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556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变速器壳内收纳有多个行星齿轮组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通常,自动变速器是通过在筒状的变速器壳内组装行星齿轮组、离合器及制动器等各种零件而制造成的。更具体而言,在制造自动变速器时,大多是一面将各种零件从形成在变速器壳的变矩器侧的相反侧的开口部按照指定顺序插入该变速器壳内,一面沿轴方向组装这些各种零件,之后由端盖封闭上述开口部。这样,在制造自动变速器时,必须按照指定顺序组装各种零件,因此存在如果零件数较多则制造时间变长的问题。[0003]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自动变速器的制造中已知有预先将几个零件进行子装配并将该子装配后的组件组装到预先组装在变速器壳内的组件上以实现缩短制造时间的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84806号(以下称作“技术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101,如图10所示,将三个行星齿轮组107、117、127中设置在最靠近端盖143侧的第三行星齿轮组127的太阳轮127a以及与第三行星齿轮组127邻接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17的小齿轮117e组装到变速器壳103的壳主体113侧,另一方面将第三行星齿轮组127的齿圈 127b及小齿轮127e以及第二行星齿轮组117的齿圈117b子组装在端盖143上,由该端盖 143封闭壳主体113的开口部113a。[0004]然而,上述技术文献所公开的自动变速器101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变速器壳103 内使齿轮彼此啮合时,一面使齿轮倾斜或者沿直径方向一点点地移动齿轮一面使两齿轮啮合。即,该自动变速器101中,在将端盖143组装到壳主体113上时,必须使子装配在端盖 143上的第三行星齿轮组127的小齿轮127e与预先组装在壳主体113上的第三行星齿轮组127的太阳轮127a啮合,并且必须使子装配在端盖143上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17的齿圈 117b与预先组装在壳主体113上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17的小齿轮117e啮合。因此,存在组装性差的问题。更详细而言,在制造自动变速器101时,当存在两处必须几乎同时地使齿轮彼此啮合的部位时,在一处使齿轮彼此啮合之后,在另一处难以使齿轮倾斜或沿直径方向一点点地移动齿轮,因此齿轮彼此无法轻易地啮合,从而存在组装性差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在壳内收纳有多个行星齿轮组,并且具有良好的组装性。[000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包括多个行星齿轮组;变速器壳,具有壳主体及端盖,所述壳主体收纳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并沿输入轴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轴方向一侧具有开口部,所述端盖封闭上述开口部;环状的板部件,围绕上述输入轴;其中, 上述多个行星齿轮组中,最靠近上述端盖设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小齿轮及第一齿圈,邻接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小齿轮及第二齿圈,上述板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并且在与上述端盖之间夹持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而且在轴方向另一侧与上述第二齿圈连接。[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围绕输入轴的环状板部件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且在与端盖之间夹持第一行星齿轮组,因此借助该板部件的存在,不仅能将第一小齿轮及第一齿圈预先子装配在端盖上,还能将第一太阳轮也预先子装配在端盖上。换言之,借助上述板部件的存在,能在将第一行星齿轮组组装在变速器壳内之前,预先使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小齿轮哨合。[0008]因此,在将端盖及子装配在端盖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及板部件组装在变速器壳内时,仅使第二小齿轮与连接在板部件上的第二齿圈啮合即可。由此,与必须使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小齿轮、第二齿圈与第二小齿轮几乎同时地啮合的以往的组装结构的自动变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具有良好的组装性。


[0009]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构架图。[0010]图2是上述自动变速器的接合图。[0011]图3是上述自动变速器的纵剖面图,表示变速器壳的中间壁部与端盖之间的比输入轴的轴线更上侧的部分。[0012]图4是上述自动变速器的局部放大纵剖面图,是在与图3不同的圆周方向位置上剖切的图。[0013]图5是表示图4的箭头V处的摩擦板、组装板的周壁部及第二齿圈的卡合关系的要部放大剖视图。[0014]图6是说明用于调节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的壳主体侧的测定的纵剖面图,类似于图3。[0015]图7是说明用于调节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的端盖侧的测定的纵剖面图,类似于图3。[0016]图8是说明将以端盖为基座的组件组装到壳主体上的状况的纵剖面图,类似于图 3。