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2964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形成于轴承间隙中的润滑膜旋转自如地支承轴部 件的流体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流体轴承装置从其高旋转精度和低噪音性来看,适用于作为信息设备
例如HDD等磁盘驱动装置、CD-ROM、 CD-R/RW、 DVD-ROM/RAM等
光盘驱动装置、MD、 MO等光磁盘驱动装置等主轴电动机用、激光打印 机(LBP)的多边扫描仪电动机、放映机的色轮、或者用于电器设备的冷 却风扇等中使用的风扇电动机等小型电动机用。
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流体轴承装置(动压轴承装置)中,其具 有;两端开口的外壳、配设于外壳的内周的轴承衬套、插入轴承衬套的内 周的轴部件、闭塞外壳的一端开口部的盖部件。盖部件形成大致圆盘状, 其外周面固定于外壳的内周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7490号公报
为了应对近年来的信息设备等薄型化,用于这些设备的HDD的盘驱 动装置等、乃至组装其中的轴承装置要求縮小其轴方向尺寸。为了满足该 要求,期望实现例如闭塞外壳的一端开口部的盖部件的薄型化。
但是,以往技术中,由于圆盘状的盖部件的外周面固定于外壳的内周 面,所以使盖部件薄型化,会使盖部件和外壳的固定面积也缩小,固定力 降低。例如搭载多张盘而重量增加的盘驱动装置,由于落下等造成的冲击 负载也增大,所以盖部件和外壳的固定力不充分,则因冲击负载等使盖部 件相对于外壳错开,会导致发生轴承内部的润滑油的泄露和轴向轴承间隙 的精度降低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盖部件薄型化,并且提高盖部件和外壳的 固定力,从而实现流体轴承装置的小型化及耐久性的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其具有两端开 口的外侧部件;插入外侧部件的内侧的轴部件;密闭外侧部件的一端开口 部的盖部件;面对轴部件的外周面、且一端与用盖部件密闭的空间相连的 径向轴承间隙,其中,由形成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油膜能够旋转地支承轴部 件,所述流体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盖部件上设置板部和固定于外侧部 件的内周面或外周面的固定面,固定面的轴方向尺寸大于板部的壁厚。
这样的本发明中,在盖部件上设置板部和固定于外侧部件的内周面或 外周面的固定面。由于该固定面的轴方向尺寸大于板部的壁厚,所以能够 使板部薄型化,并且提高固定面和外侧部件的内周面间的固定力。因而, 能够同时实现流体轴承装置的小型化及耐久性的提高。
该盖部件的固定面设有例如从板部的外径端向轴方向延伸的固定部, 而能够形成于该固定部的外周面或内周面。
该流体轴承装置中,往往在盖部件和外侧部件之间形成有向外侧部件 的内周或外周开口的开口空间。作为开口空间而言, 一般认为由盖部件端 面的斜面和外侧部件端面的斜面形成。此外,在通过调节盖部件相对于外 侧部件的轴方向位置而管理轴向轴承间隙的宽度的轴承结构中,往往也通 过间隙宽度的调节程度,而在盖部件的端面和外侧部件的端面间形成轴方 向的开口空间。
通常,在这种流体轴承装置中,外侧部件的内侧空间全部由流体润滑 剂填满。另一方面,在流体轴承装置中,为了防止因封于内部的润滑剂的 热膨胀导致润滑剂向外侧部件外泄露,需要设有具有吸收润滑剂的热膨胀 的缓冲功能的密封装置。上述的流体轴承装置中,在将盖部件的固定面固 定于外侧部件的内周面、所述开口空间向外侧部件的内周开口的情况下, 外侧部件的内侧空间被流体润滑剂填满时,该开口空间也被润滑剂填满。 因此,轴承装置中的润滑剂总量增加,为了确保缓冲功能而需要使密封装 置大型化。若由粘接剂填埋该开口空间,则能够仅以相应的量减少轴承装 置内的润滑剂总量,因此,能够实现缓冲功能的低容量化即密封装置的小 型化,由此能够实现轴承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另一方面,上述的流体轴承装置中,在盖部件的固定面固定于外侧部 件的外周面、开口空间向外侧部件的外周开口的情况下,通过该开口空间 起到作为将其他部件粘接固定在外侧部件的外周面上时的粘接剂积存的 功能,从而能够提高外侧部件和其他部件的固定力。
