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连杆和作业机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53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连杆和作业机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连杆和作业机器。动力连杆用于将液压缸连接至作业工具。动力连杆包括本体,该本体在它的第一端部处形成第一轴套和在它的第二端部处形成第二轴套。第一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和沿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方向上。第二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且基本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线。第一接头以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和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的方式流体地连接至第一轴套。第二接头以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和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的方式流体地连接至第二轴套。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作业机器,该作业机器包括动力连杆。
【专利说明】动力连杆和作业机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连杆和包括动力连杆的作业机器,并且特别地,涉及具有向接头等提供润滑的润滑脂嘴的作业机器。

【背景技术】
[0002]许多常规的作业机器(如挖掘机)包括用于润滑接头、轴承、轴等的不同的润滑系统和装置。这些润滑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包括用于将润滑剂分配到目标位置(如,轴承或密封件)中的润滑脂或加油嘴型接头。在这些系统中,润滑脂枪或其它机构可以直接连接至接头并将润滑剂分配到其它润滑困难的区域。然而,大多数常规机器的工作环境会使这些接头经受可能会损坏润滑系统或在润滑系统中引起问题的灰尘、砂石、碎片和其它污染物。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清洁或修理接头以润滑机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动力连杆(power I ink),用于将液压缸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机器的作业工具,该动力连杆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沿着纵向轴线限定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长度。第一轴套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其中第一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液压缸的销的内孔。第二轴套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其中第二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第一枢转轴线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并基本垂直于纵向轴线。第二枢转轴线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并基本垂直于纵向轴线。此外,第一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和沿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方向上。第二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且基本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线。该动力连杆还包括第一润滑系统,第一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一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一轴套的内孔的第一接头。第一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第二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二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二轴套的内孔的第二接头,其中第二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
[0004]在一个方面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基本上相似。在第二方面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在20°和30°之间。在第三方面中,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的差在5°范围内。在第四方面中,第四角度是第三角度的至少一半。在第五方面中,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彼此大致平行。
[0005]在第六方面中,动力连杆可以包括形成在本体中并在大致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肋部和形成在本体的第一端部附近的第二肋部。第二肋部形成大致平行于第一平面的表面,使得第一接头被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部分地包围。在第七方面中,润滑口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并包括其中设置有第一接头的凹入区域。润滑口包括将第一接头与第一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的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以与第一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限定在第一轴套中。