[0017]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特征部分的纵剖面图,类似于图3。[0018]图10是说明以往的自动变速器的组装结构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0020]<第一实施方式>[0021][自动变速器的整体结构][0022]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的构架图。该自动变速器I应用于发动机前置前驱车等发动机横置式汽车上。自动变速器I包括变矩器9,组装在发动机输出轴11上;第一离合器5及第二离合器15,经由输入轴21输入来自该变矩器9的动力;变速机构31,从这些离合器5、15的一方或两方输入动力;变速器壳3。[0023]变速器壳3包括筒状的壳主体13,沿输入轴21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轴方向两侧开口 ;前盖23,封闭该壳主体13的前侧(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的范围中的轴方向另一侧)的开口部;端盖43,封闭上述壳主体13的后侧(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的范围中的轴方向一侧)的开口部13a(参照图8);中间壁部33,设置在上述壳主体13的轴方向中央部上。壳主体13收纳第一及第二离合器5、15、及具有三个行星齿轮组7、17、27的变速机构31。前盖23收纳经由变矩器9而由发动机(未图示)驱动的油泵19。[0024]第一及第二离合器5、15收纳在前盖23与中间壁部33之间。变速机构31收纳在中间壁部33与端盖43之间。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5、15与中间壁部33之间设置有输出来自变速机构31的动力的输出齿轮29。从该输出齿轮29输出的动力经由中间传动机构39 传递至差动装置49,从而驱动左右车轴49a、49b。[0025]变矩器9包括壳体9a,连接在发动机输出轴11上;泵%,固定设置在该壳体9a 内;涡轮9c,与该泵9b相向设置,通过上述泵9b而经由工作油驱动;定子9e,设置在上述泵 9b与上述涡轮9c之间,经由单向离合器9d而支撑在变速器壳3上;锁止离合器9f,设置在上述壳体9a与上述涡轮9c之间,经由上述壳体9a而直连发动机输出轴11与涡轮9c。上述涡轮9c的旋转经由输入轴21传递至第一及第二离合器5、15。[0026]该自动变速器I除第一及第二离合器5、15以外还包括第一制动器25、第二制动器 35及第三制动器45作为摩擦接合元件。这些第一、第二及第三制动器25、35、45构成变速机构31的一部分,从前侧依此顺序设置。自动变速器I还包括与第一制动器25并列设置的单向离合器59。[0027]变速机构31包括设置在中间壁部33与端盖43之间的三个行星齿轮组7、17、27。 具体而言,变速机构31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以下,称作“第一齿轮组”)7,最靠近端盖43 设置;第二行星齿轮组(以下,称作“第二齿轮组”)17,以与该第一齿轮组7前侧邻接的方式设置;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以下,称作“第三齿轮组”)27,邻接于该第二齿轮组17前侧而最靠近中间壁部33设置。[0028]第一齿轮组7为双齿轮型行星齿轮组。第一齿轮组7包括第一太阳轮7a ;多个第一内侧小齿轮7e,分别与第一太阳轮7a啮合;多个第一外侧小齿轮7f,分别与第一内侧小齿轮7e啮合;第一行星架7c、7d,支撑这些第一内侧小齿轮7e及第一外侧小齿轮7f ;以及第一齿圈7b,与第一外侧小齿轮7f哨合。[0029]第二及第三齿轮组17、27为单齿轮型行星齿轮组。第二齿轮组17包括第二太阳轮17a ;多个第二小齿轮17e,分别与第二太阳轮17a啮合;第二行星架17c、17d,支撑这些第二小齿轮17e ;以及第二齿圈17b,与第二小齿轮17e啮合。第三齿轮组27包括第三太阳轮27a ;多个第三小齿轮27e,分别与第三太阳轮27a啮合;第三行星架27c、27d,支撑这些第三小齿轮27e ;以及第三齿圈27b,与第三小齿轮27e啮合。[0030]第一太阳轮7a与输入轴21连接,第一齿圈7b与第二齿圈17b连接,前侧的第二行星架17d与第三齿圈27b连接,第二太阳轮17a与第三太阳轮27a连接,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与输出齿轮29连接。[0031]第二及第三太阳轮17a、27a连接在第一离合器5的输出部件41。由此,第二及第三太阳轮17a、27a经由上述第一离合器5而能离合地连接于输入轴21。后侧的第二行星架 17c连接于第二离合器15的输出部件51。由此,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经由上述第二离合器15而能离合地连接于输入轴21。[0032]前侧的第二行星架17d及第三齿圈27b经由相互并列设置的第一制动器25及单向离合器59而能离合地连接于变速器壳3。第一及第二齿圈7b、17b经由第二制动器35而能离合地连接于变速器壳3。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经由第三制动器45而能离合地连接于变速器壳3。[0033][接合状态的组合与变速档的关系][0034]根据以上结构,在该自动变速器I中,通过第一离合器5、第二离合器15、第一制动器25、第二制动器35及第三制动器45的接合状态的组合而能获得前进六档与后退档。图 2的接合图中表示这些摩擦接合元件的接合状态的组合与变速档的关系。[0035]在前进一档时,第一离合器5及第一制动器2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通过第三齿轮组27以较大的减速比减速后,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此外,第一制动器25仅在使发动机制动工作的一档时接合。在未使发动机制动工作的一档时,通过锁止单向离合器59而形成一档。[0036]在前进二档时,第一离合器5及第二制动器3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在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的同时,还经由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齿圈27b。