该流体轴承装置中,还能够在轴部件上设置凸缘部,凸缘部的一侧端 面与盖部件的板部相对,面对凸缘部的另一侧的端面而形成轴向轴承间 隙。这种情况下,盖部件中,在具有固定面的固定部的端面配置在超越所 述轴向轴承间隙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充分确保固定面的面积,并能够在其 与外侧部件之间确保较高的固接力。特别是,如上述那样由粘接剂填埋向 外侧部件的内周幵口的开口空间的情况下,使开口空间和轴向轴承间隙隔 离,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粘接剂供给时剩余粘接剂从开口空间溢出,流入 轴向轴承间隙而对轴承性能带来恶劣影响的事态。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使板部薄型化,并且通过提高固定 面和外侧部件的内周面间的固定力,从而能够同时实现流体轴承装置的小 型化及耐久性的提高。


图1是组装有动压轴承装置1的主轴电动机的剖面图。
图2是动压轴承装置1的剖面图。
图3 (a)是轴承衬套8的剖面图((c)的a—a方向)、图3 (b)是轴 承衬套8的仰视图、图3 (c)是轴承衬套8的俯视图。 图4是盖部件10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21的剖面图。
图6 (a)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31的剖面图,图
6 (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31的A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41的剖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动压轴承装置(流体轴承装置)2轴部件
3盘毂(disk hub)
7外壳
8轴承衬套
9密封部
10盖部件
10a板部
10b固定部
A外侧部件
B固定面
G开口空间
P压入区域
Rl、 R2径向轴承间隙
Tl、 T2轴向轴承间隙
S密封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组装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1的信息设 备用主轴电动机的一结构例。该主轴电动机用于HDD等盘驱动装置,由 此具有旋转自如地非接触支承轴部件2的动压轴承装置1、安装于轴部 件2的盘毂3、安装于动压轴承装置1的外周的托架6、例如经由半径向 的空隙而相对的电动机定子4以及电动机转子5。电动机定子4被安装在 设于托架6的外周面的安装部上。电动机转子5被安装于盘毂3的内周。 在盘毂3上保持有一张或多张磁盘等盘D。对电动机定子4通电时,由电 动机定子4和电动机转子5之间的电磁力使电动机转子5旋转,由此盘毂 3及轴部件2—体旋转。
图2表示动压轴承装置1。该动压轴承装置1包括轴方向两端幵口 的作为外侧部件A的外壳7、闭塞外壳7的一端开口部的盖部件10、固定 于外壳7的内周面7a的轴承衬套8、插入外壳7的内周中的轴部件2。另外,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以外壳7由盖部件10闭塞的一侧为下侧,其相 反的一侧为上侧进行说明。
轴部件2包括轴部2a和设于轴部2a的下端的凸缘部2b,由SUS钢 等金属材料一体或分体构成。轴部件2的各部分除了由同种材料构成外, 也能够由其他材料构成。例如能够由金属材料形成轴部2a,并且由树脂材 料形成凸缘部2b的一部分或全部分,这种情况下,轴部件2能够通过以 轴部2a为插入部件的树脂的注塑成形而制成。
外壳7呈大致圆筒状,并一体设有密封外壳7的上端开口部的密封部 9。外壳7具有小径内周面7a、设于下端开口部的大径内周面7b、形成 在小径内周面7a和大径内周面7b之间的台阶部7c。在小径内周面7a上 固定有轴承衬套8,在大径内周面7b上固定有盖部件10。另外,密封部9 也能够与外壳7分体形成。
外壳7及密封部9例如通过注塑成形树脂组成物而形成,该树脂组合 物以液晶聚合物(LCP)或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结晶 性树脂,或聚苯枫(PPSU)、聚醚枫(PES)、聚醚酰亚胺(PEI)等非结 晶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上述的树脂中填充的填充材料的种类不作特别限 定,但是例如作为填充材料,能够使用玻璃纤维等纤维状填充材料、钛酸 钾等晶须状填充材料、云母等鳞片状填充材料、碳纤维、炭黑、石墨、碳 纳米管、金属粉末等纤维状或粉末状的导电性填充材料。这些填充材料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密封部9的内周面9a经由设于轴部2a的外周的锥面2a2和规定的密 封空间S而相对,构成由毛细管力保持润滑油的毛细管密封结构。另外, 如图所示,若使轴部2a的锥面2a2向上侧逐渐縮小直径,则能够在轴部 件2旋转时使密封空间S还可以起到作为离心力密封结构的功能。在轴承 装置的使用温度范围内,密封空间S的容积比保持在轴承装置的内部的润 滑油的热膨胀量大。由此,在轴承装置的使用温度范围内,润滑油不会从 密封间隙S漏出,油面始终保持于密封空间S内(缓冲功能)。