[0006]在不同的方面中,动力连杆包括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的基本平的表面,其中该基本平的表面大致平行于第一平面。肋部形成在本体中并在大致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在这里,第二接头被肋部和所述基本平的表面部分地包围。在另一方面中,第二润滑口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第二润滑口包括凹入区域和流体通道,第二接头设置在凹入区域中,流体通道将第二接头与第二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在相关方面中,流体通道以与第二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限定在第二轴套中。
[0007]在其它方面中,动力连杆包括第三轴套、第四轴套、第三润滑系统和第四润滑系统。第三轴套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一轴套横向地隔开,第三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液压缸的销的内孔。第四轴套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二轴套横向地隔开,第四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第三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三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轴套的内孔的第三接头,其中第三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第四润滑系统形成在第四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轴套的内孔的第四接头,其中第四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
[0008]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业机器包括底盘、连接至底盘的地面接合机构、用于执行作业功能的作业工具、具有用于可控制地移动作业工具的活塞杆的液压缸、和动力连杆,动力连杆在第一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并在第二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该动力连杆包括:本体,具有沿着纵向轴线限定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长度;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的第一轴套,第一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的销的内孔;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的第二轴套,第二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的第一枢转轴线和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的第二枢转轴线;第一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和沿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方向上;第二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且大致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第一润滑系统,其形成在第一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一轴套的内孔的第一接头,其中第一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和第二润滑系统,其形成在第二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二轴套的内孔的第二接头,其中第二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
[0009]在一个方面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在20°和30°之间。在第二方面中,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和第四角度都小于35°。在第三方面中,作业机器可以包括:第一肋部,其形成在本体中并在大致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形成在本体的第一端部附近的第二肋部,该第二肋部形成大致平行于第一平面的表面;第三肋部,其形成在本体中并在大致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和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的基本平的表面,该基本平的表面大致平行于第一平面;其中,第一接头被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部分地包围,并且第二接头被第三肋部和所述基本平的表面部分地包围。
[0010]在第二方面中,作业机器包括: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的第一润滑口,第二润滑口包括凹入区域和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接头设置在凹部区域中,第一流体通道将第一接头与第一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和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的第二润滑口,第二润滑口包括其中设置第二接头的凹入区域和第二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将第二接头与第二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其中,第一流体通道以与第一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一轴套中,并且第二流体通道以与第二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二轴套中。
[0011]在第三方面中,作业机器可以包括:第三轴套,其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一轴套横向地隔开,第三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的销的内孔;第四轴套,其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二轴套横向地隔开,第四轴套限定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第三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三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轴套的内孔的第三接头,其中第三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和第四润滑系统,形成在第四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轴套的内孔的第四接头,其中第四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