由此,输入轴21的旋转以比前进一档小的减速比减速后,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37]在前进三档时,第一离合器5及第三制动器4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在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的同时,还经由第一齿轮组7及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齿圈27b。由此,输入轴21的旋转以比前进二档更小的减速比减速后,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38]在前进四档时,第一离合器5及第二离合器1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在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的同时,还经由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齿圈27b而不通过第二齿轮组 17减速及增速。由此,第三齿轮组27整体与输入轴21 —体地旋转,减速比为I的旋转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39]在前进五档时,第二离合器15及第三制动器4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在经由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齿圈27b而不通过第二齿轮组17减速及增速的同时,还经由第一齿轮组7及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由此,输入轴21的旋转按指定的增速比增速后,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40]在前进六档时,第二离合器15及第二制动器3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在经由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齿圈27b而不通过第二齿轮组17减速及增速的同时,还经由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由此,输入轴21的旋转按比前进五档更大的增速比增速后,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41]在后退档时,第一制动器25及第三制动器45被接合。输入轴21的旋转经由第一齿轮组7及第二齿轮组17输入至第三太阳轮27a。此时,在第二齿轮组17中旋转方向呈逆转。由此,与输入轴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输出至输出齿轮29。[0042]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在输入侧的两个离合器5、15、以及具有两个单齿轮型行星齿轮组17、27、一个双齿轮型行星齿轮组7及三个制动器25、35、45的变速机构31而实现能有前进六档与后退档的自动变速器I。[0043][变速机构的机械结构][0044]变速机构31组装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I的变速器壳3内。下面更详细地说明上述变速机构31的机械结构。[0045]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I中,采用在制造自动变速器I时使齿轮彼此啮合的部位为一处的结构。[0046](组件的结构)[0047]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I的纵剖面图,表示变速器壳3的中间壁部33与端盖43之间的部分。如图3所示,端盖43为有底圆筒状,且在其外周具有凸缘部 43a。该凸缘部43a通过螺栓53固定在形成在壳主体13的后侧端部上的凸缘部13b,由此, 端盖43组装在壳主体13上。此外,图3、图7及图8中未示出第一齿轮组7的第一外侧小齿轮7f。[0048]在端盖43上组装变速机构31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组装第二制动器35及第三制动器45、第一齿轮组7、第二齿圈17b、及后述的环状组装板(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的范围中的板部件)57。由此,如图7所示形成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0049]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分别为具有多个摩擦板35a、45a的多板离合器。所述多个摩擦板35a、45a中,变速器壳3侧的摩擦板的外周侧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形成在端盖43的圆筒部43c的内周侧的花键齿43d上。第二制动器35的多个摩擦板35a中, 第二齿轮组17侧的摩擦板的内周侧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形成在后述的组装板57 的周壁部57c的外周侧的花键齿57f (参照图4及图5)。第三制动器45的多个摩擦板45a 中,第一齿轮组7侧的摩擦板的内周侧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形成在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的外周侧的花键齿7g。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由设置在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与端盖43之间的推力轴承61沿轴方向支撑。[0050]在端盖43的圆筒部43c的前侧端部上例如通过螺栓等组装活塞缸55。在活塞缸 55后侧的面上形成环状槽55a(参照图4)。由该环状槽55a将第二制动器35的活塞35b 可沿轴方向滑动地支撑。在端盖43前侧的面上形成环状槽43e。由该环状槽43e将第三制动器45的活塞45b可沿轴方向滑动地支撑。