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569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控制线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线缆,其具有:内部线缆;将内部线缆穿插至内部的外壳;固定在外壳的端部且具有向车身的固定部的末端部件;和架设在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上的保护罩,其中,末端部件具有设在固定部的附近的保护罩覆盖部、和设在保护罩覆盖部的前端侧的凸缘部,保护罩具有与内部线缆卡合的内部线缆卡合部、与保护罩覆盖部卡合而与保护罩覆盖部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的末端部件卡合部、和收容凸缘部的凸缘收容部,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如下的长度,该长度即使在因凸缘收容部而导致的凸缘部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时,也能够维持末端部件卡合部与保护罩覆盖部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
【专利说明】控制线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够防止水从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之间侵入的车辆用的控制线缆。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将利用者进行的换挡杆的操作向变速箱传递的控制线缆构成包括:将换挡杆的连杆与变速箱的连杆连结的内部线缆;使该内部线缆以能够在内部移动的方式穿插的外壳;和固定在该外壳的端部上的末端部件,并且该末端部件具有用于将该控制线缆向车身固定的固定部。在控制线缆中,在变速箱侧的端部上,雨水等的水会侵入至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之间,而导致会在内部线缆和外壳上生锈。在这样地生锈的情况下,内部线缆变得难以活动,由此,将利用者进行的换挡杆的操作向变速箱传递的动作也变得困难。
[0003]鉴于这种状况,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控制线缆,在该控制线缆的变速箱侧的端部上,在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之间架设有用于防水且能够伸缩的保护罩。在这些控制线缆中,使保护罩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别与内部线缆以及末端部件防水性地紧密接触,由此防止水向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之间浸入。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9-481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12848号公报
[0007]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控制线缆中,在将末端部件的固定端向设在车身上的缝隙插入来固定时,固定作业者会握持保护罩来进行固定。但是,因握持保护罩会导致该保护罩移动或者变形,则会在保护罩与末端部件之间产生间隙,担心水会经由保护罩与末端部件之间的间隙而向内部线缆与末端部件之间浸入。
[0008]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控制线缆中,通过安装保护罩和作为其他部件的保持盖,而提高保护罩与末端部件之间的密封压力。由此,虽然与专利文献I公开的控制线缆相t匕,保护罩变得难以移动,但在另一方面,因为部件数量增加,产生出控制线缆的组装变得烦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使部件数量增加,且难以在保护罩与末端部件之间产生间隙的控制线缆。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控制线缆具有:内部线缆;在内部穿插该内部线缆的外壳;固定在该外壳的端部且具有向车身的固定部的末端部件;和架设在所述内部线缆与所述末端部件上的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部件具有设在所述固定部的附近的保护罩覆盖部、和设在该保护罩覆盖部的前端侧的凸缘部,所述保护罩具有与所述内部线缆卡合的内部线缆卡合部、与所述保护罩覆盖部卡合而与该保护罩覆盖部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的末端部件卡合部、和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凸缘收容部,所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如下的长度,该长度即使在基于所述凸缘收容部而实现的所述凸缘部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时,也能够维持末端部件卡合部与所述保护罩覆盖部的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
[0011]发明的效果
