混合通道的前端之间的距离短,并且扩散角度扩大,泡沫及喷雾粒子就从大直径凹穴34喷出并扩散开来。
当在碰撞板50如图22所示的向上避开呈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喷射液体洗涤剂时,观察液体洗涤剂在喷雾构件20前方约25~30cm的壁面X-X上的附着状态,其结果如图23的侧视图及图24的前视图所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液体洗涤剂喷涂在壁面的宽大的范围内,其中心的部分为泡沫状,而其外围则呈雾状。
如上所述,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喷雾器中,将朝着喷出喷嘴21置放的碰撞板50设置成能从在喷出喷嘴21前方的位置避开,因此可以任选,使液体以充分形成的泡沫状态喷射,或是以未很好地形成泡沫的状态喷射。
另外,在碰撞板50朝着喷出喷嘴21置放的情况下,当碰撞板50设有实质上延长气液混合通道的通孔(延长通道)54时,可以使从碰撞板50的流通开口喷出的泡沫的扩散减小。
在喷雾器200的前端有一其轮廓形状在从前面看去时大致为一倒三角形的喷雾构件210。此喷雾构件210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形成一凹穴211,在该凹穴211内设有一个略从其中心突出的喷嘴筒212。在喷嘴筒212的中心设有一个其内部具有一涡流通道的用于喷雾的喷雾孔213。
如图26至图28所示,喷雾构件210在其前端的上部有较宽地切出的切口,在此切口部分的两侧形成一对轴承部分220。在这两个轴承部分220彼此互相面对的侧面上,分别设有轴支承孔221和从此轴支承孔221延伸至喷雾构件210的前端面的嵌入沟槽222。
喷雾构件210的前端下部也被切开从而形成一切口部分230。
在喷雾构件210的凹穴211上可拆卸地装有一盖住喷雾孔213的喷嘴盖240。说得更详细一些,喷嘴盖240有从其底部241的两侧突出的一对转轴242。此转轴242分别可转动地插入轴支承孔221中,从而使喷嘴盖240能可转动地支承在喷雾构件210上。应当注意到,当将转轴242插入嵌入沟槽222中并将它们推到轴支承孔221中时,就能很容易地将转轴242插入轴支承孔221。
在喷嘴盖240上,在与底部241相连的部位,形成一个能弯曲的薄的铰链部分244。
喷嘴盖240有一个从其内表面的中心突出的关闭突起243,用于将喷雾孔213封住;和一个从喷嘴盖240的内表面突出的接合突起246,它围绕关闭突起243并形成一个近似为环形的形状,用于与喷嘴筒212的外侧接合。
在喷嘴盖240的下侧形成一个可脱开地与前述切口部分230接合的接合端245。
在接合端245与切口230之间设有一个用于使喷雾孔213保持关闭状态的第一保持装置250。
第一保持装置250包括一对从接合端245的两侧突出的接合突起251,和一对在切口部分230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形成的接合孔252,其中接合突起251可与接合孔252接合和脱开。
另一方面,在接合端245与喷雾构件210的顶面之间设有一用于使喷雾孔213保持打开状态的第二保持装置260。
第二保持装置260包括一个设置在接合端245的外表面上的突出的钩子261和一个设在喷雾构件210的顶面后侧的接合凹穴262,其中钩子261可与接合凹穴262接合及脱开。
按照如此构成的喷雾器200,在不需要喷雾时,使喷嘴盖240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分别地使第一保持装置250的接合突起251嵌入接合孔252中,由此使喷雾孔213保持在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当需要喷雾时,通过使接合突起251与接合孔252脱开,使第一保持装置250松开,然后将喷嘴盖240向上转动,再进一步地向后转。此后,如图29所示,使第二保持装置260的钩子261与接合凹穴262接合,由此保持喷雾孔213处于打开状态。
图27示出了第二保持装置260处于操作状态时的喷雾器200。当第二保持装置260如图所示的动作时,由于喷嘴盖240不可能在无意中向下摆动,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喷雾盖240对喷雾的妨碍。于是,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雾盖240的碰撞而沿不希望的方向飞散。
在喷雾结束以后,松开第二保持装置260,使喷嘴盖240向下摆动,并再次使第一保持装置250动作。
第一保持装置250及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构造都非常简单,因而在用合成树脂成形的场合,使用于将其成形的模子的制造既容易,成本又低,因此,也可以降低喷雾器200的制造成本。
在实施例4的喷雾器200中,喷嘴盖240没有可以弯曲的铰链部分244,这样第二保持装置260的结构是不同的。
在实施例4中,喷嘴盖240的底部241设有一从其顶面突出的接合突起263。如图32所示,当喷嘴盖240向上及向后转动时,在其转动运动的终点,接合突起263越过喷雾构件210的喷嘴筒212的上缘212a,从而由此上缘212a把持接合突起263。在接合突起263由喷嘴筒212的上缘212a如上所述地把持的状态下,喷嘴盖240不可能在无意中向下摆动。
因此,在需要喷雾的场合,可以使喷雾孔213保持打开状态,而第二保持装置260则能可靠地防止喷嘴盖240妨碍喷雾,由此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嘴盖240的碰撞而沿不希望的方向飞散。
也就是说,在第4实施例中,第二保持装置260包括接合突起263和喷嘴筒212的上缘212a。
当不需要喷雾时,通过将喷嘴盖240向前摆动,迫使接合突起263越过喷嘴筒212的上缘212a,可松开第二保持装置260,然后,如图30所示的使喷嘴盖240进一步地向下摆动,使第一保持装置250动作。
第一保持装置250及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构造都非常简单,这样在用合成树脂成形的场合,使用于将其成形的模子的制造既容易,成本又低,因此也可以降低制造喷雾器200的成本。
在此实施例5的喷雾器200中,喷嘴盖240没有可以弯曲的铰链部分244,这样第二保持装置260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在实施例5中,如图35所示,喷嘴盖240的底部241有一对从其两侧突出并分别位于摆动轴242下方的接合突起254,在两轴承220的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分别设有接合孔265,将接合突起264设置成能与接合孔265接合与脱开。在实施例5中,第二保持装置260包括接合突起264与接合孔265。
在实施例5中,当需要喷雾时,可以通过使喷嘴盖240向上及向后摆动,而如图34所示的使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接合突起264与接合孔265接合。当使第二保持装置260如上所述的动作时,喷嘴盖240就不可能在无意中向下摆动。
因此,在需要喷雾的场合,可以使喷雾孔213保持打开状态,而第二保持装置260能可靠地防止喷嘴盖240妨碍喷雾,以使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嘴盖240碰撞而沿不希望的方向飞散。
