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330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枢纽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枢纽总成,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增加摩擦力的枢纽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装置,特别是携带型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折迭式手机、电子字典或游戏机等,一般会具有互相枢接的两个板体,例如,安装有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的第一板体,以及安装有计算机零组件、电池与输入装置如键盘(keyboard)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系透过枢纽总成枢接至第二板体上,第一板体可与第二板体互相闭合,或是第一板体可相对于第二板体开启到特定角度。上述枢纽总成,一般具有定位部与弹性组件。定位部包括有可相对旋转的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而弹性组件抵压在第一定位环及/或第二定位环上,迫使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彼此抵接。第一定位环设置有凸块,第二定位环设置有凹槽,凸块与凹槽互相对应,因而当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相对旋转至特定角度时,凸块可卡入凹槽。例如,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互相闭合时,凸块卡于凹槽内,当要开启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时,因凸块与凹槽的互相作用,会增加开启时所需施加的扭力值,藉此可达到闭合时的定位效果。另外,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对开启时,因凸块滑移出凹槽而抵顶在第二定位件上,使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之间的间隔加大,连带使所述弹性组件被压缩,因而弹性组件会产生更大的恢复力,因而导致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连带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藉此维持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然而,时下具有触控屏幕的电子装置已逐渐普及,当使用者操作位于第一板体上的触控屏幕时,无论点击、按压或滑移的动作,皆会施加额外的作用力到第一板体上,此作用力转移至枢纽总成所形成的扭力,有可能大于摩擦力而使得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产生改变,例如使用者操作触控屏幕时,造成第一板体往后转倒。若无法在使用者进行触控操作时,维持第一板体既有的开启角度的话,将会导致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枢纽总成,当其应用于具有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电子装置上时,其藉由摩擦力产生部来增加摩擦力,以有效地维持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开启角度,以利于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枢纽总成,其包括枢轴、第一连接部、摩擦力产生部、第二连接部与固定件。枢轴于两端之间具有轴体,第一连接部具有相对立的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上分别透设有通孔,轴体可枢转的穿设于两通孔,摩擦力产生部配置于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之间,摩擦力产生部包括第一紧迫环、第二紧迫环与弹性组件。第一紧迫环固定于第一支臂且具有坡道,坡道环绕轴体且沿轴向逐渐增加厚度。第二紧迫环套设并固定于轴体,邻接第一紧迫环且朝向第一紧迫环轴向凸伸有滑块,滑块对应于坡道。弹性组件套设于枢轴并抵顶于第二紧迫环。第二连接部固设于枢轴的一端,固定件固设于枢轴的另一端。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坡道包括内圈坡道与外圈坡道,外圈坡道位于内圈坡道的外周且彼此径向相对。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块包括内圈滑块与外圈滑块,内圈滑块对应于内圈坡道,外圈滑块对应于外圈坡道。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坡道顶端具有平台,平台的厚度一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坡道位于平台的两侧且对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与第一紧迫环系一体成形。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枢纽总成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配置于弹性组件与第二支臂之间。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环与第二定位环,第一定位环套设并固定于轴体,且具有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环固定于第二支臂,邻接第一定位环,且具有第二定位件。其中,第一定位件选择性的卡合第二定位件。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凸块,第二定位件包括凹槽,凸块与凹槽互相对应。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枢轴径向延伸有冠部,冠部夹于第二支臂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冠部径向设置有段差,第二支臂凸伸有止档块,段差选择性地抵靠止档块。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系透过卡合件固定于第一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枢纽总成,其可提供适当的摩擦力,以利于维持第一板体相对于第二板体的开启角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更适合应用于具有触控操作需求的电子装置上。为让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和优点能使该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更易理解,下文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枢纽总成的示意图。图2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枢纽总成的爆炸图。图4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一与第二紧迫环的示意图。