[0012](I)本发明的控制线缆中,固定在外壳上并具有向车身的固定部的末端部件,具有设在上述固定部的附近的保护罩覆盖部、和设在该保护罩覆盖部的前端侧的凸缘部。另外,本控制线缆在使内部线缆卡合部中与内部线缆卡合的保护罩,将上述末端部件的凸缘部收容在凸缘收容部中的状态下,使末端部件卡合部与上述末端部件的保护罩覆盖部卡合而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在本控制线缆中,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如下的长度,该长度即使在基于上述凸缘收容部而实现的上述凸缘部的收容状态,因作业者在将上述固定部向车身固定时握持上述保护罩等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自身与上述保护罩覆盖部的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由此,在本控制线缆中,因为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与上述保护罩覆盖部之间的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不会被基于上述凸缘收容部而实现的上述凸缘部的收容状态的变化而受到损害,所以能够提高防水性。另外,本控制线缆没有使用保持盖等部件,能够将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与上述保护罩覆盖部,以高密封压力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由此,所使用的部件数量较少,组装也较容易。
[0013](2)本发明的控制线缆中,因为保护罩的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弹性恢复力,所以保护罩的凸缘收容部能够追随着末端部件的凸缘部的收容状态的变化而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另外,即使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发生变形,也能够使该末端部件卡合部和末端部件的保护罩覆盖部紧密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0014](3)本发明的控制线缆中,保护罩的末端部件卡合部的内径比末端部件的保护罩覆盖部的外径小,由此,上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在与上述保护罩覆盖部卡合时将要缩径,从而向该保护罩覆盖部施加紧固力,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控制线缆的主视图。
[0016]图2是内部线缆的放大主视图。
[0017]图3(a)是外壳、末端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3(b)是(a)中A_A剖视图。
[0018]图4(a)是保护罩的放大主视图,图4(b)是(a)中的B-B剖视图。
[0019]图5是表示组装完成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0]图6是表示保护罩的凸缘收容部中的、末端部件的凸缘的收容状态发生了变化的状态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1]图7是表示保护罩的凸缘收容部中的、末端部件的凸缘的收容状态发生了变化的状态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2]图8是末端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3]图9是保护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是将设在车辆上的变速箱TR的连杆、和换挡杆SF的连杆连接起来的部件。如图1所示,控制线缆I具有:一端侧与上述变速箱TR的连杆连接且另一端侧与换挡杆SF的连杆连接的内部线缆2 ;使内部线缆2的中间部分以能够在内部移动的方式穿插的外壳3 ;分别固定在外壳3的一端以及另一端上的末端部件4、5 ;和架设在内部线缆2和末端部件4上的保护罩6。
[0025]控制线缆I是将车辆的利用者进行的换挡杆SF的操作向变速箱TR的连杆传递的部件。控制线缆I的特征在于,将保护罩6架设到内部线缆2与末端部件4上的一端侧的结构,以下,以该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0026]如图2所示,在内部线缆2的一端侧,金属制的连杆端部8与由金属等构成的金属丝7连接。在内部线缆2的另一端侧,用于与换挡杆SF的连杆连接的图1所示的内端部9与金属丝7的另一端连接。
[0027]如图2所示,连杆端部8为圆柱棒状,具有:使金属丝7的一端连接的引导连杆部8a ;用于将图4 (a)、(b)所示的保护罩6卡合的卡合部Sb ;和利用穿设在中央部的贯穿孔而与变速箱TR的连杆连接的连接部8c。
[0028]如图2所示,卡合部Sb在引导连杆部8a侧端部上,设有向相对于连杆端部8的轴向而垂直的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81b。在连接部8c侧端部上,设有向相对于连杆端部8的轴向而垂直的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82b。在突出部81b和82b之间设有圆柱状的保护罩安装部83b,该保护罩安装部83b与引导连杆8a相比形成为大径,且与突出部8lb、82b相比形成为小径。
[0029]外壳3以将金属层和树脂层多层层叠的方式构成,具有挠性。如图3(b)所示,夕卜壳3为中空管状,在以能够在内部移动的方式穿插有图2所示的内部线缆2的金属丝7。
[0030]如图3(a)、(b)所不,上述末端部件4具有:使外壳3的一端插入而固定的金属制的外壳盖10 ;使连杆端部8的引导连杆部8a插入的引导管11 ;和通过将外壳盖10以及引导管11与减震橡胶一同收纳至内部而连结的金属制的插座13。末端部件4以使外壳盖10、弓丨导管11、减震橡胶12以及插座13的各自的轴向一致的状态连结。
[0031]如图3(b)所不,夕卜壳盖10构成为圆筒状,具有从外表面相对于轴向而向着垂直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10a。在外壳盖10上设有:将外壳3固定的外壳固定部10b,该外壳固定部IOb为沿着轴向设置且在一端侧端面上开口的孔;和用于使图2所示的金属丝7能够移动地穿插的金属丝穿插部10c,该金属丝穿插部IOc与外壳固定部IOb连通,与外壳固定部IOb相比形成为小径,并在另一端侧端面上开口。
