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增强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876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增强软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抽吸软管或管道软管等使用于低压或负压且具有优异的耐压性和可挠性的螺旋增强软管,尤其涉及一种在软管本体内向软管轴向以螺旋状缠绕延伸单丝(monofilament单丝)的螺旋增强软管。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螺旋增强软管,在构成软管本体(树脂管)的软质合成树脂制的内层(内管)和外层(外管)之间,夹入并缠绕成形为螺旋弹簧状的粗线径的延伸单丝(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文献1实公昭63-46783号公报(第1-2页,图1-图3)然而,以往的这种螺旋增强软管中,由于使用粗线径的延伸单丝,所以在制造大外径的软管时,则需要相应于软管尺寸缠绕粗线径的延伸单丝,但粗线径的延伸单丝的需求量本来就很少,生产厂家又没有粗线径的延伸单丝的规格而使得求购困难,因此需向厂家特别订购,由此产生价格极高的问题。
并且,由于延伸单丝的线径越粗刚性也越强,致使缠绕单丝的设备大型化,从而降低其生产性,同时,单丝的刚性比软管本体的软质合成树脂的刚性强,因此在软管内外面产生凹凸,而有如液体残留等不纯物残留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目的在于,能够使用细线径的延伸单丝。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还有,提高耐压性能并进一步减小软管的管壁厚度,从而提高软管内外面的平坦度。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还有,能够从外侧透视软管内的流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或3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还有,防止软管由扭曲而造成的损坏并能够通过识别线按使用用途或类型识别软管。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3或4所述的发明的目的之外,其目的还有,能够通过延伸单丝的颜色按使用用途或类型容易识别软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延伸单丝以向软管的轴向排列多个的状态按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结构,增加了将上述延伸单丝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芯宽大于芯厚的扁平形状的结构。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结构,增加了向软管轴向相邻的螺距大于向上述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的间隔,并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的结构。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2或3所述的发明的结构,增加了在上述软管本体的外表面设置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识别线,且使该识别线的颜色不同于软管本体的颜色的结构。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2、3或4所述的发明的结构,增加了改变上述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的颜色,并由可透视的材料形成软管本体的结构。
从上述结构生成的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通过将多个延伸单丝向软管轴向排列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这些延伸单丝的间隔变窄,即使各自的线径变细,该部分的耐压性能也不会降低。
因此,可以使用线径细的延伸单丝。
其结果,与使用粗线径的延伸单丝的以往螺旋增强软管相比,在制造大尺寸外径的软管时,也可以使用供应稳定的市售延伸单丝。因此,不仅能够以廉价制造,同时也可以减小软管的管壁厚度,从而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轻量且可挠性优异的螺旋增强软管。
并且,由于细线径延伸单丝的刚性较低,所以其软管内外面平坦,从而可以防止如液体残留等不纯物的残留,并使软管内流体的流动畅通。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效果之外,其效果还有,通过使延伸单丝的截面形成为其芯宽大于芯厚的扁平形状,增大其受压面积,同时软管本体的管壁厚度变薄,配置有各延伸单丝部位的软管本体不易膨胀。
因此,在提高耐压性能的同时,进一步减小软管的管壁厚度,从而能够提高软管内外面的平坦度。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效果之外,其效果还有,向软管轴向相邻的螺距大于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的间隔,并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由此可以不受延伸单丝的妨碍而从无芯部能够看到流过软管内的流体等。
因此,能够从外部透视软管内的流体。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或3的发明效果之外,其效果还有,通过以颜色不同于软管本体的识别线来分别配管连接软管两端部而使其向轴向成一条直线,能过实现没有扭曲的最佳的软管配管,同时,即使配管短也因识别线向轴向以直线状延伸,所以很容易与其它配管区分,而且因识别线的颜色不同,所以能够得到外观不同的多种软管。
因此,不仅可以防止软管由于扭曲而造成的破损,而且通过识别线可以按使用用途或类型识别软管。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2、3或4的发明效果之外,其效果还有,通过改变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的颜色,且由可透视材料来形成软管本体,能够由延伸单丝的不同颜色得到外观不同的多种软管。