如图2所示,密封部9的下侧端面9b以其外径侧区域从轴承衬套8 的上侧端面8b离开的方式形成倾斜状或弯曲状。由此,密封部9的下侧 端面9b与轴承衬套8的上侧端面8b的内径侧区域8b2局部接触,在下侧端面9b和上侧端面8b的外径侧区域8b3之间形成有间隙。
轴承衬套8通过例如由烧结金属构成的多孔质体、特别是以铜为主成
分的烧结金属的多孔质体而形成为圆筒状,并通过压入、粘接、隔着粘接
剂的压入等而固定于外壳7的小径内周面7a的规定位置。
在轴承衬套8的内周面8a上沿轴方向隔离形成有例如图3 (a)所示 的人字形状的动压槽8al、8a2。上侧的动压槽8al相对于轴方向中心m(上 下的倾斜槽间区域的轴方向中央)地轴方向对称形成,靠近轴方向中心m 的上侧区域的轴方向尺寸XI大于靠近下侧区域的轴方向尺寸X2。轴部件 2旋转时,在该动压槽8al、 8a2形成区域和轴部件2的外周面2al之间形 成有第一径向轴承间隙R1和第二径向轴承间隙R2。另外,在轴承衬套8 的外周面8d上沿轴方向全长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轴方向槽8dl。该实施例 中,以圆周等间隔形成三个轴方向槽8dl。另外,动压槽8al、 8a2未必在 轴方向隔离,例如也可以在轴方向连续形成。或者,仅形成动压槽8al、 8a2的任一者。
在轴承衬套8的下侧端面8c的整个面或一部分环状区域上形成有例 如图3 (b)所示的螺旋状的动压槽8cl。轴部件2旋转时,在该动压槽8cl 形成区域和凸缘部2b的上侧端面2bl之间形成有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1。
如图3 (c)所示,轴承衬套8的上侧端面8b被设于半径向的大致中 央部的圆周槽8bl划分为内径侧区域8b2和外径侧区域8b3,在内径侧区 域8b2形成有一根或多根半径方向槽8b21。该实施例中,以圆周等间隔形 成三根半径方向槽8b21。
盖部件1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板部10a和从板部10a的外周端向轴方 向突出的圆筒状的固定部10b,并通过例如黄铜等金属材料的冲压加工而 一体形成。在板部10a的上侧端部10al形成有例如图4所示的螺旋状的 动压槽10al1。轴部件2旋转时,在该动压槽10all形成区域和凸缘部2b 的下侧端面2b2之间形成有第二轴向轴承间隙T2。
盖部件10中,固定部10b的外周面10bl作为固定于外壳7的大径内 周面7b的固定面B。固定部10b的内周面10b2面对轴承内的空间,经由 半径方向的间隙而与凸缘部2b的外周面相对。
如图2所示,盖部件10的固定面B (固定部10b的外周面10bl)具有比板部10a的壁厚大的轴方向尺寸。因此,能够在使板部10a薄型化的 同时,提高盖部件10和外壳7的固定力,从而能够实现动压轴承装置1 的耐久性的提高及轴方向尺寸的小型化。或者,由于不会扩大动压轴承装 置1的轴方向尺寸,而可仅以使盖部件10薄型化的量扩大轴承衬套8的 轴方向尺寸,所以通过扩大径向轴承间隙R1及R2的轴方向间隔,从而能 够提高径向的轴承刚性。
另外,使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的端面10b3超越第一轴向轴承间隙 Tl而位于其上方,从而能够充分确保固定面B的面积,牢固固定盖部件 10和外壳7。
这样,在固定部10b的端面10b3超越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l配置的情 况下,固定部10b的内周面10b2与轴承衬套8的外周面8d嵌合(参照图 2)。 一般而言,树脂材料由于粘接剂的固定力低于金属材料,所以将盖部 件10仅与树脂制的外壳7粘接固定,则可能会无法获得充分的固定力。 这种情况下,兼用与外壳7间的粘接固定,将固定部10b的内周面10b2 粘接固定于轴承衬套8的外周面8d时,则可实现盖部件10的固定力的提 高。
将盖部件10固定于外壳7的情况下,除了如上述那样粘接固定外, 还能够仅通过压入、或通过压入和粘接兼用而固定。这样借助压入力进行 固定的情况下,当对固定面B的整个面进行压入时,盖部件10中强度较 低的圆筒状的固定部10b因压入力而变形,该变形波及至板部10a,而可 能使轴向轴承间隙的间隙宽度的精度降低。因此,压入限定在固定面B中 至少包含板部10a的外径侧区域P的区域进行,此外的区域优选仅通过粘 接而固定在外壳7的大径内周面7b上。这种情况的粘接为在间隙嵌合固 定面B和外壳7的大径内周面7b的基础上进行粘接固定,即所谓"间隙 粘接"。当对固定面B整个面进行间隙粘接时,粘接剂硬化前的期间需要 利通卡具进行盖部件10相对于外壳7的定位,但是如果在至少区域P压 入,则不需要基于卡具的定位。
