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251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上的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功能日益增加和完善,其体积也趋向于轻薄化发展。由于液 晶显示器相对CRT (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故 其逐渐取代CRT显示器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
为了方便人们从不同视角观看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上通常设有升降机构以对液晶显 示屏的高度及倾角进行调整。常见的升降机构多采用铰链结构来调节液晶显示屏的高度和倾 角。为了使对高度或者倾角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变化,在铰链结构中一般会采用带限位片的 限位垫圈与铰链本体上的限位槽配合的方式来限位,通过凸块在限位槽内的滑动来控制液晶 显示屏高度或者倾角。此种限位方式靠两个元件的配合实现,且需要在铰链本体上开槽,增 加了铰链本体的加工工序,使结构变得复杂,此外,因为液晶显示屏的重量等关系,限位片 与限位槽之间的摩擦较大,限位垫圈的限位片经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磨损或变形,使用寿命 较短。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限位单元结构简单且耐用的升降机构。
一种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以及连接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 组件的第一支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支架通过枢轴与第一枢接组件相连,该升降机 构还包括套设于枢轴上的限位件,该限位件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以限制第一连杆 及第二连杆相对第一枢接组件的旋转角度。
上述升降机构通过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增加一个套设在枢轴上的限位件来实现对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旋转角度的限制,无需再增加额外的结构与限位件配合,限位单元的结 构较为简单。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仅在到达极限位置时与限位件接触,三者之间的摩损较小 ,且限位件套设于枢轴上,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因此较为耐用。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升降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升降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升降机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第二枢接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第二旋转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升降机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l,升降机构10包括第一枢接组件20、第二枢接组件30、连接于第一枢接组件
20和第二枢接组件30之间的第一弹性件40、第一连杆50、第二连杆60、第一支架70和第二支
架80以及旋转组件90。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第一枢接组件20包括第一枢接座21、两个摩擦件23和两个限位件25。
第一枢接座21包括本体211、凸出于本体211的收容部213及凸出于收容部213的第一钩部 215。该本体211为矩形板。该收容部213大致为半月形,自本体211的中部凸起。第一钩部 215自收容部213远离本体211的一端横向凸出。收容部213上开设有收容摩擦件23的第一收容 孔2131、第二收容孔2133以及供旋转组件23穿设的装配孔2135,第一收容孔2131、第二收容 孔2133和装配孔2135均横向贯穿收容部213,且装配孔2135位于第一收容孔2131和第二收容 孔2133之间。第一收容孔2131和第二收容孔2133形状与摩擦件23的形状一致,装配孔2135为 圆形通孔。
摩擦件23包括摩擦部231和固定部233。摩擦部231为空心圆柱,其侧壁上轴向开设有开 口2311,固定部233为一矩形板,自开口2311—边缘远离摩擦部231径向延伸。两个摩擦件 23分别收容于第一枢接座21的第一收容孔2131和第二收容孔2133内,固定部233可以限制摩 擦件23在第一收容孔2131和第二收容孔2133内的转动。
限位件25为套筒,当旋转组件90与第一枢接座21连接时,限位件25位于第一枢接座21的 两侧。
第二枢接组件30包括外壳31、第二枢接座32、第二弹性件33、扭转组件34、限位垫片 35以及平垫片36。
