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扎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820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支架式扎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扎带,尤其涉及一种可形成封闭环的支架式扎带。
背景技术
扎带在本领域已众所周知并广泛用于各种不同应用中,其中 一种是可形成 封闭环的扎带,用于捆扎一个或多个物体,如一组并行电线。这种扎带一般具 有一个可形成环状的扎带本体,如由两个类似半环形的分支组成,这两个半环 形的分支之间可转动连接,可作开合运动而形成环状或打开,而扎带本体的两 末端可互相扣合。使用中,以捆扎线束为例,扎带本体环绕线束,然后将扎带 本体的两末端扣合,以闭环结构固定线束。
图l展示了一种现有的支架式扎带50,该扎带50的扎带本体51由第一半 环形分支56和第二半环形分支58构成,第一半环形分支56的一端与第二半环 形分支58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半环形分支56的另一端设有卡舌52,第二 半环形分支58的另一端设有卡槽53。该卡舌52的外侧面设有数个凸齿521。 该卡槽53由底板539、从底板539相对两侧向外伸出的两侧板531、从底板539 后侧向外伸出的后板532及连接两侧板531和后板532的顶板533构成,中间 形成容纳空间,面向卡舌52的端面为开口,供卡舌52插入,其中顶板533的 内表面设有与卡舌52的凸齿521啮合的卡齿534,使第一、第二半环形分支56、 58的另一端相互扣合,形成封闭环。为了方便解扣,顶板533之设有卡齿534 的区域可沿箭头A方向自由扳动,其两侧及后侧有槽隙536,仅前侧连接顶板 533,从而形成可自由扳动的扳持部535。向前上方即箭头A方向4反动扳持部535, 其卡齿534脱离凸齿521 ,便可将卡舌52与卡槽53解扣。
另外,扎带本体51的第二半环形分支58的外侧面还设有一平的基座59, 该基座59可卡在板材上或以螺丝等紧固件固定于板材,从而可以将用扎带捆扎 的线束靠一个平的表面固定。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汽车工业,将捆扎的线束靠 着一个汽车板固定,以避免汽车运行期间,线束在汽车车身内移动,从而产生 异响。
然而,现有的支架式扎带50的扳持部535与顶板533仅有前侧的部分连接, 经常扳动掀起,连接点易疲劳,扳持部535不能恢复原位,从而造成卡齿534 与卡舌凸齿521间的扣合力不够,有意外松脱的危险。
另一方面,这种扎带50—般是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制成,在注塑模具内成型 后要出模时,如图2所示,首先要在Y轴方向即扎带50封闭环中心轴方向出模, 而要形成扳持部535与顶板533间的槽隙536,如图3所示,因为槽隙536开口 于Z轴方向,即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方向,所以还要在Z轴方向出模。所以 这种扎带50的制造需要两次出模工序,所需的模具复杂,且作业时间长,生产 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疲劳且易于制造 的支架式扎带,该支架式扎带的扳持部与顶板整体连接, 一体移动,不易疲劳,
且其整体结构经过一次出模即可成形,简化模具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 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支架式扎带,包括扎带 本体,所述扎带本体具有第一半环形分支和第二半环形分支,所述第一半环形 分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形分支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形分支的 另一端设有卡舌,所述第二半环形分支的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顶板 和底板,且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面向卡舌的开口,所述卡舌可 插入所述卡槽的开口,从而所述扎带本体形成封闭环,所述顶板之面向卡舌的 末端设有供手持的扳持部,在垂直于所述顶板且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扳动所述 扳持部,所述顶板与所述扳持部以整体一起移动,使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卡舌张 开,且所述扎带本体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是连续的, 而且所述扎带本体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周和内周只由直线和/ 或凸部组成。
因为扳持部设在顶板末端,在卡槽开口张合时,所述顶板与所述扳持部是 以整体一起移动的,所以扳持部和顶板均不会有弹性疲劳的问题,从而确保卡 舌与卡槽间足够的扣合力,不会意外松脱。因为扎带本体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
的任意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是连续的,没有间断,且所述扎带本体平行于封闭环 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周和内周只由直线和/或凸部组成,没有内凹的结构, 所以在注塑成型本发明之扎带时,不需要在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方向出模, 只需在封闭环中心轴的方向出模即可成形,即经过一次出模即可成形,简化模 具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较佳地,所述顶板末端与所述底板末端之间连接一弯曲的弹性片,可协助 张开的顶板恢复到原位。
较佳地,所述卡槽之与开口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连 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后连接板的连接处为弧形结构,增加 顶板的抗疲劳性能。
较佳地,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凸块,凸块将顶板抬起,保证卡槽 的收容空间。


图1为现有技术支架式扎带的立体图。
图2展示注塑成型图1所示扎带时第一次出模的示意图。
图3展示注塑成型图1所示扎带时第二次出模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支架式扎带的立体图。
图4a、 4b分别为图4所示支架式扎带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支架式扎带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支架式扎带扣合后形成封闭环的立体图。
图7为解开图6所示支架式扎带的操作示意图。
图8为沿图4a中的vin-vin线的剖视图,其截面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