另外,外壳7的大径内周面7b的横剖面形状呈多边形状(例如20边 形状)或凹凸形状,如果将盖部件10的外周面10bl在圆周方向上局部压 入外壳7的大径内周面7b中,则能够进一步抑制压入力带来的盖部件10的变形。
轴部件2旋转时,轴承衬套8的内周面8a的动压槽8al、 8a2形成区 域分别经由径向轴承间隙R1、 R2与轴部2a的外周面2al相对。另夕卜,轴 承衬套8的下侧端面8c的动压槽8cl形成区域经由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l 与凸缘部2b的上侧端面2bl相对,盖部件10的端面10al的动压槽lOall 形成区域经由第二轴向轴承间隙T2与凸缘部2b的下侧端面2b2相对。并 且,伴随轴部件2的旋转,动压槽8al、 8a2对上述径向轴承间隙Rl、 R2 的润滑油产生动压作用,轴部件2的轴部2a沿径向方向旋转自如地被非 接触支承。同时,动压槽8cl、 10all对上述轴向轴承间隙Tl、 T2的润滑 油产生动压作用,轴部件2的凸缘部2b沿两轴向方向旋转自如地被非接 触支承。此时,径向轴承间隙R1、 R2的一端与由盖部件IO密闭的空间、 即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l、凸缘部2b的外周面与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 的内周面10b2之间的空间及第二轴向轴承间隙T2相连。
如上所述,轴承衬套8的内周面8a的动压槽8al相对于轴方向中心m 呈轴方向非对称,靠近轴方向中心m的上侧区域的轴方向尺寸Xl大于靠 近下侧区域的轴方向尺寸X2 (参照图3 (a))。由此,轴部件2旋转时, 动压槽8al的润滑油的吸引力(泵作用力)上侧区域比下侧区域相对较大。 并且,通过该吸引力的压差,使填满第一轴向轴承间隙R1的润滑油向下 方流动,并在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1—轴方向槽8dl—密封部件9的下侧端 面9b和轴承衬套8的上侧端面8b的外径侧区域8b3间的间隙一圆周槽8bl —半径方向槽8b21这样的路径中循环,再次吸入第一轴向轴承间隙R1。 这样,润滑油在外壳7的内部空间流动循环,从而防止内部空间内的润滑 油的压力局部变为负压的现象,能够消除伴随负压产生的气泡产生、气泡 生成引起的润滑油泄露或产生振动等问题。另外,即便在气泡因任何原因 混入润滑油中的情况下,由于气泡在伴随润滑油循环时可从密封空间S内 的润滑油的油面(气液界面)向外气排出,所以能够更进一步地有效防止 气泡的不良影响。
具有以上结构的流体轴承装置的组装这样进行将轴承衬套8插入外 壳7的内周,并通过粘接等固定外壳7和轴承衬套8后,将轴部件2插入 轴承衬套8的内周,进而将盖部件10固定于外壳7的开口部。这时,通过调节盖部件10相对外壳7的轴方向位置,而能够将轴向轴承间隙T1、
T2的间隙宽度管理成规定值。之后,对从密封空间S向轴承装置的内部 注入润滑油,包括轴承衬套8的内部气孔在内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全部由润 滑油填满,从而完成图2所示的轴承装置。
在组装工序中,为了确保轴向轴承间隙T1、 T2的调节余量,往往在 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的端面10b3和外壳7的台阶部7c之间留有轴方 向的间隙。该轴方向间隙由于形成向外壳7的内周开口的开口空间G (参 照图2放大图),所以若不采取特别对策,润滑油的注入会使该开口空间G 也被润滑油填充。
与其相对,如图2放大所示,若该开口空间G用粘接剂填埋,则可防 止润滑油进入开口空间G,并能够使轴承装置内的总油量以开口空间G的 容积量减少。若总油量变少,则润滑油的热膨胀量也以相应的量减少,因 此,能够减少具有缓冲功能的密封空间S的容积,并能够缩小密封空间S 的轴方向尺寸,从而实现轴承装置的轴方向尺寸的进一步縮小。这样,在 由粘接剂填埋开口空间G时,可以预先对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的端面 10b3涂敷大量的粘接剂,将其推压于外壳7的开口部。
