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动式转轴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4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动式转轴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包括彼此平行的两个心轴、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连接座及传动圆柱;各圆柱部分别同轴设置于各心轴,并沿着各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分别排列有多个凹沟、多个齿状结构和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连接座具两个轴向穿孔以供各心轴穿设,并在连接座壁面且各轴向穿孔间凹设限位槽,以供传动圆柱径向设置并外露局部结构,传动圆柱的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凹沟和多个齿状结构,使各齿状结构相互啮合而形成同步转动,又使其中一齿状结构触及所述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
【专利说明】同动式转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同动式转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使双心轴同步转动的转轴装置,就是说,当转动一心轴时,另一心轴也会随着该心轴同步转动,适用于掀盖式或折叠式的电子装置,使彼此叠合的两个机体(例如屏幕与底座)可同步翻转至180度呈摊平状、甚至360度的反向叠合。

【背景技术】
[0002]在传统的可同步转动的掀盖式或折叠式的电子装置中,转轴装置的结构可参见本 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名称为“双轴连动式枢纽器”的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M388823文件,其中在两个心轴上依序套设第一支架、扭力单元、第二支架、齿轮组及第三支架,先组装扭力单元再组装齿轮组,从而在调整扭力单元的扭力时不会迫紧影响到齿轮组,可避免齿轮组与其两侧的支架紧密接触摩擦形成非预期的摩擦面而产生多余的摩擦力。另外,枢接齿轮组的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均与第一支架固定,三个支架间相互固定,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别弯折固定片与转轴盖固定,可增强整体结构的刚性与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然而,上述在先申请M388823采用四个齿轮并排设置,容易受到齿数的影响而不易缩小整体体积,对于目前讲求轻薄短小的电子装置而言,会限制传统转轴装置所能适用的电子装置类型。因此如何改善这一问题是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通过双心轴在各圆柱部的轴向柱端以及双心轴间的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齿状结构,使三者之间的各齿状结构相互啮合,并通过在各圆柱部的轴向柱端、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间隔结构,使双心轴在各圆柱部分别旋转至预设角度后即停止同步转动,以形成具有行程限制的同步转动功效,也可以缩小双心轴之间的间距甚至整体体积。
[0005]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组装及调整的同动式转轴装置,通过将该连接座的两个轴向穿孔和该限位槽均偏位设置,使彼此平行的两个心轴均偏置靠近于该连接座的一径向侧,并将该限位槽设计呈渐开状,以方便置入该传动圆柱并有助于后续组装过程中进行调整。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具有两个实施例,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包括:两个心轴,彼此平行设置;第一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一齿状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第二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另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二齿状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连接座,其具有两个轴向穿孔,以让该两个心轴分别穿设各轴向穿孔,并在该连接座的壁面且在各轴向穿孔之间凹设有限位槽;以及传动圆柱,其径向设置于该连接座的限位槽内,并有局部传动圆柱结构位于该连接座外,该传动圆柱的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三凹沟,而使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使位于该连接座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形成同步转动,又各径向柱端的其中一个第三齿状结构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
[0007]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包括:两个心轴,彼此平行设置;第一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第二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另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连接座,其具有两个轴向穿孔,以让该两个心轴分别穿设各轴向穿孔,并在该连接座的壁面且在各轴向穿孔之间凹设有限位槽;以及传动圆柱,其径向设置于该连接座的限位槽内,并有局部传动圆柱结构位于该连接座外,该传动圆柱分别沿着其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三凹沟,而使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使位于该连接座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形成同步转动。
[0008]据此,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通过上述实现的技术手段,使各圆柱部轴向柱端的多个齿状结构搭配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的多个齿状结构,并通过在各圆柱部的轴向柱端、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间隔结构,以替代在先申请M388823的齿轮组实施,可以缩减双心轴之间的间距,以适用于轻薄短小的电子装置中,且本实用新型可使双心轴在各圆柱部分别旋转至预设角度后即停止同步转动,以形成具有行程限制的同步转动功效,除了可避免双心轴的旋转行程过大的情形之外,还能因应客制化的掀盖式电子装置而设计实施,使彼此叠合的两个机体可同步转动至设定角度而停滞定位,有助于增加设计上的便利性。
[0009]其次,通过将彼此平行的两个心轴以及该连接座的渐开状限位槽均偏置靠近于该连接座的一径向侧,以方便置入该传动圆柱并有助于后续组装中调整松动的传动圆柱,还进一步在渐开状限位槽中间隔设置有第一、第二凸肋以扶正该传动圆柱而使其不易倾斜,并减少彼此间的摩擦面积,且使该中间圆柱部与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形成间距,以利于储油。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俯视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仰视图。
