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100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扣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轴体和该轴体被压入的主体构成的卡扣件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具有由轴体和该轴体被压入的主体构成的称为销卡扣件等的卡扣件。(参照专利文献I)该卡扣件具备如下结构,即、使主体的脚部插通形成于固定对象物上的贯通孔,从该状态将轴体压入该主体内,从而使该脚部扩开而固定在固定对象物上。在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卡扣件中,在轴体的前端形成有使该轴体缩颈的凹部,在未将轴体压入到主体内的状态下,形成于主体的脚部的前端内侧的爪部进入该凹部,主体与轴体被临时固定。然而,在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卡扣件中,即使这样使主体与轴体临时固定,也需要使主体的脚部弹性变形并且将轴体压入主体内,直到上述爪部进入凹部的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012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使构成这种卡扣件的主体和轴体在轴体压入前的位置不产生主体的脚部的弹性变形而能够临时固定。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卡扣件,具备轴体和主体,该主体具有头部并且具备利用从该头部侧压入的上述轴体来弹性变形而扩开的脚部,主体的脚部分割为两个以上,并且具备在将轴体的一部分容纳在主体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对该轴体与主体进行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机构,将该临时固定机构作为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轴体上,并且与主体的头部内的形成在位于相邻脚部间的部位的被卡合部卡合。在上述轴体上具备利用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更靠压入后方侧的第二抵接部,在利用第一抵接部使脚部的一部分扩开后,通过进一步压入轴体而使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开,并且,在环绕轴体的轴线的方向,在成为上述第一抵接部所处的侧面部与第二抵接部所处的侧面部之间的部位设有成为临时固定机构的卡合部。在轴体的第一抵接部未与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脚部不发生弹性变形。接着,若轴体本压入到使第一抵接部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则仅脚部的一部分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开。并且,脚部的另一部分不发生弹性变形直至该脚部的一部分扩开。并且,若轴体被压入到使第二抵接部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则脚部的另一部分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开。由此,卡扣件将固定对象物夹在头部与脚部之间而固定在该固定对象物上。在该卡扣件中,由于不会同时发生主体的脚部的一部分的扩开、与另一部分扩开,因此能够在最终的固定状态下使该脚部的一部分及另一部分均扩开,并且将轴体向主体的压入阻力抑制在一定值以下。与此同时,上述主体和轴体能够在不给主体的脚部的扩开带来影响的部位,在使主体的脚部扩开前的阶段处于不分离的状态(临时固定状态)。如果在上述轴体上还设有追加卡合部,该追加卡合部在将该轴体完全压入到主体的位置与被卡合部卡合,则能够利用该被卡合部与追加卡合部的卡合稳定地维持完全扩开主体的脚部的状态。以上述卡合部及追加卡合部为凹陷部、被卡合部为突部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场合,如果成为卡合部的凹陷部的内壁中、位于追加卡合部侧的内壁具有随着接近追加卡合部侧而使成为该卡合部的凹陷部变浅的倾斜,则能够利用从上述临时固定状态的轴体的压入,将被卡合部从卡合部顺畅地拔出。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构成卡扣件的主体和轴体在轴体的压入前的位置不发生主体的脚部的弹性变形地临时固定。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卡扣件的分离立体图。图2是卡扣件的立体图。图3是相当于图2中的A — A线的位置的卡扣件的剖视图。图4a、图4b是表示在固定对象物的贯通孔中插入构成卡扣件的主体的情形的剖面结构图,主体与轴体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相对于a图,b图的剖面位置相差90度。图5a、图5b是表示从图4a、图4b的状态开始将轴体压入主体内的状态的剖面结构图,相对于a图,b图的剖面位置相差90度。图6a、图6b是表示从图5a、图5b的状态将轴体进一步压入主体内的状态的剖面结构图,相对于a图,b图的剖面位置相差90度。图7a、图7b是表示间轴体压入主体内后的状态的剖面结构图,相对于a图,b图的剖面位置相差90度。图8是图4a、图4b的状态中的卡扣件的在与图4a、图4b不同的位置的剖切端面图。图9是图7a、图7b的状态中的卡扣件的在与图7a、图7b不同的位置的剖切端面图。图10是相当于图9中的B — B线的位置的卡扣件的剖视图。图11是构成卡扣件的主体的俯视图。图12是构成卡扣件的主体的仰视图。图13是构成卡扣件的主体的侧视图。图14是构成卡扣件的主体的剖视图。图15是构成卡扣件的轴体的侧视图。图16是从与图15相差90度的方向观察的构成卡扣件的轴体的侧视图。