这样,在由粘接剂填埋开口空间G时,存在剩余粘接剂从开口空间G 溢出的可能性,但即使假设粘接剂溢出,如图示例所示,开口空间G若位 于超越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1的位置,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溢出的粘接 剂流入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1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轴向轴承间隙T1的轴 承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轴承装置的组装时,通过使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的端面 10b3和外壳7的台阶部7c抵接,也能够设定轴向轴承间隙T1、 T2的间 隙宽度。这种情况下,通过固定部10b的端面10b3的内周斜面和外壳7 的台阶部7c的内周斜面构成开口空间G。通过粘接剂填埋该开口空间G, 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在具有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位标以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21 。该动压轴承装置 21中,外壳7的内周面7a呈圆筒面。轴承衬套8在外周面具有大径外周面8d2和小径外周面8d3,大径外周面8d2被固定于外壳7的内周面7a, 并且在小径外周面8d3和外壳7的内周面7a之间嵌入有盖部件10的固定 部10b。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31。该动压轴承装 置31中,在外壳7的外周面形成大径外周面7d和小径外周面7e,在小径 外周面7e上固定盖部件10的固定部10b的内周面10b2。本实施方式中, 盖部件10和外壳7的固定兼用压入和间隙粘接进行。这时,压入部P优 选设置在作为固定面B的固定部10b的内周面10b2中尽量靠近板部10a 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压入引起板部10a的变形,并且能够借助压入 部P遮蔽粘接固定部和轴承内部的润滑油,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粘接剂流 入轴向轴承间隙T1、 T2而对轴承性能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该粘接剂不
需要耐油性,粘接剂的选择自由度增加。
另外,该动压轴承装置31的外周面上粘接固定托架6时,兼用托架6 与树脂制的外壳7的粘接固定,使托架6也与粘接剂的固定力比较强的金 属制的盖部件粘接固定,从而实现粘接强度的提高。另外,形成在外壳7 和盖部件10之间且向外壳7的外周开口的开口空间G起到作为粘接剂积 存处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压轴承装置1和托架6的粘接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 (b)所示,外壳7的下端部7g和盖部 件10的板部10a的上侧端面10al不接触,但是通过使它们抵接,也能够 设定轴向轴承间隙T1、 T2的间隙宽度。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压轴承装置41。该动压轴承装 置41中,外壳7和轴承衬套8作为轴承部件11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形,该 轴承部件11作为外侧部件A。密封部9与外壳7分体形成,并被固定在 设于轴承部件11的上端开口部的大径内周面7a,其下侧端面9b与轴承衬 套8的上侧端面8b抵接。密封部9的内周面9a具有朝向上方逐渐扩径的 锥面,该内周面9a和轴部2a的圆筒状外周面2al之间形成密封空间S。 盖部件10被固定在设于轴承部件11的下端的小径外周面7c。在轴部2a 的外周面2al上形成有沿轴方向隔离的两处人字形状的动压槽2all、2a12, 轴部件2旋转时,该动压槽形成区域对径向轴承间隙R1、 R2的润滑油产 生动压作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树脂形成外壳7,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 金属材料形成。另外,以上由金属材料形成盖部件IO,但是也可以由树脂 材料形成。另外,以上由烧结金属形成轴承衬套8,但是也可以由其他金 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径向轴承间隙R1、 R2的润滑油产生 动压作用的动压发生部(径向动压发生部),形成人字形状的动压槽8al、 8a2,作为对轴向轴承间隙Tl、T2的润滑油产生动压作用的动压发生部(轴 向动压发生部)形成螺旋形状的动压槽8cl、 lOall,但是不限于此。例如 作为径向动压发生部,也能够形成螺旋形状的动压槽、阶式轴承(step bearing)、波形轴承(阶式轴承形成为波形形状)等。
