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005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铰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铰链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中的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携带式电子装置使消费者可随时随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其中折叠式电子装置因其结构玲珑新颖而广受消费者欢迎。
折叠式电子装置应用铰链结构连接其本体和盖体,一种现有铰链结构如中国专利第98119790.6号所揭示,请参阅图7,该铰链结构包括轴10,于其一端设有凸缘部12;带止转机构的固定部件20,其定位于轴10的另一端,而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相对固定;带止转机构的固定凸轮30,该轴10可穿过固定凸轮30并与其可转动地连接,该固定凸轮30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相对固定,其一端设有凸轮部32;旋转滑动凸轮40,其设于固定凸轮30与固定部件20之间,与插过其中心部的轴10相结合,随轴10共同转动并能沿轴10轴向滑动,该旋转滑动凸轮40的一端面设有凸部42,可与固定凸轮30配合,设于旋转滑动凸轮40与固定部件20之间的压缩弹簧50,用来压合固定凸轮30与旋转滑动凸轮40。
当旋转滑动凸轮40的凸部42位于固定凸轮30的凸轮部32的凹部时,折叠式电子装置为关闭状态。当使盖体打开时,凸部42自凸轮部32的凹部移动至凸部,成为约160度的角度,通过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与本体作用而锁定。但是,盖体相对本体自动开合过程中,因凸轮30,40和弹簧50作用,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大,易使盖体或本体损坏。另外,该铰链结构仅有关闭和160度开启两种稳定状态,仅能满足使用者一般的操作需求,却不能满足使用者对盖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可多角度使用的铰链结构实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合过程中盖体对本体冲击力较小的铰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折叠式电子装置可多角度使用的铰链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链结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和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其具一第一螺纹;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该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该盖体驱动部件一端为一曲面,该曲面具有一第一平面部和一第一曲面部;一随动件,其一端为一曲面,该曲面具有一第三平面部和一第二曲面部;和一弹性装置,用来压合随动件;其中,本体驱动部件、盖体驱动部件、随动件和弹性装置装配后,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盖体驱动部件的曲面与随动件的曲面相配合。
相较现有的铰链结构,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的盖体驱动部件的曲面具有一第一平面部和一第一曲面部,随动件的曲面具有一第三平面部和一第二曲面部,在盖体相对本体自动开合过程中,第一平面部与第三平面部相配合,第一曲面部与第二曲面部相配合,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可防止因用力过大导致盖体惯性过大,而使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本体之间产生较大冲击。另外,相较现有的铰链结构提供的两个稳定状态,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的第一平面部与第三平面部相对转动过程中,盖体驱动部件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具有多个稳定状态。

图1是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图3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另一状态的组装立体图。
图6是图5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现有铰链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折叠式电子装置应用铰链结构连接其本体和盖体,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铰链结构包括本体驱动部件1、盖体驱动部件2、随动件3、弹簧4和摩擦板5、6,本体驱动部件1穿过盖体驱动部件2、随动件3、弹簧4和摩擦板5、6,使其结合在一起。
本体驱动部件1为一圆柱形轴,其一端于轴的外周上设二相对凹部13,紧靠凹部13于靠近轴另一端的外周上设一第一螺纹14。本体驱动部件1另一部分为一变形轴部15,于该变形轴部15外周上设一凹槽12。紧靠凹槽12于远离凹部13一端形成一止转部件11,该止转部件11的形状和尺寸与折叠式电子装置本体(图未示)的连接部的内部孔洞(图未示)相对应,使该止转部件11相对固定于该本体上。
盖体驱动部件2具一筒体20和一空腔22。筒体20外周上设有构成止转装置的突起24,该突起24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图未示)的连接部内的定位凹槽(图未示)相紧密配合,使盖体驱动部件2与盖体无相对转动,可相对盖体沿其轴向运动。空腔22内设有第二螺纹26,该第二螺纹26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第一螺纹14相配合,使盖体驱动部件2可相对本体驱动部件1做旋转运动。筒体20一端为一曲面28,其由第一平面部281、第一曲面部282、第二平面部283和第一阻挡部284组成,第一曲面部282和第一阻挡部284分别位于第一平面部281和第二平面部283之间。第一平面部281和第二平面部283的表面为平面,第一曲面部282的表面为一光滑曲面。
随动件3为具一通孔32的圆筒,该通孔32的形状和尺寸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变形轴部15的形状和尺寸相对应,使随动件3固持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并可相对其作轴向运动。该随动件3一端为一曲面34,其由第三平面部341、第二曲面部342、第四平面部343和第二阻挡部344组成,第二曲面部342和第二阻挡部344分别位于第三平面部341和第四平面部343之间。第三平面部341和第四平面部343的表面为平面,第二曲面部342的表面为一光滑曲面。该曲面34与盖体驱动部件2的曲面28相配合。
摩擦板5和6是由尼龙等合成树脂制成,其呈圆饼状,一端具有一Y型开口,该摩擦板5和6的开口分别与本体驱动部件1的凹部13和凹槽12相配合,使摩擦板5和6固持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摩擦板6的尺寸大于弹簧4的内径。