[0012]图3为图2中该第一、第二圆柱部与传动圆柱相互啮合的立体示意图。
[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5]图6为图2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组合后再衔接一壳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6]图7为图6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和该壳体组合后的局部剖视图。
[001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组合后、再衔接一壳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第一、第二圆柱部与传动圆柱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10为图9的传动圆柱在各径向柱端还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11为图9的第二圆柱部一轴向柱端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该传动圆柱在一径向柱端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12为图9的第一圆柱部一轴向柱端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该传动圆柱在另一径向柱端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13为图9的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和传动圆柱均为相同结构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第一实施例包括两个心轴10、20、第一圆柱部30、第二圆柱部40、连接座50以及传动圆柱60。该两个心轴10、20彼此平行设置;该第一圆柱部30同轴设置于一心轴10,并沿着该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31,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一齿状结构32和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该第二圆柱部40同轴设置于另一心轴20,并沿着该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41,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二齿状结构42和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该连接座50具有两个轴向穿孔51、52,以让两个心轴10、20分别穿设各轴向穿孔51、52,并在连接座50的壁面且在各轴向穿孔51、52之间凹设有限位槽53。传动圆柱60径向设置于该连接座50的限位槽53内,并有局部传动圆柱60结构位于该连接座50外,该传动圆柱60的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三凹沟61,而使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62,使位于该连接座50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而形成同步转动。各径向柱端的其中一个第三齿状结构62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而停止同步转动。
[0024]在第一实施例中,为达到停止同步转动的效果,所采用的设计手段可参见图3所示,让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分别为厚齿状结构,并使各厚齿状结构的厚度分别超过单个第一齿状结构32的厚度以及单个第二齿状结构42的厚度,也因此使各厚齿状结构分别在各轴向柱端周边(第一圆柱部30的轴向柱端面周边以及第二圆柱部40的轴向柱端面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331、431,以让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分别在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中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中形成尺寸差异,使传动圆柱60的各径向柱端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62无法分别啮合并咬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从而停止同步转动。
[0025]其次,由于本实用新型整体尺寸小,在后续的组装过程中都会确认先前已组合好的组成构件是否仍确实相互抵持,若有松动则会再做调整,避免造成后续测试结果的偏差,其中对于调整该传动圆柱60实为不便,主要在于组合后的第一、第二圆柱部30、40和连接座50之间为微小间隙,且该传动圆柱60尺寸小并仅外露部分结构,因此组装到最后时,若发现该传动圆柱60有松动的情形,时常须再拆卸已装好的部分构件以进行调整,如此会延长组装时间,所以为了方便后续组装并调整松动的传动圆柱6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将连接座50的两个轴向穿孔51、52和限位槽53均偏近于连接座50的一径向侧,也使彼此平行的两个心轴10、20均偏置靠近于连接座50的一径向侧。限位槽53是由槽内渐开至槽口,以便置入传动圆柱60,并在该连接座50的该径向侧壁面形成一与该限位槽53槽口相连的缺口 54(可对照参见图1和图4所示),从而可通过工具经由该缺口 54导入该限位槽53中,以便于调整该传动圆柱60。
[0026]再如图1所示,上述限位槽53为梯形限位槽,且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间隔设置有第一凸肋551和第二凸肋552。该第一、第二凸肋551、552分别由该缺口 54边缘沿着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延伸至相对应的槽口边缘。再如图7所示,该传动圆柱60的两径向柱端之间为一中间圆柱部65,以抵靠该第一、第二凸肋551、552而不易倾斜,并减少彼此间的摩擦面积且使该中间圆柱部65与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形成间距,还利于储油润滑。另外,在该中间圆柱部65与各径向柱端的连接处分别形成阶状结构66,以作为分界,让制造成型的各第三凹沟61不易延伸超过该阶状结构66,使该中间圆柱部65具有完整的周侧面,也比各径向柱端厚而足够磨耗,使长时间磨耗后的中间圆柱部65周侧面形成固定轨迹。