图9为沿图4b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其截面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 图作进一步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4-7,详细展示了本发明支架式扎带的一个实施例,该扎带10 具有可形成环状的扎带本体20,该扎带本体20由第一半环形分支21和第二半 环形分支22组成,第一半环形分支21的一端与第二半环形分支的一端22可转 动连接,可作开合运动而使第一、第二半环形分支21、 22形成环状或打开,其 中第二半环形分支22的外侧面设有一基座23,该基座23可卡在板材上或以螺 丝等紧固件固定于板材。
所述第一半环形分支21的另一端设有卡舌30,第二半环形分支22的另一 端设有卡槽40。该卡舌30的外侧面设有数个凸齿32。该卡槽40具有底板46 和顶板41,顶板41与底板46之间形成卡槽40的收容空间,且顶板41末端与 底板46末端之间形成可上下张合的开口 49,该可上下张合的开口 49面向卡舌 30,供卡舌30插入。所述卡槽40之与开口 49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后连接板48, 所述后连接4反48连接所述顶板41和所述底板46。顶^反41的内表面设有与卡舌 30的凸齿32啮合的卡齿42,使扎带本体20的第一半环形分支21的另一端和 第二半环形分支22的另一端相互扣合,形成封闭环。为了方便解扣,顶板41 之面向卡舌30的末端稍向外翘起,形成可供手持的扳持部43。如图7所示,向 垂直顶板41且远离底板46方向即图中的箭头B方向扳动4反持部43,带动顶板 41一起同方向移动张开,其卡齿42脱离凸齿32,再向前即图中的箭头C方向 拉动卡舌30,便可将卡舌30和卡槽40解扣。为增加顶板41的抗疲劳性能,顶 板41与后连接板48的连接处47为弧形结构。顶板41末端与底板46末端之间 连接一弯曲的弹性片44,该弹性片44可弹性伸缩,以协助张开的顶板41恢复 到原位。另外,顶板41与底板46之间设有凸块45,凸块将顶板41抬起,保证 卡槽40的收容空间。
因为扳持部43是设在顶板41的末端,卡槽40的开口 49张合时,顶板41 与扳持部43是以整体一起移动的,所以扳持部43和顶板41均不会有弹性疲劳 的问题,从而确保卡舌30与卡槽40间足够的扣合力,不会意外松脱。
再请配合参阅图8,为本发明支架式扎带io沿图4a中的vin-vin线的剖视图,
其截面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如图所示,该截面的外轮廓线是连续的,没有间 断。本发明支架式扎带IO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一个横截面都与图8类似, 外轮廓线是连续的,没有间断。再请配合参阅图9,为本发明支架式扎带10沿 图4b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其截面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如图所示,该截面的
外周Pi是由直线组成,内周P2是由直线和凸部组成,外周P!和内周P2均没有
内凹的结构。本发明支架式扎带IO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一个横截面都与 图9类似,外周和内周只由直线和/或凸部组成,没有内凹的结构。由于具有上 述的两结构特点,所以在注塑成型本发明之支架式扎带时,不需要在垂直于封 闭环中心轴的方向出模,只需在封闭环中心轴的方向出模即可成形,即经过一 次出模即可成形,简化模具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 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 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支架式扎带,包括扎带本体,所述扎带本体具有第一半环形分支和第二半环形分支,所述第一半环形分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形分支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形分支的另一端设有卡舌,所述第二半环形分支的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具有顶板和底板,且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面向卡舌的开口,所述卡舌可插入所述卡槽的开口,从而所述扎带本体形成封闭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之面向卡舌的末端设有供手持的扳持部,在垂直于所述顶板且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扳动所述扳持部,所述顶板与所述扳持部以整体一起移动,使所述开口面向所述卡舌张开,且所述扎带本体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是连续的,而且所述扎带本体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周和内周只由直线和/或凸部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末端与所述底板 末端之间连接一弯曲的弹性片。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所述卡槽之与开口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后 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 述后连接板的连接处为弧形结构。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 设有凸块。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持部是从顶板之面 向卡舌的末端向外翘起而形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舌上设有凸齿,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齿设在所述卡舌的 外侧面上,所述卡齿设在所述顶板的内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式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本体的外侧面设有基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架式扎带,包括扎带本体,扎带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卡舌和卡槽,卡槽具有顶板和底板,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形成面向卡舌的开口,卡舌可插入卡槽的开口,从而使扎带本体形成封闭环,顶板之面向卡舌的末端设有供手持的扳持部,在垂直于顶板且远离底板的方向扳动扳持部,顶板与扳持部以整体一起移动,使开口面向卡舌张开,扳持部和顶板均不会有弹性疲劳的问题,另外,扎带本体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是连续的,而平行于封闭环中心轴的任意横截面的外周和内周只由直线和/或凸部组成,在注塑成型时,不需要在垂直于封闭环中心轴方向出模,只需在封闭环中心轴方向出模即可成形,简化模具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F16L3/12GK101344190SQ200810030399
公开日2009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6日
发明者李秀君, 韦德领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