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005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铰链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铰链机构,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中的铰链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携带式电子装置使消费者可随时随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其中折叠式电子装置因其结构玲珑新颖而广受消费者欢迎。
折叠式电子装置应用铰链机构连接其本体及盖体,一种现有铰链机构如中国专利第98119790.6号所揭示,请参阅图8,该铰链机构包括轴10,于其一端设有凸缘部12;带止转机构的固定部件20,其定位于轴10的另一端,而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相对固定;带止转机构的固定凸轮30,该轴10可穿过固定凸轮30并与其可转动地连接,该固定凸轮30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相对固定,其一端设有凸轮部32;旋转滑动凸轮40,其设于固定凸轮30与固定部件20之间,与插过其中心部的轴10相结合,随轴10共同转动并能沿轴10轴向滑动,该旋转滑动凸轮40的一端面设有凸部42,可与固定凸轮30配合,设于旋转滑动凸轮40与固定部件20之间的压缩弹簧50,用来压合固定凸轮30与旋转滑动凸轮40。
当旋转滑动凸轮40的凸部42位于固定凸轮30的凸轮部32的凹部时,折叠式电子装置为关闭状态。当使盖体打开时,凸部42自凸轮部32的凹部移动到凸部,成为约160度的角度,通过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与本体作用而锁定。但是,盖体相对本体自动开合过程中,因凸轮及弹簧50作用,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大,易使盖体或本体损坏。另外,该铰链机构仅有关闭及160度开启两种稳定状态,仅能满足使用者一般的操作需求,却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盖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可多角度使用的铰链机构实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的铰链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可多角度使用的铰链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链机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及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其具一第一螺纹;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该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其一端延伸有二侧臂,该侧臂设有弯折部;一止动元件,于其一端外周上设有突起;其中,本体驱动部件穿过盖体驱动部件的通道及止动元件,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与止动元件的突起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铰链机构,其是在上述铰链机构基础上,使止动元件的突起顶部为一平面,当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运动到止动元件的突起的平面顶部上时,盖体驱动部件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具有多个稳定状态。
相较现有的铰链机构,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通过一止动元件的突起侧面与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侧面相配合,使盖体相对本体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使折叠式电子装置不易损坏。另外,相较现有的铰链机构提供的两个稳定状态,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止动元件的突起顶部为一平面,当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运动到止动元件的突起的平面顶部上时,盖体驱动部件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具有多个稳定状态。

图1是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另一状态的组装立体图。
图6是图5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突起顶部为平面的立体图。
图8是现有铰链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折叠式电子装置应用铰链机构连接其本体及盖体,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包括本体驱动部件1、盖体驱动部件2、止动元件3及摩擦板4,本体驱动部件1穿过盖体驱动部件2、止动元件3及摩擦板4,使其结合在一起。
本体驱动部件1为一圆柱形轴,其一端具一凸缘11,另一端具一止转部件12。该止转部件12的形状及尺寸与折叠式电子装置本体(图未示)的连接部的内部孔洞(图未示)相对应,使该止转部件12相对固定于该本体上。紧靠止转部件12于轴的外周上设二相对的凹部13。紧靠凹部13于轴的外周上设有一第一螺纹14。第一螺纹14与凸缘11之间的短轴15直径小于第一螺纹14所在轴的直径。
盖体驱动部件2包括一旋转元件20及一随动件22,旋转元件20与随动件22结合在一起。
旋转元件20具一筒体201及一空腔202。于筒体201外周上设有构成止转装置的突出部203,其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图未示)的连接部内的定位凹槽(图未示)相紧密配合,使该旋转元件20与该盖体无相对转动,可相对盖体连接部沿其轴向运动。该突出部203一端设一卡钩204。空腔202内设有一第二螺纹205,该第二螺纹205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第一螺纹14相配合,使旋转元件20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1做旋转运动。
请一并参阅图4,随动件22具一薄板221及由薄板221边缘的相对两侧沿垂直于薄板221方向延伸出的二弹性侧臂223。该薄板221的形状及尺寸与旋转元件20的筒体201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相对应,通过旋转元件20的卡钩204卡住该薄板221,使旋转元件20与随动件22结合在一起,该薄板221中央处设一通孔225。该侧臂223向内弯折形成一弯折部227,该弯折部227具二侧面2271、2275及一顶部2273。
止动元件3为一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圆筒,其长度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短轴15的长度相对应,其内径尺寸大于短轴15的直径,小于本体驱动部件1的凸缘11的尺寸。该止动元件3的外围一部分断开,形成一长方形开口部分30,该开口部分30的宽度小于短轴15的直径。于止动元件3一端外周上设有于其径向上呈圆环状的突起32,该突起32具二侧面321、325及一顶部323。该突起32与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相配合,使止动元件3与随动件22组装后,侧面321、2271相接触。
摩擦板4是由尼龙等合成树脂制成,其呈圆饼状。该摩擦板4一端具有一Y型开口,该开口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凹部13相配合,使摩擦板4固持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
组装时,将本体驱动部件1的一端穿过盖体驱动部件2的旋转元件20的空腔202,通过第一螺纹14与第二螺纹205相配合,使旋转元件20装配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将本体驱动部件1的凸缘11一端穿过盖体驱动部件2的随动件22的通孔225,通过随动件22的薄板221与旋转元件20的卡钩204相配合,使随动件22与旋转元件20结合在一起。或者也可先将旋转元件20与随动件22通过薄板221与卡钩204的配合结合在一起后,再装配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施力使止动元件3的开口部分30穿过本体驱动部件1的短轴15,使止动元件3装配于凸缘11与随动件22之间,使突起32的侧面321与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1相接触。将摩擦板4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凹部13相结合,使其固持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从而将铰链机构组装在一起,防止该铰链机构的各部件脱离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摩擦板4位于止转部件12与旋转元件20之间,以减少其之间的摩擦。