[0027]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还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个连接片80a,可参见图1和图2所示,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具有两个轴向穿孔81、82,均偏近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的一径向侧,以分别对应该连接座50的两个轴向穿孔51、52且供各心轴10、20分别穿设,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的各轴向穿孔81、82周围还分别设有止挡结构83、84(例如图1所示,突起于该连接片80a壁面的凸块)。各心轴10、20还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止挡部12、22(例如图1所示,套设于各心轴10、20的垫圈及在各垫圈外缘所设置的扇形凸块),以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的各止挡结构83、84而形成止挡作用,从而使第一、第二圆柱部30、40停止旋转,并能在下面其中一个情形后:该传动圆柱60的一径向柱端的其中一个第三齿状结构62齿顶621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后、或是相对径向柱端的其中一个第三齿状结构62齿顶621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后、或是两径向柱端的各一第三齿状结构62齿顶621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后,避免前述任一情形中的齿顶621持续推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而造成损伤。
[0028]又为了避免各心轴10、20于正向旋转的止挡压力以及于反向旋转的止挡压力,施加于同一止挡结构83、84,使各心轴10、20的至少一个止挡部12、22还包含有正转止挡部121,221和反转止挡部122、222,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还包含有两个连接片80a、80b,且在各连接片80a、80b的各轴向穿孔81、82周围均设有止挡结构83、84,使正向旋转状态的各心轴10、20分别以各正转止挡部121、221(例如图1所示,套设于各心轴10、20的垫圈及在各垫圈外缘所设置的扇形凸块)触及一连接片80a的各止挡结构83、84(例如图1所示,突起于连接片80a壁面的凸块)而形成止挡,或使反向旋转的各心轴10、20分别以各反转止挡部122、222(例如图2所示,结合于各心轴10、20外缘的扇形凸块)触及另一连接片80b的各止挡结构83、84(例如图2所示,突起于该连接片80b壁面的凸块)而形成止挡。
[0029]再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的整体还进一步包括有壳体70,该壳体70中具有容置部71,其可容置有组合状态的第一圆柱部30、第二圆柱部40、连接座50、传动圆柱60和部分的两个心轴10、20结构,通过该壳体70保护,以防止异物进入。又为了使前述组成构件能够卡合于该壳体70的容置部71,其中在该连接座50部分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在于:该连接座50的外型轮廓中包含有多个圆弧角隅501以及至少一个直角角隅502,使该连接座50在所述至少一个直角角隅502的相邻两外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而该容置部71的内部轮廓中也包含有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712,也使该容置部71在所述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712的相邻两内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以让该连接座50容置在该壳体70的容置部71中而能对应定位并形成卡合。例如图6所示,该连接座50的径向顶、底两端分别具有圆弧角隅501,并在该连接座50的径向底端还具有直角角隅502,使该连接座50的径向底端面与其相邻的径向侧壁面相互垂直,而在该壳体70中,所对应的容置部71也在顶、底两端分别具有对应圆弧角隅711以及对应直角角隅712,也使该容置部71的径向底端内壁面与其相邻的径向侧内壁面相互垂直,如此即能分别对应该容置部71的内部轮廓,从而形成防呆设计(Fool Proof Design)结构,能提供明确的辨识性以方便组装。
[0030]另外,在参见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该壳体70的容置部71还可容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也具有两个轴向穿孔81、82,以分别对应该连接座的两个轴向穿孔51、52且供各心轴10、20分别穿设,使彼此啮合的第一、第二圆柱部30、40和传动圆柱60位于该连接座50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之间,因此除上述连接座50能卡合于壳体70的容置部71外,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也能卡合于容置部71中,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的外型轮廓中包含有多个圆弧角隅801以及至少一个直角角隅802,使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在所述至少一个直角角隅802的相邻两外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而该容置部71的内部轮廓中也包含有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712,也使该容置部71在所述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712的相邻两内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以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80a、80b容置于该壳体70的容置部71中而能对应定位并形成卡合。
[0031]再如图1至图5所示,为了让各心轴10、20还能再设置至少一个扭力单元90并方便组装和调整,本实用新型还使各心轴10、20分别具有非圆轴段11、21,又在第一圆柱部30的该轴向柱端面和该第二圆柱部40的该轴向柱端面分别设有轴向凹槽34、44,并在各轴向凹槽34、44内分别设有非圆轴向穿孔35、45,使各非圆轴向穿孔35、45的孔壁与各轴向凹槽34、44的槽壁形成阶梯状(如图3所示),还在各轴向凹槽34、44的相对两壁面分别凹设有沟槽341、441,而各非圆轴向穿孔35、45的相对两壁面分别凹设有孔沟351、451,各孔沟351、451连接各沟槽341、441且在连接处形成阶梯状(参见图3所示),以让各心轴10、20的非圆轴段11、21分别穿设各轴向凹槽34、44和各非圆轴向穿孔35、45且分别与各非圆轴向穿孔35、45相互卡合。从而使各心轴10、20的非圆轴段11、21能够容易通过各轴向凹槽34、44,并通过各自相通的各孔沟351、451和各沟槽341、441以减少表面摩擦及助流体(如油膏)通过,使各非圆轴段11、21能够分别穿过各非圆轴向穿孔35、45并予以调整该第一、第二圆柱体30、40至卡合定位,以让第一、第二圆柱体30、40分别随着各心轴10、20旋转。至于所述至少一个扭力单元90是采用传统构件组合而成(如图1所示包含有具有推压结构的连接片、两个推压件、两组弹性组件、两个垫片、两个紧迫件),主要用于辅助各心轴10、20分别旋转至预设角度位置时,能达到自动闭锁(AutoLock)的功效,由于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32]而在第一、第二圆柱部30、40与传动圆柱60之间的啮合结构方面,可参见图3所示,各第一凹沟31分别在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 311。各柱端面渐开口 311的开口径向向外渐开。又在邻接该轴向柱端面的第一圆柱部30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 312。各周侧面渐开口 312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 311交集于该轴向柱端周边的棱线301,使各第一齿状结构32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321。