外壳31包括一矩形底板311、自底板311相对的两边缘垂直延伸的第一侧板313和第二侧 板315、固定于底板311上的支撑板317。第一侧板31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31及安装孔3133, 第二侧板315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151和限位槽3153,第二通孔3151与第一通孔3131相对,限 位槽3153自第二侧板315的边缘向内凹陷形成。支撑板315与底板311相贴合,并通过螺栓( 图未示)固定于底板311上,该支撑板317可固定并支撑显示屏(图未示)。请同时参阅图4,第二枢接座32形状与第一枢接座21大致相同,包括半月形的容纳部 321及自容纳部321—端横向凸出的第二钩部323。容纳部321上开设有轴孔3211 、第一容纳孔 3213、第二容纳孔3215及容置孔3217,轴孔32U、第一容纳孔3213、第二容纳孔3215及容置 孔3217均为横向贯穿该容纳部321的通孔。轴孔3211位于第一容纳孔3213和第二容纳孔3215 之间,容置孔3217位于轴孔3211—侧。第二枢接座32可放置于外壳31的第一侧板313和第二 侧板315之间。
第二弹性件33为两个弹片,该两个弹片上开设有通孔。可以理解,弹片的数量可以不局 限于两个,第二弹性件33也可以是弹簧。
扭转组件34包括圆形套筒341和套设于套筒341外部的扭簧343。套筒341抵持于第二枢接 座32的收容部321上。扭簧343可通过将一端插入外壳31的第一侧板313的安装孔3133中,另 一端插入第二枢接座32的容纳部321的容置孔3217中固定。
限位垫片35包括从边缘延伸的限位部351和从中部贯通开设的限位孔353,该限位部351 为方形凸块,限位孔353为非圆形孔。限位垫片35的限位部351卡持于外壳31的第二侧板315 的限位槽3153内并可在限位槽3153内滑动。
平垫片36大致为圆环状,与限位垫片35紧贴,可以防止限位垫片35被磨损。
第一弹性件40为柱状螺旋拉伸弹簧, 一端连接于第一枢接座21的第一钩部215上, 一端 连接于第二枢接座32的第二钩部323上。
第一连杆50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 一端固定于第一枢接组件20的第一枢接座21、 一端固 定于第二枢接组件30的第二枢接座32。第一连杆5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51 。
第二连杆60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 一端固定于第一枢接组件20的第一枢接座21、 一端固 定于第二枢接组件30的第二枢接座32。第二连杆6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61 。
第一支架70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 一端固定于第一枢接组件20的第一枢接座21、 一端固 定于第二枢接组件30的外壳31 。第一支架7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71 。
第二支架80大致为矩形板状结构, 一端固定于第一枢接组件20的第一枢接座21、 一端固 定于第二枢接组件30的外壳31 。第二支架8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81 。
请同时参阅图l和图2,旋转组件90包括两个第一旋转件91以及四个第二旋转件93。
第一旋转件91包括枢轴911和与枢轴911配合的紧固件913 。枢轴911的末端设置有螺接紧 固件913的螺纹部9111 ,本实施例中紧固件913为螺帽。
第二旋转件93包括转轴931和与转轴931配合的卡持件933。转轴931的末端设置有收容卡 持件933的卡槽9311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卡持件933为卡环。第一枢接组件20和第二枢接组件30通过第一弹性件40、第一连杆50、第二连杆60、第一 支架70、第二支架80以及旋转组件90相连接。
连接第一枢接组件20、第二枢接组件30和第一弹性件40时,首先将第一弹性件40—端挂 于第一枢接座21的第一钩部215上,接着将另一端挂于第二枢接座32的第二钩部323上。
连接第一枢接组件20与第一连杆50、第二连杆60、第一支架70、第二支架80时,首先将 一个转轴931依次穿过第一连杆50—端的圆形通孔51以及收容于第一枢接座21的第一收容孔 2131中的摩擦件23,通过卡持件933卡持于转轴931的卡槽9311内使第一连杆50与第一枢接座 21固定连接。接着将另一个转轴931依次穿过第二连杆60—端的圆形通孔61以及收容于第一 枢接座21的第二收容孔2133中的摩擦件23,通过另一个卡持件933卡持于该转轴931的卡槽 9311内使第二连杆60与第一枢接座21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一旋转件91的枢轴911依次穿过第 一支架70—端的圆形通孔71、 一个限位件25、第一枢接座21的装配孔2135以及第二支架80— 端的圆形通孔81,最后通过螺纹部9111与紧固件913配合将第一支架70和第二支架80固定于 第一枢接座21上。
连接第二枢接组件30与第一连杆50、第二连杆60、第一支架70、第二支架80时,首先将 一个转轴931依次穿过第一连杆50另一端的圆形通孔51以及第二枢接座32的第一容纳孔3213 ,通过一个卡持件933持于该转轴931的卡槽9311内使第一连杆50与第二枢接座32固定连接。 接着将另一个转轴931依次穿过第二连杆60另一端的圆形通孔61以及第二枢接座32的第二容 纳孔3215,通过卡持件933卡持于该转轴931的卡槽9311内使第二连杆60与第二枢接座32固定 连接。然后将第一旋转件91的枢轴911依次穿过外壳31的第一通孔3131、第一支架70另一端 的圆形通孔71、第二枢接座32的轴孔3211、扭转组件34的套筒341、限位垫片35、平垫片36 、外壳31的第二通孔3151、第二弹性件33以及第二支架80另一端的圆形通孔81,最后通过螺 纹部9111与紧固件913配合将第一支架70和第二支架80固定于外壳31上。