因此,通过延伸单丝的颜色,按使用用途或类型可以容易地识别软管。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螺旋增强软管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螺旋增强软管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螺旋增强软管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螺旋增强软管A,如图1~3所示,例如,在由例如氯乙烯树脂等软质热可塑性合成树脂成形为圆筒状的软管本体1的内部,将由聚酯树脂或尼龙树脂等硬质合成树脂成形为螺旋弹簧状的细线径延伸单丝2向软管轴向排列多根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实施例1本实施例1,如图1所示,将软管本体1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等的可透视内部的材料成形,在该软管本体1的内部,向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以等间距向软管轴向缠绕成螺旋状,同时使这些延伸单丝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等,并使其形成为芯宽尺寸W大于芯厚尺寸D的扁平形状。
上述软管本体1,如实公昭63-46783号公报所示,是由内层和外层构成,而且可采用在这些内层和外层之间夹入并缠绕两条延伸单丝2、2而作为螺旋增强软管A,或者采用如特公昭50-31198号公报所示,通过众所周知的软管制造法,将具有两条延伸单丝2、2的带状体缠绕成螺旋状,并将其邻接面相互粘接而作为螺旋增强软管A。
具体而言,如实公昭63-46783号公报所示,通过层叠来制造软管的方法,首先,从挤出机以熔融或半熔融状态连续挤出内层,并在该内层的上面向软管轴向排列两条延伸单丝2的状态下缠绕成螺旋状,然后,在其上面层叠从挤出机以熔融或半熔融状态连续挤出的外层,由此在这些内层和外层之间夹入并缠绕两条延伸单丝2、2而使其成一体。
如特公昭50-31198号公报所示,通过螺旋粘接来制造软管的方法,首先,从挤出机以熔融或半熔融状态连续挤出以软质合成树脂覆盖向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周围的带状体,然后,将该带状体以螺旋状缠绕在以单臂状态予以支撑的螺旋轴的外表面上,同时将该带状体的邻接面相互粘接,从而成形为管状而使其成为一体化。
另外,示例图中,通过将向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之间的间距S与在软管轴向相邻的螺距P的尺寸比设定为3∶7,使螺距P大于两条延伸单丝2、2的间隔,即大于两者之间的间距S,从而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1a。这些延伸单丝2、2之间的间距S和螺距P的尺寸比不仅限于3∶7,虽未图示但也可以进行改变,如2∶8或者4∶6等。
其次,说明关于这种螺旋增强软管A的作用效果。
由于以等间距向软管轴向螺旋状缠绕了向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所以这些延伸单丝2、2之间的间距S变窄,即使各自的线径变细,该部分的耐压性能也不会降低,能够得到与缠绕一条粗线径延伸单丝的软管大致相等或者其以上的耐压性能。
由此,使用细线径的延伸单丝,相应地能够减小软管本体1的管壁厚度尺寸T,从而能实现螺旋增强软管A的轻量化,并提高可挠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各延伸单丝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其芯宽尺寸W大于芯厚尺寸D的扁平形状,所以不仅受压面积变大,同时软管本体1的管壁厚度的尺寸T也变薄,从而使配置有各延伸单丝2部位的软管本体1不易膨胀。
由此,在提高耐压性能的同时,进一步减小软管管壁厚度的尺寸T,并可提高软管内外面的平坦度。
而且,如图所示,如果将各延伸单丝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则很少对覆盖该延伸单丝2周围的软管本体1造成破裂等不良影响。
另外,由于通过向软管轴向上相邻的螺距P大于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2之间的间距S,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1a,所以不受扁平的延伸单丝2的妨碍,从无芯部1a可以看见流过软管内的流体等。
实施例2本实施例2,如图2所示,在上述软管本体1的外表面1b上,设置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识别线3,并使该识别线3的颜色不同于软管本体1的颜色,这区别于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1,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
上述识别线3,例如,将氯乙烯树脂或者聚乙烯等与软管本体1同质不同色的热可塑性树脂挤出形成在软管外表面1b上,使两者成一体,或者将与软管本体1同质不同色的热可塑性树脂制带热压接合在软管外表面1b上,使两者成一体。
在示例图中,虽然只形成一条向软管轴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识别线3,但是其条数、粗细或颜色并不局限于一种,例如可以配置颜色不同但宽度相同的多条识别线3,也可以配置宽度不同的多个识别线3,或者大致与软管外表面1b成同一面地埋设识别线3,而且根据需要可以如图所示在识别线3上叠印例如公司名称或直径尺寸等文字。
因此,图2所示的螺旋增强软管,除了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若按使不同于软管本体1颜色的识别线3向轴向呈一条直线的方式分别配管连接软管的两端部,就能够实现没有扭曲的最佳的软管配管,同时,即使配管较短,由于识别线3向轴向呈一直线状延伸,所以也很容易与其它配管区分,而且以识别线3的不同颜色,可以得到外观不同的多种软管。
因此,不仅可以防止软管由扭曲而造成的破损,并且可通过识别线3按使用用途或类型识别软管。
实施例3本实施例3,如图3所示,除了改变向上述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的颜色,并且能够从软管本体1的外部透视这些延伸单丝2、2的颜色的结构与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1不同之外,其他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