各第二凹沟41分别在该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 411。各柱端面渐开口 411的开口径向向外渐开,又在邻接该轴向柱端面的第二圆柱部40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 412。各周侧面渐开口 412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 411交集于该轴向柱端周边的棱线401,使各第二齿状结构42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421。各第三凹沟61分别在该传动圆柱60的各径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 611。各柱端面渐开口 611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又在邻接该径向柱端面的传动圆柱60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 612。各周侧面渐开口 612的开口往径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 611交集于该径向柱端周边的棱线601,使各第三齿状结构62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621,以让该传动圆柱60两径向柱端的各第三齿状结构62的齿顶621分别接触该第一圆柱部30的各第一齿状结构32的齿顶321以及该第二圆柱部40的各第二齿状结构42的齿顶421,从而形成啮合。也因为彼此啮合的各齿顶321、421、621均为直角且呈双向渐次收敛状,除了通过各齿顶321、421、621彼此间的咬合接触之外,还因为各凹槽31、41、61均为双向渐开状,更可通过调整(例如可将图7中的连接座50与其中一个连接片80b之间的弹力垫圈予以增加数量)以分别深入各第一凹沟31、各第二凹沟41和各第三凹沟61,借此在转动过程中有助于减少咬合不全的机率。
[0033]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同动式转轴装置还有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也包括两个心轴10、20、第一圆柱部30、第二圆柱部40、连接座50以及传动圆柱60。而第二实施例有别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如图9所示在于:缺少该第一圆柱部30的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以及该第二圆柱部40的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沿着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31,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32 ;沿着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41,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42 ;从而再搭配该传动圆柱60,使位于该连接座50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而形成同步转动。
[0034]在第二实施例中,若要使第一、第二圆柱部30、40与传动圆柱60之间达到停止同步转动的效果,可参见图10所示,在该传动圆柱60的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中的第三间隔结构63,使各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分别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和/或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而停止同步转动,但不限于此实施。也可参见图11、图12或图13的传动圆柱60所示,仅在传动圆柱60的其中一个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中的第三间隔结构63,使该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或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而停止同步转动。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为厚齿状结构,以在该传动圆柱60的一径向柱端(面)周边或是分别在该传动圆柱60的各径向柱端(面)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64,以让各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分别在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中形成尺寸差异,使该第一圆柱部30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32和该第二圆柱部40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42无法分别啮合于该传动圆柱60的各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从而停止同步转动。
[003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欲实现停止同步转动的技术手段还可以如图11所示,使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中的第二间隔结构43,该传动圆柱60的一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中的第三间隔结构63,使该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而停止同步转动。在图11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均为厚齿状结构,以分别在该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面)周边和该传动圆柱60的一径向柱端(面)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431、64。
[0036]或是如图12所示,该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一齿状结构32中的第一间隔结构33,该传动圆柱60的另一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62中的第三间隔结构63,使该另一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触及这些第二齿状结构42而停止同步转动。在图12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均为厚齿状结构,以分别在该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面)周边和该传动圆柱60的另一径向柱端(面)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 331,64ο
