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165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袋和一气阀,在所述包装袋充气后,所述气阀用于密封所述气袋。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自粘膜止回阀,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提供一止回腔,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漏气的自粘膜止回阀及其在空气包装装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空气缓冲制品如气泡垫,因为其对包装物品提供缓冲效果并且防水,因此适宜用来包装物品。然而,气泡垫太薄从而不能给尺寸较大的物品提供足够的缓冲效果。一种改进的空气包装制品包括一气袋并具有一气阀,通过所述气阀充气,并加强了缓冲效果。所述充气阀如检查阀,止动阀,安全阀,薄膜阀,止漏阀等具有相应结构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然而所述气阀的气密结构都相对复杂并且不能使气体在所述气袋中持久保存。图6所示为具有一传统气阀的气袋,其中所述气袋包括两袋体层1,2,其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开口。所述气阀包括两阀体层3,4,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所述两两袋体层1,2之间并位于所述开口处,从而形成四层结构。相应地,当所述气袋充气后,所述两阀体层3,4粘合在一起以将所述气袋所述开口密封,从而将气体密封于所述气袋内。特别地,所述第一阀体层3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袋体层,所述第二阀体层4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二袋体层。在向所述气袋充气时,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阀体层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4之间形成的一通道。当所述气袋充满气后,所述第一阀体层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4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气袋的所述开口。另外,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两阀体层3,4,从而保证所述两阀体层3,4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泄露出去。另外,所述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气袋。然后,因为所述两阀体层3,4自身粘附在一起以达到密封效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在所述气袋在持续受到挤压的时候,空气还是会从所述通道慢慢泄露。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气阀为双止回阀,以在气袋充气后,提供双重密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充气通道由两密封膜密封,从而形成第一重密封效果,然后所述充气通道由止回密封膜进一步密封,从而形成第二重密封效果,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假使空气泄露时,空气会被导引流向一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补偿所述密封膜密封效果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从所述气袋的充气腔泄露的空气充满所述止回通道,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当所述充气腔气压降低时,在所述止逆通道的气压反而升高。换句话说,在所述充气腔的空气泄露时,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仍然保持提供相同的空气缓冲效果。相应地,从所述充气腔泄露的空气越多,所述止回密封膜达到的密封效果更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宜于与任何类型的泵整合,以将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气阀输入到所述气袋内。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不需要改变所述气袋的原有结构,从而降低所述具有内置气阀的气袋的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使得达到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不需要昂贵或者复杂机械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成功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气封结构,而且加强所述气袋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的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自粘膜止回阀和带自粘膜止回阀的空气包装装置,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允许流体通过,所述流体可为空气,并通过提供一止回腔,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所述流体泄露出去,从而延长使用寿命。为达到以上目的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袋和一气阀。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其中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互相连通。所述气阀,其为一双止回阀,包括一第一密封膜,一第二密封膜,和一止回密封膜。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并且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气通道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朝向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朝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时,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在一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膜,所述第二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气通道的宽度沿所述气阀开口向所述充气腔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一气层,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和—气阀,所述气阀为一双止回阀,所述气阀包括;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将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以将空气从所述气阀开口充入所述空气腔,从而填充所述充气室,其中所述充气室填充满气体后所述充气通道关闭;和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其中所述充气通道的充气方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其中当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开口泄露。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粘膜止回阀,用于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其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流体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容纳空间的流体从所述流体通道反渗,而且在流体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流体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流体通道,从而防止流体反渗。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粘膜止回阀,用于向一容纳空间填充空气,其包括两进气阀膜,和一止阀片,所述止阀片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之间,所述两进气阀膜之一与所述止阀片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止阀片与所述两进气阀膜中的另一个进气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容纳空间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反渗。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体缓冲层,所述气体缓冲层上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缓冲室和一个气体通路,所述气体通路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内填充气体,并且所述气体缓冲室通过折叠后形成一个容纳物品的容纳腔,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气体缓冲室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气体缓冲室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反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气体缓冲室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述气体缓冲室包括一第一气密层和一第二气密层,所述自粘膜止回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之间,所述各气体缓冲室还包括一个粘结线,所述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相互粘结,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和所述气体通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密层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密层热封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气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通过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制得一充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b)在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放置一气阀,以形成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使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并且所述气阀形成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所述充气充道的充气方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C)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向所述充气腔充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从而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密封所述充气通道;和(d)如果发生空气泄露时,所述空气从所述充气腔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以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漏气。

[0040]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附视图,示意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处于未充气状态。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侧视图,示意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正在充气。图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示意空气从充气通道进入充气腔。图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示意空气泄露时进入止回通道。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两耐热物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具有传统气阀的气袋的不意图。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剖视图。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爆炸图。图9为图7中A-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根据本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立体视图。图11为根据本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应用于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组装成用于放置于一包装地点,以用来围绕一储存物品,从而给所述储存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相应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气袋10和一气阀20。所述气袋10包括至少一充气室11,其中所述充气室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2和一第二气室层13,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4和一气阀开口 15,所述气阀开口 15与所述充气腔14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或多个充气室11并排排列以形成所述气袋10,其中所述气阀20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室11。