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式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117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旋钮式阀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阀芯,尤其是带有冷热进水通道的旋钮式阀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的阀芯一般包括阀芯壳体和底盖,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配置有摇杆控制水温和水量,一般所涉及的动阀片只有一个,通过设置在动阀片上的水槽导引水流和控制冷热水的出水量。但是这种阀芯由于结构限制一般只能在阀芯的上端设置可转动和摆动的手柄控制龙头,因此占用的空间较大,而且这种结构经人们长期使用,在外形设计上很难做出突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完全由旋钮控制的旋钮式阀芯,该阀芯涉及的控制旋钮占用空间极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包括阀芯壳体和底盖,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控制旋钮,定阀片上开设有相互匹配的冷进水孔、热进水孔和朝上开口的中转盲孔,定阀片上还开设有与中转盲孔导通的出水盲孔,动阀片包括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配备有控制旋钮,水量调节动阀片上开设有水量调节槽,水温调节动阀片上开设有水温调节槽,阀芯壳体上带有与出水盲孔导通的出水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旋钮式阀芯包括分别由调节旋钮控制的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当水流进入冷进水孔和热进水孔时,首先可以同中转盲孔、出水盲孔一道经过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的水温和水量调节,最后由出水孔排出,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旋钮分别旋动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分别进行水量和水温的调节,而且调节旋钮无需进行摆动调节,因此有条件直接设置在水龙头壳体上进行旋动调节,这种调节旋钮占用的空间极小,可以完全打破传统水龙头的外形设计限制,便于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水龙头。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图1中的定阔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定阀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定阀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定阀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的定阀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的定阀片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19为出水孔设置于底盖上的旋钮式阀芯的结构分体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式阀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包括阀芯壳体和底盖,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控制旋钮,定阀片1上开设有相互匹配的冷进水孔2、热进水孔3和朝上开口的中转盲孔4,定阀片1上还开设有与中转盲孔4导通的出水盲孔5,所述动阀片包括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配备有控制旋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开设有水量调节槽8,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有水温调节槽9,阀芯壳体上带有与出水盲孔导通的出水孔18。其中,中转盲孔4包括冷中转盲孔10和热中转盲孔11,冷中转盲孔10与冷进水孔2成对设置,热中转盲孔11与热进水孔3成对设置,出水盲孔5包括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冷出水盲孔12与冷中转盲孔10通过设置于定阀片1内的暗通道14沟通,热出水盲孔13与热转中盲孔11通过设置于定阀片1内的暗通道14沟通,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的水量调节槽8包括冷水量调节槽15和热水量调节槽16,冷水量调节槽15与冷进水孔2和冷中转盲孔10匹配,热水量调节槽16与热进水孔3和热中转盲孔11匹配,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水温调节槽9,水温调节槽9与热出水盲孔13和冷出水盲孔12匹配,水量调节动阀片6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呈圆环状,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环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包括一体成型的圆柱体6A和半圆基座6B,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圆柱体6A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重叠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其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的圆柱体6A插入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孔内,冷中转盲孔IO、冷进水孔2、热中转盲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的位置,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带有向下的延伸部21A,该延伸部21A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混合出水孔17。
如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包括一体成型的基座7A和延伸部7B,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中心的延伸部7B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呈圆环状分布,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圆环上,水温调节动阀片7重叠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其中延伸部7B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内部的圆孔匹配并穿过该圆孔,冷中转盲孔10、冷进水孔2、热中转盲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位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阔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混合出水孔17。
如图7、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两者各设置于定阀片1的两个扇形面上,冷中转盲孔10、冷进水孔2、热中转盲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一个扇形区域,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另一个扇形区域,水量调节动阔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混合出水孔17。