[0051]图4是在与图3不同的圆周方向位置上剖切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的摩擦板 35a、45a的周边的放大纵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上具有用于将活塞35b、45b压向释放侧的复位弹簧35c、45c。复位弹簧35c、45c设置在多个摩擦板35a、 45a的外周侧。[0052]在活塞缸55的后侧设置弹簧支撑板35d。弹簧支撑板35d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圆筒部43c (参照图3)的花键齿43d上。在弹簧支撑板35d后侧组装保持板35e。 保持板35e在向后侧的指定位置以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花键卡合在花键齿43d上。 第二制动器35的复位弹簧35c的前侧端部由上述弹簧支撑板35d支撑,且后侧端部由上述保持板35e支撑。[0053]在第三制动器45的活塞45b前侧设置弹簧支撑板45d。弹簧支撑板45d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花键齿43d上。在弹簧支撑板45d的前侧组装保持板45e。保持板 45e在向前侧的指定位置以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花键卡合在花键齿43d上。第三制动器45的复位弹簧45c的后侧端部由上述弹簧支撑板45d支撑,且前侧端部由上述保持板45e支撑。[0054]如图3所不,第一齿轮组7以第一太阳轮7a、第一小齿轮7e、7f、第一行星架7c、 7d、及第一齿圈7b为一体的状态组装在端盖43上。具体而言,在端盖43的中央以向前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的轴毂部43f,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的内周部经由径向轴承63支撑在该轴毂部43f的外周部。输入轴21的后侧端部经由径向轴承65支撑在轴毂部43f的内周部。[0055]第一太阳轮7a由后侧的推力轴承67与前侧的推力轴承69沿轴方向支撑。后侧的推力轴承67设置在轴毂部43f的前侧端面与第一太阳轮7a之间。前侧的推力轴承69 设置在组装板57与第一太阳轮7a之间。在第一太阳轮7a上设置用于收纳后侧的推力轴承67的向轴方向陷入的凹陷部。由此,第一太阳轮7a形成为能在比其最后侧的端面更前侧收纳后侧的推力轴承67的形状。[0056]组装板57呈围绕输入轴21的环状地形成。组装板57以在与端盖43之间夹持第一齿轮组7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齿轮组7与第二齿轮组17之间。第一齿圈7b连接于组装板 57后侧,第二齿圈17b连接于组装板57前侧。组装板57包括外周部分57a、内周部分57b 及周壁部57c。外周部分57a是位于第一齿圈7b与第二齿圈17b之间、且由第一齿圈7b连接的部分。内周部分57b是位于比外周部分57a靠内周侧、且在与端盖43之间夹持第一太阳轮7a、第一小齿轮7e、7f、及第一行星架7c、7d的部分。周壁部57c为从外周部分57a的外周端部向前侧延伸且由第二齿圈17b连接的圆筒状部分。周壁部57c为外周部分57a的一部分。S卩,外周部分57a在第一齿圈7b与第二齿圈17b之间连接第一齿圈7b与第二齿圈 17b。[0057]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齿圈17b的外周侧能沿轴方向移动地花键卡合在形成在周壁部57c的内周侧的花键齿57g上。由此,第二齿圈17b连接于组装板57。相对于此,如图3所示,第一齿圈7b的前侧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外周部分57a。由此,第一齿圈7b连接于组装板57。[0058]如图3所示,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相对于第一太阳轮7a及第一齿圈7b位于前侧。 组装板57形成为沿该第一齿轮组7的前侧形状的形状。即,组装板57的内周部分57b中与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对应的部分57d,相对于内周部分57b中与第一太阳轮7a对应的部分及与第一齿圈7b对应的外周部分57a向前侧突出。由此,与平坦地形成组装板57时相比,能抑制在第一太阳轮7a与组装板57之间产生多余空隙,从而能实现自动变速器I的轴方向的小型化。[0059]当在端盖43上组装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第一齿轮组7、第二齿圈17b及组装板57时,即制作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时,首先,在端盖43上组装第一小齿轮7e、7f、第三制动器45、以及被第三制动器45的第一齿轮组7侧的摩擦板45a花键卡合的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此时,将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经由推力轴承61沿轴方向支撑在端盖43上,且经由径向轴承63沿直径方向支撑在轴毂部43f上。[0060]然后,以与第三制动器45的前侧邻接的方式组装第二制动器35。其次,对第一太阳轮7a —面使之与第一内侧小齿轮7e啮合一面组装。继而,组装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 然后,一面使第一外侧小齿轮7f与第一齿圈7b B齿合,一面以在组装板57与端盖43之间夹持第一齿轮组7的方式组装组装板57。最后,例如通过螺栓等在端盖43的圆筒部43c的前侧端部上组装活塞缸55。通过以上步骤制作出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0061]当活塞缸55组装在端盖43的圆筒部43c上时,组装板57的周壁部57c及连接于该周壁部57c的第二齿圈17b,从轴方向观察时与活塞缸55的内周部在直径方向上相互重合。因此,活塞缸55不仅作为第二制动器35的活塞35b的支撑部件发挥功能,还作为第一齿轮组7的各结构零件的止脱部件发挥功能。由此,不另行设置止脱部件即能维持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第一齿轮组7、第二齿圈17b、组装板57组装在端盖43上的子装配状态。