第一枢接组件20、第二枢接组件30、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第 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可以相对第一枢接组件20转动,第二枢接组件30的外壳31可以相对第 一连杆50、第二连杆60以及第二枢接座32转动。在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转动时,摩擦件 23与转轴931之间会产生使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停留的摩擦力,第一弹性件40因被拉伸 而产生的弹力可以平衡显示屏的重力。在第二枢接组件30转动时,扭转组件34的扭簧343因 被扭转而产生的扭力也可以平衡显示屏的重力。此外,当枢轴911与紧固件913的锁合时,第 二弹性件33被压縮,在转动中,被压縮的第二弹性件33可以提供弹力压紧限位垫片35以提供 转动阻力。
7在第一连杆50和第二连杆60可各自绕转轴931转动,当第一连杆50或者第二连杆60接触 限位件25后,限位件25会抵持住第一连杆50或者第二连杆60使其无法继续旋转,第一连杆 50和第二连杆60旋转达到极限位置。此种升降机构的限位件25直接套设在枢轴911上,无需 额外增加元件与之配合,结构较为简单,且对于强度的要求不高,另外,限位件25与第一连 杆50和第二连杆60之间仅在旋转达到极限位置时才会出现摩擦,因此磨损较小,较为耐用。
同时,该升降机构10在第一枢接座21两侧均设置限位件25,可以限制第一支架70和第二 支架80与第一枢接座21之间的距离,以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第一弹性件40。
此外,增加了第二支架80来辅助提供支撑力,保证该升降机构10的强度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 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的第一支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支架通过枢轴与第一枢接组件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枢轴上,且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以限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枢接组件的旋转角度。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组件包 括第一枢接座,所述第二枢接组件包括第二枢接座,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 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枢接座和第二枢接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相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设置所述 第一弹性件的相对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组件还 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枢接座内的摩擦件,所述摩擦件包括摩擦部和固定部,所述摩擦部可产 生阻碍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运动的摩擦力,所述固定部可限制所述摩擦件相对所述第一 枢接座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组件包 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第二枢接座和限位垫片,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 垫片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外壳相对第二枢接座的旋 转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组件还 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枢接座及外壳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枢接组件还 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枢轴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固定件、转轴和卡持件,所述枢轴末端设置有螺接所述固定件的螺纹部,所述转轴末端设置 有收容所述卡持件的卡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片。
1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套筒
全文摘要
一种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以及连接第一枢接组件和第二枢接组件的第一支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第一支架通过枢轴与第一枢接组件相连,该升降机构还包括套设于枢轴上的限位件,该限位件位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之间,以限制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相对第一枢接组件的旋转角度。该升降机构具有限位单元结构简单、耐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F16M11/28GK101684882SQ20081030467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5日
发明者张汉铮, 李小波, 王金鑫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