[0037]或是如图13所示,还沿着第一圆柱部30的另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31,而使该另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32。此外,还沿着第二圆柱部40的另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41,而使该另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42。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圆柱部30、第二圆柱部40和传动圆柱60可为相同结构,以做为共享件使用,并提供使用上的便利性。例如可替换组装成近似图11或图12所示停止同步转动的样态,即使传动圆柱60的一径向柱端可选择与该第一圆柱部30的一轴向柱端或是另一轴向柱端接触,而该传动圆柱60的另一径向柱端可选择与该第二圆柱部40的一轴向柱端或是另一轴向柱端接触,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33、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43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63的其中之一,可对所接触的齿状结构形成止挡作用,从而达到停止同步转动的效果。
[0038]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优选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修饰均是可能的,且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0心轴11非圆轴段
[0041]12止挡部121正转止挡部
[0042]122反转止挡部
[0043]20心轴21非圆轴段
[0044]22止挡部221正转止挡部
[0045]222反转止挡部
[0046]30第一圆柱部301棱线
[0047]31第一凹沟311柱端面渐开口
[0048]312周侧面渐开口
[0049]32第一齿状结构321齿顶
[0050]33第一间隔结构331宽距平坦区
[0051]34轴向凹槽341沟槽
[0052]35非圆轴向穿孔351孔沟
[0053]40第二圆柱部401棱线
[0054]41第二凹沟411柱端面渐开口
[0055]412周侧面渐开口
[0056]42第二齿状结构421齿顶
[0057]43第二间隔结构431宽距平坦区
[0058]44轴向凹槽441沟槽
[0059]45非圆轴向穿孔451孔沟
[0060]50连接座501圆弧角隅
[0061]502直角角隅51、52轴向穿孔
[0062]53限位槽54缺口
[0063]551第一凸肋552第二凸肋
[0064]60传动圆柱601棱线
[0065]61第三凹沟611柱端面渐开口
[0066]612周侧面渐开口62第三齿状结构
[0067]621齿顶63第三间隔结构
[0068]64宽距平坦区65中间圆柱部
[0069]66阶状结构
[0070]70壳体71容置部
[0071]711对应圆弧角隅712对应直角角隅
[0072]80a,80b连接片801圆弧角隅
[0073]802直角角隅81、82轴向穿孔
[0074]83、84止挡结构
[0075]90扭力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心轴,彼此平行设置;第一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一齿状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第二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另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多个第二齿状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 连接座,其具有两个轴向穿孔,以让该两个心轴分别穿设各轴向穿孔,并在该连接座的壁面且在各轴向穿孔之间凹设有限位槽;以及 传动圆柱,其径向设置在该连接座的限位槽内并有局部传动圆柱结构位于该连接座夕卜,该传动圆柱的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三凹沟,而使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使位于该连接座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形成同步转动,各径向柱端的其中一个第三齿状结构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分别为厚齿状结构,分别在各轴向柱端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3.一种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心轴,彼此平行设置; 第一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 第二圆柱部,其同轴设置于另一心轴,并沿着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而使该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 连接座,其具有两个轴向穿孔,以让该两个心轴分别穿设各轴向穿孔,并在该连接座的壁面且在各轴向穿孔之间凹设有限位槽;以及 传动圆柱,其径向设置在该连接座的限位槽内,并有局部传动圆柱结构位于该连接座夕卜,且该传动圆柱分别沿着其两径向柱端周边分别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三凹沟,而使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三齿状结构,使位于该连接座外的各径向柱端的这些第三齿状结构分别啮合这些第一齿状结构和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形成同步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中的第三间隔结构,使各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分别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和/或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圆柱的其中一个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中的第三间隔结构,使该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或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为厚齿状结构,以在该传动圆柱的一径向柱端周边或是分别在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二齿状结构中的第二间隔结构,该传动圆柱的一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中的第三间隔结构,使该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触及这些第一齿状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间隔结构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均为厚齿状结构,以分别在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和该传动圆柱的一径向柱端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一齿状结构中的第一间隔结构,该传动圆柱的另一径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至少一个位于这些第三齿状结构中的第三间隔结构,使该另一径向柱端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触及这些第二齿状结构而停止同步转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结构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间隔结构均为厚齿状结构,以分别在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周边和该传动圆柱的另一径向柱端周边形成宽距平坦区。