[0032]如图3(b)所示,上述引导管11构成为直管状,将从一端插入的内部线缆2的连杆端部8的引导连杆部8a、和与引导连杆部8a连接的金属丝7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穿插。在引导管11的另一端的外周上形成有,以球状形成的球状部11a。球状部Ila经由减震橡胶12而保持在插座13中,由此,引导管11的一端侧能够如图3(a)、(b)中由箭头所示地,在规定范围内摆动。
[0033]如图3(b)所不,减震橡胶12构成为圆筒状,具有从外表面相对于轴向沿垂直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12a。减震橡胶12具有将外壳盖10的另一端侧,与在外壳盖10的外表面上所具有的突出部IOa—同保持的外壳盖保持部12b,该外壳盖保持部12b为沿着轴向设置且在一端侧端面上开口的孔。减震橡胶12具有球状孔的引导管保持部12c,该引导管保持部12c与外壳盖保持部12b连通并在另一端侧端面上开口,且将引导管11的球状部Ila保持。
[0034]如图3(a)、(b)所示,插座13为,通过圆筒状的大径部13a、和与大径部13a相比为小径的圆筒状的小径部13b而形成层差部13c的圆筒形状。插座13具有收容部13d,该收容部13d将外壳盖10的另一端侧以及引导管11的球状部Ila,与减震橡胶12 —同收容。
[0035]插座13在大径部13a中的与层差部13c为相反侧的端面上安装有垫圈14。在小径部13b中的与层差部13c为相反侧的端面上,设有从内表面相对于轴向而沿垂直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13e。由此,能够防止收容在收容部13d中的外壳盖10的另一端侧、以及引导管11的球状部11a、以及减震橡胶12弹出至外部。
[0036]插座13在小径部13b中的与层差部13c为相反侧的前端侧上,具有从外表面相对于轴向而沿垂直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凸缘部13f。插座13在层差部13c与凸缘部13f之间,具有从稍微靠近层差部13c的小径部13b的外表面相对于轴向而沿垂直方向以圆环状突出的突出部13g。
[0037]插座13具有能够使外表面与保护罩6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保护罩覆盖部13h,该保护罩覆盖部13h是夹在小径部13b的凸缘部13f与突出部13g之间的部分。插座13具有用于将控制线缆I固定到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上的固定部13i,该固定部13i是夹在小径部13b的层差部13c与突出部13g之间的部分。
[0038]如图4(a)、(b)所示,保护罩6由橡胶等的具有弹性恢复力的材料构成,是两端间贯通的中空的导管状的部件。保护罩6具有:与连杆端部8的卡合部Sb卡合的内部线缆卡合部6a ;与内部线缆卡合部6a邻接并伸缩自如地构成的波纹部6b ;与波纹部6b邻接并通过根据波纹部6b的伸缩而膨胀或者收缩来调整保护罩6的内部的空气压力的空气蓄留部6c ;与空气蓄留部6c邻接并将末端部件4的保护罩覆盖部13h覆盖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 ;和形成在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上的凸缘收容部6e。
[0039]如图4(b)所示,在内部线缆卡合部6a上形成有从内表面相对于轴向而沿垂直方向以圆环状关出的关出部61a。
[0040]如图4(b)所示,末端部件卡合部6d沿着轴向具有规定的长度LI。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径Φ I与末端部件4的插座13的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径Φ 2相比形成为小径。
[0041]如图4(b)所示,凸缘收容部6e以从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以圆环状凹陷的方式形成,将末端部件4的插座13的凸缘部13f收容。
[0042]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将保护罩6架设至内部线缆2与末端部件4之间,以下,说明使用上述的内部线缆2、外壳3、末端部件4以及保护罩6来组装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的一端侧的顺序。
[0043]首先,将保护罩6安装到内部线缆2上。这是通过将设在保护罩6的内部线缆卡合部6a上的突出部61a,安装至形成在内部线缆2的连杆端部8的卡合部8b上的突出部81b,82b之间,并使突出部61a与保护罩安装部83b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而实现的。此时,内部线缆卡合部6a的突出部61a的内径比保护罩安装部83b的外径小,由此,对保护罩安装部83b施加紧固力而防水性地紧密接触。
[0044]接下来,使安装有保护罩6的内部线缆2穿插至外壳3以及末端部件4中。这是通过将在安装有保护罩6的状态下的内部线缆2,从金属丝7的另一端侧向末端部件4的引导管11的一端侧插入,并将固定有内部线缆2的一端的连杆端部8的引导连杆部8a,向引导管11插入而实现的。通过该插入,使保护罩6外嵌在引导管11上。
