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473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尤其涉及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行业中自动档的车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市场上自动档的车的变速箱一般只能提供四档变速,而相对高端的车变速箱也就提供六档变速。一般来说,变速箱的档位越少,汽车的加速性能越差,燃油燃烧效率越低,在这高效率、重环保的时代,更多档位的变速箱显得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多档自动变速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方案一: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包括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 第六轴、第一 第七齿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行星架、小太阳轮、大太阳轮、第一齿圈、离合器A^D和制动器F、G ;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输入轴上,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依序固定在第四轴上,第六齿轮固定在第五轴的一端,第五轴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上,小太阳轮固定在第一轴的一端,大太阳轮固定在第六轴的一端,第四齿轮和第七齿轮依序转动设在第六轴上,第一齿圈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均由行星架支撑;所述离合器A、D均固定在输入轴上,离合器A的离合端与第一轴的另一端连接,离合器D的离合端与第二轴一端连接,第二轴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B、C均固定在第六轴上,离合器B的离合端与第四齿轮连接,离合器C的离合端与第七齿轮连接;所述制动器F、G均固定在箱体上,制动器F的制动端与第六轴的另一端连接,制动器G的制动端与第三轴的一端连接,第三轴的 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第二行星轮组分别与小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啮合,大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一行星轮组还与第一齿圈啮合。该方案变速箱可以提供九档速度输出。方案二: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包括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 第六轴、第一 第九齿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行星架、小太阳轮、大太阳轮、第一齿圈、第二齿圈、离合器和制动器F、G ;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输入轴上,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依序固定在第四轴上,第六齿轮固定在第五轴的一端,第五轴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上,第九齿轮固定在第三轴的一端,第八齿轮转动设在第四轴上,且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之间,小太阳轮固定在第一轴的一端,大太阳轮固定在第六轴的一端,第四齿轮和第七齿轮依序转动设在第六轴上,第一齿圈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和第三行星轮组均由行星架支撑;所述离合器A、D均固定在输入轴上,离合器A的离合端与第一轴的另一端连接,离合器D的离合端与第二轴一端连接,第二轴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B、C均固定在第六轴上,离合器B的离合端与第四齿轮连接,离合器C的离合端与第七齿轮连接;所述离合器E固定在第四轴上,且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之间,离合器E的离合端与第八齿轮连接;所述制动器F、G均固定在箱体上,制动器F的制动端与第六轴的另一端连接,制动器G的制动端与第三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第二行星轮组分别与小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九齿轮分别与第二齿圈、第八齿轮啮合,第三行星轮组分别与第二齿圈、第一行星轮组啮合;大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一行星轮组还与第一齿圈啮合。该方案变速箱可以提供十一档速度输出。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两种技术方案,变速箱可以提供九档和十一档速度输出,有效地改善了汽车加速性能和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的方案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的方案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方案一:如