1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座的两个轴向穿孔和该限位槽均偏近于该连接座的一径向侧,也使彼此平行的两个心轴均偏置靠近于该连接座的一径向侧;该限位槽是由槽内渐开至槽口,以便于置入该传动圆柱,并在该连接座的该径向侧壁面形成一与该限位槽槽口相连的缺口。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位槽为梯形限位槽,且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间隔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该第一、第二凸肋分别由该缺口边缘沿着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延伸至相对应的槽口边缘;该传动圆柱的两径向柱端之间为一中间圆柱部,以抵靠该第一、第二凸肋并减少彼此间的摩擦面积、且与该梯形限位槽的槽内壁面形成间距,在该中间圆柱部与各径向柱端的连接处分别形成阶状结构。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括有至少一个连接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具有两个轴向穿孔,均偏近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的一径向侦牝以分别对应该连接座的两个轴向穿孔且供各心轴分别穿设,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的各轴向穿孔周围还分别设有止挡结构,各心轴还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止挡部,以分别触及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的各止挡结构而形成止挡作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心轴的所述至少一个止挡部还包含有正转止挡部和反转止挡部,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还包含有两个连接片,且在各连接片的各轴向穿孔周围均设有止挡结构,使正向旋转状态的各心轴分别以各正转止挡部触及一连接片的各止挡结构而形成止挡,或使反向旋转的各心轴分别以各反转止挡部触及另一连接片的各止挡结构而形成止挡。1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括有壳体,该壳体中具有容置部,其可容置有组合状态的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连接座、传动圆柱和部分的两个心轴结构;其中该连接座的外型轮廓中包含有多个圆弧角隅以及至少一个直角角隅,使该连接座在所述至少一个直角角隅的相邻两外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而该容置部的内部轮廓中也包含有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也使该容置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的相邻两内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以让该连接座容置于该壳体的容置部中而能对应定位并形成卡合。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容置部还可容置有至少一个连接片,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也具有两个轴向穿孔,以分别对应该连接座的两个轴向穿孔且供各心轴分别穿设,使彼此啮合的第一、第二圆柱部和传动圆柱位于该连接座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的外型轮廓中包含有多个圆弧角隅以及至少一个直角角隅,使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在所述至少一个直角角隅的相邻两外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而该容置部的内部轮廓中也包含有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也使该容置部在所述至少一个对应直角角隅的相邻两内壁面形成相互垂直状,以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容置于该壳体的容置部中而能对应定位并形成卡合。1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心轴分别具有非圆轴段,在该第一圆柱部的该轴向柱端面和该第二圆柱部的该轴向柱端面分别设有轴向凹槽,并在各轴向凹槽内分别设有非圆轴向穿孔,使各非圆轴向穿孔的孔壁与各轴向凹槽的槽壁形成阶梯状,还在各轴向凹槽的相对两壁面分别凹设有沟槽,而各非圆轴向穿孔的相对两壁面分别凹设有孔沟,各孔沟连接各沟槽且在连接处形成阶梯状,以让各心轴的非圆轴段分别穿设各轴向凹槽和各非圆轴向穿孔且分别与各非圆轴向穿孔相互卡合。1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凹沟分别在该第一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各柱端面渐开口的开口往径向向外渐开,在邻接该轴向柱端面的第一圆柱部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各周侧面渐开口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交集于该轴向柱端周边的棱线,使各第一齿状结构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各第二凹沟分别在该第二圆柱部的一轴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各柱端面渐开口的开口往径向向外渐开,在邻接该轴向柱端面的第二圆柱部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各周侧面渐开口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交集于该轴向柱端周边的棱线,使各第二齿状结构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各第三凹沟分别在该传动圆柱的各径向柱端面形成一柱端面渐开口,各柱端面渐开口的开口往轴向向外渐开,在邻接该径向柱端面的传动圆柱周侧面分别形成一周侧面渐开口,各周侧面渐开口的开口往径向向外渐开而与各柱端面渐开口交集于该径向柱端周边的棱线,使各第三齿状结构具有直角且双向渐次收敛状的齿顶,以让该传动圆柱两径向柱端的各齿顶分别接触该第一圆柱部的各齿顶以及该第二圆柱部的各齿顶,从而形成啮合,并增加彼此间的咬合接触。1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同动式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沿着该第一圆柱部的另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一凹沟,而使该另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一齿状结构;还沿着该第二圆柱部的另一轴向柱端周边环状排列有多个第二凹沟,而使该另一轴向柱端周边还形成有环状排列的多个第二齿状结构。
【文档编号】F16C11-04GK204284188SQ201420706738
【发明者】张瑞鸿, 林诗尧, 洪荣志 [申请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