另外,在不需要喷雾时,通过将喷雾盖240向前摆动,而将第二保持装置260松开,并通过进一步地使喷嘴盖240如图33所示的向下摆动,使第一保持装置250动作。
第一保持装置250及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构造都非常简单,因此在用合成树脂成形的场合,使用于将其成形的模子的制造既容易,成本又低,因此也可以降低喷雾器200的制造成本。
在此实施例6的喷雾器200中,喷嘴盖240没有可以弯曲的铰链部分244,这样,第二保持装置260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在实施例6中,如图38所示,在喷嘴盖240的中间部分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对台阶部分266。如图37所示,当使喷嘴盖240向上及向后摆动时,在其摆动运动的终点,喷嘴盖240向后倾翻,由此前述台阶部分266就分别座落在两轴承220的顶面上。这样,在台阶部分266座落在两轴承220的顶面上的情况下,喷嘴盖240就不可能在无意中被向下摆动。
因此,在需要喷雾的场合中,可以保持喷雾孔213处于打开状态,而第二保持装置260能可靠地防止喷嘴盖240妨碍喷雾,从而使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嘴盖240碰撞而沿不希望的方向飞散。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6中,第二保持装置260包括台阶部分266和轴承220的顶面。
另外,当不需要喷雾时,如图36所示,将喷嘴盖240进一步地向前和向下摆动,使第一保持装置250动作。
第一保持装置250及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构造都非常简单,在用合成树脂成形的场合,使用于将其成形的模子的制造既容易,成本又低,因此可以降低喷雾器200的制造成本。
在此实施例7的喷雾器200中,喷嘴盖240没有可以弯曲的铰链部分244,这样第二保持装置260的结构是不同的。
在实施例7中,如图39所示,切口部分在两轴承220的后侧有一深的空穴267,喷嘴盖240的两侧被切除,以形成平行的平面247。
在实施例7中,在需要喷雾的场合,当喷嘴盖240向上及向后摆动时,在其摆动运动的终点,如图40所示,喷嘴盖向后倾翻,这样喷嘴盖240的平行平面247的一部分深深地插入空穴267中。当喷嘴盖240如上所述的处于向后倾翻的姿势,并且平行平面247的一部分深深地插入空穴267中时,喷嘴盖240就不可能在无意中向下摆动。
由此,在需要喷雾的场合,可以保持喷雾孔213处于打开状态,而第二保持装置260能可靠地防止喷嘴盖240妨碍喷雾,以使喷雾粒子不会由于与喷嘴盖240碰撞而沿不希望的方向飞散。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7中,第二保持装置260包括平行平面247的一部分与空穴267。
另外,当不需要喷雾时,将喷嘴盖240向前及向下摆动,就可如图39所示,使第一保持装置250动作。
第一保持装置250及第二保持装置260的构造都非常筒单,在用合成树脂成形的场合,用于将其成形的模子的制造既容易,成本又低,因此可以降低喷雾器200的制造成本。
应该认识到,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7中所描述的喷嘴盖240的第二保持装置260可以用在实施例2的喷雾器中,用作使碰撞板50保持向上避开的状态的装置。
本发明可以用作一种将例如液体洗涤剂、液体杀虫剂以及用于其它各种用途的液体成雾状或泡沫状喷出的喷雾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喷雾器,包括(a)一在其前端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它的底部可自由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上,从而能自由开闭上述喷嘴盖,该喷嘴盖在其处于关闭状态时盖住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而在它处于打开状态时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用于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的第一保持装置;以及(d)一用于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二保持装置。
2.一种喷雾器,它包括(a)一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在该构件的前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切口部分;(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所述喷嘴盖的底部可绕枢轴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上,从而能使前述喷嘴盖开启和关闭,在所述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上述底部与上述前端部分之间设有一薄的能弯曲的铰链部分,在关闭状态,上述喷嘴盖将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盖住,而在打开状态,该盖子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与上述喷嘴盖的上述接合端上并能彼此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在接合时,该装置用于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以及(d)一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一设置在上述喷嘴盖的上述接合端的外表面上的钩子和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顶面上的、能与上述钩子接合与脱开的接合凹穴,在上述钩子与凹穴结合时该装置可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3.