[0012]在相关方面中,第三润滑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接头的第三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被以与第三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三轴套中;第四润滑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接头的第四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被以与第四接头大致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四轴套中。

【附图说明】

[0013]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面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面和获得它们的方式将变得更加明显,并且本实用新型本身也将会被更好地理解,其中:
[0014]图1是挖掘机的侧视图;
[0015]图2是动力连杆组件的透视图;
[0016]图3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横截面透视图;
[0017]图4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第二横截面透视图;
[0018]图5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一端的横截面透视图;
[0019]图6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相反端的横截面透视图;
[0020]图7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局部横截面侧视图;以及
[0021]图8是图2的动力连杆组件的局部顶视图。
[0022]相应的附图标记用来在多个视图中指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文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意图不是排他的或用于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下文中详细描述的所公开的精确的形式。确切地说,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并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践。
[0024]在图1中示出作业机器的示例性实施例。该机器被体现为挖掘机1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挖掘机并且可以扩展至能够执行不同功能的其它作业机器。因此,虽然附图和接下来的描述可能涉及挖掘机,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扩展到挖掘机之外,并且在应用时,术语“机器”或“作业机器”可相互替换使用。术语“机器”或“作业机器”的含义是更宽泛的并且包括除用于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挖掘机之外的其它车辆。
[0025]参照图1,挖掘机100包括底盘,该底盘包括可枢转地安装至底架104的上部框架102。上部框架102可以通过摆动枢轴108可枢转地安装在底架104上。上部框架102在摆动枢轴108上可相对于底架104旋转360°。液压马达(未示出)可以驱动用于使上部框架102绕摆动枢轴108枢转的传动机构(未示出)。
[0026]底架104可以包括位于底架104的相反侧的、用于沿着地面移动的一对地面接合机构,如履带106。可替换地,挖掘机100可以包括用于接合地面的车轮。上部框架102包括驾驶室110,机器操作者在驾驶室110控制机器。驾驶室110可以包括控制系统(未示出),包括但不限于,方向盘、控制杆、控制踏板或控制按钮。操作者可以致动控制系统的一个或多个控制件以操作挖掘机10。
[0027]挖掘机100还包括邻近驾驶室110从上部框架102延伸的大吊臂114。吊臂114通过一对吊臂油缸116的致动能够绕竖直的弧旋转。铲斗柄或臂118可旋转地安装在吊臂114的一端处,并且它的位置由液压缸122控制。吊臂114的相反端连接至上部框架102。铲斗柄或臂118的与吊臂114相反的端部安装至挖掘机铲斗124,挖掘机铲斗124通过液压缸120能够相对于臂118旋转。
[0028]挖掘机100的上部框架102包括用于保护发动机组件112的外壳盖。上部框架102的与驾驶室110相反的端部包括配重126。配重126包括填充有材料的壳体,用于增加机器的重量和使挖斗124中收集的载荷偏移。偏移重量可以改善挖掘机100的挖掘性能。
[0029]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128和第二连杆130被示出为用于将挖斗124可枢转地连接至液压缸120。第一连杆128可以称为动力连杆。动力连杆128可以在第一接头132处连接至液压缸120的活塞杆以及在第二接头134处连接至挖斗124。第二连杆130还可以在第一接头132处连接至动力连杆128。此外,第二连杆130可以在第三接头136处连接至铲斗柄118。当液压缸120可控制地移动挖斗124时,连杆128和130中的每一个都相对于第一接头132、第二接头134和第三接头136枢转。
[0030]在多种常规作业机器中,如在图1中示出的作业机器,接头可能需要润滑以便于操作期间的平滑的旋转运动。因此,机器可以包括关于该机器的多个外部位置,在所述外部位置处润滑剂可以被注射到接头区域等中。这些位置中的一些可能需要日常润滑。因此,软管或润滑脂枪可以附接至用于在这些位置分配润滑剂的外部润滑脂或“加油嘴”型接头。
[0031]在诸如挖掘机的许多作业机器中,这些外部润滑脂位置通常设置在暴露于灰尘、砂石、碎片和其它污染物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中下这些位置可能进入灰尘或其它材料中,使得外部接头处或附近的区域被碎肩堵塞或包围。而且,在一些应用中,接头可能被阻止软管或润滑脂枪连接至该接头的混凝土或其它类型的混合物部分地覆盖。结果,机器操作者或其它人可能必须采用螺丝刀或其它工具从接头附近松开或移除所述材料。这通常延迟操作者操作机器的时间,并且在一些情况中,接头可能被所述材料损坏或破坏。
[0032]参照图1的机器100,动力连杆128可能经常被拖曳通过灰尘、砂石、泥浆或其它材料。连接至动力连杆128的外部接头在挖斗124降低进入这些材料时可能经常会被堵塞或损坏。多种常规机器试图通过将这种接头放置在抬高的铸件区域上或设置在动力连杆128的铸件中的沉头孔内来保护外部润滑接头。由于制造工艺简单,这些接头中的多种相对于接头轴线以90°定向。然而,这些接头的位置和定向在操作期间经受污染物和碎肩并且因此容易被损坏或破坏。