另外,径向动压发生部也可以设于轴承衬套8的内周面8a和轴部2a 的外周面2al的任一者。而且,第一轴向轴承间隙T1的动压发生部也可 以设于轴承衬套8的下侧端面8c和径向部2b的上侧端面2M的任一者, 第二轴向轴承间隙T2的动压发生部也可以设于盖部件10的端面10al和 凸缘部2b的下侧端面2b2的任一者。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轴部件2具有凸缘部2b,但是也可以使用 不具有凸缘部的圆筒状的轴部件。例如,轴部件2具有下端面,通过在该 下端面和盖部件10的端面10al之间形成的轴向轴承间隙的润滑油的动压 作用,能够形成轴向轴承部。或者,使用在下端具有球面状凸部的轴部件 2,也能够由该球面状凸部和盖部件的端面构成所谓的枢轴轴承。这时, 径向轴承间隙的一端与由盖部件IO密闭的空间、即轴向轴承间隙、形成 在球面状凸部和盖部件10之间的空间相连。
另外,也能够将轴承衬套8的内周面8a和轴部2a的外周面均形成为 真圆形状,将径向轴承部由所谓的滚柱轴承(cylindrical bearing)构成。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填满轴承装置内部的润滑流体使用润 滑油,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使用润滑脂、磁性流体、或空气等气体。
另外,本发明的动压轴承装置不限于上述那样用于HDD等盘驱动装 置的主轴电动机,也能够良好地适用于光盘的光磁盘驱动用的主轴电动机 等、高速旋转下使用的信息设备用的小型电动机、激光打印机的多边扫描 仪电动机等的旋转轴支承用、或电气设备用的冷却风扇用的风扇电动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其具有两端开口的外侧部件;插入外侧部件的内侧的轴部件;密闭外侧部件的一端开口部的盖部件;面对轴部件的外周面、且一端与由盖部件密闭的空间相连的径向轴承间隙,并且由形成于径向轴承间隙的油膜可旋转地支承轴部件,所述流体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盖部件上设置板部、被固定于外侧部件的内周面或外周面的固定面,且固定面的轴方向尺寸大于板部的壁厚。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盖部件具有从板部的外径端向轴方向延伸的固定部, 在该固定部的外周面或内周面上具有所述固定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盖部件的固定面固定于外侧部件的内周面,并且由粘接剂填埋形成在盖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且向外侧部件的内周开口的开口空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盖部件的固定面固定于外侧部件的外周面,并且把形成在盖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且向外侧部件的外周开口的开口空间作为将其他部件粘接固 定于外侧部件的外周面时的粘接剂积存处。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轴部件上设置凸缘部,使凸缘部的一侧端面与盖部件的板部相对,面对凸缘部的另一侧端面而形成轴向轴承间隙,并且盖部件中,在外周具有固定面的固定部的端面配置于超越所述轴 向轴承间隙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其盖部件(10)形成为由板部(10a)以及从板部(10a)的外周端向轴方向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固定部(10b)构成的杯状,作为固定面(B)的固定部(10b)的外周面(10b1)被固定于作为外侧部件(A)的外壳(7)的内周面(7a)。该固定面(B)的轴方向尺寸大于板部(10a)的壁厚,从而能够使板部(10a)薄型化,并且提高盖部件(10)与外壳(7)的固定力,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流体轴承装置的轴方向尺寸的小型化及耐久性的提高。
文档编号F16C17/10GK101443563SQ20078001699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8日
发明者山本哲也, 栗村哲弥 申请人:Ntn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