[0062](壳主体侧的结构)[0063]如上述般,第二齿轮组17中仅第二齿圈17b组装在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上。因此,除第二齿圈17b以外的第二齿轮组17的其他结构零件,在端盖43组装在壳主体13上之前组装在壳主体13上。此时,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后侧端面上组装有推力轴承73。 该推力轴承73设置在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与组装板57之间。另外,在连接第二太阳轮 17a与第三太阳轮27a并传递动力的传递部件37的后侧端部与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前侧端面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75。该推力轴承75沿轴方向支撑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内周部。[0064]第三齿轮组27无组装在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上的结构零件。因此,第三齿轮组27的所有结构零件在端盖43组装在壳主体13上之前组装在壳主体13上。此时,在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的后侧端面与传递部件37的前侧端部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77。该推力轴承77与径向轴承79的内圈79a协作而沿轴方向支撑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另外,第一制动器25及单向离合器59组装在壳主体13与第三齿轮组27之间。[0065][自动变速器的制造方法][0066]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变速器I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0067]如图6所示,在壳主体13上组装第一制动器25、单向离合器59、第三齿轮组27、除第二齿圈17b以外的第二齿轮组17的其他结构零件、推力轴承73、75、77、传递部件37等自动变速器1的一部分结构零件。[0068]另外,如图7所示,在端盖43上组装第二及第三制动器35、45、第一齿轮组7、第二齿圈17b所连接的组装板57、推力轴承61、67、69、活塞缸55等自动变速器I的其他结构零件(子装配工序)。此时,在端盖43与组装板57之间夹持第一齿轮组7。[0069]其次,将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组装在壳主体13上。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组装之前,测定如图6所示的壳主体13的凸缘部13b的对准面13c亦即壳主体13上的壳主体13 与端盖43的对准面、与第二齿轮组17的后侧端面17g在轴方向上的距离dl,以及测定如图 7所示的端盖43的凸缘部43a的对准面43b亦即端盖43上的端盖43与壳主体13的对准面、与组装板57的前侧的面上的与上述端面17g对应的部位57e在轴方向上的距离d2 (测定工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定义上述距离dl的第二齿轮组17的后侧端面,为组装在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后侧端面上的推力轴承73的后侧端面17g,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为第二太阳轮17a、第二小齿轮17e、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等中的位于最后侧的端面。[0070]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以使后侧即由端盖43封闭的开口部13a朝上的状态(图中表示为上侧)放置组装有自动变速器I的一部分结构零件的壳主体13。在该状态下,自动变速器I的轴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因此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与传递部件37的间隙、9及传递部件37与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的间隙各自在自然状态(设置在各间隙中的推力轴承75、77不产生晃动,另外不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能平顺地滑动的状态)下为最小。 另外,未设置推力轴承的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与径向轴承79的内圈79a的间隙在自然状态(邻接的前侧的第三行星架27d与径向轴承79的内圈79a不产生晃动,另外不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能平顺地滑动的状态)下也为最小。[0071]在该状态下,测定从壳主体13的凸缘部13b的对准面13c至组装在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后侧端面上的推力轴承73的后侧端面17g为止的轴方向距离dl。[0072]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以使前侧朝上的状态(图中表示为上侧)放置以端盖43 为基座的组件。在该状态下,自动变速器I的轴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因此端盖43与后侧的第一行星架7c的间隙、端盖43的轴毂部43f与第一太阳轮7a的间隙、及第一太阳轮7a 与组装板57的间隙各自在自然状态(设置在各间隙中的推力轴承61、67、69不产生晃动, 另外不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能平顺地滑动的状态)下为最小。