[0033]参照图2,示出了动力连杆200的一种实施例。动力连杆200能够以与图1中的第一连杆128类似的方式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动力连杆200可以包括第一端部202和第二端部204。第一端部202可以在第一接头位置132处连接至液压缸120,第二端部204可以在第二接头位置134处连接至挖斗124。动力连杆200的第一端部202能够以它限定第一枢转轴线206的方式被连接在第一接头位置132处,其中液压缸120和动力连杆200绕第一枢转轴线206相对于彼此枢转。同样,第二端部204能够以限定第二枢转轴线208的方式连接至第二接头位置134,其中挖斗124和动力连杆200绕第二枢转轴线208相对于彼此枢转。
[0034]动力连杆200的第一端部202可以被构造成包括第一圆筒形部210和第二圆筒形部212。第一和第二圆筒形部可以限定内孔,销或交叉连杆可以设置成穿过所述内孔以将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至动力连杆200。每个孔可以包括内轴套或轴承以便于围绕第一枢转轴线206作旋转或枢转运动。可替换地,第一和第二圆筒形部中的每一个都可以限定轴套以便于围绕第一枢转轴线206的旋转运动。
[0035]动力连杆200的第二端部204也可以被构造成包括圆筒形部。在图2中,第三圆筒形部214和第四圆筒形部216可以形成第二端部204的一部分。第三和第四圆筒形部中的每一个都可以限定内孔,销或交叉连杆可以设置成穿过所述内孔以将挖斗124连接至动力连杆200。每个孔可以包括内轴套或轴承以便于围绕第二枢转轴线208的旋转或枢转运动。可替换地,第三和第四圆筒形部中的每一个都可以限定轴套以便于围绕第二枢转轴线208的旋转运动。
[0036]设置在每个相应的圆筒形部中的每个轴套或轴承可能需要润滑以便于执行平滑的旋转运动。这样,第一润滑口 224可以设置在第一圆筒形部210内,第二润滑口 226可以设置在第二圆筒形部212内。类似地,第三润滑口 228可以设置在第三圆筒形部214内,第四润滑口 230设置在第四圆筒形部216内。每个润滑口可以包括润滑接头232。润滑接头232可以是润滑脂嘴、加油嘴接头或任何其它类型的已知接头。接头232可以被构造成连接至用于将润滑剂源流体地连接至所述轴套的润滑脂枪、软管或其它装置。如将描述的那样,流体通路可以在接头和轴套之间被限定在每个圆筒形部中,以便于润滑剂从该口至所述轴套的传递。
[0037]此外,每个润滑口的布置可以用于防止或减少干扰润滑口的灰尘或其它污染物的量。在图2中,第二润滑口 226设置在被第一肋部220和第二肋部222至少部分地包围的位置中。第一和第二肋部可以设置成相对于彼此成一角度,例如,约90°,以保护或部分地包围第二口 226。此外,第二润滑口 226能够以相对于第一平面234和第二平面236成一复合角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圆筒形部212中。将参照图3和4进一步描述第一和第二平面的关系O
[0038]第一肋部220还可以用来部分地包围和保护第四润滑口 230。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第三肋部218。第一和第三肋部可以沿着动力连杆228的长度方向(即,纵向方向)在第一端部202和第二端部204之间延伸相当长的距离。动力连杆228的长度方向可以被称之为纵向方向,该纵向方向在图1中大致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线206和第二枢转轴线208。例如,第一肋部220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圆筒形部212和第四圆筒形部216之间。类似地,第三肋部218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第一圆筒形部210和第三圆筒形部214之间。第三肋部218可以部分地包围第一润滑口 224和第三润滑口 228并形成邻近第一润滑口 224和第三润滑口 228的壁。在每种情况中,所述肋部都能够形成用于阻挡或防止灰尘或其它材料堵塞润滑口的壁或屏障。所述肋部还可以被下述方式构造而成:即,将聚积在每个润滑口附近的灰尘和其它材料引导远离该口。
[0039]参照图3和4,示出了动力连杆228的穿过第一平面234 (图3)和第二平面236 (图4)的剖视图。可以沿着Y方向和Z方向限定第一平面234,可以沿着X方向和Z方向限定第二平面236。第二平面236可以沿着穿过动力连杆200的中心部的纵向轴线302穿过该中心部。纵向轴线302大致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线。而且,第二平面236不穿过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圆筒形部中的任一个。另一方面,第一平面234穿过每个圆筒形部以及第一和第二枢转轴。由于每个圆筒形部具有相对于中心点限定的外径,因此第一平面234穿过每个圆筒形部的中心点。
[0040]同样如在图3中示出的那样,第一和第二圆筒形部彼此隔开。空间或间隙300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圆筒形部之间,使得液压缸120的端部可以定位在所述空间或间隙300中以形成第一接头位置132。
[0041]如图4所示,每个圆筒形部限定用于接收销等的内孔。所示出的第一孔400被限定在第一圆筒形部210中,第二孔402被限定在第三圆筒形部214中。第一孔400和第二孔402中的每一个都被构造成进一步接收如前所述的轴套或轴承。可替换地,每个圆筒形部可以限定用于适应旋转运动的轴套或轴承。
[0042]在图4中还更详细地示出了第三润滑口 228。如图所示,第三润滑口 228可以被动力连杆200的第三肋部218和基本上平的表面404部分地包围。根据需要,基本上平的面404可以包括用于进一步阻挡或包围润滑口 228的凸起或升高的表面。在每种情况中,动力连杆200的每个润滑口被至少两个肋部或表面保护或包围。每个肋部或表面可以形成防止或减少材料聚积在润滑口中或附近的壁。
[0043]参照图5,示出了被限定在动力连杆200的第一端部202中的润滑口和圆筒形部的剖视图。第一润滑口 224可以包括接头232,接头232设置在被限定在第一圆筒形部210中的凹部或沉头区域516内。接头232可以连接至径向地穿过第一圆筒形部210的第一流体通道504。第一圆筒形部210可以限定外流体通道510,外流体通道510经由第一流体通道504流体地连接至接头232。外流体通道510可以流体地连接至被限定在第一圆筒形部210的径向内表面中的内凹槽或通道512。内凹槽或通道512可以被构造成X状凹槽形状,如图5所示。
[0044]通过这种方式,润滑剂可以被注入第一流体通道504中。润滑剂可以通过第一流体通道504并到达外流体通道510。当流体填充外流体通道510时,它可以随后穿过内凹槽或通道512。以这种方式,润滑剂可以被设置到圆筒形部210和销(未示出)之间,以允许平滑的旋转。在该实施例中,圆筒形部用作轴套。
[0045]与第一圆筒形部210类似,第二圆筒形部212也可以用作轴套。在这里,第二圆筒形部210可以限定外流体通道506和内凹槽或通道508。外流体通道506可以流体地连接至被径向地限定在第二圆筒形部212中的第二流体通道502。接头232可以设置在第二流体通道502中以允许将润滑剂注入到第二流体通道502中。接头232可以设置在第二圆筒形部212的凹部或沉头区域514内。