如图、10、图ll、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包括阀芯壳体和底盖,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控制旋钮,定阀片1上开设有相互匹配的冷进水孔2、热进水孔3和朝上开口的中转盲孔4,定阀片1上还开设有与中转盲孔4导通的出水盲孔5,所述动阀片包括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配备有控制旋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开设有水量调节槽8,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有水温调节槽9,阀芯壳体上带有与出水盲孔导通的出水孔18。其中定阀片1上设置有一个中转盲孔4,中转盲孔4与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成套设置,定阀片l上设置有一个出水盲孔5,出水盲孔5通过暗通道14与中转盲孔4沟通,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设置一个上下贯通的水量调节槽8,水量调节槽8与出水盲孔5匹配,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有一个水温调节槽9,水温调节槽9与成套的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匹配。水量调节动阀片6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呈圆环状,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环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包括一体成型的圆柱体6A和半圆基座6B,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圆柱体6A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重叠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其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的圆柱体6A插入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孔内,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的位置,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带有向下的延伸部21A,该延伸部21A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混合出水孔17。
如图13、图14、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包括一体成型的基座7A和延伸部7B,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中心的延伸部7B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呈圆环状分布,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圆环上,水温调节动阀片7重叠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其中延伸部7B与水量调节动阀片6内部的圆孔匹配并穿过该圆孔,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位置,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混合出水孔17。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种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设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两者各设置于定阀片1的两个扇形面上,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一个扇形区域,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另一个扇形区域,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混合出水孔17。
在上述六种实施例中出水孔18的设置位置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如图1所示设置于阀芯壳体的上端,经调节的冷热水直接从该出水孔18排出,另一种是如图19、图20所示出水孔18设置于阀芯底盖19上,底盖19上设置该出水孔18的位置设置有与出水孔18导通的导管20,导管20穿过定阀片1、动阀片和密封阀片21,在本实施例中从混合出水孔17流出的混合水进入密封阀片21和阀芯壳体上部密封形成的空腔内,由于导管20穿过密封阀片21后就进入到该空腔内,因此经调节后的混合水最终由该导管20排向底盖19上的出水孔18。
在上述六种实施例中,动阀片均包括动阀片本体和基座两个部分,动阀片本体由陶瓷材料制成,可以作为调节水温或水量的用途,而基座可以用塑料等制成,作为动阀片本体的固定架, 一般动阀片本体被基座包裹着。
在上述第三和第六种实施例中,处于同一平面且相对分置的两个动阀片一般具有其交汇的位置,该两动阀片在该交汇处都带有耳孔22,而且阀芯底盖19上一般会固定有轴杆23,轴杆23可以穿过定阀片1、两动阀片的耳孔22和密封阀片21,两动阀片可以绕轴杆23转动。
权利要求1、一种旋钮式阀芯,包括阀芯壳体和底盖,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控制旋钮,其特征是所述定阀片(1)上开设有相互匹配的冷进水孔(2)、热进水孔(3)和朝上开口的中转盲孔(4),定阀片(1)上还开设有与中转盲孔(4)导通的出水盲孔(5),所述动阀片包括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水量调节动阀片(6)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配备有控制旋钮,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开设有水量调节槽(8),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有水温调节槽(9),阀芯壳体上带有与出水盲孔(5)导通的出水孔(1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中转盲孔(4)包 括冷中转盲孔(10)和热中转盲孔(11),冷中转盲孔(10)与冷进水孔(2) 成对设置,热中转盲孔(11)与热进水孔(3)成对设置,所述出水盲孔(5) 包括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冷出水盲孔(12)与冷中转盲孔(10) 通过设置于定阀片(1)内的暗通道(14)沟通,热出水盲孔(13)与热转中盲 孔(11)通过设置于定阀片(1)内的暗通道(14)沟通,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上的水量调节槽(8)包括冷水量调节槽(15)和热水量调节槽(16),冷 水量调节槽(15)与冷进水孔(2)和冷中转盲孔(10)匹配,热水量调节槽(16) 与热进水孔(3)和热中转盲孔(11)匹配,所述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开设 有一个上下贯通的水温调节槽(9),水温调节槽(9)与热出水盲孔(13)和冷 出水盲孔(12)匹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 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呈圆环状,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 的圆环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包括一体成型的圆柱体(6A)和半圆基座(6B),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圆柱体(6A)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重叠 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其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的圆柱体(6A)插入 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孔内,冷中转盲孔(10)、冷进水孔(2)、热中转盲 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 中心的位置,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 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 阀片(21),密封阀片(21)带有向下的延伸部(21A),该延伸部(21A)上开 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混合出水孔(17)。