组装时,本体驱动部件1的变形轴部15一端依次穿过盖体驱动部件2的空腔22、随动件3的通孔32和弹簧4,其中,本体驱动部件1的第一螺纹14与盖体驱动部件2的第二螺纹26相配合,本体驱动部件1的变形轴部15与通孔32相配合,本体驱动部件1的凹部13与摩擦板5的Y型开口相配合,本体驱动部件1的凹槽12与摩擦板6的开口相配合,使盖体驱动部件2、随动件3、弹簧4和摩擦板5和6分别固持于本体驱动部件1上,且随动件3的曲面34与盖体驱动部件2的曲面28相接触。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当盖体驱动部件2的曲面28的第一平面部281与随动件3的曲面34的第三平面部341相接触时,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本体驱动部件1与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稳定,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与盖体处于闭合状态。
若施力使盖体相对本体转动打开时,盖体驱动部件2随盖体转动,在第一螺纹14与第二螺纹26的配合下,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转动,且其同时沿本体驱动部件1做轴向运动,同时推动随动件3运动,进一步压缩弹簧4,使其不断积蓄弹性势能。在盖体驱动部件2推动随动件3的过程中,盖体驱动部件2的曲面28的第一平面部281滑过随动件3的曲面34的第三平面部341,接着曲面28的第一曲面部282相对曲面34的第二曲面部342转动,在弹簧4的作用下,盖体相对本体自动打开,直至曲面28的第一阻挡部284运动至曲面34的第二阻挡部344时,曲面28的第二平面部283与曲面34的第四平面部343相接触,盖体驱动部件2与本体驱动部件1相对稳定,盖体相对本体处于打开状态。在曲面28相对曲面34运动过程中,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可防止因用力过大导致盖体惯性过大,而使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本体之间产生较大冲击,且由于第一阻挡部284和第二阻挡部344的作用,而消除了盖体与本体之间产生的冲击。且在第一平面部281与第三平面部341相对转动过程中,盖体驱动部件2与随动件3可处于多个相对稳定状态,使盖体相对本体于多个位置皆可停留,从而满足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主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
若施力使盖体相对本体转动闭合时,盖体驱动部件2随盖体转动,在第一螺纹14与第二螺纹26的配合下,盖体驱动部件2相对于本体驱动部件1沿与上述相反的方向转动,且其同时沿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做轴向运动,随动件3在弹簧4的压力作用下随盖体驱动部件2运动,曲面28与曲面34的运动过程亦与上述运动过程相反。第一曲面部282相对第二曲面部342转动,然后第一平面部281相对第三平面部341转动,直至盖体驱动部件2转回原来的位置,使盖体与本体处于闭合状态。在曲面28相对曲面34运动过程中,其会产生一定摩擦力,可防止因用力过大导致盖体惯性过大,而使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本体之间产生较大冲击。且在第一平面部281与第三平面部341和第二平面部283与第四平面部343相对转动过程中,盖体驱动部件2与随动件3可处于多个相对稳定状态,使盖体相对本体于多个位置皆可停留,从而满足折叠式电子装置盖体与主体多角度定位的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铰链结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和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该盖体驱动部件一端为一曲面;一随动件,其一端为一曲面;和一弹性装置,用来压合随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驱动部件上设一第一螺纹,所述盖体驱动部件的曲面具有一第一平面部和一第一曲面部,其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所述随动件的曲面具有一第三平面部和一第二曲面部,本体驱动部件、盖体驱动部件、随动件和弹性装置装配后,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盖体驱动部件的曲面与随动件的曲面相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驱动部件为一圆柱形轴,其一端于轴的外周上设有凹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驱动部件另一部分为一变形轴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轴部上设一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铰链结构进一步包括一摩擦板,其一端具有一Y型开口,与上述本体驱动部件的凹槽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驱动部件紧靠凹槽于远离凹部的一端形成一止转部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为具一通孔的圆筒,该通孔的形状和尺寸与上述本体驱动部件的变形轴部的形状和尺寸相对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件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阻挡部,该第二阻挡部位于上述第三平面部和第二曲面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为一圆筒,其外周上设有构成止转装置的突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驱动部件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阻挡部,该第一阻挡部位于上述第一平面部和第一曲面部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铰链结构,用来连接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本体和盖体,其包括一本体驱动部件,其具一第一螺纹;一盖体驱动部件,其上形成一通道,该通道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该盖体驱动部件一端为一曲面,该曲面具有一第一平面部和一第一曲面部;一随动件,其一端为一曲面,该曲面具有一第三平面部和一第二曲面部;和一弹性装置,用来压合随动件;其中,本体驱动部件、盖体驱动部件、随动件和弹性装置装配后,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配合,盖体驱动部件的曲面与随动件的曲面相配合。
文档编号F16C11/04GK2689662SQ20042004323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8日
发明者段超, 陈瑞豪, 陈家骅 申请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