[0073]在该状态下,测定从端盖43的凸缘部43a的对准面43b至组装板57的前侧的面上的与上述端面17g对应的部位57e亦即至组装板57的内周部分57b的前侧的面上的与上述推力轴承73对应的部位57e为止的轴方向距离d2。[0074]其次,基于在测定工序中测定的距离dl及d2,在第二齿轮组17的后侧端面17g、 与组装板57的前侧的面上的和上述端面17g对应的部位57e之间,设置止推垫圈(推力轴承部件)71作为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轴方向间隙调节工序)。[0075]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端盖43组装在壳主体13上时,壳主体13的凸缘部13b 的对准面13c与端盖43的凸缘部43a的对准面43b密接,因此在壳主体13上组装以端盖 43为基座的组件之前,能根据所测定的距离dl与d2的差的绝对值而计算出能维持自然状态的推力轴承73与组装板57的轴方向间隙。[0076]其后,基于上述距离dl与d2的差的绝对值,以变速器壳3内的轴方向间隙处于指定范围内,即各结构零件间的轴方向间隙的总和,也即各结构零件间的轴方向间隙适当的情况下的上述总和处于指定范围内的方式,从准备的轴方向厚度互不相同的多个止推垫圈 71中选择应使用的止推垫圈71。[0077]选择止推垫圈71后,在壳主体13上组装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即,如图8所示,在组装在以使开口部13a朝上的状态放置的变速器壳3的壳主体13上的推力轴承73 的后侧端面17g(参照图6)上载置所选择的止推垫圈71。然后,在上述壳主体13上方以使前侧朝下的状态设置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其次,使上述组件向上述壳主体13下降。[0078]在该组装时,如果是在以往的自动变速器的制造方法中,必须与使第一小齿轮7e 和第一太阳轮7a P齿合时几乎同时地,使第二齿圈17b与第二小齿轮17e P齿合。相对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I的制造方法中,仅使第二齿圈17b与第二小齿轮17e啮合即可。因此,能在壳主体13上简单地组装端盖43。即,采用在制造自动变速器I时使齿轮彼此啮合的部位为一处的结构,从而能提高自动变速器I的组装性。[0079]此外,在以端盖43为基座的组件组装在壳主体13上的状态下,即在所制造的自动变速器I中,在组装板57的内周部分57b的前侧的面与第二齿轮组17之间,更详细而言与组装在后侧的第二行星架17c的后侧端面上的推力轴承73的后侧端面17g(图6参照)之间,插入以变速器壳3内的轴方向间隙为指定范围内的方式选择的止推垫圈71。由此,变速器壳3内的轴方向间隙处于指定范围内,设置在各间隙中的各推力轴承或邻接的各结构零件彼此不产生晃动,另外不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能平顺地滑动。[0080]此外,在壳主体13上组装端盖43之前,能通过测定上述距离dl与d2而用简单方法计算出组装后的变速器壳3内的轴方向间隙。[0081]〈第二实施方式〉[0082]下面,参照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但是,仅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省略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分的说明。另外,图9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0083]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主要之处在于组装板57 的形状、第一齿圈7b的形状、及第二齿圈17b的形状、上述组装板57与第一齿圈7b的连接形态、及上述组装板57与第二齿圈17b的连接形态。[008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 图5所不,组装板57的外周部分57a相对性地位于后侧,第一齿圈7b的前侧端部相对性地位于后侧,第二齿圈17b的后侧端部相对性地位于后侧。而且,第一齿圈7b的前侧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组装板57的外周部分57a,第二齿圈17b的后侧端部通过与组装板57的内周侧的花键齿57g的花键卡合而连接于组装板57 的周壁部57c。[0085]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组装板57的外周部分57a相对性地位于前侧,第一齿圈7b的前侧端部相对性地位于前侧,第二齿圈17b的后侧端部相对性地位于前侧。而且,第一齿圈7b的前侧端部通过与组装板57的内周侧的花键齿57g的花键卡合而连接于组装板57的周壁部57c,第二齿圈17b的后侧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组装板57 的外周部分57a。[0086]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与组装板57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70。[0087]<其他实施方式>[0088]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可在不脱离其主旨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0089]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I的构架图般形成变速机构31,但在制造自动变速器I时,只要能以齿轮彼此啮合的部位为一处的方式在端盖43上子装配第一太阳轮7a,则变速机构31的结构也可为任意结构。[0090]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比第一太阳轮7a及第一齿圈7b位于更前侧,因此使组装板57的与上述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对应的部分57d 相对于与上述第一太阳轮7a对应的部分及与上述第一齿圈7b对应的外周部分57a向前侧突出,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一齿圈7b比第一太阳轮7a及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更位于前侧,因此使组装板57的与上述第一齿圈7b对应的外周部分57a相对于与上述第一太阳轮7a对应的部分及与上述前侧的第一行星架7d对应的部分57d向前侧突出, 但只要组装板57形成为沿第一齿轮组7的前侧的形状般的形状,则组装板57的结构也可为任意结构。