图17是相当于图15中的C 一 C线的位置的轴体的剖视图。图18是相当于图15中的D — D线的位置的轴体的剖视图。图19是构成卡扣件的轴体的仰视图。图20是相当于图19中的E — E线的位置的轴体的剖视图。图21是相当于图19中的F — F线的位置的轴体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卡扣件的轴体的压入行程量与压入阻力的相关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 图22,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卡扣件由轴体I和该轴体I所压入的主体2构成,通过从使主体2的脚部21插通形成于固定对象物P上的贯通孔Pa的状态,将轴体I压入该主体2内,从而使该脚部21扩开而固定在该固定对象物P上。典型地,该卡扣件用于,通过使分别具备上述贯通孔Pa的多个固定对象物P以连通该贯通孔Pa的方式 重合,并从该状态使主体2的脚部21插通这些贯通孔Pa,构成为上述扩开,从而经由卡扣件将该多个固定对象物P固定在一起。(图7a、图7b)主体2具有头部20且具备脚部21,该脚部21利用从该头部20侧压入的上述轴体I来弹性变形而扩开。在图示的例子中,头部20构成为外径比上述贯通孔Pa更大的圆板状。另一方面,脚部21构成为具有可插通该贯通孔Pa的粗细。脚部21使脚基部211与头部20的一面一体地连接,并向与该一面正交的方向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头部20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轴体I的接入孔20a。脚部21由具备宽幅的内外表面的呈细长板状的相同尺寸相同形状的四个弹性脚片214、214…构成,被该四个弹性脚片214、214…围绕的轴体I的接入空间213连通上述接入孔20a。各弹性脚片214分别配置为,使其一端与从接入孔20a的孔缘部向内侧方突出的连接部215的突出端一体地连接,利用该一端形成上述脚基部211,而且,利用另一端形成脚部21的脚末端212。在相邻的弹性脚片214间形成有大致相等的间隔。上述连接部215构成为具有与弹性脚片214大致相等的宽度。另外,在各弹性脚片214的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向脚部21的内侧方突出的突部216。利用各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上述接入空间213在脚部21的脚末端212侧变得狭窄。突部216具备朝向头部20侧的倾斜面216a。突部216的顶部216b与弹性脚片214的另一端之间成为与脚部21的未图示的中心线平行的平面216c。另外,在各弹性脚片214的外表面,在其另一端侧,形成有随着朝向该另一端而使脚部21的外径变细的倾斜引导面214a。通过该倾斜引导面214a,主体2的脚部21能够顺畅地插通固定对象物P的贯通孔Pa。另外,该脚部21的横截面轮廓形状与在该脚部21的外侧假想的圆的圆弧大致相仿,而且,该脚部21的内侧与假想的四边形的边大致相仿。即、上述各弹性脚片214分别将其外表面作为与上述假想的圆的圆弧相仿的弯曲面214b,并且将其内表面作为与上述假想的四边形的边相仿的平面214c。(图3、图10、图11)由此,在该例子中,即使脚部21的横截面轮廓形状在内外均构成为与假想的圆的圆弧相仿的情况相比,脚部21通过轴体I的压入并利用弹性变形而扩开也变得容易。另一方面,上述轴体I具备通过上述压入而将脚部21的上述突部216作为被抵接部,并与该被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0 ;以及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10更靠压入后方侧的第二抵接部11。并且,在利用该第一抵接部10使脚部21的一部分扩开后,通过进一步压入轴体I而使第二抵接部11与上述被抵接部抵接,将脚部21的另一部分扩开。S卩、将轴体I的一部分容纳在主体2内并利用后述的临时固定机构对轴体I与主体2进行临时固定,但在轴体I的第一抵接部10与被抵接部未抵接的状态下(以下称为压入前的位置。),脚部21不发生弹性变形。(图4a、图4b)接着,当轴体I被压入到使第一抵接部10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时,仅脚部21的一部分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开。在图示的例子中,此时,构成脚部21的四个弹性脚片214、214…中、仅位于背靠背的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向外侧弯曲伸出。(图5a、图5b)并且,成为脚部21的另一部分的剩余的两个弹性脚片214不产生弹性变形,直到该脚部21的一部分扩开。并且,当轴体I被压入到使第二抵接部11与被抵接部抵接的位置时,成为脚部21的另一部分的剩余的两个弹性脚片214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开。(图6a、图6b、图7a、图7b)由此,卡扣件将固定对象物P夹在头部20与脚部21之间而固定在该固定对象物P上。在该实施方式的卡扣件中,由于不会同时产生主体2的脚部21的一部分的扩开、和另一部分的扩开,因此能够在最终的固定状态下,使该脚部21的一部分及另一部分均扩开,并且将轴体I向主体2的压入阻力抑制在一定值以下。图22表示其示意图。图22中,横轴是轴体I的压入行程量,越向右该行程量越大。纵轴是压入阻力。图22中,点划线表示的是认为从主体2的脚部21的一部分产生的压入阻力,虚线表示的是认为从主体2的脚部21的另一部分产生的压入阻力,实线表示的是这两种阻力的合成阻力。具体地说,上述轴体I具备呈大致棱柱状的主体部12和圆板状部13。在圆板状部13的一面一体地连接有主体部 12的一端。主体部12构成为具有通过主体2的接入孔20a而能够插入到脚部21的接入空间213的粗细。圆板状部13的外径比主体部12的粗细大,将轴体I压入主体2,直到使该圆板状部13碰到主体2的头部20的另一面的位置。