[0045]接下来,通过保护罩6将末端部件4的前端侧覆盖。这是通过使保护罩6移动至末端部件4的插座13侧,并如图5所示,使插座13的保护罩覆盖部13h以及设在其前端侧的凸缘部13f通过保护罩6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覆盖而实现的。由此,凸缘部13f收容在形成于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上的凸缘收容部6e中。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比凸缘收容部6e靠近端部侧的内表面侧,嵌入至形成在插座13的小径部13b的外表面上的凸缘部13f与突出部13g之间。此时,形成在凸缘部13f与突出部13g之间的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径Φ 2,与将末端部件4的前端侧覆盖的除了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凸缘收容部6e之外的部分的内径Φ I相比为大径,由此,末端部件卡合部6d被保护罩覆盖部13h按压而扩径,并且,对保护罩覆盖部13h施加紧固力而防水性地紧密接触。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的一端例的组装。
[0046]在此,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通过将设在末端部件4的插座13上的固定部13i插入至设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上的插座15的缝隙中,来进行向车身的固定。固定部13i设在与保护罩6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紧密接触的、插座13的保护罩覆盖部13h的附近。由此,在控制线缆I向车身的固定作业时,具有固定作业者握持保护罩6的可能性。
[0047]在固定作业者握持保护罩6来进行向车身的固定作业的情况下,会对保护罩6施加扭转力等,而在保护罩6的凸缘收容部6e中的末端部件4的插座13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中会产生变化。例如,如图6所示地变化为凸缘收容部6e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中,仅将凸缘部13f的一半左右收容的状态,或如图7所示地变化为凸缘收容部6e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中,没有将凸缘部13f完全收容的状态等。
[0048]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使沿着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轴向的长度LI为如下的长度,该长度即使在凸缘收容部6e中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成为图
6、7所示的状态、或凸缘收容部6e仅将凸缘部13f的一部分收容的状态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与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之间在整个全周的防水性的紧密接触。
[0049]因此,在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中,即使在基于凸缘收容部6e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不会损害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与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之间在整个全周的防水性的紧密接触,由此,能够提高防水性。
[0050]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没有使用未图示的保持盖等部件,能够将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与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以高密封压力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由此,所使用的部件数量较少,组装也较容易。
[0051]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使保护罩6由具有弹性恢复力的材料构成。由此,末端部件卡合部6d会追随着凸缘收容部6e中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的变化而变形,即使末端部件卡合部6d变形,在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中,也能够实现对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此外,只要保护罩6至少使末端部件卡合部6d具有弹性恢复力即可,其他部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弹性恢复力。
[0052]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以使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径Φ I比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径Φ 2小的方式构成,末端部件卡合部6d在将保护罩覆盖部13h覆盖时将要缩径,而对保护罩覆盖部13h施加紧固力。由此,更加提高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中的对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的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力,能够更加提高防水性。
[0053]以下,通过实施例,而列举具体例来说明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的性能而进行的试验,但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并不被实施例所限定。