换句话说,每所述充气室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充气室11之间形成一密封侧壁10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室11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气阀20,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室11充气。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室11的形状在充气后可变,从而气袋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如图3所示,所述气阀20为双止回阀,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其中所述气阀20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一第二密封膜22和一止回密封膜23。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重叠在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之间,并从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14。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为相互重叠的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为相同的两层膜。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所述充气腔14。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0057]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相粘合。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3相粘合。所述止回密封膜23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如图4A所示,所述充气通道24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4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11,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33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24。根据本优选实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如图4B所示,所述充气腔内14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密封效果的不足。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通道24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以与所述气阀开口 15相连通。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边缘,以与所述充气腔14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在所述气阀开口 15处导引进入所述充气腔14。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充气室11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远边缘,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另外,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密封膜23,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为聚乙烯(PE)膜。另外,每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厚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长度,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23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端时,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长度定义为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与远边缘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在所述气阀开口 15处毗连。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相粘合。如图3所示,所述止回通道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其中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14和一封闭端面向所述气阀开口 15。换句话说,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相应地,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时,所述止回通道25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向所述充气腔15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24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25的空气流向相反,如图4A和图4B所示。因此,空气不会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5泄露回所述止回通道25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从而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 15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气在从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露至所述气阀开口 15。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为了在所述充气室11形成所述气阀20,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以在所述充气室11的气阀开口 15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2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202以在所述充气室11的气阀开口 15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3粘合。所述第二气室层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201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粘合,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和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可以为热封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通过所述密封接合处201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层1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2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热封在一起。如图5所示,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存有空间,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的形成。所述第一耐热物26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在所述热封过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具体地,所述第一耐热物26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 15处,从而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近端处于打开状态。同样的,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存有空间,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形成。具体地,所述第二耐热物27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耐热物26和所述第二耐热物27为两耐热层,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耐热物26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近端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所述第二耐热物27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远端位于相反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其中所述第二耐热物27没有设置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热物27不仅避免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与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之间的作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24。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的侧壁。所述充气通道24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界定。具体地,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为两倾斜热封线,从而所述充气通道24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口 15各所述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放端其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而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并与所述充气腔15连通。所述锥形的充气通道24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4泄露到所述气阀开口 15。优选地,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远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气体阻隔件28,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所述远端部以阻止所述充气腔14内的空气直接返回所述充气通道24。相应地,所述气体阻隔件28与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一起。所述气体阻隔件28为热封线,其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头部密封,其中所述气体阻隔件28具有一非平滑阻隔面,如凸状面或者V形面,以与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一起。相应地,为了向所述充气室11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气阀开口 15以将压缩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24,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近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即从所述气阀开口 15到达所述充气腔14。这样所述充气室11开始充气。所述充气腔14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同时,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特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当所述充气室11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气阀开口 15。当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所述充气腔14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密封。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24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气从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内。所述止回通道25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内的补充气压越高,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4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14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25的气压。因此,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充气腔14和所述止回通道25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充气腔14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24的密封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室11可以充入空气或其他填充气体,从而提供其他功能如耐热或防火。