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 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包括一体成型的基座(7A)和延伸部(7B),所述水 温调节槽(9)设置于中心的延伸部(7B)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呈圆环状 分布,所述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圆环上,所述水温 调节动阀片(7)重叠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其中延伸部(7B)于水量调 节动阀片(6)内部的圆孔匹配并穿过该圆孔,冷中转盲孔(10)、冷进水孔(2)、 热中转盲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 的边缘位置,冷出水盲孔(12)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 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位置,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 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 的混合出水孔(17)。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两者各设置于定阀片(1)的两个 扇形面上,冷中转盲孔(10)、冷进水孔(2)、热中转盲孔(11)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一个扇形区域,冷出水盲孔(12) 和热出水盲孔(1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另一个扇 形区域,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 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混合出水孔(17)。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定阀片(1)上设 置有一个中转盲孔(4),中转盲孔(4)与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成套 设置,所述定阀片(1)上设置有一个出水盲孔(5),出水盲孔(5)通过暗通 道(14)与中转盲孔(4)沟通,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设置一个上下贯 通的水量调节槽(8),水量调节槽(8)与出水盲孔(5)匹配,,所述水温调节 动阀片(7)上开设有一个水温调节槽(9),水温调节槽(9)与成套的中转盲 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匹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 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呈圆环状,水温调节槽(9)设置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环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包括一体成型的圆柱体(6A)和半圆基 座(6B),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圆柱体(6A)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重叠 于水温调节动阀片(7)上,其中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的圆柱体(6A)插入 水温调节动阀片(7)的圆孔内,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 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的位置,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所述水量调节 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带有向下的延伸部(21A),该延伸部(21A)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混 合出水孔(17)。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对准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对准定阀片(1)的中心位 置,水温调节动阀片(7)包括一体成型的基座(7A)和延伸部(7B),所述水 温调节槽(9)设置于中心的延伸部(7B)上,水量调节动阀片(6)呈圆环状 分布,所述水量调节槽(8)设置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圆环上,所述水温 调节动阀片(7)重叠于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其中延伸部(7B)与水量调 节动阀片(6)内部的圆孔匹配并穿过该圆孔,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 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靠近中心位置, 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边缘位置,所述 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 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阀片(6)的混合出水孔(17)。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 和水温调节动阀片(7)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两者各设置于定阀片(1)的两个 扇形面上,中转盲孔(4)、冷进水孔(2)和热进水孔(3)对应水温调节动阀 片(7)设置于定阀片(1)的一个扇形区域,出水盲孔(5)对应水量调节动阀 片(6)设置于定阀片(1)的另一个扇形区域,所述水量调节动阀片(6)上方 还设置有密封阀片(21),密封阀片(21)上开设有上下贯通并贴紧水量调节动 阀片(6)的混合出水孔(17)。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其中之一所述的旋钮式阀芯,其特征是所述出 水孔(18)设置于阀芯底盖(19)上,底盖(19)上设置该出水孔(18)的位 置设置有与出水孔(18)导通的导管(20),所述导管(20)穿过定阀片(1)、 动阀片和密封阀片(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钮式阀芯,其阀芯壳体和底盖包围形成的内腔内设置定阀片和动阀片,动阀片配置有控制旋钮,定阀片上开设有相互匹配的冷进水孔、热进水孔和朝上开口的中转盲孔,定阀片上还开设有与中转盲孔导通的出水盲孔,动阀片包括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配备有控制旋钮,水量调节动阀片上开设有水量调节槽,水温调节动阀片上开设有水温调节槽,阀芯壳体上带有与出水盲孔导通的出水孔。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旋钮分别旋动水量调节动阀片和水温调节动阀片分别进行水量和水温的调节,而且调节旋钮无需进行摆动调节,因此有条件直接设置在水龙头壳体上进行旋动调节,这种调节旋钮占用的空间极小,可以完全打破传统水龙头的外形设计限制,便于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水龙头。
文档编号F16K11/22GK201301983SQ20082013190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2日
发明者焦合金, 邹建仁 申请人:邹建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