[0046]同样如图5所示,第四肋部500可以设置成大致平行于动力连杆200的平的表面404。第四肋部500可以部分地包围第一润滑口 224并形成邻近第一润滑口 224的一个壁或表面。第四肋部500能够以与第二肋部222类似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动力连杆200中。
[0047]在图6中,更详细地示出了被限定在第三和第四圆筒形部中的润滑系统。在这里,第三润滑口 228被限定在第三圆筒形部214中,第四润滑部230被限定在第四圆筒形部216种。第三润滑口 228可以包括接头232,接头232设置在被限定在第三圆筒形部214中的凹部或沉头区域616内。在该位置,接头232在一侧被第三肋部218部分地包围,在第二侧被平的表面404部分地包围,以及在第三侧由凹部或沉头区域616部分地包围。
[0048]接头232可以连接至径向地穿过第三圆筒形部214的第三流体通道604。第三圆筒形部214可以限定外流体通道610,外流体通道610可以经由第三流体通道604流体地连接至接头232。外流体通道610可以流体地连接至被限定在第三圆筒形部214的径向内表面中的内凹槽或通道612。内凹槽或通道612可以形成如图6所示的X状凹槽形状,使得被注入到第三润滑口 228中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三流体通道604、外流体通道610以及内凹槽或通道612以润滑第三圆筒形部214的径向内表面。
[0049]第四圆筒形部216可以被构造成类似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圆筒形部。特别地,第四润滑口 230可以包括设置在凹部或沉头区域614中的接头232。接头232流体地连接至被径向地限定在第四圆筒形部216中的第四流体通道602。第四流体通道602流体地连接至被径向地限定在第四圆筒形部216的内径附近的外流体通道606。外流体通道606还流体地连接至被限定在第四圆筒形部216的径向内表面中的内凹槽或通道608。内凹槽或通道608可以形成如图6所示的X状凹槽形状。使得被注入到第四润滑口 230中的流体可以通过第四流体通道602、外流体通道606以及内凹槽或通道608以润滑第四圆筒形部216的径向内表面。
[0050]如前所述,设置在相应的润滑口中的每个接头232可以被定向成相对于第一平面234和第二平面236成一复合角。通过这种方式,接头232可以被不同的肋部或表面部分地包围和保护,并被设置成一角度,该角度能够减少聚积或收集在接头232中或附近的材料或碎肩的量。在图7中,例如,通常参考第一润滑系统700和第二润滑系统702。第一润滑系统700可包括第一润滑口 224和第二润滑口 226。第二润滑系统702可以包括第三润滑P 228和第四润滑口 230。
[0051]每个润滑系统包括相对于轴线704以一角度设置的接头。更具体地,第一润滑系统700可以包括第一接头706,第二润滑系统702可以包括第二接头708。轴线704可以与轴线302相同,或者它可以是在大致纵向方向上穿过第一平面234的任何轴线。在任意情况下,轴线704穿过第一枢转轴线206和第二枢转轴线208。第一润滑系统700中的第一接头706可以相对于轴线704以角度设置。角度Θ i可以被定向为相对于轴线704在
5-90°之间。在一个方面中,角度可以被限定在15-45°之间。在另一方面中,角度θ I可以被限定在25-35°之间。在具有更苛刻的公差的更受限的方面中,角度可以被限定在25°或25°左右。
[0052]第二润滑系统702中的第二接头708可以设置成相对于轴线704成角度Θ2。角度Θ2可以被定向为相对于轴线704在5-90°之间。在一个方面中,角度θ 2可以被限定在15-45°之间。在另一方面中,角度θ2可以被限定在25-35°之间。在具有更苛刻的公差的更受限的方面中,角度Q2可以被限定在25°或25°左右。在相关实施例中,第一角度Q1和第二角度θ 2可设置成相对于轴线704具有大约相同的角位置。然而,这仅是一个实施例,并且在其它实施例中,接头706和708能够以相对于轴线704成不同角度的方式设置。
[0053]参照图8,示出两个第一接头706和第二接头708相对于另一轴线800的定向。在这里,轴线800穿过第二平面236,并且可以与图3中所示的中心轴线302相同,或者它可以设置成大致平行于中心轴线302。在任何情况中,轴线800设置成大致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线206和二枢转轴线208。此外,第一接头706可以代表图2_6中所示的设置在第一润滑口 224和第二润滑口 226中的接头232。类似地,第二接头708可以代表设置在第三润滑口228和第四润滑口 230中的接头232。
[0054]在图8中,第一接头706可以设置成相对于轴线800成第三角度α 10第三角度α工可以被定向为相对于轴线800在5-90°之间。在一个方面中,角度α ι可以被限定在15-45°之间。在另一方面中,角度Ci1可以被限定在25-35°之间。在具有更苛刻的公差的更受限的方面中,角度a i可以被限定为27°或27°左右。在另一方面中,第一接头706能够以一复合角设置,使得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α 4目对于彼此在约5°的范围内。在另一个受限的方面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a i可以彼此大致相同。
[0055]第二接头708可以设置成相对于轴线800成第四角度α 2。第四角度α 2相对于轴线800可以定向在0-60°之间。在一个方面中,角度α2可以被限定在0-30°之间。在另一方面中,角度α2可以被限定在5-15°之间。在具有更苛刻的公差的更受限的方面中,角度α2可以被限定为11°或11°左右。在相关实施例中,第三角度a i和第四角度α 2可以相对于轴线800设置成彼此的角度差在约15-20°的范围内。然而,这仅是一个实施例,在其它实施例中,接头706和708可以被设置成相对于轴线800成不同的角度。
[0056]虽然接头706被示出为代表用于第一和第二润滑口的接头,但在其它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润滑口 224中的接头可以相对于轴线704,800以与设置在第二润滑口 226中的接头不同的角度定向。此外,第一润滑口 224中的接头可相对于一个轴线以与第二润滑口 226中的接头相同的角度设置,并且可相对于另一个轴线以不同的角度设置。第二接头708也可以如此设置。第二接头708可以代表用于第三润滑口 230和第四润滑口 232的接头。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润滑口 230中的接头可相对于轴线704,800以与第四润滑口 232中的接头以相同或不同的角度定向。