[0054]实施例
[0055]在本试验中,如图8所示,将末端部件4的插座13的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径Φ2设为18.5mm,将保护罩覆盖部13h的沿着轴向的宽度dl设为8.5mm。将插座13的凸缘部13f的从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tl设为1.5_,将凸缘部13f的沿着轴向的宽度d2设为3.7mm。此外,插座13使用冷轧压制用碳素钢(SWCH)或者软钢(SWRM)而构成。
[0056]在本试验中,如图9所示,将保护罩6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沿着轴向的长度LI设为15.5mm,将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除了凸缘收容部6e之外的部分的内径Φ I设为
14.5_,将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沿轴向而垂直的方向的除了凸缘收容部6e之外的部分的厚度t2设为3.8mm,将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比凸缘收容部6e靠近端部侧的宽度d5设为3.5mm。此外,保护罩6使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而构成,该三元乙丙橡胶在由A型硬度计测定时的硬度为35°。
[0057]如图5所示,将上述构成的插座13与保护罩6组装。具体地,通过保护罩6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来覆盖插座13的保护罩覆盖部13h以及凸缘部13f,由此,将凸缘部13f收容至保护罩6的凸缘收容部6e中,并且,使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与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紧密接触。
[0058]在上述状态下,握持保护罩6而施加扭转力等,使图6、7所示的状态、凸缘收容部6e仅将凸缘部13f的一部分收容的状态等、和基于凸缘收容部6e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发生各种变化,且在室温环境下确认此时的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与上述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之间的紧密接触的情况。
[0059]该结果为,在任何情况下,末端部件卡合部6d的内表面与保护罩覆盖部13h的外表面都在整个全周防水性地紧密接触。由此,在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中,确认到即使在基于凸缘收容部6e的凸缘部13f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较高的防水性。
[0060]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控制线缆I只不过是本发明的控制线缆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0061]例如,保护罩6的向内部线缆2以及末端部件4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上述说明,例如,也可以为,将保护罩6安装到上述连杆端部8的引导连杆8a上等。
[0062]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063]本发明的控制线缆能够作为车辆用的控制线缆来使用。
[0064]附图标记说明
[0065]I 控制线缆
[0066]2 内部线缆
[0067]3 外壳
[0068]4 末端部件
[0069]6 保护罩
[0070]6a内部线缆卡合部
[0071]6d末端部件卡合部
[0072]6e凸缘收容部[0073]13g突出部
[0074]13h保护罩覆盖部
[0075]13i固定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线缆,其具有: 内部线缆; 在内部穿插该内部线缆的外壳; 固定在该外壳的端部且具有向车身的固定部的末端部件;和 架设在所述内部线缆与所述末端部件上的保护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末端部件具有设在所述固定部的附近的保护罩覆盖部、和设在该保护罩覆盖部的前端侧的凸缘部, 所述保护罩具有与所述内部线缆卡合的内部线缆卡合部、与所述保护罩覆盖部卡合而与该保护罩覆盖部在整个全周紧密接触的末端部件卡合部、和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凸缘收容部, 所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如下的长度,该长度即使在基于所述凸缘收容部而实现的所述凸缘部的收容状态发生变化时,也能够维持所述末端部件卡合部与所述保护罩覆盖部在整个全周的紧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部件卡合部具有弹性恢复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部件卡合部的内径比所述保护罩覆盖部的外径小。
【文档编号】F16C1/10GK103477098SQ201280014485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5日
【发明者】菱本浩平, 西冈信一, 舟桥信裕, 冲田薰, 八木干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海德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