[0091]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止推垫圈71,但只要为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则也可根据情况而使用简单的平垫圈、间隔件或垫片等部件。[0092]这样,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不应被限定性地解释。此外,属于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的范围等同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均处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0093]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包括多个行星齿轮组;变速器壳,具有的壳主体及端盖,所述壳主体收纳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并沿输入轴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轴方向一侧具有开口部,所述端盖封闭上述开口部;环状的板部件,围绕所述输入轴;其中,上述多个行星齿轮组中,最靠近上述端盖设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小齿轮及第一齿圈,邻接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 第二小齿轮及第二齿圈,上述板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并且在与上述端盖之间夹持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而且在轴方向另一侧与上述第二齿圈连接。[0094]根据该结构,围绕输入轴的环状板部件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且在与端盖之间夹持第一行星齿轮组,因此借助该板部件的存在,不仅能将第一小齿轮及第一齿圈预先子装配在端盖上,还能将第一太阳轮也预先子装配在端盖上。换言之,借助上述板部件的存在,能在将第一行星齿轮组组装在变速器壳内之前,预先使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小齿轮哨合。[0095]因此,在将端盖及子装配在端盖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及板部件组装在变速器壳内时,仅使第二小齿轮与连接在板部件上的第二齿圈啮合即可。由此,与必须使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小齿轮、第二齿圈与第二小齿轮几乎同时地啮合的以往的组装结构的自动变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具有良好的组装性。[0096]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板部件在轴方向一侧与上述第一齿圈连接。[0097]根据该结构,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齿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齿圈这两者连接于板部件。因此,能通过变更第一齿圈的齿数及第二齿圈的齿数而扩大齿轮比的选择范围。[0098]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板部件与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设有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以使上述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处于指定范围内,所述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是从多个具有互不相同的轴方向厚度的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中选择的部件。[0099]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因各结构零件的轴方向尺寸的公差而导致组装各结构零件之后的整体的轴方向尺寸过小或过大时,也能调节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因此,设置在各结构零件间的间隙中的推力轴承或邻接的各结构零件彼此不会产生晃动或者不会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能平顺地滑动。而且,能针对每一自动变速器而单独进行该轴方向间隙调节。[0100]S卩,在自动变速器中,由于各种零件沿轴方向组装在变速器壳内,因此各结构零件的轴方向尺寸的公差累积,从而整体上的轴方向尺寸与变速器壳的轴方向尺寸相比有时过小或反之有时过大。例如,如果组装各结构零件之后的整体的轴方向尺寸与变速器壳的轴方向尺寸相比过小,则有可能导致各结构零件间的间隙变大而产生晃动。另一方面,如果组装各结构零件之后的整体的轴方向尺寸与变速器壳的轴方向尺寸相比过大,则有可能是各结构零件彼此以过度的接触压力接触而导致润滑油无法充分流入结构零件间,从而在结构零件间产生过度摩擦。这些问题均会对自动变速器的性能或耐久性造成不良影响。而根据该结构,能抑制这些问题。[0101]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板部件包括外周部分,在上述第一齿圈与上述第二齿圈之间连接上述第一齿圈与上述第二齿圈;内周部分,在比上述外周部分更内周侧在与上述端盖之间夹持上述第一太阳轮及上述第一小齿轮;其中,上述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是面接触于上述内周部分的轴方向另一侧而设置的推力轴承部件。