[0057]虽然以上已经公开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本申请的意图覆盖采用它的一般原理的任何变化、使用或修改。进一步,本申请的意图是涵盖源自本实用新型的、落入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已知或常规实践范围内且落入随附权利要求的限制范围内的不同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连杆,用于将液压缸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机器的作业工具,该动力连杆包括: 本体,该本体具有沿纵向轴线限定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长度; 第一轴套,该第一轴套在所述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第一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液压缸的销的内孔; 第二轴套,该第二轴套在所述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第二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 第一枢转轴线,该第一枢转轴线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并基本垂直于纵向轴线; 第二枢转轴线,该第二枢转轴线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并基本垂直于纵向轴线; 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和沿着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方向上; 第二平面,该第二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且基本垂直于第一枢转轴线; 第一润滑系统,该第一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一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一轴套的内孔的第一接头,其中第一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和 第二润滑系统,该第二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二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二轴套的内孔的第二接头,其中第二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基本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在20°至3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彼此相差在5°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四角度是第三角度的至少一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一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轴线相对于彼此基本平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还包括: 第一肋部,该第一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中并沿与纵向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 第二肋部,该第二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附近,第二肋部形成与第一平面基本平行的表面; 其中,第一接头被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部分地包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还包括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的润滑口,所述润滑口包括凹入区域和流体通道,第一接头设置在所述凹入区域中,第一流体通道将第一接头与第一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一流体通道以与第一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一轴套中。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还包括: 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本体中的基本上平的表面,该基本上平的表面基本平行于第一平面;和 肋部,该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中并沿与纵向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 其中,第二接头被所述肋部和所述基本上平的表面部分地包围。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还包括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的第二润滑口,该第二润滑口包括凹入区域和流体通道,第二接头设置在所述凹入区域中,第二流体通道将第二接头与第二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连杆,其中第二流体通道以与第二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二轴套中。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连杆,还包括: 第三轴套,该第三轴套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一轴套横向地隔开,第三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液压缸的销的内孔; 第四轴套,该第四轴套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二轴套横向地隔开,第四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 第三润滑系统,该第三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三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轴套的内孔的第三接头,其中第三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所述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所述第二角度;和 第四润滑系统,该第四润滑系统形成在第四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轴套的内孔的第四接头,其中第四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所述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所述第四角度。14.