例如,在将一方的延伸单丝2的至少外表面形成为白色时,优选将另一方的延伸单丝2的至少外表面形成为白色以外的绿色、红色或者蓝色等能够明确分清的组合。
而且,在图示例子中,将向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之间的间距S设为0而相抵接,同时将两者抵接状态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等,并使其呈芯宽尺寸W大于芯厚尺寸D的扁平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1那样,也可以将延伸单丝2、2分开,将两者间的间距S与螺距P的尺寸比例设为例如2∶8、3∶7或4∶6等。
另外,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以在软管本体1的外表面1b上设置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识别线3。
因此,图3所示的螺旋增强软管,除了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改变了向软管轴向排列的两条延伸单丝2、2的颜色,并由可透视的材料形成软管本体1,所以能够通过延伸单丝2、2的不同颜色得到外观不同的多种软管。
因此,能够通过延伸单丝2、2的颜色按使用用途或类型容易识别软管。
而且,上述实施例1~3中,虽然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可透视内部的材料成形软管本体1,但不局限于此,软管本体1也可以由不透明的材料形成。
并且,虽然列举了在软管本体1的内部向轴向排列两条延伸单丝2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的示例,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向软管轴向排列大于等于3条的延伸单丝2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由于增加了延伸单丝2的条数而相应地线径变得更细的延伸单丝。
另外,虽然将各延伸单丝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形等,并使其呈芯宽尺寸W大于芯厚尺寸D的扁平形状,但不局限于此,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未图示的椭圆形以外的扁平形状,或者也可以不是扁平形状而是截面圆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1.(修改后)一种螺旋增强软管,其在软管本体(1)内向软管轴向以螺旋状缠绕有延伸单丝(2),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单丝(2)在向软管轴向排列多个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在软管轴向上相邻的螺距(P)大于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2)之间的间距(S),并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地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1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延伸单丝(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其芯宽(W)大于芯厚(D)的扁平形状。
3.(删除)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软管本体(1)的外表面(1b)上,设置有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识别线(3),并且该识别线(3)的颜色不同于软管本体(1)的颜色。
5.(修改后)一种螺旋增强软管,在软管本体(1)内向软管轴向以螺旋状缠绕有延伸单丝(2),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单丝(2)在向软管轴向排列多个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并且改变上述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2)的颜色,由可透视的材料形成软管本体(1)。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旋增强软管,其在软管本体(1)内向软管轴向以螺旋状缠绕有延伸单丝(2),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单丝(2)在向软管轴向排列多个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延伸单丝(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其芯宽(W)大于芯厚(D)的扁平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在软管轴向上相邻的螺距(P)大于上述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2)之间的间距(S),并在软管轴向上局部地形成可透视的无芯部(1a)。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软管本体(1)的外表面(1b)上,设置有向轴线方向延伸的识别线(3),并且该识别线(3)的颜色不同于软管本体(1)的颜色。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螺旋增强软管,其特征在于,改变上述向软管轴向排列的多个延伸单丝(2)的颜色,由可透视的材料形成软管本体(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增强软管,通过将多个延伸单丝(2)向软管轴向排列的状态下以等间距缠绕成螺旋状,这些延伸单丝(2、2)之间的间隔(S)变窄,因此即使各自的线径变细,该部分的耐压性能也不会降低,从而能够使用线径细的延伸单丝。
文档编号F16L11/08GK1918419SQ200480041740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0日
发明者锅岛义和, 萩原千广, 能岛宽典 申请人: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