一种喷雾器,它包括(a)一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在该构件前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切口部分;(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所述喷嘴盖的底部可绕枢轴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上,从而能使上述喷嘴盖开启和关闭,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上述喷嘴盖盖住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该盖子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与上述喷嘴盖的上述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它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用于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d)一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一设置在上述喷嘴盖底部的外表面上的接合突起和一上述喷雾构件的前缘,当使上述喷嘴盖绕枢轴转动从而打开时,在这个转动运动的终点,上述接合突起可以越过上述前缘,并在越过前缘以后,在接合突起与前缘接合时,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4.一种喷雾器,它包括(a)一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在该构件的前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切口部分;(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所述喷嘴盖的底部可绕枢轴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上,从而能使上述喷嘴盖开启和关闭,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上述喷嘴盖盖住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在打开状态时,该盖子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与上述喷嘴盖的上述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该装置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用于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d)一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嘴盖的底部侧面和与此侧面相对的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的内表面上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它们能彼此相互接合,在它们接合时,第二保持装置可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5.一种喷雾器,它包括(a)一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在该构件的前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切口部分;(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所述喷嘴盖的底部可绕枢轴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上,从而能使喷嘴盖开启和关闭,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上述喷嘴盖盖住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而在打开状态时,该喷嘴盖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与上述喷嘴的上述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该装置在接合突起和接合孔接合时可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d)一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设置在上述喷嘴盖的中部两侧以及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的顶面上的台阶部分,当使上述喷嘴盖摆动从而打开时,在此摆动运动的终点,上述台阶部分坐落在上述轴承的顶面上,由此使上述喷嘴盖向后倾斜,以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6.一种喷雾器,它包括(a)一在其前面的中间部分设有一喷雾孔的喷雾构件,在该构件的前部上方的左侧和右侧上设有一对轴承,在构件的前部下方形成一切口部分;(b)一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前部的喷嘴盖,该喷嘴盖的底部可绕枢轴摆动地装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上,从而能使上述喷嘴盖开启和关闭,在喷嘴盖的前端部分设有一能与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接合和脱开的接合端,在关闭状态时,上述喷嘴盖盖住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喷雾孔,在打开状态时,该喷嘴盖能从上述喷雾孔的前方避开;(c)一第一保持装置,它具有分别设置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切口部分与上述喷嘴盖的上述接合端上并能互相接合与脱开的接合突起与接合孔,该装置用于在上述突起和孔接合时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关闭状态;(d)一第二保持装置,它具有一在上述喷雾构件的上述轴承的后侧形成的空穴,当使上述喷嘴盖绕枢轴转动以打开时,在此摆动运动的终点,上述喷嘴盖向后倾翻,从而使上述喷嘴盖的一部分插入上述空穴中,从而保持上述喷嘴盖处于打开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适于装在一容器的颈部、用于将盛装在容器中的液体往上泵送并喷出的喷雾器。在这里,“喷出”一词的含义包括通过使液体成为细小的粒子而以雾状喷出,以及通过进一步地使呈细小粒子的液体与空气混合,从而以泡沫状将液体喷出。在喷出喷嘴(21)的前方设有一碰撞板(50),以使在碰撞板(50)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喷出状态与在碰撞板(50)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喷出状态彼此不同。
文档编号F16F1/06GK1304802SQ0013509
公开日2001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2月9日
发明者田崎隆治, 早川茂, 笹崎光浩, 大河原千寿, 渡边诚一, 阿久津茂 申请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