一种作业机器,包括: 底盘; 连接至底盘的地面接合机构; 用于执行作业功能的作业工具; 液压缸,其具有用于可控制地移动作业工具的活塞杆;和 动力连杆,该动力连杆在第一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并在第二端部处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该动力连杆包括: 本体,该本体具有沿纵向轴线限定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长度; 第一轴套,该第一轴套在所述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第一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的销的内孔; 第二轴套,该第二轴套在所述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第二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 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的第一枢转轴线和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的第二枢转轴线; 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和沿第一枢转轴线的第二方向上; 第二平面,该第二平面被限定在沿纵向轴线的一个方向上且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转轴线和第二枢转轴线; 第一润滑系统,该第一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一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一轴套的内孔的第一接头,其中第一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二角度;和 第二润滑系统,该第二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二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二轴套的内孔的第二接头,其中第二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第四角度。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机器,其中第一角度和第三角度在20°至30°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机器,其中第一角度、第二角度、第三角度和第四角度小于35。ο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机器,还包括: 第一肋部,该第一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中并沿与纵向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 第二肋部,该第二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附近,第二肋部形成与第一平面基本平行的表面; 第三肋部,该第三肋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中并沿与纵向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和 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的基本平的表面,该基本平的表面基本平行于第一平面; 其中,第一接头被第一肋部和第二肋部部分地包围,并且第二接头被第三肋部和所述基本平的表面部分地包围。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作业机器,还包括: 第一润滑口,该第一润滑口被限定在第一轴套中,第一润滑口包括其中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头的凹入区域和将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一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的第一流体通道;和 第二润滑口,该第二润滑口被限定在第二轴套中,第二润滑口包括其中设置有所述第二接头的凹入区域和将第二接头与第二轴套的内孔彼此流体地连接的第二流体通道; 其中,第一流体通道以与第一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一轴套中,并且第二流体通道以与第二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二轴套中。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机器,还包括: 第三轴套,该第三轴套在第一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一轴套横向地隔开,第三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活塞杆的销的内孔; 第四轴套,该第四轴套在第二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在本体中并与第二轴套横向地隔开,第四轴套限定了适于接收用于可枢转地连接至作业工具的销的内孔; 第三润滑系统,该第三润滑系统形成在第三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轴套的内孔的第三接头,其中第三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所述第一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所述第二角度;和 第四润滑系统,该第四润滑系统形成在第四轴套中并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轴套的内孔的第四接头,其中第四接头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平面成所述第三角度且相对于第二平面成所述第四角度。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作业机器,其中: 第三润滑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三接头的第三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以与第三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三轴套中;并且 第四润滑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至第四接头的第四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以与第四接头基本相同的角度径向地限定在第四轴套中。
【文档编号】F16N1-00GK204267510SQ201420278789
【发明者】耶西·A·克莱恩 [申请人]迪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