图5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紧迫环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6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定位部的示意图。图7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定位部的另一角度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电子装置10:枢纽总成11: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00:枢轴110:轴体[0032]120:冠部121:段差200:第一连接部210:第一支臂211、221:通孔220:第二支臂222:止档块230:第一固定板300:摩擦力产生部310:第一紧迫环311:内圈坡道312:外圈坡道313、314:平台320:第二紧迫环321:内圈滑块322:外圈滑块330:弹性组件400:第二连接部410:第二固定板500:固定件600:定位部610:第一定位环611:凸块620:第二定位环6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图1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枢纽总成的示意图,图2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电子装置的示意图。枢纽总成10包括枢轴100、第一连接部200、摩擦力产生部300、第二连接部400、固定件500与定位部600。枢纽总成10用于安装在电子装置I上,电子装置I具有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I为笔记本型计算机,但不限于此。第一板体11安装有触控屏幕,其包括触控模块、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图中未绘示),第二板体12安装有计算机零组件、电池与输入装置。第一板体11系透过枢纽总成10枢接至第二板体12上,第一板体11可与第二板体12互相闭合;或是,第一板体11可相对于第二板体12开启到特定角度,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可于第一板体11上的触控屏幕上进行点击、按压或滑移等动作来进行触控操作。枢纽总成10可提供适当的摩擦力,以避免使用者在进行触控操作时,第一板体11会因为使用者施加的作用力而往后转倒。请再同时参照图3,图3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枢纽总成的爆炸图,图3系为图1所示之枢纽总成10的分解状态。枢轴100的两端之间具有轴体110与冠部120,冠部120上径向设置有段差121,段差121是冠部120上所形成的径向高低差结构,轴体110具有非圆形的断面。第一连接部200具有相对立的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以及第一固定板230,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固定在第一固定板230上,其中,第一支臂210系透过卡合件如螺丝而固定于第一固定板230。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上分别透设有通孔211、221,通孔211、221轴向对齐,因而轴体110可枢转地穿设于通孔211、221中,冠部120则抵于第二支臂220的外侧。第二支臂220凸设有止档块222,止档块222与段差121相对应,段差121选择性的抵靠止档块222,因此止档块222与段差121可互相配合以限制枢轴100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00的旋转幅度。摩擦力产生部300配置于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之间,摩擦力产生部300包括第一紧迫环310、第二紧迫环320与弹性组件330。第一紧迫环310固定于第一支臂210,较佳的第一支臂210与第一紧迫环310系一体成形,通孔211位于第一紧迫环310的中央。第二紧迫环320邻接第一紧迫环310,第二紧迫环320套设并固定于轴体110上,第二紧迫环320的中央穿孔互补于轴体110的非圆形断面结构,因此第二紧迫环320系卡嵌于轴体110上而无法相对于轴体110进行枢转。弹性组件330套设于轴体110并透过一固定环(未标号)抵顶于第二紧迫环320,所述固定环之用途与原理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于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330为复数个互相迭合的弹片。第二连接部400固设于枢轴100上靠近冠部120的一端,第二连接部400与第二支臂220互相配合夹持冠部120。第二连接部400具有第二固定板410,其中,第二固定板410固定在第一板体11上,而第一连接部200的第一固定板230固定在第二板体12上。藉此,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在枢转时系分别对应于第二连接部400与第一连接部200而与之连动。固定件500则固设于枢轴100上的轴体110的末端,固定件500位于第一支臂210的外侧,第二连接部400与固定件500将轴体110维持于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之间。定位部600配置于弹性组件330与第二支臂220之间,弹性组件330以及第二支臂220与定位部600之间还分别具有固定环(未标号)。定位部600包括第一定位环610与第二定位环620,第一定位环610套设并卡嵌于轴体110上,从而使彼此无法相对枢转,第二定位环620固定于第二支臂220并邻接第一定位环610。当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相对枢转至预定角度,例如O度,而彼此闭合时,第一定位环610与第二定位环620会互相卡合以利于定位。请再同时参照图4与图5,图4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一与第二紧迫环的示意图,图5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第二紧迫环的另一角度示意图。第一紧迫环310具有坡道,详言之,坡道包括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外圈坡道312位于内圈坡道311的外周且彼此径向相对,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系环绕轴体110且沿轴向逐渐增加厚度。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的顶端分别具有平台313、314,平台313,314的厚度一致。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分别以平台313、314为中心而于平台313,314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二紧迫环320朝向第一紧迫环310轴向凸伸有滑块,滑块包括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内圈滑块321对应于内圈坡道311与平台313,外圈滑块322对应于外圈坡道312与平台314。