为了制得所述气袋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I)将五层片互相重叠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层片和所述第五层片形成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第二层片和所述第四层片形成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所述第三层片形成所述止回密封膜23。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气阀20可以与具有两气室层体12,13的任何气室11整合。换句话说,所述步骤(I)可以为如下步骤将所述气阀20旋转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之间。(2)将所述第一耐热物26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和将所述第二耐热物27置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3)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所述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粘合。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3,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所述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所述近边缘粘合,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通道25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使所述气阀开口 15与所述充气腔14连通。另外,所述止回通道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2之间,并且所述止回通道25具有一开放端和一相反的封闭端。(4)形成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以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3粘合,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的侧壁。(5)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形成所述气体阻隔件28。如图7至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粘膜止回阀10A,其适用于安装于一流体包装装置,以向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充入流体,并防止流体外泄。特别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适合安装于一空气包装装置,以向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充入空气,并防止空气外泄,从而保证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根据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个气体缓冲层1A。所述气体缓冲层IA上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缓冲室2A和一个气体通路3A,所述气体通路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内填充气体,并形成一个容纳腔5A用于放置物品。如图7所示,所述气体通路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相互连通并通过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向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内填充气体。具体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包括一第一阀膜11A, —第二阀膜12A,和一第三阀膜13,所述第一阀膜Il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12A位于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14A,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15A,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4A向一容纳空间4A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从而防止气体外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4A即是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气体存放空间。也就是说,气体从所述气体通路3A进入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所述进气通道14A,从而可以向空气包装装置的各所述气体缓冲室2A填充气体,当所述气体缓冲室2A充满气体并达到需要的压力时,停止充气。这时,由于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的自身的特性,其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并且由于位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空气对所述第三阀膜13A产生压力作用,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三阀膜13A受力并压向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一阀膜11A,从而三层所述阀膜紧贴所述气体缓冲室2A的外壁上,这样,气体就不能容易地从三层所述阀膜之间返回所述进气通道14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进气通道14A形成于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也就是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进气端10a,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从而提供气体进入气体容纳空间4A的通路,而所述第二膜阀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则完全密封在一起。即是说,自粘膜止回阀IOA具有一第一端10a,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另一端,即第二端10b,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从而在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实质上存在一个缝隙,以形成一个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到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因为进气端IOa处所述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是完全密封的,从而气体不能跑出。而当气体容纳空间4A中充满气体时,反渗到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12A贴向所述第一阀膜11A,从而更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以便气体不容易反渗出去。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由软性材料制成,例如PE材料。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121A,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热封时,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14A。而在所述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122A,所述第二阻隔层122A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12A,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进气端IOa的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所述进气端IOa处完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气体泄露。所述第一阻隔层121A和第二阻隔层122A为耐高温油墨,从而在热封时,设置有耐高温油墨的地方不会热封到一起,从而形成空隙。也就是说,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设置有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1A,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热封时,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14A。而在所述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2A,所述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2A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12A,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进气端IOa的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所述进气端IOa处完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气体泄露。也就是说,当所述气体容纳空间4A中充满气体后,气体需要反渗时,需要选择打开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或者打开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从而使气体不容易反渗,而气体若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所述止回腔15A时,反而更封闭了所述进气通道14A,使气体不能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反渗出去。所述止回腔15A与所述气体通路3A不连通,从而使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15A内,并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14A。优选地,所述第二阀膜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Il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二阀膜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长度。所述第一阀膜Il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所述第二端IOb形成一反渗腔16A,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容纳空间4A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II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16A,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IlA和所述第二阀膜12A以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15A,相当于空气要爬两级台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空气回渗的可能性和速度。所以,不光是阀膜层数的增加,使得气体的渗露得到延缓,在气体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15A后,气体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一阀膜IlA粘贴得更紧,从而防止气体外泄。也就是说,在气体反渗时,需要先打开所述第一阀膜Il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以进入到所述反渗腔16A,然后再选择进入所述进气通道14A或所述止回腔15A,从而成功得以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反渗出去的气体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会使所述进气通道14A密闭,进一步防止后续的气体反渗,从而使气体在所述容纳空间4A中存放时间延长,在本实施例中,也即是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气体缓冲室2A中的气体得以更长久保存,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好的缓冲效果。从另外一方面说,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包括两进气阀膜11A,13A,和一止阀片12A,所述止阀片12A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11A,13A之间,进气阀膜IlA与所述止阀片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14A,所述止阀片12A与所述进气阀膜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15A,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4A向一容纳空间4A充气后,所述两进气阀膜11A,13A,和所述止阀片12A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从而防止气体外泄。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时,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述气体缓冲室2A包括一第一气密层21A和一第二气密层22A,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4A,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密层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22A之间,用于向所述气体缓冲室2A充入气体,并且防止漏气,从而使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得到增强。