在将轴体I完全压入到主体2的位置,上述接入孔20a被圆板状部13封闭。轴体I的主体部12构成为使其横截面形状在该主体部12的各处与上述假想的四边形大致相仿。即、轴体I的主体部12具备四个侧面部120、120···。在图示的例子中,位于各侧面部120间的拐角部121构成为在轴体I的轴线方向较长并呈连续的肋状,各侧面部120位于左右的拐角部121、121间并呈槽状。该左右的拐角部121、121间的距离与弹性脚片214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弹性脚片214分别容纳在包围一个侧面部120的左右的拐角部121、121的状态下,轴体I通过接入孔20a从其另一端侧导入到接入空间213。(图3)因此,在使轴体I与主体2组合的状态下,对应的轴体I的拐角部121分别容纳在头部20内的相邻的连接板部215、215间。轴体I的位于背靠背的位置的两个侦_部120、120间的距离与主体2的脚部21的位于相对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214的作为上述平面214c构成的内表面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在轴体I的主体部12的作为压入前端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凹陷部122,该凹陷部122在相邻的上述拐角部121之间,形成为在该轴体I的另一端向外侧方敞开,使侧面部120的末端120a比主体部12的另一端更向轴体I的压入后方侧后退。在图示的例子中,主体部12的四个侧面部120、120…中的位于背靠背的位置的两个侧面部120通过该凹陷部122而使其末端120a向轴体I的压入后方侧后退。即、主体部12在背靠背的位置分别具备凹陷部122。这两个部位的凹陷部122、122的底面间的距离比构成主体2的脚部21的位于相对位置的两个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间的距离小。S卩、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该凹陷部122使末端120a后退的侧面部120的该末端构成上述第二抵接部11,而且,通过其余的侧面部120的末端120a构成上述第一抵接部10。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轴体I的第一抵接部10的形成部位与第二抵接部11的形成部位之间,在该轴体I的圆周方向上会产生一定角度量的偏移。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抵接部11相对于第一抵接部10形成于相差90度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凹陷部122使末端120a后退的侧面部120的相比中间部120b末端部作为配合部120c更向外侧伸出,使突部216与第二抵接部11抵接而扩开的弹性脚片214在该突部216的顶部216b超过末端部的位置稍微弯曲返回,该顶部216b勾挂在配合部120c。(图7a、图7b)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卡扣件具备临时固定机构,该临时固定机构在将上述轴体I的一部分容纳在主体2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对该轴体I和主体2进行临时固定。与此同时,将该临时固定机构作为卡合部14,该卡合部14在环绕轴体I的轴线的方向位于上述第一抵接部10所处的侧面部120与第二抵接部11所处的侧面部120之间,与形成于主体2的头部20内的被卡合部20b卡合。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卡合部14形成在位于第一抵接部10所处的侧面部120与第二抵接部11所处的侧面部120之间的上述拐角部121。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不给主体2的脚部21的扩开带来影响的部位,在使主体2的脚部21扩开前的阶段,都能够使主体2和轴体I处于不分离的状态。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轴体I上还设有追加卡合部15,在将该轴体I完全压入到主体2的位置,该追加 卡合部15与被卡合部20b卡合。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该被卡合部20b和追加卡合部15的卡合稳定地维持将主体2的脚部21完全扩开的状态。该卡合部14及追加卡合部15分别设置在轴体I的主体部12的上述拐角部121。因此,追加卡合部15位于比卡合部14更靠轴体I的压入后方侧。另一方面,被卡合部20b位于主体2的头部20的接入孔20a的孔缘部,并分别设置在位于相邻的连接部215间的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轴体I的主体部12的拐角部121分别形成有沿轴体I的压入方向的槽121a。在该槽121a内,在该压入方向在上下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三处隆起部121b。并且,位于轴体I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与中间的隆起部121b之间成为上述卡合部14,位于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与圆板状部13之间成为上述追加卡合部15。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主体2的相邻的连接部215、215间,分别形成有朝向接入孔20a的中心突出的突部20c。该突部20c构成为具有容纳在上述槽121a中的大小。另夕卜,隔着主体2的接入孔20a的中心而相面对的一对突部20c、20c间的距离与位于通过轴体I的中心的假想的直线上的上述槽121a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并且,若将轴体I从上述主体部12的另一端侧导入到主体2内,则在使弹性脚片214的突部216与第一抵接部10相接的跟前位置,头部20内的突部20c进入卡合部14而卡合。