[0063]藉此,当第一紧迫环310与第二紧迫环320彼此于一预定范围内相对枢转时,所述预定范围例如为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之夹角在90度至135度间,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会分别滑移于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并且,随着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沿着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而朝向平台313、314爬升时,第一紧迫环310与第二紧迫环320彼此的间隔会相应的逐渐加大,而同时抵顶于第二紧迫环320的弹性组件330则会因为被压缩而逐渐增加恢复力,相应的,渐增的恢复力则会导致枢纽总成10产生渐增的摩擦力。例如,当第一板体11相对于第二板体12开启至90度角时,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会分别进入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的起始点(即相对低点),当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的夹角由90度起逐渐加大时,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会分别沿内圈坡道311与外圈坡道312爬升,连带使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之间的摩擦力渐增,在此状况下,使用者需施以相对较大的扭力于枢轴100上,才能扳动第一板体11。当第一板体11相对于第二板体12开启至135度角时,内圈滑块321与外圈滑块322分别滑移至平台313、314 (即相对高点),此时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之间的摩擦力为最大。由此观之,使用者透过触控操作第一板体11上的触控屏幕时,较不易于造成第一板体11往后转倒。请再同时参照图6与图7,图6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定位部的示意图,图7所绘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定位部的另一角度示意图。第二定位环620套设于轴体110并固定于第二支臂220上,第一定位环610卡嵌于轴体110上,第一定位环610具有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环620具有第二定位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为凸块611,第二定位件为凹槽621,凸块611与凹槽621互相对应并选择性的互相卡合。如之前所述,当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互相闭合时,凸块611会卡入凹槽621,以帮助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互相闭合时的定位。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枢纽总成,其可提供适当的摩擦力,以利于维持第一板体相对于第二板体的开启角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更适合应用于具有触控操作需求的电子装置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枢纽总成(10),包括: 一枢轴(100),其两端之间具有一轴体(I 10);一第一连接部(200),具有相对立的一第一支臂(210)与一第二支臂(220),该第一支臂(210)与该第二支臂(220 )上分别透设有一通孔(211、221),该轴体(110 )可枢转地穿设于所述两通孔(211、221);一摩擦力产生部(300),配置于该第一支臂(210)与该第二支臂(220)之间,该摩擦力产生部(300)包括: 一第一紧迫环(310),固定于该第一支臂(210)且具有一坡道,该坡道环绕该轴体(110)且沿轴向逐渐增加厚度; 一第二紧迫环(320),套设并固定于该轴体(110),邻接该第一紧迫环且朝向该第一紧迫环(310)轴向凸伸有一滑块,该滑块对应于该坡道;一弹性组 件(330),套设于该枢轴(100)并抵顶于该第二紧迫环(320);一第二连接部(400),固设于该枢轴(100)的一端;以及一固定件(500),固设于该枢轴(100)的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坡道包括一内圈坡道(311)与一外圈坡道(312),该外圈坡道(312)位于该内圈坡道(311)的外周且彼此径向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滑块包括一内圈滑块(321)与一外圈滑块(322),该内圈滑块(321)对应于该内圈坡道(311),该外圈滑块(322)对应于该外圈坡道(3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坡道顶端具有一平台(313、314),所述平台(313,314)的厚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坡道位于平台(313、314)的两侧且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第一支臂(210)与该第一紧迫环(310)是一体成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还包括一定位部(600),该定位部(600)配置于该弹性组件(330)与该第二支臂(220)之间,该定位部(600)包括:一第一定位环(610),套设并固定于该轴体(110),且具有一第一定位件;以及一第二定位环(620),固定于该第二支臂(220),邻接该第一定位环(610),且具有一第二定位件, 其中,该第一定位件选择性地卡合该第二定位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第一定位件包括一凸块(611),该第二定位件包括一凹槽(621),该凸块(611)与该凹槽(621)互相对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枢轴(100)径向延伸有一冠部(120),该冠部(120 )夹于该第二支臂(220 )与该第二连接部(400 )之间,该冠部(120 )径向设置有一段差(121),该第二支臂(220)凸伸有一止档块(222),该段差(121)选择性地抵靠该止档块(22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总成,其中,该第一支臂(210)是透过一卡合件固定于该第一连接部(200)。
专利摘要一种枢纽总成(10),其包括枢轴(100)、第一连接部(200)、摩擦力产生部(300)与第二连接部(400)。枢轴具有轴体(110),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支臂(210)与第二支臂(220)且其上分别透设有通孔(211、221),轴体可枢转地穿设于两通孔,摩擦力产生部配置于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之间且包括第一紧迫环(310)、第二紧迫环(320)与弹性组件(330)。第一紧迫环固定于第一支臂且具有坡道,坡道环绕轴体且沿轴向逐渐增加厚度。第二紧迫环套设并固定于轴体,邻接第一紧迫环且朝向第一紧迫环轴向凸伸有滑块,滑块对应于坡道。弹性组件套设于枢轴并抵顶于第二紧迫环,第二连接部固设于枢轴的一端。
文档编号F16C11/10GK202971545SQ201220592749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陈正昌, 林明钦 申请人:欣日兴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