图1所不,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包括箱体110、输入轴107、输出轴108、第一 第六轴101^106、第一 第七齿轮121^127、第一行星轮组131、第二行星轮组132、行星架151、小太阳轮141、大太阳轮142、第一齿圈161、离合器Al和制动器F、G ;所述第一齿轮121固 定在输入轴107上,第二齿轮122、第三齿轮123和第五齿轮125依序固定在第四轴104上,第六齿轮126固定在第五轴105的一端,第五轴105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110上,小太阳轮141固定在第一轴101的一端,大太阳轮142固定在第六轴106的一端,第四齿轮124和第七齿轮127依序转动设在第六轴106上,第一齿圈161与输出轴10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组131、第二行星轮组132均由行星架151支撑;所述离合器A、D均固定在输入轴107上,离合器A的离合端与第一轴101的另一端连接,离合器D的离合端与第二轴102—端连接,第二轴102的另一端与行星架151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B、C均固定在第六轴106上,离合器B的离合端与第四齿轮124连接,离合器C的离合端与第七齿轮127连接;所述制动器F、G均固定在箱体110上,制动器F的制动端与第六轴106的另一端连接,制动器G的制动端与第三轴103的一端连接,第三轴103的另一端与行星架1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21与第二齿轮122啮合,第三齿轮123与第四齿轮124啮合,第六齿轮126分别与第五齿轮125、第七齿轮127啮合,第二行星轮组132分别与小太阳轮141、第一行星轮组131啮合,大太阳轮142与第一行星轮组131啮合,第一行星轮组131还与第一齿圈161啮合。方案一可实现九档速度输出琪中过工== ^1。
&大太阳轮&小太阳轮一档:离合器C哨合、制动器G制动= Gw入。二档:离合器A啮合、制动器G制动,%;=会n入。三档:离合器A、C啮合,W汾=SO入。[0016]四档:离合器A啮合、制动器F制动= 人。五档:离合器A、B P齿合,W汸=~~lflAis/、档:尚合器A、D 口齿合,n出=n人。七档:离合器D、B啮合,n汸=^~nK八档:离合器D啮合、制动器F制动,n/i; = -^fnKo
I 5+ -九档:离合器D、C啮合,
权利要求1.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 第六轴、第一 第七齿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行星架、小太阳轮、大太阳轮、第一齿圈、离合器A D和制动器F、G ;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输入轴上,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依序固定在第四轴上,第六齿轮固定在第五轴的一端,第五轴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上,小太阳轮固定在第一轴的一端,大太阳轮固定在第六轴的一端,第四齿轮和第七齿轮依序转动设在第六轴上,第一齿圈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均由行星架支撑;所述离合器A、D均固定在输入轴上,离合器A的离合端与第一轴的另一端连接,离合器D的离合端与第二轴一端连接,第二轴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B、C均固定在第六轴上,离合器B的离合端与第四齿轮连接,离合器C的离合端与第七齿轮连接;所述制动器F、G均固定在箱体上,制动器F的制动端与弟TK轴的另一端连接,制动器G的制动端与第三轴的一端连接,第三轴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第二行星轮组分别与小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啮合,大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一行星轮组还与第一齿圈( 合。
2.—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 第六轴、第一 第九齿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组、行星架、小太阳轮、大太阳轮、第一齿圈、第二齿圈、离合器A■ E和制动器F、G ;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输入轴上,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依序固定在第四轴上,第六齿轮固定在第五轴的一端,第五轴的另一端固定在箱体上,第九齿轮固定在第三轴的一端,第八齿轮转动设在第四轴上,且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之间,小太阳轮固定在第一轴的一端,大太阳轮固定在第六轴的一端,第四齿轮和第七齿轮依序转动设在第六轴上,第一齿圈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和第三行星轮组均由行星架支撑;所述离合器A、D均固定在输入轴上,离合器A的离合端与第一轴的另一端连接,离合器D的离合端与第二轴一端连接,第二轴的另一端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B、C均固定在第六轴上,离合器B的离合端与第四齿轮连接,离合器C的离合端与第七齿轮连接;所述离合器E固定在第四轴上,且在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之间,离合器E的离合端与第八齿轮连接;所述制动器F、G均固定在箱体上,制动器F的制动端与第六轴的另一端连接,制动器G的制动端与第三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第二行星轮组分别与小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九齿轮分别与第二齿圈、第八齿轮啮合,第三行星轮组分别与第二齿圈、第一行星轮组啮合;大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一行星轮组还与第一齿圈啮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档自动变速箱,其包括箱体、输入轴、输出轴、第一~第六轴、第一~第七齿轮、第一行星轮组、第二行星轮组、行星架、小太阳轮、大太阳轮、第一齿圈、离合器A~D和制动器F、G;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分别与第五齿轮、第七齿轮啮合,第二行星轮组分别与小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组啮合,大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组啮合,第一行星轮组还与第一齿圈啮合。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变速箱可以提供多档位速度输出,有效地改善了汽车加速性能和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
文档编号F16H3/44GK202955188SQ20122062510
公开日2013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
发明者吴闹 申请人:吴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