(临时固定状态)并且,若从该临时固定状态将轴体I压入到主体2内,则头部20内的突部20c进入追加卡合部15而卡合。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4及追加卡合部15为凹陷部,上述突部20c作为被卡合部20b发挥作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主体2的头部20的突部20c的形成位置与头部20的缘部之间,形成有在环绕该头部20的中心的方向连续的开口槽20d,通过该开口槽20d,突部20c的形成部位能够弹性变形。若将轴体I从上述主体部12的另一端侧导入到主体2内,则突部20c与位于轴体I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抵接,该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向外侧弯曲伸出,允许轴体I的导入,直到突部20c越过该隆起部121b的位置,并且如果越过,则利用突部20c的形成部位的弯曲返回,该突部20c进入卡合部14,形成上述临时固定状态。若从该临时固定状态将轴体I压入到主体2内,则突部20c与上述中间的隆起部121b抵接,该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向外侧弯曲伸出,允许轴体I的导入,直到突部20c越过该中间的隆起部121b的位置,并且,若将轴体I进一步压入到主体2内,则突部20c与位于上述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抵接,该突部20c的形成部位再次向外侧弯曲伸出,允许轴体I的导入,直到突部20c越过位于该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的位置,如果越过,则利用突部20c的形成部位的弯曲返回,该突部20c进入追加卡合部15。在图示的例子中,位于轴体I的压入前端侧的隆起部121b将朝向该压入前端侧的侧面做成随着朝向压入后方侧而逐渐变高的倾斜面121c,该隆起部121b的成为被卡合部20b的突部20c的越过变得顺畅。另外,轴体I的上述中间的隆起部121b及位于压入后方侧的隆起部121b也将朝向轴体I的压入前端侧的侧面做成随着朝向压入后方侧而逐渐变高的倾斜面121c,该中间的隆起部121b的成为被卡合部20b的突部20c的越过也变得顺畅。即、在该实施方式中,成为卡合部14的凹陷部的内壁中、位于追加卡合部15侧的内壁具有随着接近追加卡合部15侧而使成为该卡合部14的凹陷部变浅的倾斜。此外,对以上说明的卡扣件中的应该具备弹性变形特性的部位给予该特性,通过利用合成树脂构成该卡扣件的全部或一部分能够实现。此外,在此引用2010年7月I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 — 151057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录入。
权利要求
1.一种卡扣件,具备轴体和主体,该主体具有头部并且具备利用从该头部侧被压入的上述轴体来弹性变形而扩开的脚部,上述卡扣件的特征在于, 主体的脚部分割为两个以上,并且具备在将轴体的一部分容纳在主体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对该轴体与主体进行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机构, 将该临时固定机构作为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轴体上,并且与主体的头部内的形成在位于相邻脚部间的部位的被卡合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件,其特征在于, 轴体具备利用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更靠压入后方侧的第二抵接部, 在利用第一抵接部使脚部的一部分扩开后,通过进一步压入轴体而使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开,并且, 在环绕轴体的轴线的方向上,在成为上述第一抵接部所处的侧面部与第二抵接部所处的侧面部之间的部位设有成为临时固定机构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件,其特征在于, 在轴体上设有追加卡合部,该追加卡合部在将该轴体完全压入到主体的位置与被卡合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件,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及追加卡合部为凹陷部,被卡合部为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件,其特征在于, 成为卡合部的凹陷部的内壁中、位于追加卡合部侧的内壁具有随着接近追加卡合部侧而使成为该卡合部的凹陷部变浅的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扣件。轴体具备通过上述压入而与脚部的被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位于比该第一抵接部更靠压入后方侧的第二抵接部,利用第一抵接部使脚部的一部分扩开后,通过进一步压入轴体而使脚部的另一部分扩开。具备在将轴体的一部分容纳在主体内的上述压入前的位置对该轴体和主体进行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机构。
文档编号F16B19/10GK103069178SQ20118004101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日
发明者半田和也, 传法光秀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