[0102]根据该结构,板部件的内周部分通过推力轴承部件而被切实地定位在轴方向上, 因此能抑制与上述板部件的外周部分连接的第一齿圈及第二齿圈因齿轮彼此啮合的反作用力而偏向轴方向一侧或轴方向另一侧的情形。另外,由于利用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即可获得作为该推力轴承部件的功能,因此能实现零件数的削减。[0103]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还具有支撑上述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架,上述第一行星架相对于上述第一太阳轮及上述第一齿圈位于轴方向另一侧, 上述板部件以沿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轴方向另一侧的形状的方式使该板部件的与上述第一行星架对应的部分相对于该板部件的与上述第一太阳轮对应的部分及与上述第一齿圈对应的部分向轴方向另一侧突出。[0104]根据该结构,与平坦地形成板部件的情形相比,能抑制在第一太阳轮与板部件之间产生多余的空隙,从而能实现自动变速器的轴方向的紧凑化。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行星齿轮组;变速器壳,具有壳主体及端盖,所述壳主体收纳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并沿输入轴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轴方向一侧具有开口部,所述端盖封闭所述开口部;环状的板部件,围绕所述输入轴;其中,所述多个行星齿轮组中,最靠近所述端盖设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小齿轮及第一齿圈,邻接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轴方向另一侧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小齿轮及第二齿圈,所述板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并且在与所述端盖之间夹持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而且在轴方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在轴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齿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设有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以使所述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处于指定范围内,所述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是从多个具有互不相同的轴方向厚度的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中选择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之间设有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以使所述变速器壳内的轴方向间隙处于指定范围内,所述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是从多个具有互不相同的轴方向厚度的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中选择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件包括外周部分,在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之间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齿圈;内周部分,在比所述外周部分更内周侧在与所述端盖之间夹持所述第一太阳轮及所述第一小齿轮;其中,所述轴方向间隙调节用部件是面接触于所述内周部分的轴方向另一侧而设置的推力轴承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还具有支撑所述第一小齿轮的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太阳轮及所述第一齿圈位于轴方向另一侧,所述板部件以沿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轴方向另一侧的形状的方式使该板部件的与所述第一行星架对应的部分相对于该板部件的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对应的部分及与所述第一齿圈对应的部分向轴方向另一侧突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变速器(1)包括多个行星齿轮组(7、17、27)、以及收纳这些行星齿轮组的变速器壳(3)。最靠近端盖(43)设置的第一行星齿轮组(7)、以及邻接在第一行星齿轮组(7)的前侧设置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7)分别包括太阳轮(7a、17a)、小齿轮(7e、17e)及齿圈(7b、17b)。该自动变速器(1)还包括围绕输入轴(21)的环状组装板(57),该组装板(57)以在与端盖(43)之间夹持第一齿轮组(7)的方式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7)与第二行星齿轮组(17)之间,并且在前侧与第二齿圈(17b)连接。由此,自动变速器的组装性优异。
文档编号F16H3/66GK202812020SQ20122044350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佐佐木将伦, 上田健辅, 中岛亨成, 藤川昌道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