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封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178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道封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封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道封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管道开口进行封堵时,通常采用封堵气囊来进行封堵,但封堵气囊会由于管线粗糙而被刺破,造成封堵气囊发生泄气,而且封堵气囊的材质因遇油变形会裂开,对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其他封堵方式,封堵管道后不能泄去管线内压力和物料,且不防爆。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封堵效果好的管道封堵器。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封堵器,包括橡胶密封圈、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和主拉紧丝杆,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设于所述橡胶密封圈的下方,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设于橡胶密封圈的上方,所述主拉紧丝杆的底端部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密封固定,主拉紧丝杆的上端部与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连接,圆形主密封拉紧块顶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内倾斜的第一斜角,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底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向内倾斜的第二斜角,橡胶密封圈的底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一斜角相对称的第三斜角,橡胶密封圈的顶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二斜角相对称的第四斜角。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之间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延伸于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的外侧,通气管的另一端延伸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的底部。进一步的,延伸于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外侧的通气管上设有控制阀门。进一步的,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主密封块胶合而成,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副密封块胶合而成。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第一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螺母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止滑活动器。进一步的,所述止滑活动器包括止滑丝杠、止滑活动丝杠套管和铜螺母,所述止滑活动丝杠套管套于止滑丝杠上,所述铜螺母设于止滑丝杠的一端部。进一步的,所述止滑活动器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止滑锁紧螺母。进一步的,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底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第二压紧螺母,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的顶部设有固定挡圈。进一步的,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为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为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所述主拉紧丝杆为不锈钢主拉紧丝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封堵器,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通过主拉紧丝杆来调节拉近距离,橡胶密封圈在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的压力下,橡胶密封圈上的第三斜角和第四斜角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上的第一斜角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上的第二斜角配合发生膨胀,橡胶密封圈与管道内壁紧密接触保持接触面密封同时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致使封堵器固定在管道内,密封效果非常好;通过在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之间设置通气管,且在通气管的端口处设置控制阀门,可将管道内的杂物和过高的压力泄出;通过将圆形主密封拉紧块设置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主密封块,将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设置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副密封块,可利用管线小侧孔,放入大管道内内部组装后封堵管道物料气体;通过设置止滑活动器,可进一步提高封堵器整体抗压能力,和管道意外压力增加防止封堵器抗滑动能力;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和主拉紧丝杆采用采用有色金属材料制作,接触管壁时不会产生火花,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橡胶密封圈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1-图4所示,一种管道封堵器,包括耐油橡胶做的橡胶密封圈1、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不锈钢制成的不锈钢主拉紧丝杆4、通气管5和止滑活动器6 ;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主密封块21胶合而成,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顶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内倾斜的第一斜角22,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密封固定于主拉紧丝杆4的底端部,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3底部的主拉紧丝杆4上设有用于压紧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的第二压紧螺母7,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的顶部设有用于固定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的固定挡圈8 ;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副密封块31胶合而成,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底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向内倾斜的第二斜角32,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螺装于主拉紧丝杆4的顶端部,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顶部的主拉紧丝杆4上设有用于压紧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的第一压紧螺母9 ;橡胶密封圈I设于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和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之间3,橡胶密封圈I的底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一斜角22相对称的第三斜角11,橡胶密封圈I的顶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二斜角32相对称的第四斜角12 ;通气管5设于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和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之间,通气管5的一端延伸于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顶部的外侧,通气管5的另一端延伸于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的底部,延伸于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顶部外侧的通气管5上设有控制阀门51 ;管道密封后,往往后段管线内由于阳光照射和其他温度因素,导致管线内残存壁挂介质物料的焕发导致管线内压力增加,通气管5可以通过控制阀门51泄出压力使管线保持与大气压一致,管道密封后后段管线内由于关断的阀门有泄漏至使封堵段管内出现物料也可以泄压抽去;止滑活动器6包括止滑丝杠61、铝制成的止滑活动丝杠套管62和铜螺母63,止滑活动丝杠套管62套于止滑丝杠61上,铜螺母63设于止滑丝杠61的一端部,止滑活动器6设于第一压紧螺母9顶部的主拉紧丝杆4上,止滑活动器6顶部的主拉紧丝杆4上设有止滑锁紧螺母64 ;止滑活动丝杠61利用铜螺母63调节使止滑活动丝杠套管62与管道内壁四周撑住,进一步提高封堵器整体抗压能力,和管道意外压力增加防止封堵器抗滑动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封堵器,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和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通过主拉紧丝杆4来调节拉近距离,橡胶密封圈I在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和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的压力下,橡胶密封圈I上的第三斜角11和第四斜角12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2上的第一斜角22和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3上的第二斜角32配合发生膨胀,橡胶密封圈I与管道内壁紧密接触保持接触面密封同时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致使封堵器固定在管道内,密封效果非常好,采用采用有色金属材料制作,接触管壁时不会产生火花,有一定的防爆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封堵器,可适用于直径在DN150-500的管道中。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橡胶密封圈、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和主拉紧丝杆,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设于所述橡胶密封圈的下方,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设于橡胶密封圈的上方,所述主拉紧丝杆的底端部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密封固定, 主拉紧丝杆的上端部与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连接,圆形主密封拉紧块顶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内倾斜的第一斜角,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底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向内倾斜的第二斜角,橡胶密封圈的底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一斜角相对称的第三斜角,橡胶密封圈的顶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二斜角相对称的第四斜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和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之间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的一端延伸于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的外侧, 通气管的另一端延伸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延伸于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外侧的通气管上设有控制阀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主密封块胶合而成,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由大小相同的两个半圆形副密封块胶合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第一压紧螺母,所述压紧螺母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止滑活动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活动器包括止滑丝杠、止滑活动丝杠套管和铜螺母,所述止滑活动丝杠套管套于止滑丝杠上,所述铜螺母设于止滑丝杠的一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活动器顶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止滑锁紧螺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底部的主拉紧丝杆上设有第二压紧螺母,圆形主密封拉紧块的顶部设有固定挡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主密封拉紧块为铝合金圆形主密封拉紧块,所述圆形副密封拉紧块为铝合金圆形副密封拉紧块,所述主拉紧丝杆为不锈钢主拉紧丝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封堵器,包括橡胶密封圈、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和主拉紧丝杆,圆形主密封拉紧块设于橡胶密封圈的下方,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设于橡胶密封圈的上方,主拉紧丝杆的底端部与圆形主密封拉紧块密封固定,主拉紧丝杆的上端部与圆形副密封拉紧块连接,圆形主密封拉紧块顶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内倾斜的第一斜角,圆形副密封拉紧块底部的外侧设有一圈向向内倾斜的第二斜角,橡胶密封圈的底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一斜角相对称的第三斜角,橡胶密封圈的顶部的内侧设有一圈与第二斜角相对称的第四斜角;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装封堵工作时间短、小口径放入大口径封堵、各管道方向管道封堵、防爆性能优越。
文档编号F16L55/11GK202884361SQ20122055781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江维安, 屠永安, 耿军平, 陈志强, 郑万对, 钱秋玲, 周耀, 包成华, 曹红梅, 陈开栋 申请人: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化(舟山)兴海建设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