请一并参阅图3、图5及图6,当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侧面321与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1相接触时,本体驱动部件1与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稳定,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及盖体处于闭合状态。
若施力使盖体相对本体转动打开时,盖体驱动部件2随盖体转动,并沿盖体连接部作轴向运动,本体驱动部件1随本体转动。在第一螺纹14与第二螺纹205的配合下,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转动,且其同时沿本体驱动部件1做轴向运动,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1沿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侧面321向突起32的顶部323运动,同时随动件22向内压迫止动元件3使其产生弹性形变,止动元件3向外压迫随动件22使其产生弹性形变,当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运动到突起32的顶部323时,该二弹性形变分别使止动元件3及随动件22具有最大的弹性回复力。当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略越过突起32的顶部323时,在该二弹性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盖体驱动部件2会自动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旋转,从而使盖体相对本体自动打开。在盖体相对本体自动打开过程中,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5沿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侧面325滑动,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可防止因盖体惯性过大,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受到较大震动。
若施力使盖体相对本体转动闭合时,在第一螺纹14与第二螺纹205的配合下,盖体驱动部件2也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转动,且其同时沿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做轴向运动。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5沿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侧面325向突起32的顶部323运动,同时随动件22向内压迫止动元件3使其产生弹性形变,止动元件3向外压迫随动件22使其产生弹性形变,当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运动到突起32的顶部323时,该二弹性形变分别使止动元件3及随动件22具有最大的弹性回复力。当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略越过突起32的顶部323时,在该二弹性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盖体驱动部件2会自动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旋转,从而使盖体相对本体自动闭合。在盖体相对本体自动闭合过程中,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侧面2271沿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侧面321滑动,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可防止因盖体惯性过大,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受到较大震动。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顶部323也可为一平面,请参阅图7。在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本体驱动部件1的转动过程中,当盖体驱动部件2的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运动到突起32的顶部323时,由于顶部323为一平面,使盖体驱动部件2与本体驱动部件1相对稳定,即于一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皆可停留,直至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运动到突起32的侧面,从而满足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主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且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也可为一平面,或者止动元件3的突起32的顶部323与随动件22的弯折部227的顶部2273均为平面,皆可满足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主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铰链机构的随动件22的侧臂223也可为多个,或为一呈环状的侧臂。
权利要求1.一种铰链机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及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其特征在于该铰链机构进一步包括一止动元件,所述止动元件一端外周上设有突起;所述本体驱动部件设有一第一螺纹;所述盖体驱动部件的一端设有侧臂,该侧臂设有弯折部,所述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其中,本体驱动部件穿过盖体驱动部件的通道及止动元件,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与止动元件的突起相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驱动部件为一圆柱形轴,其一端具一凸缘,另一端具一止转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包括一旋转元件及一随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元件为一圆筒,其具一筒体及一空腔,该旋转元件外周上设有构成止转装置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一端设一卡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具一薄板,该薄板与上述旋转元件的卡钩相配合,使随动件与旋转元件结合在一起,所述盖体驱动部件的侧臂由薄板边缘沿垂直于薄板方向延伸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元件的突起具二侧面及一顶部,所述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具二侧面及一顶部,该突起的侧面与该弯折部的侧面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顶部为一平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元件的突起顶部为一平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具一呈环状的侧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具多个侧臂。
专利摘要一种铰链机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及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其具一第一螺纹;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该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其一端延伸有二侧臂,该侧臂设有弯折部;一止动元件,于其一端外周上设有突起;其中,本体驱动部件穿过盖体驱动部件的通道及止动元件,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使盖体驱动部件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转动,盖体驱动部件的弯折部与止动元件的突起相配合,使盖体相对本体自动开合,且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
文档编号F16C11/04GK2689661SQ20042004323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8日
发明者段超, 陈瑞豪, 陈家骅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