更具体地,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IOA的所述第一端IOa也即是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一气密层21A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与所述第二气密层22A热封在一起。从而充气时,所述气体通路3A的气体从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14A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4A。当停止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作为一个例子,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贴合到所述第一气密层21A,从而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包括一个粘结线23A,所述第一气密层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22A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23A相互粘结,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2A和所述气体通路3A。所述气体缓冲层I具有至少2个侧壁30A,其依次相互连接。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进一步包括至少2个次级气体缓冲室20A,每一所述气体缓冲室2A的各次级气体缓冲室20A依次相互连通。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各次级气体缓冲室20A相对应的组成所述侧壁30A。所述各侧壁30A由至少一组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20A组成。所述气体缓冲层IA进一步包括一组气体阻隔件24A,所述各气体阻隔件24A设置在所有各气体缓冲室2A内部并邻近相对应的所述各进气通道14A,从而防止气体外泄。优选地,所述气体缓冲层I具有3 8个侧壁30A,而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次级气体缓冲室20A的个数不小于所述侧壁30A的个数;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20A分别组成相应的所述各侧壁30A,并沿设置的区隔粘结线弯折,形成内部中空的多面体结构。另外,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所述气体缓冲层IA还可包括一外层,其用于保护所述气体缓冲层1A,并且可以设置开合开关,从而可以打开所述开合开关,以向所述气体缓冲层IA内放置物品。实质上,本实用新型的自粘膜止回阀,其提供了一种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并且防止流体反渗出去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流体为空气,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通过一第一阀膜IlA与一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的一进气通道14A向一容纳空间4A填充气体,其中停止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Il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在所述容纳空间4A中的气体的作用下粘贴在一起,以封住所述进气通道14A ;和(b)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导向到所述第二阀膜12A与一第三阀膜13A形成的一止回腔15A中,从而进一步封住所述进气通道14A,使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反渗出所述容纳空间4A。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 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和一气阀,所述气阀为一双止回阀,所述气阀包括;一第一密封膜和一第二密封膜,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并且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和一止回密封膜,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气通道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朝向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朝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时, 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与所述第一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在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处粘合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密封膜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长度,从而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所述第二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所述第二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所述第二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为聚乙烯膜。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 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 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 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 所述第一耐热物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的形成,和一第二耐热物,所述第二耐热物形成于止回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的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通道的宽度沿所述气阀开口向所述充气腔逐渐减小。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通道的宽度沿所述气阀开口向所述充气腔逐渐减小。
17.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一气室层, 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和一气阀,所述气阀为一双止回阀,所述气阀包括;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将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以将空气从所述气阀开口充入所述空气腔,从而填充所述充气室,其中所述充气室填充满气体后所述充气通道关闭;和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其中所述充气通道的充气方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其中当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开口泄露。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和一封闭端面向所述气阀开口,从而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时,所述止回通道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通道具有一近开放端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和一相反的远开放端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室充入空气时,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远开放端藉由所述充气腔的气压而密封。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通道具有一近开放端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和一相反的远开放端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室充入空气时,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远开放端藉由所述充气腔的气压而密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气通道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时,所述止回通道的所述开放端打开。
22.—种自粘膜止回阀,用于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流体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 以阻止所述容纳空间的流体从所述流体通道反渗,而且在流体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流体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流体通道,从而防止流体反渗。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为空气,所述流体通道为一进气通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 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容纳空间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自粘膜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 和所述第三阀膜为聚乙烯膜。
28.一种自粘膜止回阀,用于向一容纳空间填充空气,其特征在于,包括两进气阀膜,和一止阀片,所述止阀片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之间,所述两进气阀膜之一与所述止阀片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止阀片与所述两进气阀膜中的另一个进气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 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容纳空间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容纳空间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反渗。
29.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气体缓冲层,所述气体缓冲层上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缓冲室和一个气体通路,所述气体通路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内填充气体,并且所述气体缓冲室通过折叠后形成一个容纳物品的容纳腔,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 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气体缓冲室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气体缓冲室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反渗。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 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气体缓冲室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 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述气体缓冲室包括一第一气密层和一第二气密层,所述自粘膜止回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之间,所述各气体缓冲室还包括一个粘结线,所述第一气密层和所述第二气密层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相互粘结,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和所述气体通路。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 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密层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密层热封在一起。
专利摘要一种气阀和空气包装装置,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气袋和一该气阀。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其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气阀包括第一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重叠于第一气室层和第二气室层之间,和止回密封膜重叠于第一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第一密封膜和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并在止回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当有气体从第一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充气通道,以补偿第一密封膜和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文档编号F16K15/20GK202880106SQ20122019836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6日
发明者张嘉盈, 张耀鹏 申请人: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